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单元专项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4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单元专项训练),共7页。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定量关系1.下列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蜡烛燃烧时,越来越短、最后消失 B.铁丝燃烧,其固体质量增加C.电解水后,水的质量减小 D.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质量减小2.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原子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总质量A.①②④⑤ B.①②⑥ C.③④ D.①③⑤⑥3.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 B.C. D.4.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C+O2CO2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式子不仅表示反应物为碳和氧气,还表示生成物为二氧化碳B.该式子表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为1:1:1C.由该式子可知反应条件为点燃D.该式子表示反应时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5.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aA+bB= 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B.若取xg A和xg B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6.在A+3B=2C+2D的反应中,14gA完全反应生成44gC和18gD,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14 B.28 C.42 D.567.已知23g纯净物X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X中一定含有三种元素B.该反应消耗氧气的质量为48gC.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18.浓硝酸(硝酸化学HNO3)见光易分解,因此需要保存在棕色瓶中。下列物质不是浓硝酸分解后产物的是A.H2O B.O2 C.NO2 D.HCl9.下列化学方程式与基本反应类型完全正确的是A.2Mg + O22MgO氧化反应 B.3Fe + 2O2Fe2O3 化合反应C.2H2O2H2↑+ O2 ↑分解反应 D.2KClO32KCl+3O2分解反应10.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R+C,则R的化学式是A.MgO2 B.MgO C.Mg2O D.MgCO311.“绿色化学”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即原子利用率为100%。一定条件下,以CO和H2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绿色化学”,这种产物可能是A.乙烷(C2H6) B.甲酸(CH2O2) C.乙醇(C2H6O) D.乙酸(C2H4O2)12.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的数值为8%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1713.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在不同时刻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14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d=15 D.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为2:91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图刻度纸所示(例如:d的质量为2 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再次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并通过刻度的移动来表示,且记录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刻度线Ⅰ向右移动9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结束后c的质量为14 g B.该反应可能为化合反应C.该反应中 a、b的质量比一定为 9∶17 D.a、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9∶815.草酸亚铁( FeC2O4)固体受热时会发生反应,在不同条件下既可生成一种铁氧化物、CO和CO2,也可生成多种铁氧化物的混合物、CO和CO2。现将27 g草酸亚铁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14.5g固体,则该固体是A.FeO B.Fe2O3 C.Fe3O4 D.Fe2O3和Fe3O416.在光照条件下,可分解为和某种氮的氧化物X,取一定质量的固体充分光照,测得反应后生成的质量分别为21.6g、mg、9.2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的质量为B.该反应方程式中与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C.X的化学式为D.固体应保存在能避光的棕色广口瓶中17.“神舟17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飞天梦更进一步!(1)航天员头盔面窗两层之间充有高纯氮气,工业上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 不同分离出氮气。(2)空间站内氧气的主要来源是电解水,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3)呼出的二氧化碳用固体氢氧化锂(LiOH)吸收,生成碳酸锂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太空舱使用锂电池。Li可以通过Al与Li2O在高温下反应得到,同时生成氧化铝,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硝酸(HNO3)是工业上一种常用的强酸。工业上制取硝酸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X+6H2O。请回答下列问题:(1)X的化学式为 , 你判断的依据是 。(2)N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但少量NO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NO难溶于水,通常条件下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4价氮的氧化物,NO在空气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的图形补充完整;(2)此变化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填名称);(3)结合该图示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___________(填字母);A.一定改变 B.可能改变 C.一定不变(4)与一个生成物分子的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是 (填符号)。20.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某校甲、乙、丙三个小组分别设计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查阅资料】已知: ;(1)甲组丙组实验都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的原因是 。丙组实验可观察到的烧杯中现象是 。(2)乙组实验结束后,天平的指针偏向刻度盘的 (填“左边”“右边”或“中间”),原因是 。该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填“是”或“否”)。(3)比较甲、乙两个小组的实验设计,若乙小组使用的试剂不变且要得到和甲小组相同的结论,你认为应对乙小组实验进行的改进是 。2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金属的冶炼技术。将炉甘石(ZnCO3)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可得到锌。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为:①ZnCO3ZnO+CO2↑②C+2ZnO2Zn+M↑。(1)M的化学式为 。(2)若要生产6.5kg锌,事先至少需要加入多少木炭粉。(写出详细计算过程)22.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使用了燃烧高效、排放清洁、运输便捷的零碳甲醇燃料。零碳甲醇是利用焦炉气中的氢气和从工业尾气捕捉的二氧化碳合成,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已知甲醇(CH3OH)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回答下列问题:(1)甲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2)试计算128g甲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23.化学兴趣小组用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并测量过氧化氢质量分数。称量 56g 过氧化氢溶液和 0.1g 二氧化锰进行实验,反应前后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计算:(1)制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g?(2)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24.在实验室可以通过加热高锰酸钾(KMnO4)来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某兴趣小组对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并称量不同时刻剩余固体质量,记录数据如表:(1)已知高锰酸钾和锰酸钾(K2MnO4)都易溶于水,实验结束后回收二氧化锰固体的方法为: 。(2)若加热至t4时刻就停止实验,理论上可以回收到多少二氧化锰?(写出详细计算过程)25.现有一瓶过氧化氢溶液,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取部分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请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生成氧气的质量列出求解生成水的质量(x)的比例式 。(3)272g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与水的质量比为 。(4)最后270.6g固液混合物中液体的质量为 。(5)若将上述的固液混合物过滤后,向滤液中再加入4.4g水,如图,则需要 g氢气完全燃烧,才能生成最终烧杯中水的质量。答案1—5:ADDDB6—10:BCDCB11—16:DCCCCC17:(1)沸点(2)(3)(4)18:(1) NO 质量守恒定律(2)19:(1)(2)氢原子和氧原子(3)C(4)Ne20:(1)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大小、数目都不变 产生蓝色沉淀(2) 右边 生成了二氧化碳逸出 是(3)在密封装置中进行21:(1)CO2(2)解:设生产6.5kg锌,至少需要木炭粉的质量为x。答:要生产6.5kg锌,事先至少需要加入0.6kg木炭粉。22:(1)3∶1(2)解:设128g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x=176g答:128g甲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6g。23:(1)1.6(2)解: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g。24:(1)将剩余固体转移至烧杯中,加足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充分溶解。然后过滤,将滤渣洗涤2~3次,干燥。(2)设理论上可以回收到的二氧化锰的质量为x。加热至t4时刻,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31.6g-29.2g=2.4gx=6.525g答:理论上可以回收到6.525g二氧化锰。25:(1)2H2O22H2O+O2↑(2)(3)1:19(4)265.6g(5)30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810221反应中质量/g4ab18反应后质量/g010cd时间0t1t2t3t4质量(g)31.631.330.830.1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