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初中化学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2025春)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2024)课题3 常见的盐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2024)课题3 常见的盐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根据它们的组成特点,将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氯化钠,简介氯化钠的用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分布。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之后,通过前面已学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及含碳酸钙的建材被盐酸腐蚀的照片,自然地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钠相关性质的探讨实验,进而总结含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的共性,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最后根据所学过的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1课时 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
【素养目标】
1.理解盐的概念。
2.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3.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4.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5.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6.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碳酸根、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试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几种常见的盐:
2. 或HCO3-的检验方法: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3.Na2CO3溶液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产生的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二、新课导入
[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西部盐湖和有关矿物的图片
[引入]从刚才的一组图片上,同学们也看到了,在西部这片神奇而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许多美丽而奇特的盐湖,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盐类资源,在这些晶莹剔透的晶体中,有我们熟悉的物质食盐和纯碱。
今天我们将探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三、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氯化钠
[提出问题]厨房中用的食盐和工业用盐是同种物质吗?它们有么区别?
[答]不是。
[讲解]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盐是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而化学中的盐不仅仅指食盐,而是指一类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化学中大多数的盐是有毒的,如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因误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 )当作食盐烹食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小结]盐指一类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阅读]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8“氯化钠”内容,了解氯化钠的用途及分布。
[归纳总结]氯化钠的用途:
①生活中:作调味品;融雪剂;用于腌渍食物。
②维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动。
③医疗上,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④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选种。
⑤工业上,用于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
氯化钠的分布:海水、盐湖、盐井和盐矿。
[提出问题]除氯化钠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盐?
[回答]生活中常见盐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高锰酸钾、硫酸铜和硝酸钠。
知识拓展:
Na+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可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阅读]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9“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相关内容
[汇报]小组讨论并汇报总结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相关信息,教师进行评价并补充。
[归纳总结]
1.Na2CO3俗称纯碱或苏打,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行业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2.NaHCO3俗称小苏打,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3.CaCO3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大理石、石灰石等物质中,主要作建筑材料,医疗上还用作补钙剂。
知识点2 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与酸的反应
[回顾]请书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方程式。
CaCO3+2HCl ==CaCl2+CO2↑+H2O
[讨论]根据上述反应,请问Na2CO3和NaHCO3能否与稀盐酸反应,如果能反应,请问它们又会生成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P80实验10-11实验,讲解要点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好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现象
碳酸钠+盐酸白色固体溶解,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碳酸氢钠+盐酸
[分析]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CO2气体。说明碳酸钠和或碳酸氢钠都能与盐酸发生反应,且反应都生成CO2。
[结论]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的盐都能与酸反应生成CO2。
[提出问题]上述实验现象是否完全相同?
[交流回答]不相同,碳酸钠产生气体较慢,碳酸氢钠产生气体较快。
[归纳总结]
1.化学式中含有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化合物叫碳酸盐。它们跟酸反应都有CO2生成,故检验它们的方法为:把它们放入盐酸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物质中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
2.含碳酸氢根的物质一般与盐酸反应放出CO2气体的速率较快,并且等质量的含碳酸根和含碳酸氢根的物质分别与盐酸反应,由于含碳酸氢根的物质中碳的含量大些,故与盐酸反应放出的CO2也多些。
[练习]学生进行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并比较二者现象的区别。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NaCl、CaCO3、Na2CO3、NaHCO3等常见盐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第2课时 复分解反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酸、碱、盐等基本概念;对重点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整理;能正确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对物质的分类有进一步的认识;重点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尝试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创造情景活动,鼓动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创新;同时使学生学会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也为学生提供发现的机会,使之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2.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者水或者气体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3.根据溶解性表,可归纳盐的溶解性如下:
(1)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2)碳酸盐中除了钾、钠、铵盐可溶,镁盐微溶外,其余都不溶。
(3)盐酸盐除了AgCl不溶外,其余都可溶。
(4)硫酸盐除了 微溶、 不溶外,其余都可溶。
二、新课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几种常见的盐,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复分解反应。
三、进行新课
一 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三个反应与我们前面所学的化合、分解、置换三种反应有什么不同?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交换意见。
化学方程式:
2HCl+Na2CO3==2NaCl+H2O+CO2↑
HCl+NaHCO3==NaCl+H2O+CO2↑
规律总结:
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判断:
(1)生成物: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2)反应物:一般情况下,有酸酸必溶,无酸碱盐溶。
Na2CO3+Ca(OH)2== CaCO3↓+2NaOH
[归纳总结]上述三个反应都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这样的反应叫作复分解反应。
[提出问题]
复分解反应一般发生在酸、碱、盐和金属氧化物之间,那么是不是酸、碱、盐和金属氧化物之间就一定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回答]不一定。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P81实验10-12,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现象
NaOH溶液+CuSO4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BaCl2溶液+CuSO4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NaOH+CuSO4==Na2SO4+Cu(OH)2
BaCl2+CuSO4==BaSO4+CuCl2
[讨论]组织学生分数讨论课本P81实验10-12思考与讨论问题。
[交流汇总]
1.上述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共同之处是两个反应都有沉淀生成;
2.前面学习过酸、碱中和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相同的生成物是水;
3.可观察到共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归纳总结]
并不是任何酸、碱、盐和金属氧化物之间就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只有当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且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学生活动]设计方案探究NaOH溶液、NaCl溶液、Ba(NO3)2溶液能否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
[展示]多媒体出示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布置任务]阅读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完成以下任务。
1.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OH、NaOH、NH3·H2O、Ba(OH)2、Ca(OH)2。
2.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O4;微溶于水的有CaSO4、Ag2SO4。
5.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第3课时 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4.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5.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6.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7.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1.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
盐的化学性质。
【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物质间的反应。
(1)酸与金属氧化物,如H2SO4+CuO==CuSO4+H2O;
(2)酸与碱,如HCl+KOH==KCl+H2O;
(3)酸与盐,如CaCO3+2HCl==CaCl2+H2O+CO2↑;
(4)碱与盐,如CuSO4+2NaOH==Na2SO4+Cu(OH)2↓;
(5)盐与盐,如AgNO3+NaCl==AgCl↓+NaNO3。
二、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复分解反应,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三、进行新课
知识点1 盐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如:Fe+CuSO4==Cu+FeSO4 Cu+2AgNO3==2Ag+Cu(NO3)2
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特别提醒:
因为钠盐、钾盐、硝酸盐、NaOH、KOH都是易溶的,所以NaNO3、KNO3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
2.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
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4.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知识点2 物质的分类
[布置任务]教师分发各种物质名称的小卡片,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将不同的纸片投入写有“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烧杯中。
[统计]各小组将不同杯中的物质名称按不同的烧杯进行登记,并讨论分类依据。
[归纳总结]
1.根据物质的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3.在单质中,可以按性质的差异把它们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组成的差异把它们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
五、课堂小结
此节课理论性比较强,涉及的知识在整个初中化学中比较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同时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爱化学,爱探究的良好情感态度。
第4课时 化肥
【素养目标】
1.了解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化肥及农药的“利”与“弊”的思考,形成辩证思维,认识合理使用化学品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学会自学,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4.学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5.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树立为大力发展农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人体健康而好好学习化学的决心。
7.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熟石灰、搜集常见化肥样品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化学肥料的种类:(1)氮肥;(2)磷肥;(3)钾肥;(4)复合肥料;
2.利用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初步区分常见的化肥:①看外观是白色晶体的为氮肥和钾肥,灰白色粉末的为磷肥。②加水全部溶解于水的是氮肥和钾肥,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的是磷肥。③对于看外观和加水不易区分的化肥,分别再加熟石灰进行研磨,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氨气的为氮肥,没有刺激性气味氨气放出的则为钾肥。
二、新课导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积肥。农耕谚语说得明白,“早起三日当一工,勤捡野粪五谷丰”“猪多粪多,粪多粮多”。人的成长离不开营养,植物的生长也是一样,需要充足的养分。除了粪肥外,还有品种繁多的化学肥料。
三、进行新课
一 化肥简介
[讲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养分,土壤所能提供的养分是有限的,因此要靠施肥来补充。人类最初使用的肥料是动物粪便、植物体等沤制的天然有机肥料。18世纪,人们对化学元素与植物生长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在19世纪中期,出现了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简称化肥)。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2“化肥”相关内容。
[思考]1.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2.农民或你家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汇总]1.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等,其中氮、磷、钾需要量较大。
2.常使用的化肥有氮肥、磷肥和钾肥。
[讲解]虽然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很多,但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常见的化肥有氮肥、磷肥、钾肥,合理施肥已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根据化肥所含营养元素的种类,可将化肥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等。
[阅读]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83“化肥”的有关内容,小组讨论几种化肥的基本信息并汇总到表格。
[汇总]
氮肥含氮化合物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
磷肥磷酸盐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钾肥含钾化合物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讨论]根据氮肥、磷肥、钾肥的主要作用,推测缺乏时植物可能会出现的症状。
[汇总]缺乏氮肥时,植株会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棕色。缺乏磷肥时,作物会根系不发达,生长迟缓,产量降低。缺乏钾肥时,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的边缘和尖端变黄,并逐渐焦枯。
[讲解]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某些时候我们需要同时给植物提供几种营养元素,那么复合肥就是很好的选择。
[提问]复合肥的优点是什么?
[回答]①能同时均匀地供给作物几种养分,充分发挥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成分高;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专门加工配制。
[互动]利用课件展示不同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该植物是否营养不良,如果是,你准备给它施何种肥料?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不能吸收并转化成氮肥呢?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要点提示: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四、课外拓展
自然界有一种“雷雨发庄稼”的现象,空气中的氮气在放电条件下与氧气、水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大地上,与土壤中的矿物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即氮肥。
[教师归纳讲解]
大部分植物不能把氮气转化成可吸收的氮肥,但豆科植物利用根部的根瘤菌却能将氮气转化成可吸收的氮肥,这类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氮肥。因此,有经验的农民常把其他植物与豆科植物种在一起。这种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定。
[学生活动]多媒体出示不同的化合物,请同学们将不同的化合物按照化肥的种类进行分类。
物质:①尿素[ CO(NH2)2];②氨水(NH3·H2O);③碳酸氢铵(NH3HCO3);④氯化铵(NH4Cl);⑤硝酸铵( NH4NO3);⑥硝酸钠( NaNO3);⑦磷矿粉[ Ca3( PO4)2];⑧硫酸钾(K2SO4);⑨氯化钾( KCl);⑩磷酸二氢铵(NH4H2PO4);⑪磷酸氢二铵[(NH4)2HPO4];⑫硝酸钾( KNO3)。
分类:
氮肥:①②③④⑤⑥ 磷肥:⑦
钾肥:⑧⑨ 复合肥:⑩⑪⑫
[交流讨论]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以“使用化肥的利与弊”为题进行讨论。
[归纳总结]
施用化肥的益处收农作物增产,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施用化肥的危害不合理的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退化,以及土壤、水和大气环境的污染。
[讨论]施用化肥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何如合理使用化肥。
[回答]有针对性、均衡适度地施用化肥,提高施用效率,减少负面作用。
[讲解]施用化肥时应注意①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以免降.低肥效。②草木灰的水溶液呈碱性,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③硫酸铵和硫酸钾不宜长期大量使用,以免造成土壤酸化、板结。
[拓展练习]如何区分氨水、尿素、硫酸铵、氯化铵和硝酸铵这五种氮肥?
特别提醒:
化肥的施用,对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和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过量施用化肥,不仅会因为作物不能完全吸收而造成浪费,而且过量氮和磷的流失会对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和危害。
知识拓展:
长期单一地施用化肥,会引起土壤酸化、板结,最终造成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最好与农家肥混合施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化肥都可以混合施用,如当氨态氮肥和草木灰混合施用时,不但不会增加肥效,反而会使肥效降低。
要点提示:
正确运用相关物质的特性和特征是鉴别各种物质的关键。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课题2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2024)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课题1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2024)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