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科普阅读题,计算题,实验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城市的夜晚通常会举行各种灯光秀活动以迎接盛大的节日,这些发出多彩光线的灯管中大多填充的气体是( )
A.稀有气体B.二氧化碳C.氧气D.氮气
2.苹果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蔗糖,维生素C,钙,磷,钾,镁等,“钙,磷,钾,镁”是指( )
A.原子B.元素C.分子D.单质
3.下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倾倒液体B.加热固体
C.量取液体D.检验氧气
4.下列元素的名称和符号都正确的是( )
A.纳B.钙C.银D.钾K
5.成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下列举措有误的是( )
A.水更清——防治水体污染B.土更净——填埋废弃电池
C.天更蓝——加强大气治理D.景更美——提高绿化覆盖
6.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液氮制造低温环境B.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铜用于制作导线
7.下面几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醋B.洁净的空气C.石灰水D.冰水混合物
8.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航母“山东舰”在建造时用到了大量钛合金,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相对原子质量为48,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22B.26C.48D.70
9.2023年3月22-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B.长期饮用蒸馏水有利于健康
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
D.在净水过程中明矾作絮凝剂
10.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11.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使用的火箭推进剂是(肼)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是( )
A.B.C.D.
12.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铁、硫、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B.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21%
C.鱼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D.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13.有关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氧化镁粉末
B.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C.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可以安静地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14.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
B.催化剂可能改变生成物的量
C.催化剂一定能改变某特定反应的反应速率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和性质都不变
15.下列认识和描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元素都能构成物质
B.原子核一定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16.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B.
C.D.
17.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所以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一定不变
B.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是物质一定的单质
18.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下列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AB.BC.CD.D
19.密闭容器里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8%
B.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5:1
D.该反应可以表示工业合成氨:
20.某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是22:9,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
A.B.C.D.
二、科普阅读题
2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甲醛(化学式)是很重要的化工材料,通常为无色气体,有特殊的刺激气味,易溶于水。但室内空气中甲醛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关于装修材料甲醛释放速度的研究中,监测了1立方米人造板在半年内甲醛释放量的曲线图(如图所示)。
可见半年内居室空气中甲醛浓度不符合居室国家标准规定:居室空气中甲醛浓度<0.08。用不同品牌的人造板材进行测定,变化规律相似。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去除甲醛,传闻方法有很多。
传闻1:用水、醋、红茶泡水来去除甲醛
事实上即使在房间内放一百盆水,其实吸附效果不会比一小包活性炭强多少。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中相对湿度增加10%,室内甲醛释放量会增加5%左右。
传闻2:用植物净化空气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入甲醛,但该方法的效果极为有限。以吸收甲醛效率较高的绿萝为例,每小时吸甲醛20ug()。以一个100m,房高3m,甲醛值为0.2的新装修房间来讲,需要1800盆绿萝,几乎要把整个房子空间填满,才能将甲醛降为0.08mg。
传闻3:用柚子、菠萝等水果吸附甲醛
在相同密封仓中,放柚子皮的实验仓甲醛含量是空白仓的十倍。因放柚子皮后,实验仓温度增大,甲醛释放量增加。柚子皮、菠萝等不但无法去除甲醛,还会使室内甲醛含量增加,只是水果的味道把甲醛的味道掩盖住了。
通过实验研究,相对有效的去除方法是通风法、吸附法和光触媒法。通风法是通过室内空气的流通,降低室内甲醛浓度,优点是效果好,但缺点是时间长,一般要三年以上才能清除。吸附法,首选活性炭,不过活性炭吸附材料需要定期更换,以免吸附饱和后再散发出来。光触媒除甲醛法是以纳米为催化剂,在光照下,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与甲醛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方法具有极强净化空气功能,但必须要有光照,这就限制了光触媒的作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进入新装修房间,可以闻到甲醛,体现出甲醛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
(2)依据文中甲醛释放曲线图,分析甲醛释放量与时间关系是_______:。
(3)与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大小有关的因素包括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温度B.湿度C.室内空气流通量
(4)请写出光触媒除甲醛法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5)新装修的房子,若想尽快入住,可以采取降低甲醛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
三、计算题
22.中医中药是中国的瑰宝。中药当归、白芷中富含的紫花前胡醇(化学式为),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请计算。
(1)紫花前胡醇是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
(2)紫花前胡醇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填最简比)
(3)紫花前胡醇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填最简比);
(4)紫花前胡醇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
(5)计算紫花前胡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四、实验题
23.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实验时偶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氯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假设】
(1)猜想一:该气体为;
猜想二:该气体为;
猜想三:_______。
【实验探究】
(2)请完成下列表格。
【反思评价】
(3)同学:方案I的操作有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之处是_______。
(4)老师:不需要另外进行实验操作,就能排除猜想一,理由是_______。
【实验结论】猜想三成立。
【拓展应用】
(5)若取氯酸钾(m克)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的固体,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滤液呈现紫红色。通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二氧化锰参与了该化学反应过程,则结合上述实验结论,写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一种固体和两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该反应得到的氧气质量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单独分解m克氯酸钾产生氧气的质量。
五、填空题
24.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氢分子_______。
(2)2个锂原子_______。
(3)硫酸根离子_______。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
(5)氧化铁_______。
2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图1是铈元素的身份信息;图2是元素周期表前18号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围形,图中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图3为2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由图1可知,铈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属于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请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思考,图2中3号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圈的原因是_______。
(3)图3中A为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的数值为_______。
(4)图3中B为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与11~18号元素中_______(填元素符号)化学性质相似。
26.尿素【】的工业合成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1)从微观角度看,如图中四种物质都是由_______构成的(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保持B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
(2)从宏观的角度看,如图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填字母序号)。
(3)写出工业上生产尿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7.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甲同学用图A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此实验中气球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
(2)乙同学用B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一段时间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右。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的原因是_______。
(3)丙同学用C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C实验能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实验的原因是_______。
(4)丁同学用图D中的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发现一定质量的镁条完全燃烧后留下的固体质量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轻,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综上所述,A、B、C、D所示四个实验中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是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28.优秀传统文化火爆“出圈”,创新传承方式,彰显文化自信。
(1)文创雪糕萌“出圈”。趵突泉雪糕、大明湖的丹坊耀日雪糕、山东博物馆的亚丑钺雪糕…济南文创雪糕纷纷“出圈”。大家常看到从冰箱里取出的雪糕冒“白气”,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填物质化学式)。
(2)文化遗产巧“出圈”。
《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物传播精品创新出彩,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也“火”起来。青铜器记录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含六偏磷酸钠的敷贴可使青铜器表面附着的土壤硬结物软化清除,该物质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3)汉服体验美“出圈”。汉服将中国衣冠之美发挥传承到了极致。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同样也是美不胜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选项序号)。
A.高锰酸钾粉末溶于水呈现紫红色
B.将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C.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黄色
D.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可以产生白色沉淀
(4)航天科技火“出圈”。从“神舟”到“嫦娥”“玉兔”再到“天宫”“天问”,中国航天器的命名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与厚重。为了保持太空舱空气新鲜,舱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一种叫“分子筛”的设备分离出来,“分子筛”原理与实验室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操作原理相似,该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在空间站中,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分离出的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9.下图工业制备硝酸的生产过程示意图。
(1)步骤①反应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
(2)步骤②发生的是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步骤③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反应。
(4)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制取硝酸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
30.根据以下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①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纯净的氧气时,应选用_______装置(填序号),该发生装置在实验时还需做的一点改进的是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较多氧气,则最好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_______(填序号),使用该发生装置制取氧气的优点为_______。
(4)装置G可用于收集,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应放在_______(填“a”或“b”)端导管口。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由于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发出多彩光线的灯管中大多填充的气体是稀有气体。A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通电不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所以发出多彩光线的灯管中填充的气体不是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C、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能充入灯管中。C不符合题意;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用作保护气,但通电不能发出多彩光线。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择A。
2.答案:B
解析:物质由元素组成,苹果富含钙,磷,钾,镁等中的“钙,磷,钾,镁”是指元素,而不是该元素的具体存在形式。故选B。
3.答案:B
解析:A、倾倒液体时,试管倾斜,试剂瓶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瓶塞倒放,该选项操作正确;B、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该选项操作不正确;C、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该选项操作正确;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检验氧气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该选项操作正确。故选B。
4.答案:D
解析:A、钠元素的名称是钠,符号为,故该选项书写错误;B、钙元素的元素符号为,故该选项书写错误;C、银元素的元素符号是,而的名称是汞,故该选项书写错误;D、钾元素的符号是K,故该选项书写正确;故选择D。
5.答案:B
解析:A、防治水体污染,使水更清澈,A正确。B、废弃电池中含有重金属,会对土壤造成污染,B错误。C、加强大气治理,使天更蓝,C正确。D、提高绿化覆盖,使景更美,D正确。故选:B。
6.答案:B
解析:A.液氮制造低温环境是利用了液氮汽化吸热,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B.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了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D.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它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B。
7.答案:D
解析:A.食醋是醋酸和水混合,还含有一些其他物质,是混合物,故错误;B.洁净的空气也是由多种气体组成,是混合物,故错误;C.石灰水中有氢氧化钙和水,是混合物,故错误;D.冰水混合物只有水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故正确。故选:D。
8.答案:A
解析: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故选:A。
9.答案:B
解析:A、水中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说法正确;B、人体通过喝水不仅补充水,还可以补充需要多种矿物质,蒸馏水只能补充水,长期饮用蒸馏水对人体健康无益,说法错误;C、加热煮沸的方法能将硬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从而降低水的硬度,说法正确;D、在净水过程中明矾在水能形成胶状物,吸附水中的固体小颗粒,作絮凝剂,说法正确。故选B。
10.答案:B
解析: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物质通过分子的运动挥发散发气味,选项正确;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的间隔中,分子的种类不改变,选项错误;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选项正确;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的总体积变大,选项正确。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8、4,反应后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8、4,则X中含有2个氮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是。故选C。
12.答案:D
解析:A、铁、硫在氧气中燃烧分别生成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硫,均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均属于化合反应;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B、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故选项说法错误;C、氧气不易溶于水,故选项说法错误;D、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若产生氧气,反应物质中必须含有氧元素;故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3.答案:C
解析: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粉末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A错误;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是发出淡蓝色火焰,故B错误;C、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故C正确;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氧气的浓度不够,故D错误。故选C。
14.答案:C
解析:A、二氧化锰可以作催化剂,但催化剂不一定是二氧化锰,说法错误;B、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说法错误;C、催化剂一定能改变某特定反应的反应速率,或加快,或减慢,说法正确;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物理性质改变,说法错误。故选C。
15.答案:C
解析:A、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错误;B、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有一个质子,所以原子核中不一定含有中子。错误;C、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所以不带电,得到或失去电子后,一定会变成带电的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正确;D、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错误。故选C。
16.答案:D
解析:A、镁与氧反应生成氧化镁,但是该方程式等号左右氧原子数量不一致,化学方程式未配平,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B、铁与氧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的是四氧化三铁(),该方程式生成物错误,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C、需要在催化剂的参与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式缺少催化剂,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D、磷与氧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书写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17.答案:A
解析: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故该选项符合题意;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与氨气分子质子数相同但不是同种元素,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高锰酸钾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只含一种元素,是混合物,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答案:D
解析: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氧气中氧气浓度比空气中氧气浓度大,说明氧气的浓度是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不符合题意;B、大烧杯外的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大烧杯内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无色酚酞溶液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可以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C、该实验中,不加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不符合题意;D、酒精和水混合,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故选D。
19.答案:C
解析:A、由图中数据可知,a=100%-14%-6%-70%=10%,b=100%-40%-10%-42%=8%,故A说法正确;B、由图中数据可知,反应物丁的质量分数为:a=100%-14%-6%-70%=10%,反应后丁的质量分数也为10%,反应前后丁的质量分数不变,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与反应的杂质,故B说法正确;C、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0%-42%):(14%-8%)=14:3,故C说法错误;D、该反应中,甲、乙、丙的质量比为(70%-42%):(14%-8%):(40%-6%)=14:3:17,反应前后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工业合成氨为:,合成氨的反应中、、的质量比为28:6:34=14:3:17,所以该反应可以表示工业合成氨,故D说法正确;故选:C。
20.答案:B
解析:根据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9,可计算出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氢元素均来自该化合物,所以其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是,观察选项只有B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是1:2;其它均不符合两者的个数比。故选B。
21.答案:(1)甲醛有刺激性气味
(2)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醛释放量变少
(3)AC
(4)
(5)通风、活性炭吸附、光触媒多种方法结合
解析:(1)甲醛具有刺激性气味,用鼻子能闻出来,故填:甲醛有刺激性气味;
(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甲醛在初期释放浓度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释放浓度越来越小,故填: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醛释放量变少;
(3)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甲醛浓度的大小与室内空气的流通量及室内温度的高低有关;故选AC;
(4)光触媒除甲醛法是以纳米为催化剂,在光照下,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与甲醛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5)新装修的房子,甲醛释放量较大,浓度较高,若想尽快入住,应保持室内通风,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甲醛的浓度,故填:保持室内经常性通风;
22.答案:(1)三/3
(2)7:7:2
(3)12:1
(4)246
(5)26.02%
解析:(1)根据化学式可知,则紫花前胡醇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填三或3;
(2)根据化学式可知,一个紫花前胡醇分子中含有14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所以紫花前胡醇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故填7:7:2;
(3)根据紫花前胡醇的化学式可知,该化合物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故填12:1;
(4)根据紫花前胡醇的化学式可知,紫花前胡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故填246;
(5)解:根据紫花前胡醇的化学式可知,紫花前胡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答:紫花前胡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6.02%。
23.答案:(1)和(或氯气和氧气)
(2)一;变为蓝色
(3)氯气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4)氧气是无味气体,但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5);小于
解析:(1)猜想与假设要全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气体可以为氧气或氯气或两者的混合物,则猜想三:该气体为和混合物,故填:和(或氯气和氧气);
(2)用排水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木条伸入A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中,A中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产生,B中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说明无氯气,故猜想一成立,故填:一;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木条伸入A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中,A中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产生,结合结论猜想三成立,说明还有氯气产生,则D中淀粉碘化钾试纸应变为蓝色,故填:变为蓝色;
(3)氯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方案Ⅰ的操作有不合理的地方,原因是:用排水法收集时,氯气已经溶于水了,故填:氯气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4)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而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因此通过闻气味就可以排除猜想一,故填:氧气是无味气体,但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5)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若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的少量固体,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滤液呈紫红色,该现象说明反应还生成了,结合题意可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加热生成高锰酸钾、氯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单独分解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单独分解m克氯酸钾,氯酸钾中氧元素全部转移到氧气,而氯酸钾(m克)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氯酸钾中氧元素有一部分要给高锰酸钾,因此该反应得到的氧气质量小于单独分解m克氯酸钾产生氧气的质量,故填:、小于。
24.答案:(1)
(2)
(3)
(4)
(5)
解析:(1)3个氢分子用化学用语表示为:;
(2)2个锂原子用化学用语表示为:;
(3)硫酸根离子用化学用语表示为:;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用化学用语表示为:;
(5)氧化铁用化学用语表示为:;
25.答案:(1)140.1;金属
(2)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3)8
(4)
解析:(1)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图1可知,铈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铈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填:140.1;金属。
(2)图2中的信息分析可知第一圈的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层,第二圈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即位置的圈数与核外电子层数相等,所以图2中3号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圈的原因是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故填: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3)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氧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8,氧原子得到电子形成氧离子,其核内质子数不变,则X的数值为8。故填:8。
(4)由图2可知,元素位于的圈数与其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相等,20号元素是钙元素,由图3中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因此其位于第4圈,紧挨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钙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因此与12号元素镁紧挨;镁的元素符号为,故填:。
26.答案:(1)分子;/二氧化碳分子
(2)BD/DB
(3)
解析:(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图中四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故填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B物质是二氧化碳,故填(或二氧化碳分子);
(2)据图可以看出,A是氨气,B是二氧化碳,C是尿素,D是水,二氧化碳和水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填BD;
(3)A是氨气,B是二氧化碳,C是尿素,D是水,所以工业上生产尿素的化学方程式。
27.答案:(1)平衡锥形瓶内外压强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到空气中
(3)没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
(4)偏大
(5)A、C
解析:(1)为防止瓶内压强增大胶塞弹出,此实验中用气球平衡锥形瓶内外压强。故填:平衡锥形瓶内外压强。
(2)由于烧杯是敞口的,所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到空气中,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故填: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到空气中。
(3)由于硫酸铜与铁钉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即没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所以C实验能在敞口容器中进行。故填:没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
(4)由于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即生成氧化镁质量大于镁的质量,所以结果偏大。故填:偏大。
(5)A、A装置是密闭装置,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B装置烧杯是敞口的,所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到空气中,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C装置中由于硫酸铜与铁钉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即没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所以C实验能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即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D装置中由于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即生成氧化镁质量大于镁的质量,有气体参加反应,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综上所述:选择AC。
28.答案:(1)
(2)+5
(3)C
(4)过滤;
解析:(1)从冰箱里取出的雪糕冒“白气”,这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化学式为。
(2)六偏磷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1+x+(−2)×3=0,x=+5。
(3)A、高锰酸钾是紫红色固体,粉末溶于水呈现紫红色溶液,故A正确;
B、将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故B正确;
C、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故C错误;
D、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可以产生白色沉淀,故D正确。
故选C。
(4)实验室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操作为过滤;在空间站中,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分离出的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9.答案:(1)氧气/
(2)物理
(3)化合
(4)
(5)一氧化氮/
解析:(1)步骤①反应是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故填:氧气或;
(2)步骤②是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3)步骤③反应即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
(4)由图可知,步骤④中发生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在加热、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一氧化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产物应还有一种含有氢元素,即水,故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5)反应⑥生成一氧化氮,反应⑤需要消耗一氧化氮,故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故填:一氧化氮或。
30.答案:(1)试管
(2)AD;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
(3)C;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率或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气流
(4)b
解析:(1)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应选用A装置;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又因实验室要制取纯净的氧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集气瓶中不含空气,收集到的氧气是纯净的气体,所以收集装置应选用D装置,则应选用的装置为AD;该发生装置在实验时还需做的一点改进的是: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防止试管内的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书写为:。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属于固液混合不加热型,发生装置可用B装置或C装置,其中C装置中的分液漏斗能控制液体滴加速率,从而能控制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则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较多氧气,最好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C装置;使用该发生装置制取氧气的优点为: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率或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气流。
(4)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装置G可用于收集,氧气应从导管a端通入,当装置G集满氧气时,b端导管口处会有氧气逸出,则应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端导管口处,若木条复燃,则氧气集满。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氧气的浓度是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Ⅰ
用排水法收集两瓶气体,分别标号A、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气体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气体中。
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猜想_______成立。
方案Ⅱ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两瓶气体,分别标号A、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气体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气体中。
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_______。
猜想三成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32,广西南宁市新民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垃圾分类从你我他开始,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6,广西南宁市新民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g 稀盐酸,部分数据如下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a-4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