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三峡》同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与朱元思书》同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唐诗之《野望》同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渡荆门送别》同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黄鹤楼》同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评课ppt课件
展开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2.疏通文意,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笔下的景色特点。3.领悟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苏轼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为了书法心中的郁闷,作了此画。 寥寥数笔勾勒出一颗枯枝老树和一块嶙峋怪石,呈现出一种野趣横生的螺旋状。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jiě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xíng)。 念/无与/为乐者,遂( 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xìng )交横( héng ),盖/竹柏( bǎi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一)古今异义 月 色 入 户 古义:门。 今义:住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整体感知——积累文言知识
(二)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谷传响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意)
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赏月
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他仍然乐观、旷达,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张怀民,名梦得。也是被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也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相知好友相携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闲适的心绪。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寄寓其中。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陶:沉浸在能够体味出山水之美,沉浸在和古代名人为知音而感到无限的愉快。——不想为官
苏:在赏月的欣喜、悠闲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感慨、无奈,甚至是悲凉。——政治上不得志,遭到贬压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柔美的化身,它挂在天上,盈亏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月色当空,观赏者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境也就不同。月亮在我们心中有童年的故事,有夜里母亲的催眠曲……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月亮在我们心中还会有更丰富的意蕴。
(1)衬托手法的运用。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如竹柏。(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前半部分写景,中间部分抒情,最后三句叙事(即写人)。(3)词语的巧妙运用。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
本文记叙夜游承天寺,对庭院月光进行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内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等复杂微妙的情感。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打开心灵的窗户,达观处世,就会心明如月,豁达人生。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状高峰清流、石壁清林,绘日光变化、猿鸣鱼游,表露了他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我们欣赏苏轼笔下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坦荡、旷达的胸怀和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懂得了:先做人,再作文!
A.沉鳞竞跃(jìng) 能与其奇(yǔ)B.藻、荇交横(xìng) 亦未寝(qǐn)C.晓雾将歇(xiǎ) 夕日欲颓(tuí)D.遂至承天寺(suì) 何处无松柏(bǎi)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3.《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只用了八十五个字,先正面描写,再用竹柏的倒影来衬托月光,写出了月光 的特点,创造出宁静淡雅的优美意境。从邀友赏月的情形看,苏轼并未完全消沉,这说明他是一个 的人。
1.朗读并背诵课文。2.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解释,并做好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积累。3、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请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3205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与朱元思书教课ppt课件</a>,文件包含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与朱元思书》同步课件pptx、与朱元思书音频朗读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野望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320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野望图文ppt课件</a>,文件包含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唐诗之《野望》同步课件pptx、《野望》初中音频朗读王绩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321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渡荆门送别教课内容ppt课件</a>,文件包含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渡荆门送别》同步课件pptx、渡荆门送别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