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2024)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归纳小结,课件展示,总结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续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和海水晒盐原理展开,实验较多,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生兴趣较为浓厚。通过氯化钠、硝酸钾溶解的流程图可直观快速地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同时能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教学分析:
通过前面对溶液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溶液是一种形成过程比较复杂的混合物,并且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受溶质、溶剂的种类影响的。在此基础上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对他们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区别,还能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和转化方法,理解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原理,为后面溶解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氯化钠、硝酸钾溶解的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氯化钠、硝酸钾溶解实验和海水晒盐原理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3.通过硝酸钾的结晶现象和海水晒盐的原理了解结晶现象,知道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用具:氯化钠、硝酸钾、烧杯、玻璃棒、酒精灯、三脚架、陶土网。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那么一种物质能否无限度地溶解在一定量的一种溶剂中呢?
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思考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一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活动1 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氯化钠的溶解
【提问】 氯化钠能否无限度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过渡】 要验证猜想,就要进行实验。
【探究】 在室温下,如图所示,向盛有1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2 g氯化钠,搅拌;待溶解后,再加入2 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0 mL水,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内容
现象
分析
加入2 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2 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10 mL水,搅拌
【归纳小结】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硝酸钾的溶解
【过渡】 温度变化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吗?
【探究】 在室温下,向盛有1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3 g硝酸钾,搅拌;待溶解后,再加入3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如图),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3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静置,待溶液冷却后,观察现象。
进行实验,填写表格。
归纳小结,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内容
现象
分析
加入3 g硝酸钾,搅拌
再加入3 g硝酸钾,搅拌
加热烧杯
再加入3 g硝酸钾,搅拌
静置,冷却
【小结】 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第二次加入的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但加热后,剩余的硝酸钾固体能够继续溶解,且再次加入的硝酸钾也能全部溶解。这说明,当温度升高时,室温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变成了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因而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提问】 饱和溶液的要素是什么?
【概括】 一定量的溶剂和一定温度下。
活动2 探究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氯化钠、硝酸钾溶解的流程图如下:
10 mL水溶液1溶液2 溶液3
10 mL水溶液1溶液2溶液3溶液4溶液5
1.判断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
【小结】
氯化钠饱和溶液:溶液2;
硝酸钾饱和溶液:溶液2、溶液5;
氯化钠不饱和溶液:溶液1、溶液3;
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溶液1、溶液3。
2.归纳判断方法。
进行实验,填写表格。
分析、归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
通过对流程图的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过渡】 溶液中溶质含量多的是浓溶液,含量少的是稀溶液,那么,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活动3 探究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课件展示】
1.100 g 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50 g,200 g 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10 g。
2.向Ⅰ、Ⅱ两烧杯中各加入10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50 g甲和10 g乙,甲全部溶解得到溶液甲1,乙有剩余得到溶液乙,再向Ⅰ烧杯中加入10 g甲,有少量甲剩余,得到溶液甲2。
【提问】 ①2中属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分别是哪些?
【小结】 饱和溶液:溶液乙、溶液甲2;不饱和溶液:溶液甲1。
②1、2中属于浓溶液、稀溶液的分别是哪些?
【小结】 1中浓溶液是A的饱和溶液,稀溶液是B的不饱和溶液;2中浓溶液是溶液甲1、溶液甲2,稀溶液是溶液乙。
③归纳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倾听讲解,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
任务二 结晶
活动4 了解结晶的方法
1.分析硝酸钾结晶的现象,归纳结晶的定义和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
2.播放海水晒盐的视频,了解结晶的另一种方法——蒸发结晶。
观看视频,分析归纳结晶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
任务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活动5 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分析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解、海水晒盐的流程图,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小结】
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板书】
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学会归纳总结并构建模型。
任务四 巩固提高
活动6 课堂作业(见PPT)
完成相关练习。
巩固和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海水晒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下册7.2 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七章 溶液7.2 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复习提问,活动与探究1,交流现象,分析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