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学国人民大附属中学数学九上开学统考试题【含答案】
展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4分)计算(ab2)2的结果是( )
A.a2b4B.ab4C.a2b2D.a4b2
2、(4分)已知点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则与的大小关系为( )
A.B.C.D.无法确定
3、(4分)下列事件中,属于不确定事件的是( )
A.科学实验,前100次实验都失败了,第101次实验会成功
B.投掷一枚骰子,朝上面出现的点数是7点
C.太阳从西边升起来了
D.用长度分别是3cm,4cm,5cm的细木条首尾顺次相连可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4、(4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中,没有实数根的是( )
A.x2=2xB.2x2+3=0C.x2+4x-1=0D.x2-8x+16=0
5、(4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为( )
A.B.C.D.
6、(4分)为了了解某地八年级男生的身高情况,从当地某学校选取了60名男生统计身高情况,60名男生的身高(单位:cm)分组情况如下表所示,则表中a,b的值分别为( )
A.18,6B.0.3,6
C.18,0.1D.0.3,0.1
7、(4分)将多项式-6a3b2-3a2b2+12a2b3分解因式时,应提取的公因式是( )
A.-3a2b2 B.-3ab C.-3a2b D.-3a3b3
8、(4分)设,a在两个相邻整数之间,则这两个整数是( )
A.1和2B.2和3C.3和4D.4和5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9、(4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纸片上做随机扎针实验,则针头扎在阴影区域的概率为__________.
10、(4分)如图,边长为4的菱形ABCD中,∠ABC=30°,P为BC上方一点,且,则PB+PC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
11、(4分)如图,在菱形中,,菱形的面积为24,则菱形周长为________
12、(4分)不等式1﹣2x≥3的解是_____.
13、(4分)如图,矩形ABCD中,AB=6,BC=8,E是BC上一点(不与B、C重合),点P在边CD上运动,M、N分别是AE、PE的中点,线段MN长度的最大值是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48分)
14、(12分)对于实数a,b,定义运算“*”,a*b=例如4*1.因为4>1,所以4*1=41-4×1=8,若x1、x1是一元二次方程x1-9x+10=0的两个根,则x1*x1=__.
15、(8分)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2,D、E分别为AB、AC的中点,连接CD,过E点作EF∥DC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四边形CDEF是平行四边形;
(2)求四边形CDEF的周长.
16、(8分)如图,△ABC中,D是BC上的一点.若AB=10,BD=6,AD=8,AC=17,求△ABC的面积.
17、(10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接AE、BE,BE⊥AE,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BF是等腰三角形.
18、(10分)因式分解:2
B卷(50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9、(4分)如图,是中边中点,,于,于,若,则__________.
20、(4分)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对角线长是5cm,则这个长方形的长是______.
21、(4分)如图,△ABC的顶点都在正方形网格格点上,点A的坐标为(-1,4).将△ABC沿y轴翻折到第一象限,则点C的对应点C′的坐标是_____.
22、(4分)如图所示,在▱ABCD中,∠C=40°,过点D作AD的垂线,交AB于点E,交CB的延长线于点F,则∠BEF的度数为__.
23、(4分)某公司有一名经理和10名雇员共11名员工,他们的月工资情况(单位:元)如下:30000,2350,2350,2250,2250,2250,2250,2150,2050,1950,1850.上述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通过上面得到的结果不难看出:用_________(填“平均数”或“中位数”)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该公司全体员工的月人均收入水平.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30分)
24、(8分)为了了解某种电动汽车的性能,某机构对这种电动汽车进行抽检,获得如图中不完整的统计图,其中,,,表示 一次充电后行驶的里程数分别为,,,.
(1)问这次被抽检的电动汽车共有几辆?并补全条形统计图;
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行驶里程数的条形统计图
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行驶里程数的扇形统计图
(2)求扇形统计图中表示一次充电后行驶路为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3)估计这种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行驶的平均里程多少?
25、(10分)解不等式组:并写出它的所有的整数解.
26、(12分)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
(1)求此函数的表达式;
(2)若点在此函数的图象上,求的值.
参考答案与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A
【解析】
根据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积的乘方,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2、B
【解析】
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系数k的取值范围,判断出函数的图像,由图像的性质可得解.
详解:∵反比例函数
∴函数的图像在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y随x增大而减小
∵-3<-1
∴y1<y2.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关键是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系数k确定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A
【解析】
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判断相应事件的类型即可.
【详解】
解:A、是随机事件,故A符合题意;
B、是不可能事件,故B不符合题意;
C、是不可能事件,故C不符合题意;
D、是必然事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随机事件,解决本题需要正确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
概念.必然事件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发生的事件.不可能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
发生的事件,不确定事件即随机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4、B
【解析】
根据根的判别式可以判断各个选项中的方程是否有实数根,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解:A、△=(-2)2-4×1×0=4>0,此方程有两不相等实数根;
B、△=0-4×2×3=-24<0,此方程没有实数根;
C、△=16-4×1×(-1)=20>0,此方程有两不相等实数根;
D、原方程配方得(x-4)2=0,此方程有两相等的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判别式△的关系:(1)△>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0⇔方程没有实数根.
5、B
【解析】
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a×10﹣n,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详解】
﹣0.000 001 4=﹣1.4×10﹣1.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6、C
【解析】
解:因为a=61×1.3=18,
所以第四组的人数是:61﹣11﹣26﹣18=6,
所以b==1.1,
故选C.
本题考查频数(率)分布表.
7、A
【解析】
在找公因式时,一找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二找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同时注意首项系数通常要变成正数.
8、C
【解析】
首先得出的取值范围,进而得出-1的取值范围.
【详解】
∵,
∴,
故,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正确得出的取值范围是解题关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9、
【解析】
先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对角线所分的四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再求出概率即可.
【详解】
解:∵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部分,
观察发现:图中阴影部分面积=S四边形,
∴针头扎在阴影区域内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此题主要考查了几何概率,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相应的面积与总面积之比.
10、
【解析】
过点A作于点E,根据菱形的性质可推出,过点P作于点F,过点P作直线,作点C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H,连接CH交MN于点G,连接BH交直线MN于点K,连接PH,根据轴对称可得CH=2CG=2,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PB+PC的最小值为BH的长,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即可;
【详解】
过点A作于点E,如图,
∵边长为4的菱形ABCD中,,
∴AB=AC=4,
∴在中,
,
∴,
∵,
∴,
过点P作于点F,过点P作直线,作点C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H,连接CH交MN于点G,连接BH交直线MN于点K,连接PH,如图,
则,,
∴四边形CGPF是矩形,
∴CG=PF,
∵,
∴,
∴PF=1,
∴CG=PF=1,
根据抽对称的性质可得,
CG=GH,PH=PC,
∴CH=2CG=2,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得,
,
即,
∴PB+PC的最小值为BH的长,
∵,,
∴,
∴在中,
,
∴PB+PC的最小值为.
故答案为:.
本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准确分析轴对称的最短路线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11、20
【解析】
根据菱形面积公式可求BD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可求菱形边长,即可求周长.
【详解】
解:∵S菱形ABCD=AC×BD,
∴24=×8×BD,
∴BD=6,
∵ABCD是菱形,
∴AO=CO=4,BO=DO=3,AC⊥BD,
∴,
∴菱形ABCD的周长为4×5=20.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利用菱形的面积公式求BD的长是本题的关键.
12、x≤﹣1.
【解析】
根据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步骤: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可得.
【详解】
∵﹣2x≥3﹣1,∴﹣2x≥2,则x≤﹣1,故答案为:x≤﹣1.
此题考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难度不大
13、5
【解析】
由条件可先求得MN=AP,则可确定出当P点运动到点C时,PA有最大值,即可求得MN的最大值
【详解】
∵M为AE中点,N为EP中点
∴MN为△AEP的中位线,
∴MN= AP
若要MN最大,则AP最大.
P在CD上运动,当P运动至点C时PA最大,
此时PA=CA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
AC==10,
MN的最大值= AC=5
故答案为5
此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矩形的性质,解题关键在于先求出MN=AP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48分)
14、4
【解析】
试题分析:先求出方程的两个根,再利用新定义的运算法则计算,计算时需要分类讨论.
试题解析:
x1-7x+11=0,(x-4)(x-3)=0,
x-4=0或x-3=0,∴x1=4,x1=3或x1=3,x1=4.
当x1=4,x1=3时,x1*x1=41-4×3=4,
当x1=3,x1=4时,x1*x1=3×4-41=-4,∴x1*x1的值为4或-4.
点睛:定义新运算是一种人为的、临时性的运算形式,是可以深刻理解数学本源的题型,它使用的是一些特殊的运算符号,如:*、△、⊙,等,解答定义新运算,关键是要正确地理解新定义的算式含义,然后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计算程序,将数值代入,转化为常规的四则运算算式进行计算.
15、 (1)证明见解析;(2)四边形CDEF的周长为2+2.
【解析】
(1)直接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出,再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得出答案;
(2)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进而求出答案.
【详解】
(1)证明:、分别为、的中点,
是的中位线,
,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解: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为的中点,等边的边长是2,
,,,
,
四边形的周长.
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知识,正确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16、84
【解析】
根据AB=10,BD=6,AD=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证△ABD是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CD的长,然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在△ABD中,
∵BD2+AD2=62+82=100=AB2,
∴△ABD是直角三角形,
∴△ADC也是直角三角形
∴DC2+AD2=AC2,即DC2=AC2-AD2=172-82=225,
∴DC=15 .
∴BC=BD+DC=6+15=21,
∴S△ABC==84 .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证△ABD是直角三角形.
17、详见解析.
【解析】
根据已知条件易证△ADE≌△FCE,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EF,已知BE⊥AE,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即可证明△ABF是等腰三角形
【详解】
∵AD∥BC,
∴∠ADC=∠ECF,
∵E是CD的中点,
∴DE=EC.
在△ADE与△FCE中, ,
∴△ADE≌△FCE(ASA),
∴AE=EF,
∵BE⊥AE,
∴△ABF是等腰三角形.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得AE=EF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8、2(a-b)2
【解析】
先提公因式在利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即可.
【详解】
解:原式=2(a2-2ab+b2)
=2(a-b)2
本题考查的是因式分解,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是解题的关键.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9、1
【解析】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出ED=BC,FD=BC,那么ED=FD,又∠EDF=60°,根据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判定△EDF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得出ED=FD=EF=4,进而求出BC.
【详解】
解:∵D是△ABC中BC边中点,CE⊥AB于E,BF⊥AC于F,
∴ED=BC,FD=BC,
∴ED=FD,
又∠EDF=60°,
∴△EDF是等边三角形,
∴ED=FD=EF=4,
∴BC=2ED=1.
故答案为1.
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定△EDF是等边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20、
【解析】
设矩形的宽是a,则长是2a,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的值即可.
【详解】
解:设矩形的宽是a,则长是2a,
对角线的长是5cm,
,
解得,
这个矩形的长,
故答案是:.
考查的是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熟知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1、(3,1)
【解析】
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
【详解】
由题意得点C(-3,1)的对应点C′的坐标是(3,1).
考点: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本题属于基础题,只需学生熟练掌握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即可完成.
22、50°.
【解析】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C∥AB,
∴∠C=∠ABF.
又∵∠C=40°,∴∠ABF=40°.
∵EF⊥BF,∴∠F=90°,∴∠BEF=90°﹣40°=50°.
故答案为50°.
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3、4700 2250 中位数
【解析】
分析:
根据“平均数”、“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判断即可.
详解:
(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30000+2350+2350+2250+2250+2250+2250+2150+2050+1950+1850)÷11
=4700(元);
(2)由题中数据可知,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排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是2250元,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2250;
(3)∵这组数据中多数数据更接近中位数2250,且都与平均数相差较多,
∴用“中位数”更能反映出该公司全体员工的月人均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1)4700;(2)2250;(3)中位数.
点睛:熟记“平均数、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30分)
24、(1)总共有辆.类有10辆,图略;(2)72°;(3)这种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行驶的平均里程数为千米.
【解析】
(1)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扇形图可知,将一次充电后行驶的里程数分为B等级的有30辆电动汽车,所占的百分比为30%,用30÷30%即可求出这次被抽检的电动汽车总量,再分别减去B、C、D等级的辆数,得到A等级的辆数,即可补全条形图;
(2)用D等级的辆数除以汽车总量,得到其所占的百分比,再乘以360°得到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3)用总里程除以汽车总辆数,即可解答.
【详解】
解:(1)这次被抽检的电动汽车共有30÷30%=100(辆).
A等级汽车数量为:100-(30+40+20)=10(辆).
条形图补充如下:
(2)D等级对应的圆心角度数为.
(3).
答:这种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行驶的平均里程数为千米.
本题考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
25、1、2、2
【解析】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无解).最后求出整数解即可.
【详解】
解:解不等式①得,x≥1,
解不等式②得,x<1,
∴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x<1.
∴不等式组的所有整数解是1、2、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26、(1)y=x+3;(2)a=4;
【解析】
(1)把A、B两点坐标代入y=kx+b中得到关于k、b的方程组,然后解方程组求出k、b即可得到一次函数解析式;
(2)根据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把(a,6)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中可求出a的值;
【详解】
(1)把A(0,3),B(-4,0)代入y=kx+b得 ,解得 .
所以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3;
(2)把(a,6)代入y=x+3得a+3=6,解得a=4;
此题考查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解题关键在于先设出函数的一般形式,如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时,先设y=kx+b;再将自变量x的值及与它对应的函数值y的值代入所设的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然后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的值,进而写出函数解析式.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批阅人
分组
147.5~157.5
157.5~167.5
167.5~177.5
177.5~187.5
频数
10
26
a
频率
0.3
b
2024-202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五中学九上数学开学统考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五中学九上数学开学统考试题【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北京师范大朝阳附属中学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开学调研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北京师范大朝阳附属中学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开学调研模拟试题【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吉林省东北师范大附属中学数学九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吉林省东北师范大附属中学数学九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已知二次函数y=,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