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山西省浑源县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展开山西省浑源县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35小题)
1.11H、21H、31H、H+、H2是( )
A.氢的五种同位素 B.五种氢元素
C.质子数都相同的粒子 D.氢元素的五种不同粒子
2.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B.NaCl的电子式:
C.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CH4的比例模型:
3.钴制是非常广泛的放射源,在医疗上常肺癌和肿瘤放射治疗.有关C0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量数为27 B.质子数为60 C.中子数为33 D.核电荷数为33
4.下列化学式与指定物质的主要成分对应正确的是( )
A.SiO2﹣﹣刚玉 B.CH4﹣﹣水煤气
C.Na2CO3﹣﹣小苏打 D.NaOH﹣﹣烧碱
5.下列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一组是( )
A.CH3OCH3和 CH3CH2OH B.甲烷和乙烷
C.35Cl与37Cl D.白磷和红磷
6.下列关于烷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丙烷(C3H8)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C3H7Cl的结构只有一种
B.丙烷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C.分子中含有六个碳原子的烷烃在常温下为液态物质
D.烷烃的分子为直链式结构,不可以带支链
7.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molN2所含有的原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为NA
C.标准状况下,22.4L氯化氢所含的原子数为NA
D.24gO2分子和24gO3分子所含的氧原子数目相等
8.若要使2mol CH4完全和Cl2发生取代反应,且生成的四种氯代物的物质的量相同,则所需Cl2的物质的量为( )
A.5mol B.4mol C.3mol D.2mol
9.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尿素 B.酒精 C.苏打 D.塑料
10.下列各对物体中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
A.126C与136C B.O2与O3
C.与 D.与
11.符合下列分子式的有机物没有同分异构现象的是( )
A.CH4 B.C4H8 C.C4H10 D.C5H12
12.下列有关烷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是单键
②烷烃中除甲烷外,很多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
③分子通式为CnH2n+2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④所有的烷烃在光照条件下都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⑤光照条件下,乙烷通入溴水中,可使溴水褪色.
A.①③⑤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13.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乙烷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氯气 B.溴水 C.氯水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14.下列烷烃在光照下与氯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一氯代烃的是( )
A.正丁烷 B.异丁烷
C.甲烷 D.丙烷
15.将某固体氢氧化物M与NH4Cl置于如图所示的装置(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有一薄层水)中混合反应后,用手拿起烧杯时,发现玻璃片与烧杯粘在一起,则该反应所对应的能量变化关系图是( )
A. B.
C. D.
16.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酸碱中和反应 B.NH4Cl晶体与Ba(OH)2•8H2O晶体反应
C.镁条的燃烧 D.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17.已知:NO2(g)+SO2(g)SO3(g)+NO(g),现将体积之比为1:2的NO2和SO2的混合气体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与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molSO2,同时生成1molNO
18.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由此可见( )
A.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断裂旧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新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
19.一定温度,可逆反应2NO2⇌2NO+O2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
④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⑤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A.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⑥ D.以上全部
20.金刚石与石墨是碳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在100kPa时,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B.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1mol石墨比1mol金刚石的总能量高 D.1mol金刚石生成1mol石墨要吸收热量
21.已知反应①2BrO3-+Cl2Br2+2ClO3- ②5C12+I2+6H2O2HIO3+10HCl
③ClO3-+5C1-+6H+3Cl2+3H2O,下列物质氧化能力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A.ClO3-﹥BrO3-﹥IO3-﹥C12 B.BrO3-﹥C12﹥ClO3-﹥IO3-
C.BrO3-﹥ClO3-﹥C12﹥IO3- D.C12﹥BrO3-﹥ClO3-﹥IO3-
22.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因素是( )
A.温度和压强 B.反应物的浓度
C.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性质 D.催化剂的加入
23.下列结论是从某同学的笔记本上摘录的,你认为其中肯定正确的是( )
①微粒半径Cl->S2->S>F ②氢化物的稳定性 HF>HCl>H2S>H2Se ③还原性S2->Cl->Br->I- ④氧化性 Cl2>S>Se>Te ⑤酸性 H2SO4>HClO4>H2SeO4 ⑥得电子能力F>Cl>Br>I
A.只有① B.①③④ C.②④⑥ D.只有⑥
24.在C(s)+CO2(g)⇌2CO(g)反应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
①增大压强 ②增加炭的量 ③通入CO2 ④恒压下充入N2 ⑤恒容下充入N2 ⑥通入CO.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⑤⑥
25.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
A.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Ba2++SO42﹣=BaSO4↓
B.石灰石溶于盐酸中CaCO3+2H+=Ca2++CO2↑+H2O
C.碳酸氢钠溶液与硝酸反应:HCO3﹣+H+=H2O+CO2↑
D.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Fe2O3+6H+=2Fe3++3H2O
26.下列四支试管中,在不同条件下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判断产生H2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试管 | 盐酸浓度 | 温度 | 铁的状态 |
A | 0.5 mol/L | 20℃ | 块状 |
B | 0.5 mol/L | 20℃ | 粉末状 |
C | 1 mol/L | 35℃ | 块状 |
D | 2 mol/L | 35℃ | 粉末状 |
27.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2升密闭容器中进行1分钟后,NH3减少了0.12 mol,则平均每秒钟浓度变化正确的是 ( )
A.H2O:0.002 mol·L-1 B.NO:0.001 mol·L-1
C.NH3: 0.002 mol·L-1 D.O2:0.0025 mol·L-1
28.将0.1 mol N2和0.3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应:N2+3H22NH3,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减小
B.最终可生成0.2 mol NH3
C.升髙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D.当V正(N2):V 正 (H2)=1:3时,一定达化学平衡状态
29.C4H10的一氯取代物共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30.某同学对一无色透明溶液进行分析得出该溶液中含有下列某组离子,你认为该组离子应该是( )
A.Al3+、NO3﹣、K+、SO42﹣ B. Ca2+、H+、CO32﹣、AlO2﹣
C.OH﹣、SO42﹣、NH4+、Al3+ D. Fe3+、Mg2+、NO3﹣、Cl﹣
31.下列反应中,铁元素被氧化的是( )
A.FeS+2HClFeCl2+2H2S↑ B.Fe+H2S04FeS04+H2↑
C.FeO+2HClFeCl2+H20 D.Fe203+3CO2Fe+3C02↑
32.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NaHCO3的最佳方法是( )
A.加入适量盐酸 B.加入NaOH溶液
C.加热 D.配成溶液后通人CO2
33.能证明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酸性的实验事实是( )
A.CO2溶于水形成碳酸,SiO2难溶于水 B.CO2通人可溶性硅酸盐中析出硅酸沉淀
C.高温下SiO2与碳酸盐反应生成C02 D.CO2是气体,SiO2是固体
34.有a、b、c、d四种元素。a、b的阳离子与c、d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的阳离子的正电荷数小于b的阳离子的正电荷数,c的阴离子的负电荷数大于d的阴离子的负电荷数。则它们的离子半径的关系是( )
A.a>b>c>d B.c>d>a>b C.c>a>d>b D.b>a>d>c
35.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元素代号 | X | Y | Z | W |
原子半径/pm | 160 | 143 | 70 | 66 |
主要化合价 | +2 | +3 | +5、+3、-3 | -2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Y元素的金属性X<Y
B.一定条件下,Z单质与W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ZW2
C.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D.一定条件下,W单质可以将Z单质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
二.非选择题:
36.有下列各组微粒或物质:A:C60和C70; B:C和C; C:CH3CH2CH2CH3和;D:和 E:CH3CH2CH2CH3和
① 组两种微粒互为同位素;
② 组两种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③ 组两种物质属于同系物;
④ 组两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
⑤ 组两物质是同一物质.
37.(1)化学式为C8Hm的烷烃,m值等于 ;CnH22的烷烃,n值等于 .
(2)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过实验测出,反应前后①烧杯中的温度升高,②烧杯中的温度降低.由此判断NaOH溶液跟盐酸的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Ba(OH)2•8H2O跟NH4Cl的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试写出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8.如图是常见原电池装置,电流表G发生偏转:
(1)若两个电极分别是Zn、Cu,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把电解质溶液换成硫酸铜溶液,则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总反应是2FeCl3+Fe=3FeCl2,则可以做负极材料的是________,
负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Mg、Al两种金属做电极,则Mg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
39.(5分) A、B、C、D 4种元素,A元素所处的周期数、主族序数、原子序数均相等;B的原子半径是其所在主族中最小的,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BO3;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少2个;C的阴离子与D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D2C。
(1) B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_; (2)A、B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
(3) C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 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将1.0 mol X气体和1.0 mol Y气体混合于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X(g)+Y(g) 2Z(g)+2W(g),2min末,测得生成了0.4 mol W。
(1)前2min以X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2)下列叙述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单位时间里,消耗2 mol X,同时生成2 mol W
B.单位时间里,消耗2 mol X,同时也消耗了2 mol Z
C.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相等
D.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
41.将6molA和5molB混合放入4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A(g)+B(g)⇌2C(g)+xD(g),经5min达到平衡,此时C的浓度为0.5mol•L﹣1,测得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mol•L﹣1•min﹣1,则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x的值为 .
42.根据系统命名法写出下列有机物的名称
(1)(CH3)2CHC(C2H5)2C(CH3)2C2H5
CH3 CH3
(2) CH3-CH-C-CH3 (3) CH3-CH-CH2 -CH3
CH3 CH3
43. “立方烷”是一种新合成的烃,其分子式为正方体结构,其碳架结构如图所示
(1)立方烷的分子式为 。
(2)该立方烷的一氯代物具有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3)该立方烷的二氯代物具有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4)若要使1mol该烷烃的所有氢原子全部被氯原子取代,需要 mol氯气。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5 DDCDA; 6—10 CDACD;
11—15 ACACA; 16—20 BBBAB;
21—25 CCCCA; 26—30 DBCDA;
31—35 BCBB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36、(每空2分,共10分)B; A; C; E; D
37、(共8分)
(1)(每空1分)18; 10
(2)(每空2分) 放热;吸热; H++OH-==H2O
38、(共7分)
(1):2H++2e-=H2↑; (2分) Cu2++2e-=Cu(2分)
(2)Fe;(1分) Fe-2e-=Fe2+(2分)
39、(共7分)
(1)氮(1分); (2)(2分)
(3)S, SO3(2分); (4)KOH(2分)
40、(每小题2分,共4分) (1)0.1mol.l-1.min-1; (2) BD
41、(每空2分,共6分)0.75mol.l-1 0.05mol.l-1.min-1 ; 3
42、(每小题1分,共3分)
(1) 2,4,4-三甲基-3,3-二乙基己烷;
(2) 2,2,3-三甲基丁烷;
(3) 2-甲基丁烷
43、(前三空各1分,最后一空2分,共5分)
C8H8; 1种;3种;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