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学设计(按章编写,共7份)
初中生物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生物和细胞第三章 从细胞到生物体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生物和细胞第三章 从细胞到生物体教学设计,共3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题名称,课程课时,教材内容分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章 从细胞到生物体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课题名称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课程课时
1课时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阐述了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包括细胞核的分裂、细胞质的分裂等,同时介绍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以及细胞分裂对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重要意义。
四、核心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让学生认识到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形成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观念。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细胞分裂过程中物质变化的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细胞分裂的模型、图片等资料,探究细胞分裂的过程。
4.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好奇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细胞分裂的过程,尤其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分裂顺序。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
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对遗传物质稳定性的意义。
解释细胞分裂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系。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1.课的类型:新授课。
2.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先展示一组有趣的对比图片,一张是小小的树苗刚刚从土地里冒出头来,另一张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接着展示一个婴儿在襁褓中的照片和一个成年人的照片。
教师活动:
“同学们,大家看这些图片,从一棵小小的树苗到参天大树,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到长大成人,这中间发生了多么神奇的变化呀。那大家有没有想过,生物体为什么能够由小长大呢?其实,这背后隐藏着细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生命活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个奥秘——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学生活动:
学生们的目光被这些对比强烈的图片吸引,开始小声地和周围同学讨论,有的学生猜测是细胞在不断地生长,有的学生觉得是细胞数量变多了。
设计意图:
通过鲜明的对比图片,激发学生对生物体生长原因的好奇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对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利进入学习状态,积极思考生物体生长的奥秘。
2.细胞分裂的过程(15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个精心制作的细胞分裂的动画,动画清晰地展示了细胞从一个完整的结构开始,细胞核内的物质逐渐发生变化,先是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然后细胞核一分为二,接着细胞质平均地分成两份,最终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在播放动画的同时,教师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进行详细讲解。
教师活动: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集中注意力看这个细胞分裂的动画。大家可以看到,细胞分裂就像一场神奇的魔术表演。首先,在细胞核中发生了非常关键的变化,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进行了复制,就好像复印机复印文件一样,复制出了一模一样的遗传信息。然后,细胞核就像一个被拉开的拉链,一分为二。紧接着,细胞质就像被平均分配的蛋糕一样,平均分成了两份。这样,一个细胞就成功地分裂成了两个新的细胞。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过程,想一想,细胞分裂的过程主要包括哪几个关键的步骤呢?”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地暂停动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和思考。
学生活动:
学生们全神贯注地看着动画,有的学生微微皱着眉头,认真思考,当老师提问时,他们纷纷举手回答,“老师,我觉得细胞分裂先是细胞核进行分裂,然后是细胞质分裂。”
设计意图:
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和课本图片的结合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
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细胞分裂的基本步骤,即细胞核分裂在先,细胞质分裂在后,对细胞分裂的过程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
3.课本学习(10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打开课本,仔细阅读关于细胞分裂过程的详细描述。
教师活动: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动画和图片对细胞分裂的过程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仔细阅读关于细胞分裂过程的内容。大家要特别注意课本上对细胞核分裂、细胞质分裂的细节描述,然后和我们刚才看到的动画进行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哪些是我们刚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活动:
学生们打开课本,认真地阅读起来,有的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在课本上做标记,有的学生和同桌小声讨论,“你看,课本上说细胞核分裂时遗传物质要进行复制,这和我们刚才在动画里看到的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
结合课本知识深化学生对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让学生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将直观的视觉体验与课本中的文字描述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认知。
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将课本知识与动画演示紧密结合,不仅能理解细胞分裂过程的表象,还能深入了解其内在的原理,进一步巩固对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
4.染色体的变化(15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在黑板上精心绘制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示意图。教师先用彩色粉笔勾勒出一个细胞的大致轮廓,然后在细胞核中画出染色体的形态,随着细胞分裂的过程,逐步展示染色体的复制、分离和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的过程。
教师活动:
“同学们,在细胞分裂这个神奇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物质变化,那就是染色体的变化。大家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个示意图,在细胞分裂前,染色体就像准备复制的蓝图一样,先进行复制,这样就有了两份完全相同的染色体。然后,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这些复制后的染色体就像被平均分配的财富一样,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这种平均分配是非常重要的,它保证了新细胞和原细胞的遗传物质是一模一样的。大家想一想,这种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对生物体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的细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们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黑板上的示意图,认真观察染色体的变化过程,有的学生小声地和同桌讨论,当老师提问时,他们积极回答,“老师,我觉得染色体的平均分配保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这样生物体的遗传特征才能稳定地传递下去。”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示意图绘制,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较为抽象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平均分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掌握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即先复制后平均分配,并且能够理解这种变化对于保证遗传物质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5.细胞分裂的意义(10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实例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细胞分裂的意义。
教师活动:
“同学们,我们已经详细地了解了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染色体的变化。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细胞分裂对生物体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从生物体的生长、繁殖等方面来思考。现在,大家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总结发言。”
教师在小组间巡视,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们迅速组成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小组从生物体生长的角度出发,认为细胞分裂可以使生物体细胞数量增加,从而使生物体不断长大;有的小组从繁殖的角度考虑,认为细胞分裂可以产生生殖细胞,用于繁殖后代。当老师请小组代表发言时,他们纷纷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实例,深入理解细胞分裂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理解细胞分裂对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意义,认识到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6.总结归纳(5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教师活动: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个奇妙的过程。我们了解了细胞分裂的过程,包括细胞核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我们还知道了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即先复制后平均分配;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细胞分裂对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重要意义。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再仔细复习一下这些知识,加深对细胞分裂的理解。”
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聆听老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细胞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变化规律和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对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知识有一个清晰、全面的理解。
八、板书设计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细胞分裂过程:
细胞核分裂:遗传物质复制细胞核一分为二
细胞质分裂:平均分成两份
2.染色体变化:
复制:保证遗传信息相同
平均分配:维持遗传稳定性
3.细胞分裂意义:
生物体生长:细胞数量增加
发育:细胞分化基础
繁殖:产生生殖细胞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细胞分裂的动画和染色体变化的示意图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直观的演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但在解释细胞分裂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系时,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如不同生物体在不同生长阶段细胞分裂的情况,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对于染色体的概念等难点知识,可以进一步强化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第2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二、课程课时
1课时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细胞的分裂、分化开始引入,阐述了组织的形成过程,接着详细介绍了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然后说明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最后讲解系统是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清晰地展现了从细胞到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四、核心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让学生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细胞分化、组织形成、器官和系统构成等过程的逻辑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物体的组织切片等方式,探究不同组织的特点和功能。
4.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过程,以及组织的形成。
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特点和功能。
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2.教学难点
理解细胞分化的本质,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区分不同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
理解器官和系统是如何协调工作来维持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1.课的类型:新授课。
2.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学环节:教师展示一幅动物的图片,比如小狗。
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看这只可爱的小狗,它可以跑、跳、叫,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小狗的身体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这些部分又是如何组合在一起,让小狗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起探索这个奥秘。”
学生活动:学生们看着图片,开始思考并小声讨论,有的说小狗有骨头、肉,有的说小狗有眼睛、耳朵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动物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体结构的好奇心,引出课题。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产生兴趣,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2.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15分钟)
教学环节:教师结合课本中的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示意图进行讲解。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可以分裂成两个细胞。但是细胞除了分裂,还会分化。大家看课本上的图(指着课本上细胞分化的图),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了许多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就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大家想想,为什么细胞会发生分化呢?”
学生活动:学生们观察图片后回答,“可能是为了让细胞承担不同的功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过程,以及组织的形成。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掌握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理解组织的形成原因。
3.动物体的基本组织(20分钟)
教学环节:教师展示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的切片或图片。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组织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大家看这些图片(展示上皮组织的图片),这是上皮组织,它的细胞排列紧密,主要覆盖在身体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起到保护、分泌等作用。再看这个(展示肌肉组织的图片),这是肌肉组织,它可以收缩和舒张,使身体产生运动。(依次展示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的图片并讲解)大家比较一下这四种组织,它们在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学生们仔细观察图片后回答,“上皮组织的细胞比较整齐,肌肉组织的细胞比较长,神经组织有很多像树枝一样的突起,结缔组织的细胞比较分散。”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区分四种基本组织,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4.课本学习(10分钟)
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内容。
教师活动:“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阅读关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部分,看看课本上对组织、器官、系统的定义是怎么说的,和我们刚才讲的有什么联系。”
学生活动:学生们打开课本认真阅读,有的学生说,“课本上说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和我们刚才讲的对上了。”
设计意图:结合课本知识深化学生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理解。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将课本知识与教师讲解相结合,进一步理解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5.器官和系统(15分钟)
教学环节:教师以人体为例讲解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以人体为例,像心脏、肝脏这样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而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就构成了系统。人体有八大系统,比如消化系统,它包括口腔、食管、胃、肠等器官,这些器官共同完成消化食物的功能。大家想想,其他动物的器官和系统和人体有什么异同呢?”
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后回答,“其他动物也有心脏、肝脏等器官,但是不同动物的器官大小和功能可能不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器官和系统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动物体中的作用。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掌握器官和系统的概念,理解它们在动物体中的意义。
6.总结归纳(5分钟)
教学环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我们知道了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组成系统,最后构成动物体。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再复习一下这些知识。”
学生活动:学生们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八、板书设计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组织形成
上皮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结缔组织
2.器官:不同组织按次序结合
3.系统:多个器官按次序组合
4.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细胞分化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比较感兴趣,通过图片和讲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组织的形成和四种基本组织的特点。但在理解器官和系统的概念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对于细胞分化的本质等难点知识,可以进一步强化讲解。
第3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二、课程课时
1课时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介绍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细胞开始,经过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多个器官构成植物体。教材详细阐述了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如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的功能和分布,以及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六大器官的作用。通过与动物体结构层次的对比,突出植物体结构层次的特点。
四、核心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使学生理解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结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对植物体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让学生参与观察植物器官、识别植物组织等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植物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植物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的功能和分布。
理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即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2.教学难点
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
区分不同植物组织的特点和功能。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1.课的类型:新授课。
2.主要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学环节:教师展示一棵完整的绿色植物,如盆栽的花卉。
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看这棵美丽的植物(指着植物),它由很多部分组成。我们之前学习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起探索植物体的奥秘。”
学生活动:学生们好奇地看着植物,有的说:“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应该不一样吧。”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完整的植物,引发学生对植物体结构的思考,导入新课。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对植物体的结构产生好奇,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2.细胞分化形成组织(10分钟)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细胞分裂的知识,然后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讲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先回忆一下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那在植物体中,细胞经过分裂后,会发生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大家看课本上的这幅图(指着课本上的图),这些细胞经过分化,形成了保护组织、营养组织等不同的组织。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组织呢?”
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看着课本上的图,有的说:“可能是因为细胞的功能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对植物组织的形成有初步的认识。
3.植物的主要组织(20分钟)
教学环节:教师准备不同植物器官的切片,如洋葱鳞片叶、叶片、根尖等,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结合课本介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的功能和分布。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观察这些植物器官的切片。大家先观察洋葱鳞片叶的切片(指导学生操作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最外面的一层细胞排列紧密,这就是保护组织,它的作用是保护内部的组织。再看叶片的切片,里面有很多绿色的部分,这是营养组织,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大家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和课本上的内容结合起来。”
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地在显微镜下观察,有的说:“我看到了保护组织的细胞,真的排列很紧密。”有的说:“营养组织的细胞里面有叶绿体呢。”
设计意图:通过显微镜观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植物的各种组织,结合课本学习,深入理解其功能和分布。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植物组织,掌握其功能和分布。
4.植物体的器官(15分钟)
教学环节:教师展示各种植物器官的实物,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学习其作用。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些植物器官(展示实物)。这是根,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这是茎,它可以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大家再结合课本,说说叶、花、果实、种子的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们看着实物,结合课本,有的说:“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的说:“花可以进行传粉和受精,结出果实。”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实物,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结合课本学习,掌握其作用。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记住植物六大器官的名称,理解其作用。
5.植物体的结构层次(10分钟)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从细胞开始,依次梳理到组织、器官、植物体。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细胞开始,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不同的组织构成器官,多个器官组成植物体。大家可以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们回顾所学内容,有的说:“植物体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过与动物体结构层次的对比,加深对植物体结构层次的理解。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理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明确与动物体结构层次的区别。
6.课本学习(10分钟)
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整理知识点。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本,把植物组织的功能和分布、植物器官的作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等知识点整理出来,然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们打开课本认真阅读,有的和同桌说:“我觉得植物组织这部分知识点有点多,要好好整理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阅读课本,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梳理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学环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我们知道了植物体从细胞开始,经过分化形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组成植物体。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再复习一下这些知识。”
学生活动:学生们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八、板书设计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保护组织
营养组织
输导组织
机械组织
2.植物体的器官
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
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和观察植物器官实物比较感兴趣,通过这些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组织的功能和分布以及植物器官的作用。但在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方面,部分学生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动画或模型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
第4节《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单细胞生物》
二、课程课时
1课时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介绍了单细胞生物的种类、结构特点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对草履虫等典型单细胞生物的观察和学习,让学生了解单细胞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如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同时也阐述了单细胞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单细胞生物的利用和防治。
四、核心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理解单细胞生物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的特征。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3.探究实践:让学生参与观察单细胞生物的实验,提高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正确认识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种类和结构特点。
理解单细胞生物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教学难点
观察草履虫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分析。
正确看待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1.课的类型:新授课。
2.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8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开头是一段微观世界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各种微小的生物在水中游动、觅食、繁殖的场景。视频画面清晰,色彩鲜艳,配上轻松的音乐,给人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感觉。
教师活动:
教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大家看这个视频(播放视频),在这个神奇的微观世界里,生活着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它们虽然个体微小,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活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微观世界,学习《单细胞生物》,探索这些微小生命的奥秘。”
学生活动:
学生们全神贯注地看着视频,被视频中的微观世界所吸引。有的学生小声地说:“这些生物好小啊,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微观世界的视频,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自然地导入新课。
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对单细胞生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顺利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种类(12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标本,如草履虫的永久装片、酵母菌的培养皿、衣藻的显微照片等。教师将这些展示给学生,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讲解。
教师活动:
教师拿着草履虫的永久装片说:“同学们,这是草履虫的永久装片,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草履虫的形态。草履虫是一种常见的单细胞生物,它生活在淡水中。大家看课本上的介绍,草履虫的形状像一只草鞋,它有纤毛、表膜、口沟、食物泡、胞肛等结构。除了草履虫,还有很多其他的单细胞生物,比如变形虫、衣藻、酵母菌等。(展示衣藻的显微照片和酵母菌的培养皿)衣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它有细胞壁、叶绿体等结构,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它可以用来发酵食品。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和实物标本,结合课本内容,认识一下这些单细胞生物的特点。”
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图片和实物标本,有的学生拿着课本对照着看,有的学生小声地和同桌讨论。有的学生说:“原来单细胞生物有这么多种啊,它们的形态和结构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标本,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同种类的单细胞生物,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种类的了解。
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衣藻、酵母菌等,并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特点。
3.观察草履虫实验(25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配备了一台显微镜、一些草履虫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实验器材。教师先进行草履虫临时装片制作的演示,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
教师活动:
教师站在实验台前,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进行观察草履虫的实验。首先,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制作草履虫的临时装片。大家看,我们先取一滴草履虫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然后用滴管吸取少量的棉花纤维,放在培养液上,再盖上盖玻片。这样,我们就制作好了草履虫的临时装片。接下来,大家按照我刚才的方法制作装片,然后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调节显微镜的焦距,找到清晰的图像。同时,要注意记录你们看到的现象。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问老师。”教师在教室里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观看教师的演示,然后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有的学生小心翼翼地滴培养液,有的学生轻轻地放棉花纤维,有的学生在调节显微镜的焦距。有的学生说:“我看到草履虫了,它在不停地游动。”有的学生说:“草履虫的形状真的像一只草鞋。”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单细胞生物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验中直观地认识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特点,加深对单细胞生物的理解。
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正确制作草履虫临时装片,并观察到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学生能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简单描述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特点。
4.分析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8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和课本内容,详细讲解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师活动: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草履虫结构示意图说:“同学们,我们来看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草履虫有纤毛、表膜、口沟、食物泡、胞肛等结构。纤毛可以帮助草履虫运动,它就像草履虫的‘小桨’,让草履虫能够在水中自由游动。表膜可以进行呼吸,它就像草履虫的‘皮肤’,能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口沟可以摄取食物,当草履虫遇到食物颗粒时,口沟会将食物颗粒卷入细胞内。食物泡是草履虫消化食物的地方,食物在食物泡内被消化分解。胞肛则是草履虫排出食物残渣的地方。大家结合课本内容,理解一下单细胞生物是如何通过这些结构完成生命活动的。现在,我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总结一下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地给予指导和提示。
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看着示意图,结合课本内容,听教师讲解。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单细胞生物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它的结构很复杂,可以完成很多生命活动。”有的学生说:“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每个结构都有特定的功能。”各小组将讨论结果写在纸上,准备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单细胞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说出草履虫各结构的功能,理解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特点。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总结出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5.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2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视频,视频中介绍了单细胞生物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然后让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和课本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
教师播放视频后说:“同学们,我们来看这段视频,视频中介绍了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些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益,比如酵母菌可以用来发酵食品,制作面包、啤酒等;衣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为环境提供氧气。有些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害,比如某些原生动物会引起疾病,如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大家结合视频内容和课本内容,讨论一下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还有哪些呢?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听取学生的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们认真观看视频,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单细胞生物虽然很小,但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利用单细胞生物的益处,同时防治它们的害处。”各小组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讨论,让学生正确认识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环保意识。
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说出单细胞生物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并能提出一些正确看待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观点。
6.课本学习(10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梳理知识点。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活动:
教师温和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本,把单细胞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点整理出来,然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问老师。”
学生活动:
学生们打开课本认真阅读,有的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出重点内容,有的学生和同桌小声讨论。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这部分知识点有点难理解,我们再一起看看吧。”
设计意图:
通过再次阅读课本,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梳理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并能准确地复述单细胞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活动:
教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单细胞生物,我们认识了单细胞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单细胞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微小的生命,同时也要正确看待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关注这些微小的生命,了解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们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在心里默默梳理知识框架。有的学生说:“今天学到了很多关于单细胞生物的知识,原来这些微小的生命也这么有趣。”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环保意识。
目标达成预测:
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对单细胞生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表达自己对单细胞生物的看法和感受。
八、板书设计
《单细胞生物》
1.种类:草履虫、变形虫、衣藻、酵母菌等
2.结构和功能:以草履虫为例
纤毛:运动
表膜:呼吸
口沟:摄取食物
食物泡:消化食物
胞肛:排出食物残渣
3.与人类的关系
益处:发酵食品、提供氧气等
害处:引起疾病等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和视频展示环节比较感兴趣,通过实验和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但在理解单细胞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动画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单细胞生物,如发酵食品中的酵母菌、引起疾病的原生动物等,提高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认识和关注度。
第三章《综合实践项目 制作细胞模型》教学设计
课题:《综合实践项目 制作细胞模型》
科目:初中生物学
年级:七年级上册
版本:人教版(2024)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
《综合实践项目 制作细胞模型》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这一项目,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细胞结构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他们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喜欢动手实践活动。然而,他们在材料选择、模型设计和团队合作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制作细胞模型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对细胞结构的深入理解。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引导学生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
具体来说,我们将采用演示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问题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展示优秀的细胞模型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然后,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和制定模型制作方案;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教师将适时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通过展示和评价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悟,同时从同学和教师的反馈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阐明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 描述细胞各结构的主要功能。
2. 能力目标
- 尝试制作细胞模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模型制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认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细胞各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关系。
- 制作细胞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2. 难点
- 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细胞模型,以准确呈现细胞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 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深入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细胞结构的知识和制作模型的要求。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细胞模型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3. 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合作制作细胞模型,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4. 评价法:对学生的制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改进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展示细胞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的样子,那大家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细胞都有哪些主要结构呢?”
-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有趣的综合实践项目——制作细胞模型。通过制作模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二)知识讲解
1. 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细胞各结构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 细胞膜:介绍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它具有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展示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其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特点。
- 细胞质:讲解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中含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简单介绍这些细胞器的功能。
- 细胞核:强调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 DNA,它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展示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等。
2. 发放细胞结构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加深对细胞结构的认识。
(三)材料准备
1. 教师介绍制作细胞模型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各种颜色的卡纸、泡沫板、塑料薄膜、剪刀、胶水、彩笔等。
2.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四)小组讨论与设计
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6 人。
2. 各小组围绕“如何制作一个形象、准确的细胞模型”展开讨论,根据细胞结构的特点和功能,设计制作方案。
- 讨论内容包括:选择何种材料制作细胞的各个结构,如何体现各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关系,怎样使模型更具创意和科学性等。
3.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小组的设计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教师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设计。
(五)模型制作
1. 各小组按照设计方案,分工合作进行细胞模型的制作。
- 制作细胞膜:可以用塑料薄膜或卡纸来模拟细胞膜,用彩笔在上面标注细胞膜的名称和功能。
- 制作细胞质:选择合适颜色的卡纸或泡沫板来表示细胞质,用剪刀剪出细胞质的形状,并在上面添加一些细胞器的模型,可以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材料来制作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并用胶水粘贴在细胞质中,同时标注各细胞器的名称和功能。
- 制作细胞核:用一个较大的圆形物体(如乒乓球、泡沫球等)代表细胞核,用卡纸或彩纸制作核膜、核仁等结构,粘贴在细胞核上,并标注细胞核的相关信息。
2.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大胆制作,但要确保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六)展示与交流
1. 各小组完成模型制作后,将作品摆放在展示台上。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向全班同学展示和介绍本小组制作的细胞模型,包括模型的设计思路、制作过程、所体现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特点以及小组合作的情况等。
3. 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提问和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模型的科学性、准确性、创意性、美观性以及小组的协作能力等方面。
4. 教师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向。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总结与拓展
1. 教师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回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知识,强调制作细胞模型的目的和意义。
- 提问:“通过这次制作细胞模型的活动,大家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哪些更深入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细胞的奥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细胞的其他结构和功能,或者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更复杂的细胞模型。同时,引导学生将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理解生物体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项目,学生在制作细胞模型的过程中,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了创造性思维,制作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细胞模型。然而,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细胞结构的理解不够准确,导致模型制作存在一些偏差;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监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知识的讲解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生物和细胞教案,共1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建议,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生物和细胞第三章 从细胞到生物体综合实践项目 制作细胞模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题名称,课程课时,教材内容分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