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认识图形_北师大版
展开第六单元 认 识 图 形
教学内容: | P62~64认 识 角 | |
教学目的: |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 | |
教学重点: | 直观地认识角 | |
教学难点 |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 | |
教学准备: |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 |
教学时间: |
| |
教学过程 |
|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 (有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 。(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 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 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 (1)描“角”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1:“角”是尖尖的。 生2:“角”的样子像小于号。 生3:“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生4:“角”有两条边,比三角形少一条边。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3)表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生1:它像一个小小的角。 生2:它像我们美术课上画的鼻子。 生3:它像写4的第一笔。 生4:它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 (教师请同学观察并想象,帮助同学记忆“角”的符号。)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3.学生再次画“角”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学生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兴致很高,很多同学马上就把“角”变大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动了“角”的一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小一些吗?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角”的两条边往里推,“角”就变小了。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活动角捏紧,(教师用活动角摆好一个“角”,请一位同学固定“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角度,教师把“角”的两条边分别延长)大家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五)比一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角”有大有小,有一组“角”朋友为了比出大小,争论不休,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生:4号“角”。 师:为什么4号“角”最大? 生:4号“角”的两条边叉开的最大。 师:你能找出几号“角”最小吗? 学生自己观察,找出最小的“角”,教师请同学说说为什么2号“角”最小? 师:剩下的1号、3号、5号“角”,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我把它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也是5号“角”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 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师:请同学看,这个角的开口,(教师由“角”的顶点处指起,请同学观察“角”的开口越来越大)都是一个“角”的开口,它们一样大吗?请同学思考,1号“角”和5号“角”的边不一样长,我们量它们的开口比大小,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不公平。 生3:我把1号“角”和5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师:生4是借助另一个角帮助比大小。 师:还有3号“角”,它的大小怎样?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师:请同学都比比看。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七)全课小结: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
| |
第二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 | P65 认识直角 | |
教学目的: |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 |
教学重点: |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 |
教学难点 |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 |
教学准备: |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 |
教学时间: |
| |
教学过程 |
|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直角” 。(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直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直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直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直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直角”。 学生试着指出“直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直角”,为学生独立画“直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直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四)找一找,下面哪些是直角: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我用三角板比较的。 这是直角 这个角比直角小,是锐角。 这个角比直角大,是钝角。 (五)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直角,钝角。和锐角吗?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六)巩固提高,完成p66页 练一练1~6题 (七)全课小结: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
| |
第三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 长方形和正方形 | |
教学目的: |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 |
教学重点: | 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 |
教学难点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 |
教学准备: |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学具: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③三角尺、直尺、剪刀. | |
教学时间: |
| |
教学过程 | 二次设计 | |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玩中学 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 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2) 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 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活动二。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 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2) 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3)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一会是长方形,一会是正方形,一会又变成长方形呢?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
| |
第四课时 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 平行四边形 | |
教学目的: |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
教学重点: |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 |
教学难点 |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 |
教学准备: |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X k B 1 . c o m 学具:七巧板。 | |
教学时间: |
| |
教学过程 | 二次设计 | |
引入。 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在这幅图上找到了什么你认识的图形? 玩中学 1.做一做。 引出平行四边形,同时渗透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师示“活动长方形框架”。 老师要拉动框架两角,猜猜会是什么结果。用你的小手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学生到前面来拉动长方形框架两角,将其变成平行四边形。 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 2.说一说。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1) 先对你的好朋友说说。 (2) 谁愿意告诉老师? 学中做
书上附页3有点子图,请同学们是这在上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吧!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你觉得自己画得棒不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1) 每个同学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我们的七巧板着急了,它也想和平行四边形做朋友,请你帮帮它,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快动手试一试! 2) 拼完的同学可以将你的平行四边形展示在前面。 3) 看一看,评一评,你最喜欢谁的平行四边形? |
| |
第五课时 欣赏与设计
教学内容: | 欣赏与设计 | |
教学目的: |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 |
教学重点: |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
教学难点 |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
教学准备: | 电视、电脑、电子琴。 | |
教学时间: |
| |
教学过程 | 二次设计 | |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经过调查我发现咱们班有许多同学的家买了新房子,装修得特别漂亮,谁愿意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大家,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2、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家,想一想这里复习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学生说,教师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复习学过的基本图形)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让我们一起再欣赏几幅图 ,(看书上的图片) 2、你喜欢这些图案吗?为什么喜欢? 3、每个同学说说第一个图案里有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图形? (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4、汇报基本图形(学生边汇报,教师边用彩色笔勾出图形的轮廓) 5、小组2个人互说第2幅图的基本图形,说完后汇报。 (学生能够从各种图案中分析出基本图形,并能借助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 6、要是你画,你怎么画?(举例子说明,并用电脑演示) (感受旋转、平移、对称的现象) 7、你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设计图案吗?一会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设计,设计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用哪些图形去画,然后选自己最喜欢的图形设计漂亮的图案,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涂色,鼓励学生设计独特的图案) 8、学生自己设计 9、下面我们进行分组评价,大家先说说怎样去评选呢?(让学生说出评选的条件再进行评选) 10、展示作品并分析图形。(按照得星的先少后多评选,把优秀作品放到ppt) 11、评选最佳设计奖、最佳创作奖、色彩鲜艳奖、态度认真奖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谈谈学习收获 四、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颁发奖状 五、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
| |
第六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 练习八 | |
教学目的: | 1对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 2能借助三角尺辨认三种角。 3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 |
教学重点: | 准确的数角 | |
教学难点 | 准确的数角 | |
教学准备: | 教具:课件、挂图。 学具:三角尺、学具钟、放大镜。 | |
教学时间: |
| |
教学过程 | 二次设计 | |
谈话引入。 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完成练习五。 玩中学以“去角国做客”为线索,完成书本上的基本练习部分。 1.继续展示课件1。 它们就是陪同我们玩的向导,我们来向他们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吧!记住,一定要把角的名称说的准确呀! 完成教材第73页的第1题。 2.别画着教材第2题,6个图形) 同学们,请你们标出这图形上的图形的各个角,注意直角用符号“┐”表示。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都找到了什么角,有多少个? (1)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答案。 完成教材第73页的第2、3题。 3.展示教材第73页的第4题。 (1) 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画。 (2) 全班交流,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1)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画。 (2)全班交流,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1) 动手画画,找找。 (2) 指名说说。
(1)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画。 (2)全班交流,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7.展示教材第73页的第9题。 先小组交流,再在自己的书上画出来。 |
| |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除法_北师大版: 这是一份二年级下数学教案除法_北师大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总结,六课时 租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测量_北师大版: 这是一份二年级下数学教案测量_北师大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 认识图形|西师大版: 这是一份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 认识图形|西师大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合作交流,巩固拓展,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