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8海水的性质运动与海_气相互作用
展开[2024·广东卷]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年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如图示意在北半球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与甲地对比,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
A.冬季白昼的时长更长
B.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
C.经历了更强的构造运动
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年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可知,两种类型的峡湾地貌在成因及形成过程等方面基本一致,但在景观上差异明显。综上,可推测导致甲、乙两地景观差异的关键在于峡湾内的温度,构造运动强度、海平面上升幅度对两地温度的影响较小,不是影响两地发育不同类型峡湾地貌的主要因素,C、D错误。由图可知,甲、乙两地纬度相近且均在北极圈以内,冬季均会出现极夜现象,即使处于非极夜时期,昼长相差也不大,昼长并非两地发育不同类型峡湾地貌的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甲地受东格陵兰寒流影响,温度较低;乙地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度较高,因此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B正确。
2.研究发现,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往往较温带气候峡湾低,主要是因为极地气候峡湾区( )
①植被覆盖度更低 ②入海的径流更少
③海水的盐度更低 ④波浪的动力更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植被是有机碳的重要来源。极地气候峡湾区由于温度较低,植被生长缓慢,植被覆盖度较低,这意味着峡湾沿岸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生产和供应能力较弱,输入峡湾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数量少,因此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低,①正确。极地气候峡湾区沿岸的降水和冰川融水相对较少,且由于冻土的存在,地表水的下渗受到限制,导致入海的径流较少,径流是陆地有机碳向海洋传输的关键纽带,入海径流少导致输入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量少,累积速率低,②正确。海水盐度受降水量与蒸发量、结冰与融冰、经流汇入、海域封闭程度等多重因素影响,极地气候峡湾区的海水盐度并不一定低于温带气候峡湾区,③错误。波浪对陆地有机碳向海洋传输影响较小,对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影响小,④错误。综上,A正确。
[2024·浙江台州二模]下图为黑海表层海水运动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黑海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为( )
A.南高北低 B.北高南低
C.东高西低 D.西高东低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黑海南部纬度位置较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较长,蒸发量较大,且径流注入量较少,表层海水盐度较高;北部纬度位置较高,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较短,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较长,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且径流注入量较多,表层海水盐度较低,所以黑海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是南高北低,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4.导致黑海表层海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气环流是( )
A.西南季风 B.东北信风
C.极地东风 D.盛行西风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地受盛行西风影响,风向为西南风,在西南风吹拂下,表层海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D正确;该地不受西南季风、东北信风、极地东风影响,A、B、C错误。所以选D。
[2024·江西南昌二模]下图示意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水平分布,图中斜线为等密度线(单位:g/cm2)。受密度影响海水发生流动,且表层、底层流动趋势相反。据此完成5~7题。
5.图示海域位于( )
A.北半球大陆西侧 B.北半球大陆东侧
C.南半球大陆西侧 D.南半球大陆东侧
答案:D
解析:图示水温自北向南降低,说明位于南半球,A、B错误;图示西侧海域盐度较低,说明西侧有入海径流,则该海域位于南半球大陆东侧,C错误,D正确。故选D。
6.图示海水性质的关联性表现为( )
①盐度随温度下降而下降 ②密度随温度下降而上升 ③盐度随密度上升而上升 ④密度随盐度下降而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有降水量与蒸发量、入海径流、洋流、与周围海域的海水交换等,不直接与海水温度相关,且图示为等密度线,无法确定盐度与温度的关系,①错误;读图可知,密度随温度下降而上升,随盐度下降而下降,②④正确;盐度影响密度,密度不影响盐度,③错误。故选D。
7.在海平面大气稳定状态下,甲处表层海水流动方向大致向( )
A.北 B.南
C.东 D.西
答案:C
解析:材料提示:受密度影响海水发生流动。根据密度流的原理,表层海水由密度小的海域流向密度大的海域,读图可知,甲处海水由西北流向东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使得海水最终表现为向东流。故选C。
[2024·辽宁辽阳二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地海冰大量消融,受北极海冰的影响显著,可能对海—气相互作用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海域越开阔,升温越明显,海面温度越高,海—气相互作用越明显。如图为白令海峡区域图。据此完成8~10题。
8.白令海峡的海水常年向南流,与之相关的是( )
A.东南信风 B.极地东风
C.东北信风 D.盛行西风
答案:B
解析:北极地区常年受极地东风影响,导致白令海峡的海水从北冰洋流向太平洋,即常年向南流,与之相关的是极地东风,B正确。而东南信风主要影响南半球低纬度地区,A错误;东北信风主要影响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盛行西风主要影响中纬度地区,与白令海峡的海水流向无直接关系,C、D错误。故选B。
9.图示海—气相互作用最强的区域为( )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由资料“一般来说,海域越开阔升温越明显,海—气相互作用越明显”可知。abcd四处中a处地处千岛寒流流经区域,升温幅度小;b处纬度低,海域开阔,且受暖流影响,升温幅度最大,故海—气相互作用最明显;c处地处高纬度,冰川融化难度大,升温幅度小;d处地处寒流流经区且海域封闭,升温幅度小。故选B。
10.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白令海峡周边海冰大量消融产生的影响有( )
①北极海域海水盐度增加 ②白令海峡海水南向流动加剧 ③北极海域升温趋势明显 ④全球淡水资源储量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白令海峡周边海冰大量消融,海水盐度降低,故①错误;海冰融化,海平面上升,白令海峡海水南向流动加剧,②正确;海冰融化,海面接受太阳辐射增多,北极海域升温趋势明显,③正确;海冰(含盐量少)融化,全球淡水资源储量有所减少,④错误。故选C。
[2024·浙江1月卷]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下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据此完成11~12题。
注:垂直方向为非等高比例
11.关于大气潜热释放的纬度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 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散上升强烈
B.30°N~40°N潜热释放数量较少,信风干燥抑制蒸发
C.50°N~60°N潜热释放高度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
D.80°N~90°N潜热释放数量最少,极地东风摆动较小
答案:C
解析:0°~10°N位于赤道低气压带,气流辐合上升,A错误;30°N~40°N,夏季主要受副高北移影响,不受信风控制,气流下沉,不易遇冷凝结,潜热释放少,B错误;50°N~60°N,潜热释放高度较低,主要是因为该地纬度较高,气温低,副极地低气压带及附近形成的锋面气旋抬升过程中,在较低海拔遇冷凝结,C正确;80°N~90°N水温低,加之水面封冻,水汽蒸发少;加之受极地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不易遇冷凝结,与极地东风的摆动关系较小,D错误。
12.在海—气系统内部( )
A.大气降水,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
B.大气辐射和运动,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
C.海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潜热释放
D.海面水分蒸发凝结,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
答案:B
解析:大气降水过程中,水汽凝结放热后才成云致雨,一般情况下降水温度会比海洋表面低,大气主要通过大气逆辐射和风作用于海洋,风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A错误;大气辐射和大气运动会消耗大气从海洋中获取的热量,B正确;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放热,反射太阳辐射不会增加大气潜热释放,C错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D错误。
二、综合题
13.[2024·山东济宁期中]阿拉伯半岛东面为波斯湾,西面为红海,两地夏季气温常在30 ℃以上,而索马里沿岸的气温最热季节一般不到25 ℃。下图为印度洋8月表层水温分布图(单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在下图中用箭头绘出赤道以北附近的印度洋海域垂直方向上大气环流系统的剖面图。(2分)
(2)与红海相比,索马里沿岸夏季气温较低,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其原因。(4分)
(3)索马里沿海有渔场存在,说出该渔场核心地区捕鱼量较大的季节,并解释原因。(6分)
答案:(1)如下图。(逆时针方向,在北印度洋海域)
(2)索马里沿岸海域比红海面积广阔,夏季气温受海洋影响大;索马里沿岸夏季为寒流,受寒流影响,气温降低。
(3)夏季。原因:索马里附近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从索马里半岛吹向海洋,是离岸风;离岸风把表层海水吹离大陆,沿海形成上升流;在上升流作用下,富含营养物质的底层冷海水上泛,海洋表层浮游生物繁盛,鱼类的饵料丰富,鱼类数量多,捕鱼量大。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大气环流。依据大气热力环流原理,根据图中所示的赤道以北附近印度洋东西部海水温度的差异(东热西冷)可知,垂直方向上东部水温高气流上升,西部水温低气流下沉,水平方向上,大洋表面气流由西流向东,高空相反,所以垂直方向上形成的热力环流应为逆时针方向,但注意标注在北印度洋的范围内。第(2)题,本题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原理的应用。读印度洋8月表层水温分布图可知,与红海相比,索马里沿岸海域广阔,所以夏季气温受东部印度洋的影响更为显著;索马里沿岸夏季盛行西南风,属于离岸风,表层海水吹离大陆,形成的上升流为寒流,受寒流降温作用的影响,气温较低。第(3)题,本题考查索马里沿海渔场的成因。索马里附近海域,由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后右偏形成的西南季风,是属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离岸风;离岸风把表层海水吹离大陆,下层海水上泛补充,形成上升流;上升流把海水深处的营养物质带到海洋表面,促进了海洋表层浮游生物繁殖,可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渔场,所以夏季捕鱼量大。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2大气的运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2大气的运动,共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中国地理: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中国地理,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中国地理: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中国地理,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