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PPT+教案+同步练习整册
-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课件+教案+练习 课件 23 次下载
- 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教案+练习 课件 26 次下载
- 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课件+教学设计+教案+练习 课件 21 次下载
- 2.1《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件+教案+练习 课件 24 次下载
- 2.2《中国的能源安全》课件+教案+练习 课件 24 次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获奖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获奖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pptx、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学设计docx、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同步练习docx、海洋资源mp4、稀土资源mp4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19)地理高二年级下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学设计课题名1.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自然资源及其属性,通过了解自然资源的属性,能够更好地把握自然资源的特征。其次介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本节课的内容为本章后面的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通过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重点1、自然资源及其属性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特征教学难点 说明自然资源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 归纳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参学生准备:导学案,课本,笔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他在陕西延州(今延安)当知州期间,看到有人用石油点灯,冒出的烟把白布都熏黑了,他从中受到启发,尝试用烟灰制作墨块,结果比用松木燃烧制作的松烟墨效果更好,且可以减少松树砍伐,于是广泛推广使用。 与北宋时期相比,现代社会石油的主要用途和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讲授新课】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1.概念: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②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对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而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珍惜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3.自然资源的条件:一是要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二是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4.自然资源价值实现的途径①作为生产原料通过生产过程变成有价值的产品。②直接被人们消费而体现其价值。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①自然属性: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②社会属性: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活动:说明工业化牛奶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我们饮用的牛奶绝大部分来源于工业化生产,需要经历饲料生产、牛奶养殖、牛奶加工、运输配送等环节,其中的每一环节都消耗自然资源。以能源消耗为例,用于奶牛养殖的能源仅占很小比例,大量的能源被消耗在饲料生产和牛奶的加工、运输配送等环节。1.指出工业化牛奶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需要利用的自然资源。饲料生产: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等奶牛养殖: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牛奶加工: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牛奶配送与消费:能源资源2.分析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更多自然资源的原因①现代工业社会消费自然资源以加工成产品的间接利用为主,相比传统直接利用消费,每一个中间环节(比如包装、储运、管理等)都需要消耗更多自然资源;②现代工业社会资源开发能力和产品生产能力增强,人类生活水平提升,人均资源消耗量增加;③人口数量增加课堂练习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2017年5月,中国首次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下图示意可燃冰,据此完成1、2题1、依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可燃冰属于( C )A水资源 B气候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2、我国陆地可燃冰分布区可能集中在( D )A江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二、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1.有限性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都有一定的数量限制;②由于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受技术条件限制,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非可再生资源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总量不会增加。其中,人类目前能利用的非可再生资源是已经查明且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部分。尽管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但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可再生资源数量和更新能力,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极限,人类利用数量不能超过这种极限。森林的自然更新速度会因树种和所处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图示地区的森林自然更新速度大约为25年。2.稀缺性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②受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制约,自然资源供给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物以稀为贵”,当自然资源出现稀缺时,其价格往往会上涨,进一步引起人类社会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良性的响应会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弥补资源稀缺所带来的限制。①自然资源稀缺时→开发成本上升→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加、使需求减少②价格上涨→促进技术革新→寻求新的储量;寻找从已知的资源增加产品的方法,增加自然储量。思考:1.自然资源稀缺可能引起供给侧和需求的哪些变化?供给增加 需求减少2.价格上升为什么会引起自然资源供给增加?价格上升,导致资源经济价值上升,促使技术革新以寻求新的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寻找替代资源,引起自然资源供给增加。3.如何看待技术革新对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技术革新可在一定程度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但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的技术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三、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1.自然资源的质量差异性①自然资源的质量是有优劣高低之分②通常用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优劣程度,或从中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少来衡量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2.衡量标准①铁矿通常根据品位高低,分为富铁矿和贫铁矿。②石油根据含硫量多少,分为高硫石油、含硫石油和低硫石油含硫量指矿产资源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的百分比,是衡量矿产资源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③我国耕地根据生产能力的高低、土壤健康状况好坏等指标,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3.开发成本①矿石品位高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成本相对较低。 ②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帮助人类逐渐利用那些曾经因质量低而难以利用的资源,但相应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可能会增加。案例:利用“提铁降硅”技术提高铁矿石的品位我国铁矿资源总储量居世界前列,但大部分都是品位较低的贫矿,铁矿石需要经过选矿加工成为铁精矿后才能用于炼铁生产。2001年我国采用“提铁降硅”选矿技术,从铁矿石中直接提取硅等杂质,从而间接提高铁矿的品位,有效地提高了铁精矿的质量,使国产铁精矿质量达到与国外进口铁矿石相当的水平。此外,“提铁降硅”后的铁精矿减少了高炉炼铁过程中废气、废渣的排放,降低了煤和焦炭的使用量,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4.用途: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褐煤、烟煤和无烟煤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所含热量、含碳量依次增大且其中杂质的含量依次降低,具有不同的用途:四、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1.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的,但有规律可循。①可再生资源受地球表面水热条件空间分异的影响,它们分布一般具有明显地带性特征②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它们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2.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①有些自然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可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优势②自然资源组合较好的地区,常常得到优先开发,成为同时期人口集中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使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①一些资源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手段直接在不同地区与国家间进行流动 ②有些自然资源可以通过产品贸易间接进行流动活动:分析水资源和供水量的空间差异北京和湖北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南方,受自然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水资源总量和供水量差异大1、绘制北京、湖北水资源总量与供水总量柱状图,以及供水结构饼状图2 比较北京、湖北水资源总量、供水总量与人均水资源量的差异与湖北相比,北京水资源总量少,供水总量少,人均水资源量少3 北京供水总量为什么超出当地的水资源总量? ①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总量少,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水资源总量少;②北京是我国首都,人口多且密度大;③经济水平高,产业发达;④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于当地水资源总量,缺水严重;⑤由于国家采取跨流域调水向北京供水,所以北京供水总量大于水资源总量4 为什么湖北的人均用水量比北京高得多?①湖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能满足当地用水需求;②气温高,蒸发量大;③湖北农业用地多且多为水田,耗水量大;④无缺水之忧,节水意识不足5 根据以上分析,对北京和湖北水资源保障的稳定性作简要评价。①气候上,两地降水季节差异大,水资源保障均存在季节不稳定风险,相比北京,湖北河湖多,年降水量大,季节性供水不足的风险远小于北京。②水资源数量上,湖北水资源量远大于供水量,足以支撑供应的稳定性;北京水资源量小于供水量,且地下水使用占比大,长期供水大于水资源总量,加剧供水不足风险。③北京经济发展快,用水需求量呈增加态势,加剧供水风险。④南水北调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入北京,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北京市水资源供给的稳定性课堂练习1.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 )。 A.磷矿石、石灰岩 B.锰矿、钢材 C.雷电、耕地 D.玉米、草场2.下列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D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气候资源 D.矿产资源3.下列关于土地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土地资源是在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B.土地资源在任何情况下均属可再生资源C.土地资源危机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林地资源比重过大,使耕地资源锐减D.在土地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应属可再生资源通常人们把自来水叫上水,把污水和废水叫下水,而将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的水称为中水,中水也被称为“第二水源”。城市再生水就是城市污水和废水经处理净化,水质达到再生利用分类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据此完成4、5题4、再生利用水可以( C )A促进各种水体更新,增加可利用水总量 B从根本上解决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C减轻污水排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D改变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状况5、我国下列地区中,亟须推广城市再生水利用的是( B )A塔里木盆地 B华北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 D青藏高原 板书设计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1.概念2.分类3.自然资源的条件4.自然资源价值实现的途径5.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二、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1.有限性2.稀缺性三、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1.自然资源的质量差异性2.衡量标准3.开发成本4.用途四、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1.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的,但有规律可循2.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课后作业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预习新课。教学反思亮点:引用自然资源视频导入,结合时事,激发学生兴趣。不足之处:课堂设计探讨问题太少,内容过多,学生没有时间,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建议:可适当补充背景知识,如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为什么一煤炭为主。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优质课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自然资源及其属性,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等奖ppt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然资源及其属性,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试讲课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pptx、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教学设计docx、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练习docx、全球十大环境问题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