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1.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观察法B. 比较法C. 文献法D. 实验法
【答案】A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①实验法;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④收集和分析资料等。
【详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可见,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属于观察法,A正确。
B.在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B错误。
C.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C错误。
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D错误。
故选A
2. 有人说“手机屏幕上的细菌比马桶盖上的还要多”,真的是这样吗?小张根据已有的经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并决定进行探究。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小张的看法相当于( )
A. 提出问题B. 作出假设
C. 制定计划D. 实验结论
【答案】B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为: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订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详解】有人说“手机屏幕上的细菌比马桶盖上的还要多”,真的是这样吗?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这是提出问题。小张根据已有的经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 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下列实例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 土壤中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D. 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答案】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详解】A.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且地上的枝叶部分很小,这是为了增大对水的吸收同时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A错误。
B.脂肪具有保温的作用,故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B错误。
C.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同时,蚯蚓的粪便可使土壤肥沃,有利于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C正确。
D.炎热荒漠地区缺少水,故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错误。
故选C。
4. 小吴同学在显微镜操作时,要让镜筒下降,使物镜接近玻片标本(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包括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收镜和整理。在显微镜操作时,要让镜筒下降,使物镜接近玻片标本,应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
【详解】A.如图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时,镜筒会下降,使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此时眼睛要注射物镜,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头,A正确。
B.如图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时,镜筒会上升,B错误。
CD.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此,当物像不清晰时才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要使物镜接近玻片标本要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CD错误。
故选A。
5. 图为光照充足条件下,某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示意图,①--④代表有关的物质,其中能代表氧气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B
【分析】图中表示的物质有: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水、④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详解】此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根据箭头方向可知:①表示进去的气体是二氧化碳,②表示出来的气体是氧气,③表示运输到叶片的水分,④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向下运输。因此,其中能代表氧气的是②,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6. 人类对细胞的认识,离不开显微镜。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
B.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和
C. 从显微镜的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D.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
【答案】B
【分析】显微镜的结构由光学部分、支持部分及调节部分三部分组成。
【详解】A.显微镜能放大物体,使人们看到微小的生物,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到的观察工具,A正确。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乘积,B错误。
C.从显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放大倒立的像,C正确。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在视野内所看到的物像也越大,细胞数目越少,D正确。
故选B。
7. 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能够与人进行交流对话。可根据哪一特征判断聊天机器人不是生物( )
A. 能否说话B. 具有一定结构
C. 能否运动D. 能否繁殖
【答案】D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能够与人进行交流对话,能否说话不是生物的共同特征,A不符合题意。
B.具有一定结构不是生物的共同特征,B不符合题意。
C.植物属于生物,但植物不能运动,因此能否运动不是生物的共同特征,C不符合题意。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机器人不能繁殖,D符合题意。
故选D。
8. 凉拌黄瓜时加入一些醋和食盐,黄瓜便会渗出很多汁液。在此过程中,黄瓜细胞外溶液浓度X与黄瓜细胞液浓度Y的关系是( )
A. X>YB. X
【答案】A
【分析】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详解】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吸水。用醋和食盐腌黄瓜,则细胞外的盐分高,所以黄瓜细胞外溶液浓度X大于黄瓜细胞内部浓度Y,则黄瓜细胞就会失水。因此,A符合题意。
故选A。
9. 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提高视野亮度时,应用较大光圈和凹面镜
B. 对光完成后,通过目镜可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C. 下降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的目的是使物镜对准通光孔
D. 目镜5×和物镜40×的组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200倍
【答案】C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
【详解】A.视野较暗,选用较大光圈和凹面镜,可以使视野变亮,A正确。
B.对光完成的标志是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B正确。
C.下降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的目的是以免物镜压坏玻片,C错误。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的是物像的长度或宽度。目镜的放大倍数是5倍,物镜的放大倍数是40倍,因此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40=200(倍),因此,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200倍,D正确。
故选C。
10. 如图是光学显微镜结构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转动1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4
B.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3和4放大倍数的乘积
C. 调节5上的光圈可以改变视野的大小
D. 6是反光镜,分为凹面镜和平面镜
【答案】C
【分析】观图可知,1是粗准焦螺旋,2是细准焦螺旋,3是目镜,4是物镜,5是遮光器,6是反光镜。
【详解】A.转动1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4物镜,防止物镜压坏玻片标本,A正确。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3目镜和4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B正确。
C.调节5上的光圈可以改变视野的亮度,视野的大小是由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决定的,C错误。
D.6是反光镜,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D正确。
故选C。
11. 农作物受旱导致出现死苗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 水分B. 阳光C. 温度D. 土壤
【答案】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近年来,有些地区旱情严重,主要是水极度缺乏,而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须需要水,水严重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因此严重旱灾造成农作物死苗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
故选A。
12. 在观察装片时,若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下方,要移到视野的中心,装片移动的方向应该是( )
A. 右下方B. 右上方C. 左下方D. 左上方
【答案】A
【分析】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
【详解】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的,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下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上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的中央,故选A。
13. 曲线a表示某植物在环境温度为25℃(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其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在M点时出现曲线b的原因可能是( )
A. 适当提高了温度B. 适当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
C. 适当增加了光照强度D. 适当增加了氧气浓度
【答案】B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结合题图和题干信息可知,某植物所处环境温度为25℃(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其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如图中曲线a所示,此时已经是最适温度,升高或降低温度都会使光合速率下降,但是b曲线表示的光合速率高于a曲线,此时的原因可能是M点时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浓度,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4. 下列实例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植物
B. 一条河流中的所有动物
C. 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湖泊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详解】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只有部分生产者,没有其他成分,不属于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B.一条小河中所有的动物,只包括部分生物成分,没有其他生物成分及非生物成分,不属于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C.一片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只有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D.一个湖泊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既有生物成分也有非生物成分,属于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故选D。
15.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人们又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花草树木,谱写出了许多名篇佳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花草树木”和“人”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的角色是( )
A. 非生物因素、生产者B. 生产者、消费者
C. 非生物因素、消费者D. 消费者、分解者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绿色植物,因此花草树木属于生产者,排除A、C、D选项;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因此人属于消费者,B正确。
16. 下列有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前对天竺葵暗处理的目的是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B. 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照
C. 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D. 碘液是为了检测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答案】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漂洗后观察叶色。
【详解】A.实验前对天竺葵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A正确。
B.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其他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B正确。
C.该实验证明了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C错误。
D.淀粉遇碘液变蓝,碘液是为了检测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D正确。
故选C。
17. 将一株质量为20克的番茄幼苗栽种在光照等适宜生长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植株达到400克。其增加的质量不可能来自( )
A. 土壤中的有机物B. 水
C. 土壤中的无机盐D. 二氧化碳
【答案】A
【分析】绿色植物增加的质量一部分来自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另一部分来自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详解】A.植物不能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大分子有机物,A符合题意。
B.植物可以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B不符合题意。
C.植物可以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可以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来合成有机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 某同学在学习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后,尝试在铜钱草叶片上“作画”(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作画”前,需将铜钱草放置于黑暗处一昼夜
B. 用心形黑纸片将叶片的两面夹紧,置于光下
C. 用酒精对叶片脱色,清水漂洗以后滴加碘酒
D. 此实验可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淀粉
【答案】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作画”前,需将铜钱草放置于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A正确。
B.用不透光的心形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除了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则形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光照,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用酒精对叶片脱色,清水漂洗以后滴加碘酒,C正确。
D.叶片的遮光部分没有变蓝色,说明这部分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叶片的见光部分变蓝色,这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比较叶片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D错误。
故选D。
19. 为探究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将大小、健康状况相近的小鱼分别置于四个生态缸中,处理条件如图所示,其中哪个生态缸中小鱼存活时间最长( )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土壤等,为生态系统提供营养、能量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A.甲装置缺少生产者和分解者,小鱼从生态瓶中获得的氧气和食物有限,而且该生态系统维持时间较短,所以小鱼存活的时间短,故A不符合题意。
B.乙装置中有生产者——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了足够食物和氧气,但缺少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维持时间较短,小鱼存活时间较短,故B不符合题意。
C.丙装置具备生态系统各种成分,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为小鱼提供足够的氧气和食物,同时装置中有河泥,河泥中的分解者能净化水质,所以该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小鱼存活时间较长,故C符合题意。
D.装置丁内虽然具备生物成分,但缺少光照,植物在无光的条件下,反而和小鱼一起争夺氧气进行呼吸,小鱼存活时间最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 下图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步骤①是为了耗尽叶片内的全部有机物B. 步骤③是酒精脱色排除干扰
C. 步骤⑤是滴加碘液检测淀粉D. 步骤⑥显示遮光部分不变蓝
【答案】A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染色→漂洗→观察颜色。
【详解】A.为了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实验前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暗处一昼夜即步骤①,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A错误。
B.酒精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因此,步骤③是酒精脱色排除干扰,B正确。
C.碘液滴到叶片上,如果呈现蓝色,则有淀粉存在;反之没有。因此,步骤⑤是滴加碘液检测淀粉,C正确。
D.步骤⑥不遮光部分产生了淀粉,滴加碘液显示变蓝;而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滴加碘液显示不变蓝,D正确。
故选A。
二、分析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21. 请根据如图所示显微镜实验回答:
(1)使用显微镜对光的过程中,转动[③]_____,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_____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2)在观察过程中,若要使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从上方移至中央,玻片标本应向_____方移动。
(3)观察草履虫时,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该调节【5】_____准焦螺旋。
(4)若选用的目镜5×、物镜10×的镜头组合,则此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_____倍。
【答案】 (1) ①. 反光镜 ②. 目镜 (2) ③. 上 (3) ④. 细 (4) ⑤. 50
【分析】观图可知:①是目镜、②是物镜、③是反光镜、④是粗准焦螺旋、⑤是细准焦螺旋,解答即可。
【详解】(1)对光时,要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选择合适的光圈,用手翻转反光镜,对向光源,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2)在观察物像时,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动正中央的话,玻片标本应往上方移动,物像才能向下方移动到达视野中央;
(3)细准焦螺旋的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此观察草履虫时,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若选用的目镜5×、物镜10×的镜头组合,则此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5=50(倍)。
22.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打造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桃花岛公园。公园里有莲、水草等植物;还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是市民休憩游玩的好去处。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___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根据该定义判断,桃花岛公园是一个___。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请结合下图分析,甲是___,乙是___,丙是___。
【答案】(1) ①. 环境 ②. 生态系统
(2) ①. 生产者 ②. 消费者 ③. 分解者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空气、水,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可见,桃花岛公园里既有生物部分也有非生物部分,是一个生态系统。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能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被分解者分解;生产者被消费者捕食。结合分题图可知,由图可知,甲吸收二氧化碳,是生产者;乙释放二氧化碳,是消费者;丙能分解甲和乙,是分解者。
23. 如图所示,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A萝卜洞中灌入浓盐水,在B萝卜洞内灌入等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观察萝卜洞内水的变化,并注意用手摸萝卜的感觉。
(1)A萝卜洞里的水变__________,B萝卜的硬度变__________(填“软”或“硬”).
(2)上述实验中,萝卜洞内增加的水分主要来自细胞内的__________。
(3)上述实验说明细胞的吸水或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__________(填“失水”或“吸水”)。
【答案】(1)多;硬
(2)液泡
(3)吸水
【详解】试题分析:(1)在A萝卜洞中灌入浓盐水,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浓盐水的浓度,萝卜细胞会失水,导致A萝卜洞里的水变多,萝卜因为失水而变软;在B萝卜洞内灌入等量的清水,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部清水,所以萝卜细胞会吸水,萝卜细胞因为吸水而变硬;
(2)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因此上述实验中,萝卜洞内增加的水分主要来自细胞内的液泡;
(3)上述实验说明细胞的吸水或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考点: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
24. 联合国预计,世界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九十多亿。随着人口增长,粮食问题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选其中一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甲都夹紧(如图1所示);剪下叶片,去掉黑纸片;将漂洗后的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酒,观察现象。
(1)实验中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设置___。
(2)滴加碘酒后,发现图1中丙处变蓝,甲、乙两处没有变蓝,说明丙处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___等有机物;甲处和丙处对比,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乙处和丙处对比,说明___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3)为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同学们通过访问当地农民,得知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图2中的___措施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答案】(1)对照实验
(2)①. 淀粉 ②. 叶绿体 ③. 光##光照
(3)合理密植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出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图1中银边天竺葵的银边部分不含有叶绿体,本题设置了叶片的甲银边部分和丙绿色部分、叶片的乙遮光部分和丙未遮光部分等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叶绿体和光。
【详解】(1)用黑纸片将暗处理24h的天竺葵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将天竺葵移到阳光下照射,是为了让见光部分和遮光部分进行对照,设置对照实验。
(2)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实验中,甲处和丙处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唯一的变量是叶绿体;乙处和丙处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光。甲处(银边)不含叶绿体,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产生,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乙处遮光,未进行光合作用,故滴加碘液不变蓝;丙处(未遮光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成了蓝色。因此,滴加碘酒后,发现图1中丙处变蓝,甲、乙两处没有变蓝,说明丙处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甲处和丙处对比,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乙处和丙处对比,说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3)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内的光照;因此,为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同学们通过访问当地农民,得知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图2中的合理密植措施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分析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心脏是将血液泵至全身的器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类对细胞的认识,离不开显微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