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复习 讲义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复习 讲义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页
    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复习 讲义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2页
    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复习 讲义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复习 讲义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复习 讲义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21页。
    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期末复习敲重点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第二步:单元思维导图回顾知识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产生:主要合成部位: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如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原料:色氨酸。分布:植物体各部位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产生部位α4=α3>α1=α56.赤霉素(GA)是一种植物激素,在葡萄开花前、后用低浓度赤霉素各处理一次可诱导葡萄形成无子果粒,并且使用后果粒增大,产量增加,可使葡萄提早一个月上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均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合成B.葡萄果粒增大与赤霉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有关C.葡萄提前上市是因为赤霉素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D.赤霉素诱导无子葡萄形成的原理和培育三倍休无子西瓜的原理相同7.层积处理是解除种子休眠的一种有效方法,即在低温条件下将种子埋在湿沙中处理1~3个月,就能有效地解除休眠而促使种子萌发。在层积处理期间,种子中几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层积处理使种子中的脱落酸含量下降,有利于解除种子休眠B.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分裂,二者可表现为协同作用C.种子萌发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调节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D.种子层积处理期间,细胞分裂素的蜂值要高于赤霉素的8.乙烯利是一种优质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表明,当乙烯利浓度在0.004%时,拟南芥保卫细胞保持良好的活性,据此将0.004%作为乙烯利的最有效浓度。检测0.004%的乙烯利对拟南芥保卫细胞NO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南芥保卫细胞含有一定水平的内源NO,0.004%乙烯利能够明显增加气孔保卫细胞的NO水平,结果如图1所示,再测得拟南芥气孔开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利可以催熟果实,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等优点,但是作用效果不稳定B.实验前应将拟南芥叶片放在蒸馏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目的是除掉内源NOC.在一定范围内,乙烯利对拟南芥气孔关闭的作用与NO的生成量呈正相关D.被催熟的水果上残留的乙烯利会促进儿童早熟9.油菜素内酯是一种天然的植物留醇类物质,被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科研人员用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对水稻幼苗进行处理,得到如图所示结果(a~e浓度依次增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油菜素内酯的浓度,因变量是平均株高B.该实验结果不能表明油菜素内酯对水稻幼苗平均株高的影响具有两重性C.促进水稻幼苗生长的最适油菜素内酯浓度在浓度c~d之间D.油菜素内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信息10.植物激素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调节性物质,科学家以水稻为实验材料,揭示了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制,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体现了生长素对水稻根系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细胞分裂素与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之间的平衡调控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C.水稻根尖细胞生长素含量上升会抑制细胞分裂素的合成D.为了促进水稻幼苗移栽时根系的快速生长,可施用一定量的细胞分裂素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高考【2023·湖南卷】1.番茄果实发育历时约53天达到完熟期,该过程受脱落酸和乙烯的调控,且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的脱落酸和乙烯含量达到峰值时间均早于果肉。基因NCEDI和AC01分别是脱落酸和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NDGA抑制NCED1酶活性,1-MCP抑制乙烯合成。花后40天果实经不同处理后果实中脱落酸和乙烯含量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番茄种子的成熟期早于果肉,这种发育模式有利于种群的繁衍B.果实发育过程中脱落酸生成时,果实中必需有NCEDI酶的合成C.NCED1酶失活,ACO1基因的表达可能延迟D.脱落酸诱导了乙烯的合成,其诱导效应可被1-MCP消除【2023·山东卷】2.拟南芥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以其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向光性实验,处理方式及处理后4组幼苗的生长、向光弯曲情况如图表所示。由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是( )A.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B.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C.甲组的①②之间有生长素分布不均的部位D.②③之间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2023·湖北卷】3.乙烯(C2H4)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为研究乙烯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实验一】乙烯处理植物叶片2小时后,发现该植物基因组中有2689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237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实验二】某一稳定遗传的植物突变体甲,失去了对乙烯作用的响应(乙烯不敏感型)。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杂交,F1植株表型为乙烯不敏感。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乙烯不敏感型与敏感型的植株比例为9:7。【实验三】科学家发现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该基因编码一种膜蛋白,推测该蛋白能与乙烯结合。为验证该推测,研究者先构建含基因A的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到酵母菌中,筛选出成功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乙烯(14C2H4),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其中实验组是用不同浓度的14C2H4与表达有蛋白A的酵母菌混合6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分析叶肉细胞中的__________(填“DNA”或“mRNA”)含量得出。(2)实验二F2植株出现不敏感型与敏感型比例为9:7的原因是__________。(3)实验三的对照组为:用不同浓度的14C2H4与__________混合6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4)实验三中随着14C2H4相对浓度升高,实验组曲线上升趋势变缓的原因是__________。(5)实验三的结论是__________。【2023·湖北卷】4.多年生植物甲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果实采收期一般在10月,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寄生植物乙的危害(植物乙的果实成熟期为当年10月到次年2月)。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科研人员选用不同稀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M喷施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曲线1:稀释浓度为1/100;曲线2:稀释浓度为1/200;曲线3:稀释浓度为1/400;曲线4:对照组A.据图综合分析,为防治乙的危害,M的稀释浓度应选用1/400B.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减弱C.喷施M时间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D.植物生长调节剂M与植物激素脱落酸的作用相似【2023·天津卷】5.研究人员探究植物根部生长素运输情况,得到了生长素运输方向示意图(图1)。(1)生长素从根尖分生区运输到伸长区的运输类型是_______。(2)图2是正常植物和某蛋白N对应基因缺失型的植物根部大小对比及生长素分布对比,据此回答:(i)N蛋白基因缺失,会导致根部变短,并导致生长素在根部_______处(填“表皮”或“中央”)运输受阻。(ii)如图3,在正常植物细胞中,PIN2蛋白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植物顶膜的蛋白,推测其功能是将生长素从细胞_______运输到细胞_______,根据图3,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细胞中,PIN2蛋白分布特点为:_______。(3)根据上述研究,推测N蛋白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从而促进了伸长区细胞伸长。【答案】1.答案:ACD解析:2.答案:D解析:3.答案:(1)mRNA(2)乙烯不敏感型由两种显性基因控制且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3)含不含基因A的表达载体(或不能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4)蛋白A的表达量有限;基因A表达产生的膜蛋白能与乙烯结合解析:(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mRNA是转录的产物,多肽链是翻译的产物。(2)实验二中出现的9:7为9:3:3:1的变式,由此可以推出乙烯不敏感突变体中存在两种显性基因,且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3)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中,随着14C2H4浓度的升高,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一直为零,再结合实验目的以及实验组的设置可知,对照组是用不同浓度的14C2H4与含不含基因A的表达载体(或不能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混合。(4)影响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的因素有两个:①14C2H4的浓度;②酵母菌中蛋白A的表达量。实验组中,在曲线上升趋势变缓阶段,14C2H4的浓度一直在增加,推测导致实验组曲线上升趋势变缓的原因是酵母菌中蛋白A的表达量有限。(5)由实验结果可以直接看出,成功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在不同浓度(一定范围)的14C2H4条件下,随着14C2H4浓度的升高,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增加;含不含基因A的表达载体(或不能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在不同浓度(一定范围)的14C2H4条件下,随着14C2H4浓度的升高,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一直为零,再结合实验目的可推知该实验的结论是基因A表达产生的膜蛋白能与乙烯结合。4.答案:B解析:分析图形,防治乙的危害应选择喷施M后使甲的落叶率相对较低而乙的落叶率相对较高的稀释浓度,综合题图可知,M的稀释浓度为1/400时,甲的落叶率在实验组中最低,乙的落叶率较高,因此防治乙的危害,M的稀释浓度应选用1/400,A正确;植物乙对照组曲线逐渐下降,其落叶率随时间增加逐渐降低,说明其生长逐渐增强,B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甲的果实采收期在10月,乙的果实成熟期为当年10月到次年2月,为防止植物甲落叶率增加对果实产量的影响,喷施M应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应选择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喷施M,C正确;从图形可知,植物生长调节剂M能促进叶脱落,其作用和脱落酸相似,D正确。5.答案:(1)极性运输(主动运输) (2)中央;顶膜;侧膜和底膜;顶膜处最多,侧膜和细胞质中也有分布 (3)促进生长素从细胞质和侧膜等部位向伸长区细胞顶膜集中解析: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生长素在根尖处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①至②,即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A正确;根冠处合成的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B错误;据题图可知,用脱落酸处理后影响根冠处生长素的含量和分布,C错误;根冠处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感受重力后,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号分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但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D错误。2.答案:C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茎切段被纵切后分出了内侧和外侧,用激素浸泡处理切开的部分,可通过观察茎切段内外侧的生长情况来判断IAA和GA对茎切段内外侧的作用,A正确。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某种激素进行浸泡,可以根据浸泡后茎切段内外侧的生长状况来判断茎切段内外侧对该激素的敏感程度,B正确。根据甲组和乙组结果可知,乙组茎切段外侧细胞生长快,内侧细胞生长慢,所以向内弯曲生长,由于茎切段内外两侧IAA浓度相同,故有两种可能性;内侧细胞生长受抑制;IAA对外侧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甲组与乙组对比无法得出选项中的结论,C错误。根据甲组和丙组结果可知,丙组茎切段内侧细胞比外侧细胞生长快,推测内侧细胞生长受到的促进作用较强,D正确。3.答案:A解析:A错、D对本实验只有顶端在上、基端在下的实验组,能证明茎段中的生长素可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应增加一组顶端在下、基端在上的实验组,作为对比实验,从而证明茎段中的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对,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可追踪生长素的去向,通过检测B处的放射性,以确认其是否会被运输到琼脂块B中。C对,切取的茎段内含有内源生长素,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可去除茎段内源生长素,从而减少对实验的干扰。4.答案:C解析:A、胚芽鞘是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B、由于植物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尖端以下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所以尖端下部横线不再平行,B正确;C、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加,引起向光弯曲生长,C错误;D、在生长的不同时间段,小麦胚芽鞘增长值也不同,由图可知,0~16h胚芽鞘处于生长旺盛期,便于观察,D正确。故选:C。5.答案:A解析:图丁中α角的形成是由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段左侧有生长素,细胞伸长快于右侧,生长素不能促进细胞分裂, A错误;若将甲组置于黑暗中,则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均匀,琼脂块a与b中所含生长素相同,所引起的α1=α2,B正确;乙组由于胚芽鞘尖端竖向插入云母片,阻挡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因此c和d中生长素含量相同,同时放在同一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段的两侧,则胚芽鞘直立生长,C正确;分析图甲和图丙可知,两个实验的区别是云母片的长度不同,但两个实验中生长素的分布情况相同,即a=e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