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大家感受传统节日春节里浓浓的年味儿,班级举行以“安阳年·中国味”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下是班长小安准备的部分材料,请你帮他完善。
知习俗·学礼仪
1.班级拟发布一期介绍春节习俗的公众号,以下是小安搜集的部分资料,有些字词他拿不准,请你帮他判断。
守岁是中国民间除夕的习俗。与以往的静谧不同,除夕晚上,男女老少们,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大年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跪拜磕头或 ① (躬 恭)身作揖,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正月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 ② (霄 宵)节。这天,灯会上真可谓是花团锦簇,供市民购买的灯笼各式各样。舞龙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做出选择。( )
A.mì cùB.bì chùC.mì chùD.bì cù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①______ ②______
【答案】(1)A
(2)①躬 ②宵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静谧:安静,形容静寂无声或忧愁的模样。“谧”意思是:安宁,安静,读mì;
花团锦簇:像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簇”意思是:聚,集,读cù。
(2)本题考查同音字辨析。
“躬身”意思是自身,自己;俯屈身体,以示恭敬。“恭”指肃敬;对尊长、宾客等严肃有礼貌。结合“作揖”可知,是动作,故①空选“躬”。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霄”指云、云气,或者天空。故②空选“宵”。
话自律·共成长
班级开展主动学习,集“自律福”的活动,以迎接期末考试,小安整理了语文课堂笔记。
2.请帮小安找出课堂笔记“文学常识”部分中说法不准确的一项( )
A.北京人老舍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他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有一种纯净的、独特的美,给人一种充满温情和想象的美的享受。
B.古代有敬辞和谦辞的区别,令尊、垂问、劳驾属于敬辞,家父、愚兄、鄙人属于谦辞。
C.句子“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分别是代词、形容词、动词、名词。
D.《皇帝的新装》是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名篇,借神奇的布料展开想象,情节曲折离奇而又发人深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这句话中加点词的词性分析,“我”是句子的主语,是代词;“踩”是句子的谓语,是动词;“凌乱的岩石”中“岩石”是中心词,是名词,“凌乱”是修饰语,是形容词,故可判断为:代词、动词、形容词、名词。选项“分别是代词、形容词、动词、名词”有误。
3.请根据小安课堂笔记“名句积累”部分的批注,补全空缺处的内容。
【答案】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思而不学则殆 ③博学而笃志 ④切问而近思
⑤何当共剪西窗烛 ⑥夕阳西下 ⑦断肠人在天涯 ⑧夜发清溪向三峡
⑨杨花落尽子规啼 ⑩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送祝福·绘愿景
4.小安拟在班级文学角发布以下材料,画横线的句子表述不合理,请给出修改意见。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戴兵大使在联大决议通过后表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也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
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积极体现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
【答案】将“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互换位置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画横线的句子语序不当,“不仅……也……”表示递进关系,应将“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互换位置。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小安拟在班级张贴一副对联,请运用对联知识,将以下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九重天 书山有路 千万里 驾长风 凌绝顶 学海无涯
【答案】示例:学海无涯驾长风千万里 书山有路凌绝顶九重天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拟写。对联是一字一音的独特艺术形式,它要求上下联对仗工整,字数相等,句式相同,词性相对,仄起平收,同一联内容前后相关等。
分析给出的词语可知,“九重天”“千万里”都是偏正短语,“书山有路”“学海无涯”都是主谓短语,“驾长风”“凌绝顶”都是动宾短语,它们两两相对。
从内容相关的角度看,“九重天”“书山有路”“凌绝顶”是一联,语序应为:书山有路凌绝顶九重天;“千万里”“驾长风”“学海无涯”是一联,语序应为:学海无涯驾长风千万里。
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里”是仄声字,“天”是平声字,可得出“学海无涯驾长风千万里”是上联,“书山有路凌绝顶九重天”是下联。
6.回眸2023,安阳谱写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华彩乐章。小安拟撰写诗歌《如果你要来安阳》,为安阳春节旅游宣传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请仿照第一小节,将它补充完整。
如果你要来安阳,我会带你去殷墟。那地方,年代久远,我们可以在历史的隧道里尽情地迷失。
如果你要来安阳,我会带你去中国文字博物馆。那地方,文字苍凉,______。
如果你要来安阳,我会带你去红旗渠。那地方,渠水流淌,______。
……
如果你要来安阳,可千万别忘了和我相约,我会带你走遍这7000多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
【答案】①示例:我们可以在千年墨痕中深深地陶醉 ②我们可以在振奋人心的精神中斗志昂扬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仿写时按照“我们可以……”的句子作答。
第一空,围绕“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内容进行仿写,示例:我们可以在文字的海洋中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第二空,围绕“红旗渠”的相关内容进行仿写,示例:我们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共2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7.文中字里行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感受。请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8.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的母亲。请从选文找出一处能体现母亲慈爱的细节,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7.“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8.细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感动理由:“悄悄”和“偷偷”的细节,可以看出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所以还要“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平静的叙述中,表现了母亲的慈爱。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
“一直”是副词,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知道母亲生病了,不知道母亲一直忍着自己的病痛来照顾我、安慰我,而我自己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没有关心过母亲,没有对她多一点照顾。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愧疚、悔恨的情感,其中“一直”一词有着强调的作用,体现了作者的愧疚、悔恨之情。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围绕体现“母亲慈爱”这个主题,从选文中找出一处细节描写的句子,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细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感动理由:“扑”“抓”两个连续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我”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之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了无遗憾的陪伴
华明玥
①那天,在一辆果农进城的小皮卡上,她终于看到了梦寐以求的柿子——连枝带叶、只有七成熟的橙黄柿子。
②她立刻连着枝叶买了一大包。果农听她念叨是家中98岁的老母亲爱吃柔软的吊柿饼,便在称重、收款后又追着送了她一小捧,还告诉她:“柿子上削下来的皮晒干不要扔,等吊柿饼做成了,将柿饼装入大玻璃罐内,与干燥的柿子皮一层隔一层混放,可以促使柿饼表面沁出一层又甜又白的糖霜。”
③回到家时,她见坐着轮椅的母亲又贴门等着了。照顾母亲的保姆笑着跟她说:“你妈在猫眼里望了你十几回了,这个电动轮椅高,刚好方便她凑近猫眼看。”母亲却完全没有留意保姆的话。她拉着女儿,像个孩子似的告起状来:保姆做的菜太淡了,保姆蒸的蛋太腥了,保姆帮她吹头发烫得她头皮发紧……
④她赶紧弯下腰搂抱住母亲,轻轻拍抚她的背。柔和的拍抚,让母亲一天见不到她的惶恐慢慢退了潮,而后终于认出了她,开心地嚷嚷:“这是我芬回来了么?”芬是她的小名。她笑着点头,揉搓着母亲的手——这双带大了4个孩子的手已经干枯,脂肪和肌肉都流失了,只剩下皱巴巴的皮肤和坚硬的骨骼,天一冷就变得冰凉。
⑤现在,已近百岁的母亲会时不时陷入糊涂中:有时把她认作自己的妈,有时把她认作姐,有时又把她和外孙女混淆了……像一个在时空小径中迷路的孩子,那么单薄、无助。
⑥然而,只要母亲认出了记忆中的某些标记物,重获安全感,便会认出自己的小女儿——芬,她性格中的幽默和睿智也会像暗夜中的火星一样,忽闪着光芒。比如今天,母亲认出了她带回的柿子,笑着说:“埋在大米里捂熟,也要十几天,不如拿来做吊柿饼,挂在房檐上,好看呢。”
⑦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的母亲,越来越像个孩子。夏天,她会指着飞舞的萤火虫说:“翡翠簪子亮闪闪。”快入冬了,母亲指着小区池塘飘摇的芦苇说:“好像我的白头发。”
⑧这次,看到女儿坐在那儿一圈圈地削柿子皮,母亲又指着那透薄鲜亮的柿子皮,唱:“绸带子,发带子,小妞儿的命根子。”女儿大笑起来。这是她们老家的童谣,意思是爱美的小女孩儿,总是将窄窄的丝绸发带当作宝贝。年近百岁的老母亲,居然能联想到削下的柿子皮长长的像是小女孩儿的发带,说明她心中有着清亮的童趣啊。
⑨她在每个要吊起风干的柿子上,都留了一两厘米长的枝子,枝子形成一个丁字形的拐把。这样,削净果皮的柿子就能拴在细麻绳上,像一串串的黄灯笼挂起来了。
⑩有一天,格外清醒的老母亲一本正经地吩咐道:“柿子吊上去,你就不管了吗?柿子晾三五天,要站到梯子上去捏捏——头遍捏心,把果子轻轻捏软;几天后捏块,把里面的软核全部捏碎;再隔几天捏形,把果子捏成一颗悬吊的‘心’。”她笑道:“妈,您还懂这个?”母亲一本正经地回应:“当年你和小哥两个人都上大学,我哪年不得做几百斤柿子饼,卖了给你们寄生活费啊?这些手法,闭眼我也做得到。”她的脸上浮起笑意:母亲清醒的时候,真是一位智者啊。
⑪好多人以为,她把母亲从老家接到自己身边来照顾,是做了莫大的牺牲,可她自己知道,母亲已源源不断输给了她半个世纪的心灵滋养。哪怕是现在,神志清楚时的母亲,依然会给予她深厚的启发。
⑫是的,作为最小的女儿,她也已经56岁了。这个年纪,还能听母亲的教诲,还能伸手为母亲理鬓发、剪指甲、挑鱼刺,还能在母亲的床头柜上,放上自己做的吊柿饼,这是多大的福分!她是头年春天把母亲从老家接来照顾的,第二年秋天母亲安然离世。她庆幸自己及时做出了决定,陪母亲度过了她人生中最后一段时光。那些日子里,她体验了之前从未有过的生活内容:帮高龄母亲洗浴,将她的每一个脚趾缝都洗干净;为她剪指甲,剪头发,做身体按摩;跟母亲一起分享吊柿饼时,细心擦去她嘴角残留的汁液。
⑬母亲走后,她的心常常像朝阳照耀的海面一样,闪烁着粼粼波光,心中满满盛装着母女间那些最甜美的回忆,就像秋风中的吊柿饼一样沁出糖霜。
⑭这是最好的告别,留下的每个细节,都值得一生回味。
(选自《党员文摘》2023年第5期,有删改)
9.文中近百岁的母亲有时候像小孩子一般。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母亲具有哪些孩子般的特征。
10.阅读文章,要关注标题。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为什么取题为《了无遗憾的陪伴》。
11.揣摩⑨⑩两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回答问题。
(1)这样,削净果皮的柿子就能拴在细麻绳上,像一串串的黄灯笼挂起来了。(本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黄灯笼”有什么作用?)
(2)头遍捏心,把果子轻轻捏软;几天后捏块,把里面的软核全部捏碎;再隔几天捏形,把果子捏成一颗悬吊的‘心’。(连用两个分号,有什么作用?)
【答案】9.①母亲像孩子一样依恋她。母亲一天见不到她会惶恐,一直从猫眼里望她,向她告保姆的状,需要她拍抚。②母亲像孩子一样富有童趣。母亲看到生活中的事物会说出生动活泼的语言,看到她削柿子皮联想到女孩的发带,唱起童谣。
10.直接点明了本文的主要事件——她对母亲的陪伴;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了无遗憾”暗示文章主旨,她为自己能陪伴年老母亲度过她人生中最后一段时光感受到幸福、庆幸、欣慰。
1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黄灯笼”营造了一种温暖的气氛,又寓意当下的温馨美好生活。
(2)三个句子连用两个分号,列出了母亲交代她做柿饼的三个程序,写出了母亲年轻时为供子女们上学的辛勤劳动,清醒时的智慧,以及现在给予她的深厚的启发。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与概括。
结合文章第③段“回到家时,她见坐着轮椅的母亲又贴门等着了。照顾母亲的保姆笑着跟她说:‘你妈在猫眼里望了你十几回了,这个电动轮椅高,刚好方便她凑近猫眼看。’母亲却完全没有留意保姆的话。她拉着女儿,像个孩子似的告起状来:保姆做的菜太淡了,保姆蒸的蛋太腥了,保姆帮她吹头发烫得她头皮发紧……”可知母亲想跟“我”形影不离,还没回家时在猫眼里看“我”,回来后跟“我”告状;结合文章第⑦段“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的母亲,越来越像个孩子。夏天,她会指着飞舞的萤火虫说:‘翡翠簪子亮闪闪。’快入冬了,母亲指着小区池塘飘摇的芦苇说:‘好像我的白头发。’”,第⑧段“看到女儿坐在那儿一圈圈地削柿子皮,母亲又指着那透薄鲜亮的柿子皮,唱:‘绸带子,发带子,小妞儿的命根子。’女儿大笑起来”可知母亲具有孩子般的心,爱唱童谣,爱说童言童语。据此可作答。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标题常用的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主旨;奠定全文情感基调;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一语双关……
本文的题目“了无遗憾的陪伴”可知全文都在写“我”陪伴在高龄的母亲身边,不离不弃,这是对她晚年的陪伴,故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因为母亲已经98岁高龄,“我”依旧像个孩子一样陪伴在她身边,看着她幼稚、天真,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遗憾了,故“了无遗憾”,点明文章主旨,“我”感到知足、幸福,没有任何遗憾了;同时,全文都用舒缓的语气在讲述“我”和晚年母亲之间的故事,读来令人动人,也为之孝顺而感动,故标题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赏析。
(1)“像一串串的黄灯笼挂起来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削净果皮的柿子”比作“黄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吊起来的柿子美观,有意思的场景,这也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表达了对这种温馨的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头遍捏心”“几天后捏块”“再隔几天捏形”这是三个动作的间隔,但在这里却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勤劳能干、动作娴熟、吃苦耐劳的母亲形象,再结合“当年你和小哥两个人都上大学,我哪年不得做几百斤柿子饼,卖了给你们寄生活费啊?这些手法,闭眼我也做得到”可知母亲当年带我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故分号中有停顿,也有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只虫子
冯秀萍
①那是一个大雨初霁的午后。
②我离开闷热的房子到花园里去,刚到花园就看到了它。绿色的虫子在绿色的灌木丛上,一下子就被我看到了。它正挺着鼓鼓的大肚子趴在叶子上喝雨水,喝足了就洗澡,然后优哉游哉地在叶子上玩跳板游戏,又展开翅膀来玩风。看得我羡慕又嫉妒,出于一种奇怪的人之常情,我决定把它抓走。没想到它十分机灵,费了我不少力气。最后当然成功了,那毕竟只是一只虫子呀。
③我对它真是尽心了,专门为它做了一个笼子。我用树枝绑成一个方形的框,外面罩上纱网,框里放上新摘来的树枝,还有它爱吃的美食。对于这个虫子而言,这里真是仅次于那个花园的好住处了,甚至更好,这里可不会有暴风雨。我放它进去,它挺着大肚子,头使劲儿挤在纱网上瞅外面,让我觉得好笑。
④第二天,它不见了。我仔细查看,好好的纱网破了个洞。它逃跑了。我并不着急,在这个四面是墙,装着铁纱窗的房子里,它能跑到哪里去呢。我很快找到了它。它挂在天花板上,一声不响地扭头看着我。我把它抓进笼子,寻思它是怎么出来的。纱网看着薄而透明,想要咬出一个洞却不容易,况且它的嘴巴小得像个黑点,几乎分不清嘴唇和牙齿,那个洞比它的身体小很多,它又长着很多长腿,想要从小洞里钻出来一定费了大力气。
⑤然而,它执着地反复逃走。我去找一位朋友,他在大学主修昆虫学。他听到后很惊讶。他说他养各种虫子(当然包括我养的这种)有十几年了,从来没有一只像我说的这样的。朋友说,倒是有个办法,这种虫子有个习性,看到幼虫就会心无旁骛地精心照顾,也就顾不上逃走了。
⑥我把朋友送的几只幼虫放进笼子里,还真是的,那个家伙兴冲冲地跑过来,闻闻这个,嗅嗅那个,用嘴巴碰一碰,激动得不行。它用嘴巴含着水给他们洗澡,让它们一个个像刚出蛋壳一样干净漂亮;忙着给它们喂食,把它们喂得胖嘟嘟的;教它们在枝叶间做游戏、训练蹦跳的技能。我甚至有些生气,它忘记了一切,忘了它是多么想逃走,逃回那个大雨初霁的花园里。我怀疑它把自己都忘掉了。
⑦幼虫慢慢蜕皮长大,很顽皮,常常从纱网的小洞里露出小脑袋观看。那家伙看到了,立马跑过来,好像是说“快回去,到安全的地方去”。这让我有些失望,我倒希望它带领那些孩子们越狱,爬得屋里到处都是。
⑧父亲说,他曾经驯过几匹野马,往死里打,被打怕的就成了坐骑,也有至死不屈的。“有匹黑马真是漂亮,死了太可惜了。”父亲说着,眼神里满是惋惜与敬佩。
⑨想想这些矛盾的情绪也都是人之常情,总之,我慢慢对那家伙没了兴趣,看着它每日辛辛苦苦的样子心生厌烦,渐渐不大照料它了。接下来我也是俗务缠身,疲惫得很,竟然忘记了它。到我想起来,赶紧跑去查看时,它和那几只幼虫已经死掉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校园版》,有删改)
12.请根据小说情节,补全表格内容。
13.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你从拟人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它正挺着鼓鼓的大肚子趴在叶子上喝雨水,喝足了就洗澡,然后优哉游哉地在叶子上玩跳板游戏,又展开翅膀来玩风。
14.学校拟选编对应语文教材的课外读本,小语认为本文可以入选,对应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下是他根据第五单元“单元导读”部分给出的理由,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链接材料】
本单元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第五单元单元导读)
小语理由:①本文记述了虫子原本在花园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被抓后束缚在牢笼之中,向往着自由,反复逃走的内容,体现出生命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表达出“我”对其______(精神)的赞美和欣赏。②“我”对虫子的占有并非出于真正的喜爱,而是源于想要_______(参照文章第8段)。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利用虫子的母性达成所愿,却对虫子失去兴趣甚至厌烦,并疏于对虫子的照料,最终导致虫子死亡,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③文章插叙父亲驯马的经历,并以______(事件)结尾,警示我们要加强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答案】12.(1)觉得好笑 (2)照顾幼虫 (3)有些失望
1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虫子在被抓之前自由自在玩耍的样子,表现了它的悠闲可爱,体现了“我”对它的喜爱,与后文“我”的羡慕嫉妒相照应。
14.①示例:极强的反抗精神 ②驯服 ③虫子死亡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与概括。
结合提示语:第③段,虫子“挤在纱网”的行为,结合“我放它进去,它挺着大肚子,头使劲儿挤在纱网上瞅外面,让我觉得好笑”可知,“我”对虫子的态度是:觉得好笑。
结合提示语:第⑤—⑥段,“我”对虫子“有些生气”的态度,结合“它用嘴巴含着水给他们洗澡,让它们一个个像刚出蛋壳一样干净漂亮;忙着给它们喂食,把它们喂得胖嘟嘟的;教它们在枝叶间做游戏、训练蹦跳的技能”可知,虫子的行为是:照顾幼虫。
结合提示语:第⑦—⑧段,虫子“约束幼虫”的行为,结合“这让我有些失望,我倒希望它带领那些孩子们越狱,爬得屋里到处都是”可知,“我”对虫子的态度是:有些失望。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拟人的角度赏析句子。
句中“挺、趴、喝、洗澡、玩”这几个动词赋予虫子以人的动作行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优哉游哉地在叶子上玩跳板游戏,又展开翅膀来玩风”可以得出,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虫子在被抓之前自由自在玩耍的样子,表现了它的悠闲可爱,体现了“我”对它的喜爱,与后文“我”的羡慕嫉妒相照应。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前文“被抓后束缚在牢笼之中,向往着自由,反复逃走的内容”、第④段“第二天,它不见了。我仔细查看,好好的纱网破了个洞。它逃跑了”、第⑤段“然而,它执着地反复逃走”可知,“我”赞美和欣赏的是小虫子执着的反抗精神。
结合第⑧段“父亲说,他曾经驯过几匹野马,往死里打,被打怕的就成了坐骑,也有至死不屈的。‘有匹黑马真是漂亮,死了太可惜了。’父亲说着,眼神里满是惋惜与敬佩”可知,“我”对虫子的占有并非出于真正的喜爱,而是源于想要驯服小虫子。
结合“(事件)结尾”和第⑨段“它和那几只幼虫已经死掉了”可知,③空填写:虫子死亡。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麓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麓(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5.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发展的基础,对其影响很大。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行/言行举止B.淡泊明志/窗明几净
C.宁静致远/兴致勃勃D.悲守穷庐/山穷水尽
16.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7.本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成/枯落,多/不接世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8.【甲】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他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除了立志外,学有所成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15.A
16.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7.A
18.第一个条件是要“静”。即屏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
第二个条件是要“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地学习;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都是“操守或品德”的意思;
B.表明/亮,与“暗”相对;
C.实现、达到/样子,情趣;
D.贫困或简陋/尽头。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治性:陶冶性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A.句意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非学”“非志”是假设的条件,“无以广才”“无以成学”是结论。故断句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文“夫学须静也”可得出:要“静”。即屏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
结合【甲】文“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乙】文“苦志探赜,忘寝食”可得出:要“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地学习。
结合【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可得出: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德行操守,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立誓守节,亲自教导儿子学习。家境贫困,(就)用芦管当笔在地上描画着学习写字。(欧阳修)自幼聪敏颖悟,超过常人,书读过就能熟记背诵。等到成年,(就)有了很高的声望。有一天,欧阳修在废书篓中得到了唐朝韩愈的遗稿,读后心里十分欣慕。(于是)苦心孤诣地探幽索隐,废寝忘食,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最终,(欧阳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
欧阳修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秉烛研读公文,屡屡停卷而叹。我问他(叹气的原因),则说:‘这是个死刑案啊,我想设法让他活下来,(可)办不到啊!’我说:‘可以让他活下来吗?’你父亲就说:‘我设法让他活下来却不能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我)经常想方设法让死刑犯活下来,还会有死的,可是世人常常是让他死啊!’他平时教育他的子弟,也常用这样的话,我耳朵都听熟了。”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9.以下是小阳同学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请你帮他找出不准确的一项( )
A.“次北固山下”中“次”的意思是停宿,“乡书何处达”中“书”指的是书信、信件。
B.诗歌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字里行间渗透出诗人在此居无定所,只好神游故里的怀乡情思,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潮平两岸阔”境界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两句以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D.“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残夜退尽、红日初升、旧年已过、春天到来的景象,通过描写景物的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一种自然理趣。
20.小阳同学发现,近山临水,总会生发很多感受,王湾也是如此。请你根据本诗内容,说说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9.D
20.示例:本诗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借用“雁足传书”的故事,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残夜还没消退之际,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旧年还没结束,春天的气息已先进入到大江中。虽然是一年将尽的旧年,一夜将尽的晚上,但语气没有一点萧飒,展现的反而是辞旧迎新、展望光明的乐观情绪,仿佛预兆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种更为健康、昂扬、乐观、壮大的时代情绪浸润于其间。选项中的“旧年已过”理解错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赏析。
诗歌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宏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诗人借归雁传递书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名著阅读(4分)
21.《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中,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描写生动有趣,情感真挚动人。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结合内容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阿长与》 B.《五猖会》
【答案】示例:A.《阿长与》通过记述一些琐事及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故事,刻画了旧中国一位迷信、粗俗、不拘小节,但真诚、善良、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形象,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B.《五猖会》中“我”盼望见到繁盛的迎神赛会,我开心地正要出发时,父亲却强迫我背完《鉴略》才能去,“我”的兴致便一扫而光。文章再现了“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书时扫兴又痛苦的感受,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反映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从给出的两篇散文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即可。
示例:A.《阿长与》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22.“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有一定曲折,才能引人入胜。《西游记》中喜欢用“三”进行剧情的安排。请从下面两个情节中任选一个,概述故事内容。
A.三打白骨精 B.三调芭蕉扇
【答案】A.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过白虎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分别三次变化为年轻女子、老妇、老翁,均被孙悟空识破。前两次白骨精化风逃走,第三次被一棍子打死。唐僧以为孙悟空打死了三个无辜的人,加上八戒在一旁进谗言,赶走了孙悟空。
B.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受阻。孙悟空万不得已,到翠云山向牛魔王之妻罗刹女(铁扇公主)借昔芭蕉扇。公主扇走了悟空,后来悟空变成虫子进入公主肚子里,迫使公主答应借扇,借来的却是假扇,火越扇越大;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样子,骗取真扇;牛魔王变成八戒将扇子骗回去,悟空与其打斗起来,一众神佛都来助阵,牛魔王被降伏。悟空借到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的火,师徒四人过了火焰山。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
《西游记》中有不少带“三”字的故事,除“三打白骨精”“三探无底洞”“三借芭蕉扇”“斗法降三怪”“坎途逢三难”“黑松林三众寻师”“三僧大战青龙山”等。“三”在古代形容数量多,故事情节有“三”处波折,说明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可使情节更曲折,又不显得重复累赘。从给出的两个情节中选择你最熟悉的一段含“三”的故事,简要概括故事内容即可。
示例: B.三调芭蕉扇。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只有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扇灭火后才能通过。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之母。因上次红孩儿想吃唐僧肉与孙悟空结下了冤仇,铁扇公主哪里肯借。悟空向铁扇公主第一次借扇,被铁扇公主一扇子扇飞,他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子折腾,铁扇公主给了一把假扇;第二次,悟空变成牛魔王骗走真扇,结果牛魔王变成猪八戒骗回真扇;悟空向铁扇公主第三次借扇,他大战牛魔王,铁扇公主被迫借出芭蕉扇,悟空扇灭火焰山,唐僧师徒继续向西赶路。
五、作文(50分)
23.写作。
亲爱的同学们,初中的第一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还会有很多的人在你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七年级拟编辑“再见2023,你好2024”的寒假专刊,请你在下列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参与投稿。
任务一: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请以“______让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讲述你的成长经历。
任务二:亲人、老师、朋友,甚至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都曾在某些时刻带给我们温暖,给我们以前进的力量和勇气。请你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选择其中一位给他/她写封信,表达你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关键词
名句
相关批注
智慧之思
______,______(《论语》)
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提示我们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这是求仁的途径。
思念之苦
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想象回家团聚后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表现了异乡人浓重的乡愁
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春天之景
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借两种意象,点明暮春之景,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_______(朱自清《春》)
作者选取了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香,从嗅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春风图”。
对应段落
虫子的行为
“我”对虫子的态度
②
悠哉玩耍
羡慕嫉妒
③
挤在纱网
(1)
④
逃出纱网
并不着急
⑤—⑥
(2)
有些生气
⑦—⑧
约束幼虫
(3)
⑨
辛辛苦苦
心生厌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九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背诵默写,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核心,情节是由有因果关系的内容组成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有答案),共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