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测试)-202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常温下,Ka1(HCOOH)=1.77×10-4,Ka2(HCOOH)=1.75×10-5,Ka(NH3·H2O )=1.76×10-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度均为0.1 ml/L的HCOONa和NH4Cl溶液中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前者>后者
B.用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等体积、pH均为3的HCOOH和CH3COOH溶液至终点,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前者<后者
C.0.2ml/L CH3COONa与0.1 ml/L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微粒浓度:c(Na+)>c(CH3COO-)>c(Cl-)>c(CH3COOH)>c(H+)>c(OH-)
D.0.2ml/L HCOONa溶液与0.1m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中:c(HCOO-)+ c(OH-)= c(HCOOH)+c(H+)
【答案】D
【解析】A项,由电荷守恒可知c(HCOO-)+ c(OH-)= c(Na+)+c(H+)、c(Cl-)+c(OH-)= c(NH4+)+c(H+),由甲酸和一水合氨的电离常数可知,甲酸根的水解程度小于铵根的水解程度,即甲酸钠中氢氧根的浓度小于氯化铵中氢离子的浓度,因此甲酸钠中氢离子的浓度大于氯化铵中氢氧根的浓度,钠离子与氯离子浓度相同,因此甲酸钠中阳离子浓度大于氯化铵中阳离子浓度,A正确;B项,由电离平衡常数可知,甲酸的酸性比乙酸强,pH相同时乙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更高,用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滴定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更多,B正确;C项,醋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醋酸和氯化钠,因此混合溶液中醋酸钠、醋酸、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均为0.05ml/L(忽略体积变化),由醋酸的电离常数可知,相同浓度的醋酸电离程度大于醋酸根的水解程度,溶液呈酸性,因此离子浓度为c(Na+)>c(CH3COO-)>c(Cl-)>c(CH3COOH)>c(H+)>c(OH-),C正确;D项,由电荷守恒可得c(HCOO-)+ c(OH-)= c(Na+)+c(H+),由物料守恒可得c(Na+)=1.5c(HCOO-)+1.5c(HCOOH),由此可得c(OH-)=1.5c(HCOO-)+1.5 c(HCOOH)+c(H+),D错误;故选D。
2.(2024·河南省普高联盟高三测评)常温下,NH3•H2O的Kb约为10-5。在下列装置中存在不同pH的两种溶液,溶液中离子不能穿过隔膜,分子可以自由穿过隔膜(如图所示)。已知c起始(NH3•H2O)=c平衡(NH3•H2O)+c(NH)。当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I中c(OH-)=c(H+)+c(NH)
B.溶液I和II中的c平衡(NH3•H2O)不相等
C.溶液II中为0.1
D.溶液I和II中c起始I(NH3•H2O):c起始II(NH3•H2O)=101:110
【答案】D
【解析】A项,常温下溶液I的pH=7.0,c(OH―)=c(H+),A错误;B项,根据题意,未电离的NH3•H2O分子可以通过隔膜,说明溶液I和溶液II中的c平衡(NH3•H2O)相等,B错误;C项,溶液II的pH=8,溶液中ml/L,,c平衡(NH3•H2O)=0.1 c(NH4+),根据c起始(NH3•H2O)=c平衡(NH3•H2O)+c(NH4+)=1.1 c(),则,C错误;D项,根据C的分析,c起始II (NH3•H2O)= 1.1 c(NH4+),同理,溶液I的pH=7.0,,c起始I(NH3•H2O)= 1.01 c(NH4+),溶液I和II中c起始I(NH3•H2O):c起始II(NH3•H2O)=1.01:1.1=101:110,D正确;故选D。
3.(2023·四川省成都市高二期末)为探究浓度对醋酸电离程度的影响,用计测定时不同浓度醋酸的结果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可以改用广泛试纸
B.溶液稀释过程中,醋酸电离程度及溶液导电性都增大
C.时,电离常数K(CH3COOH)的数量级为10-5
D.CH3COOH溶液稀释过程中不可能出现c(H+)>c(OH―)>c(CH3COO-)
【答案】C
【解析】A项,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为范围值,不是精确值,所以实验过程中不能改用广泛pH试纸测定不同浓度醋酸的pH,故A错误;B项,0.20ml/L醋酸溶液稀释过程中,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减小,溶液导电性减弱,故B错误;C项,由表格数据可知,25℃时,0.0010ml/L醋酸溶液pH为3.88,则电离常数约为=10—4.76,电离常数的数量积为10—5,故C正确;D项,在极稀的醋酸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醋酸根离子浓度,所以醋酸溶液稀释过程中可能出现c(H+)>c(OH―)>c(CH3COO-),故D错误;故选C。
4.(2023·江苏省徐州市高二期末)水的离子积常数随着温度的变化关系如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纯水中c(H+)的大小与温度无关
B.水的电离度a(50℃)C.100℃时某溶液的c(OH―)= 1.0×10-7ml·L-1,该溶液呈中性
D.25℃时,0.01ml·L-1NaOH溶液中,KW(H2O)=1.0×10-12
【答案】B
【解析】A项,由表中数据可知随温度的升高KW逐渐增大,则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电离产生的c(H+)增大,故A错误;B项,由表中数据可知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则水的电离程度增大,则a(50℃)5.(2023·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联考)二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25℃时碳酸和氢硫酸的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以上数据可知,NaHCO3溶液中c(CO32-)>c(H2CO3
B.等浓度的NaHS溶液和NaHCO3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则c(H+)-c(OH-)= c(S2-)+c(CO32-)-c(H2S)-c(H2CO3)
C.pH相同的①Na2CO3溶液和②Na2S溶液中的c(Na+):①<②
D.过量H2S通入Na2CO3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S+CO32-=HS-+CO2
【答案】B
【解析】A项,NaHCO3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HCO3-H++CO32-,K= Ka2=4.7×10-11, HCO3-+ H2OH2CO3+OH-,Kˊ===×10-7,由此可知,CO32-是电离产物,H2CO3是水解产物,二者大小取决于电离和水解程度大小,即比较电离平衡常数和水解平衡常数大小,由上可知水解平衡常数大于电离平衡常数,故水解程度大,则NaHCO3溶液中c(CO32-)<c(H2CO3,A项错误;B项,二者混合后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c(Na+)+c(H+)= c(HS-)+2c(S2-)+ c(HCO3-)+2c(CO32-)+c(OH-),物料守恒为c(Na+)= c(HS-)+c(S2-)+ c(H2S)+c(CO32-)+c(HCO3-)+c(H2CO3),两式相减得:c(H+)= c(S2-)+c(CO32-)+c(OH-)-c(H2S)-c(H2CO3),B项正确;C项,由表中数据可知,Na2S溶液水解程度较大,所以pH相同的①Na2CO3溶液和②Na2S溶液,Na2S溶液的浓度较小,则钠离子浓度较小,即①>②,C项错误;D项,由电离常数可知,酸性H2CO3>H2S>HCO3->HS-,则过量H2S通入Na2CO3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S+CO32-=HS-+HCO3-,D项错误;故选B。
6.(2023·辽宁省抚顺市普通高中高三模拟)化学热泵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节能新技术一直以来广受关注,氨基甲酸铵可应用于化学热泵循环。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NH2COONH4)粉末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2COONH4(s)2NH3(g)+CO2(g)。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H<0,该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能自发进行
B.25℃时平衡常数的值K≈1.6×10-8
C.当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变时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再加入少量NH2COONH4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B
【解析】A项,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根据表中平衡数据可知,平衡气体总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该反应物是固体,生成物是气体,所以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故该反应的△H>0,△S>0,能自发进行需△G=△H-T•△S<0,故该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A错误;B项,根据表中数据25℃时平衡气体总浓度为4.8×10-3ml/L,又根据反应可知,平衡气体中NH3和CO2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永远为2:1,故平衡时:c(NH3)=3.2×10-3ml/L,c(CO2)=1.6×10-3ml/L,故平衡常数的值K=c2(NH3) c(CO2)=(3.2×10-3)2×1.6×10-3≈1.6×10-8,B正确;C项,由反应方程式可知,NH2COONH4(s)2NH3(g)+CO2(g)容器中NH3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永远保持2:1,即容器中CO2的体积分数一直不变,就当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变时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C错误;D项,由于NH2COONH4为固体,再加入少量NH2COONH4平衡不移动,D错误; 故选B。
7.(2023·江苏省苏州八校联盟、南京一中、中华中学高三联考)已知H2SO3是一种二元弱酸。室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H2SO3溶液的性质。
若忽略溶液混合时的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依据实验1可推测:Ka1(H2SO3)Ka2(H2SO3)<Kw
B.依据实验2推测:Ka2(H2SO3) <Ka1(H2CO3)
C.依据实验3推测:Ksp(BaSO3)>2.5×10-3
D.实验4所得溶液中存在:2c(H2SO3)+c(HSO3-)>c(NH3·H2O)
【答案】D
【解析】A项, 0.1ml/L亚硫酸氢钠溶液pH约为5,溶液呈酸性说明亚硫酸氢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则亚硫酸氢根离子的水解常数Kh=<Ka2(H2SO3),所以Ka1(H2SO3)Ka2(H2SO3)>Kw,故A错误;B项,10mL0.1ml/L碳酸钠溶液与几滴0.1ml/L亚硫酸氢钠溶液可能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亚硫酸钠,无法确定亚硫酸氢钠是否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所以无法比较亚硫酸氢根离子和碳酸的电离程度大小,不能确定亚硫酸的二级电离常数和碳酸一级电离常数的大小,故B错误;C项,0.1ml/L亚硫酸氢钠溶液与等体积的0.1ml/L氢氧化钡溶液反应所得溶液中亚硫酸根离子被钡离子的浓度均为0.05ml/L,由混合后溶液变浑浊可知,溶液中浓度熵大于亚硫酸钡的溶度积,则Ksp(BaSO3)<0.05ml/L×0.05ml/L=2.5×10−3,故C错误;D项,10mL0.1ml/L亚硫酸氢钠溶液与等体积的0.1ml/L氨水溶液反应得到亚硫酸钠和亚硫酸铵的混合溶液,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关系2c(H2SO3)+c(HSO3-)+c(H+)=c(OH-)+c(NH3·H2O),由溶液pH约为9可知,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则溶液中存在2c(H2SO3)+c(HSO3-)>c(NH3·H2O),故D正确;故选D。
8.(2023·安徽省皖优联盟高三第二次阶段测试)一种吸收SO2再经氧化得到硫酸盐的过程如图所示。室温下,用0.1 ml·L的NaOH溶液吸收SO2,若通入SO2所引起的溶液体积变化和H2O挥发可忽略,溶液中含硫物种的浓度。H2SO3的电离常数分别为Ka1=1.29×10-2,Ka2=6.24×10-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吸收”所得溶液中;c(Na+)+c(H+)=2c(SO32-)+c(HSO3-)+c(OH-)
B.“吸收”所得溶液中不可能存在:c(Na+)>c(H+)>c(SO32-)>c(HSO3-)>c(OH-)
C.“吸收”所得 ml·L的溶液中:c(H2SO3)>c(SO32-)
D.调节“吸收”所得溶液的pH约为5,“氧化”时主要发生的反应为2HSO3-+O2=2SO4-+2H+
【答案】C
【解析】A项,二氧化硫被氢氧化钠吸收后可生成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c(Na+)+c(H+)=2c(SO32-)+c(HSO3-)+c(OH-),A正确;B项,根据选项A可知,不可能存在c(Na+)>c(H+)>c(SO32-)>c(HSO3-)>c(OH-),B正确;C项, ml·L-1时,投料相当于NaHSO3溶液,根据电离常数计算,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c(SO32-)>c(H2SO3),C错误;D项,根据平衡常数数据可知,亚硫酸氢钠的电离大于水解,溶液显酸性,所以若“吸收”所得溶液的pH约为5时,溶液中主要的阴离子为HSO3- “氧化”时主要发生的反应为2HSO3-+O2=2SO4-+2H+,D正确;故选C。
9.(2024·山东潍坊五县区高三阶段监测)乙二胺四乙酸(EDTA)可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常用EDTA测定水中钙含量(EDTA与钙反应时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1)。基本步骤如下:
①EDTA标定:取10.00 mL 0.1 ml·L-1标准CaCl2溶液,加入3滴甲基橙溶液作指示剂,用已配制好的EDTA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EDTA溶液V1 mL。
②钙提取:取一定质量的有机物,并用酸性KMnO4溶液氧化,再经萃取、反萃取将金属转移到水中,得到提取液。加入掩蔽剂(掩蔽除钙之外的金属)并将pH调至11.3。
③EDTA滴定:取20.00mL提取液,加入指示剂钙黄绿素(钙与钙黄绿素生成能发出绿色荧光的配合物),在黑色背景下用标定后的EDTA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EDTA溶液V2 mL。
对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取标准CaCl2溶液时,选用规格为10mL的量筒
B.实验室中萃取、反萃取时,使用的主要仪器为长颈漏斗
C.提取液调pH时,不能使用广泛pH试纸进行测定
D.EDTA滴定时,溶液绿色荧光消失即可判定滴定终点
【答案】C
【解析】A项,量筒只能精确到0.1mL,则量取10.00 mL 0.1 ml·L-1标准CaCl2溶液时,不能选用规格为10mL的量筒,故A错误;B项,实验室中萃取、反萃取时,使用的主要仪器为分液漏斗,故B错误;C项,广泛pH试纸测定的数值为整数,不可能为小数,不能使用广泛pH试纸进行测定,故C正确;D项,EDTA滴定时,溶液绿色荧光消失,且半分钟不变色时,才可判定滴定终点,故D错误;故选C。
10.在20℃时,用0.5ml·L-1 NaHCO3溶液滴定25mL0.25ml·L-1CaCl2溶液,加入的NaHCO3溶液体积与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时溶液中无沉淀,之后出现白色浑浊且逐渐增多,当滴加的NaHCO3溶液体积为25.00mL时,溶液的pH稳定在7.20左右,整个滴定过程中未见气泡产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已知:Ksp(CaCO3)= 3.4×10-9,Ka1(H2CO3)=4.5×10-7,Ka2(H2CO3)=4.7×10-11 ml·L-1。
A.a点的混合溶液,2c(Ca2+)+ c(Na+)<c(HCO3-)+2c(CO32-)+c(Cl-)
B.a→b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不断增大
C.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l2+2NaHCO3=2NaCl+CaCO3↓+H2O+CO2↑
D.b点的混合溶液,c(HCO3-):c(Ca2+)的数量级为10-6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a点之前,CaCl2和NaHCO3未发生反应,随NaHCO3的加入HCO3-浓度增大,水解增强,溶液pH逐渐增大;a→b过程中,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且无气体生成,说明发生反应CaCl2+2NaHCO3=2NaCl+CaCO3↓+H2CO3。A项,a点时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 2c(Ca2+)+ c(Na+)+ c(H+)=c(HCO3-)+2c(CO32-)+c(Cl-)+ c(OH-),a点溶液显碱性,所以c(OH-)>c(H+),则可得到2c(Ca2+)+ c(Na+)>c(HCO3-)+2c(CO32-)+c(Cl-),A错误;B项,a点溶液中溶质有NaHCO3和CaCl2,水的电离被促进,b点溶液中溶质有NaCl 和H2CO3,水的电离被抑制,对比之下发现,a→b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不断减小,B错误;C项,根据题干中信息,有白色浑浊生成且全程无气体生成,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l2+2NaHCO3=2NaCl+CaCO3↓+H2CO3,C错误;D项,b点的混合溶液中,Ka2(H2CO3)=,则=,代入题中给出的数据c(HCO3-):c(Ca2+)=,即c(HCO3-):c(Ca2+)的数量级为10-6,D正确;故选D。
11.如图为某实验测得0.1ml·L-1 NaHCO3溶液在升温过程中(不考虑水挥发)的pH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段,c(H+)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a点溶液和d点溶液的c(OH-)相同
C.a点时,Kw> Ka1(H2CO3)·Ka2(H2CO3)
D.bc段可能发生反应:2HCO3−(aq)CO32-(aq) + CO2(g)+H2O(l)
【答案】B
【解析】A项,ab段,升高温度,0.1ml·L-1 NaHCO3溶液中HCO3-的电离平衡HCO3-H++CO32-正向移动,c(H+)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A正确;B项,随着温度升高,Kw增大,a点溶液的pH与d点溶液的pH相同,即c(H+)相同,由于d点溶液中的Kw大,则a点溶液的c(OH-)比d点溶液的小,故B错误;C项,NaHCO3溶液显碱性,则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即Kh>Ka2,即Kh= >Ka2,所以a点时,Kw> Ka1(H2CO3)·Ka2(H2CO3),故C正确;D项,NaHCO3受热易分解,bc段pH迅速增大,c(H+)迅速减小,可能原因是HCO3-发生了分解:2HCO3−(aq)CO32-(aq) + CO2(g)+H2O(l),溶液中HCO3-浓度减小,HCO3-的电离平衡HCO3−H++CO32-逆向移动,c(H+)迅速减小,故D正确;故选B。
12.(2024·浙江杭州市高三一模)当 25℃时,向 10mL 某浓度新制氯水中滴入0.1 ml∙L−1的 NaOH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已知次氯酸的电离常数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到乙发生的离子反应为:Cl2+2OH-=Cl-+ClO-+H2O
B.乙到丁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一直增大
C.丙点溶液中: c(Na+)>c(ClO-)>c(Cl-)>c(H+)
D.氯水中存在平衡:Cl2(aq)+H2O(l)H+(aq)+ Cl-(aq)+HClO (aq)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约为10-5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用NaOH溶液滴定氯水,滴定过程中有两个突变点,则从甲到乙,主要发生H+与OH-的反应;从乙到pH=10的点,主要发生HClO与OH-的反应。A项,甲到乙发生的非氧化还原反应主要为:H++OH-=H2O,A错误;B项,甲到丙的过程中,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不断与NaOH发生反应,水的电离程度一直增大;从丙到丁的过程中,溶液中c(NaOH)不断增大,对水电离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大,水的电离程度不断减小,B错误;C项,丙点溶液中,=2.5×10-8,此时c(H+)=10-8ml/L,则c(ClO-)=2.5c(HClO),c(Cl-)=c(ClO-)+c(HClO),c(Na+)=c(Cl-)+c(ClO-),所以c(Na+)>c(ClO-)>c(Cl-)>c(H+),C正确;D项,氯水中存在平衡:Cl2(aq)+H2O(l)H+(aq)+ Cl-(aq)+HClO (aq),pH=10时,Cl2与NaOH刚好完全反应,由Cl2+2NaOH=NaCl+NaClO+H2O,可求出c(Cl2)=0.05ml/L,根据起点pH>2,有c(H+)=c(Cl-)=c(HClO),c(Cl2)=0.05-c(H+),其平衡常数,数量级比10-5更小,D错误;故选C。
13.(2024·江苏徐州高三期中)燃煤烟气脱硫的方法有多种,方法之一是常温下用氨水将SO2转化为NH4HSO3,再氧化成NH4HSO4。已知H2SO3的电离常数Ka1(H2SO3)=1.5×10-2,Ka2(H2SO3)=1.0×10-7 ,NH3·H2O的电离常数Kb(NH3·H2O)=1.8×10-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4HSO3溶液中:c(HSO3-)>c(NH4+)
B.NH4HSO3溶液中:c(NH4+)+c(H+)= c(OH―)+c(SO32-)+c(HSO3-)
C.若溶液中时,溶液的pH=4
D.向NH4HSO3溶液中通入空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SO32-+O2=2SO42-
【答案】C
【解析】A项,NH4HSO3溶液中,NH4HSO3= NH4++HSO3-,由于HSO3-电离常数Ka2=1.0×10-7,NH4+的水解常数<1.010-7,则可知HSO3-电离程度大于NH4+水解程度,且HSO3-还存在水解,则c(HSO3-)
实验1:测得0.1ml·L-1H2SO3溶液pH=2.1。
实验2:向10mL0.1ml·L-1NaHSO3溶液中逐滴加入5mL水,用pH计监测过程中pH变化。
实验3:用0.1ml·L-1NaOH溶液滴定10mL0.1ml·L-1H2SO3溶液。
实验4:向10mL0.1ml·L-1Na2S溶液中加入10mL0.1ml·L-1MnSO4溶液,充分混合,产生粉色沉淀,再加几滴0.1ml·L-1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实验1可知:0.1ml·L-1H2SO3溶液中c(SO32-)
C.因实验3可出现两次突跃,指示剂应选用甲基橙和酚酞
D.由实验4可知:Ksp(MnS)>Ksp(CuS)
【答案】A
【解析】A项,,,Ka1×Ka2=,pH=2.1,则c(SO32-)==8.4×10-6.8,c(OH-)=10-11.9,c(SO32-)>c(OH-),A错误;B项,实验2中逐滴加入5mL水,溶液中HSO3-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不断增大, c(OH-)增大,pH增大,B正确;C项,实验3随着NaOH的加入,先生成HSO3-,再生成SO32-,所以可出现两次突跃,HSO3-的电离大于水解,溶液呈酸性,应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SO32-水解呈碱性,应选用酚酞作指示剂,C正确;D项,实验4可知,白色沉淀转化为黑色沉淀是MnS转化为CuS,说明Ksp(MnS)>Ksp(CuS),D正确;故选A。
15.(2024·浙江省百校高三起点联考)通过传感器测定冰醋酸被水稀释后的电导率及pH,根据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离子总浓度越大,溶液电导率越大
B.b点后,溶液继续稀释,所有离子浓度均减小
C.a点醋酸水溶液未达到电离平衡状态
D.实验曲线说明传感器测量值取决于带电微粒种类、浓度、温度等因素
【答案】D
【解析】冰醋酸本身不电离,不加水时液体不导电,冰醋酸谁稀释的过程中,刚开始醋酸分子不断电离,离子浓度越来越大,当加水到b点后,以稀释的作用为主,溶液中的醋酸根和氢离子浓度不断减小。A项,由曲线变化趋势可知,溶液的电导率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温度等均有关,故A错误;B项,b点后,溶液继续稀释,醋酸根和氢离子离子浓度均减小,氢氧根浓度增大,故B错误;C项,加水稀释过程中,a点、b点都达到了平衡状态,故C错误;D项,结合加水过程中的微粒种类、离子浓度、温度等变化,说明传感器测量值取决于带电微粒种类、浓度、温度等因素,故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5分)
16.(12分)生活中常用到酸和碱,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以下所有溶液均处于常温下):
(1)现有0.01ml/L的CH3COOH和0.01ml/L的NH3·H2O两种溶液。[已知:电离度,,]
①NH3·H2O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0.01ml/L的CH3COOH的电离度约为___________%。
③0.01ml/L的NH3·H2O的pH=___________。
④若上述酸和碱等体积充分混合,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___________(填“>”、“<”或“=”)7,此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
(2)甲酸钠(HCOONa)属于___________(填“强”或“弱”)电解质,H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0.01ml/L的HCOONa溶液中c(CH3COO-)+c(OH-)-c(H+)=c(Na+)=___________ml/L。
【答案】(1)NH3·H2ONH4++OH- 4 10.6 = c(CH3COOH)= c(NH4+)>c(OH-)=c(H+)
(2)强 HCCO-+H2OHCOOH+OH- 0.01
【解析】(1)①NH3·H2O-的电离方程式为NH3·H2ONH4++OH-。②已知:
则可得=1.6×10-5,x=4×10-4,电离度=4%。③
则可得=1.6×10-5,x=4×10-4,c(OH-)=4×10-4ml/L,所以pH=10.6。
④因为醋酸和氨水的电离常数相同,故等浓度等体积的醋酸和氨水混合后溶液显中性,故pH=7,根据电荷守恒可以推知,离子浓度大小为c(CH3COOH)= c(NH4+)>c(OH-)=c(H+)。(2)甲酸钠(HCOONa)属于强电解质,甲酸根水解显碱性,故H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HCCO-+H2OHCOOH+OH-。根据电荷守恒c(CH3COO-)+c(OH-)=c(H+)+ c(Na+),故c(CH3COO-)+c(OH-)-c(H+)=c(Na+)=0.01ml/L。
17.(13分)10℃时加热NaHCO3饱和溶液,测得该溶液的pH发生如下变化:
根据上述数据:甲同学认为,该溶液的pH升高的原因是HCO3-的水解程度增大,故碱性增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同学认为,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了Na2CO3,并推断Na2CO3的水解程度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NaHCO3。丙同学认为甲、乙的判断都不充分。丙认为:
(1)只要在加热煮沸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试剂X,若产生沉淀,则____(填“甲”或“乙”判断正确。试剂X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Ba(OH)2溶液 B.BaCl2溶液 C.NaOH溶液 D.澄清的石灰水
(2)将加热后的溶液冷却到10℃,若溶液的pH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8.3,则_____(填“甲”或“乙”)判断正确。
(3)查阅资料,发现NaHCO3的分解温度为150℃,丙断言_____(填“甲”或“乙”)判断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CO3-+H2OH2CO3+OH- 大于
(1)乙 B (2)等于 甲
(3)乙 常压下加热NaHCO3的水溶液,溶液的温度达不到150℃
【解析】根据上述数据:甲同学认为,该溶液的pH升高的原因是HCO3-的水解程度增大,故碱性增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2OH2CO3+OH-。乙同学认为,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了Na2CO3,并推断Na2CO3的水解程度大于NaHCO3。(1)只要在加热煮沸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试剂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钡),则乙判断正确。试剂X是BaCl2溶液。(2)将加热后的溶液冷却到10℃,若溶液的pH等于8.3,则甲判断正确。(3)查阅资料,发现NaHCO3的分解温度为150℃,丙断言甲和乙判断是错误的,理由是常压下加热NaHCO3的水溶液,溶液的温度达不到150℃。
18.(15分) (2024·江苏南通·高三统考期中)制备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的前体FePO4的一种流程如下:
资料:i.磷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5(PO4)3F
ii.Ca(H2PO4)2可溶于水,CaSO4·2H2O微溶于水
iii.Ksp(FePO4)=1.3×10-22
(1)酸浸制粗H3PO4
用H3PO4溶液、H2SO4溶液浸取磷灰石生成HF、CaSO4·2H2O和H3PO4。
①加入H3PO4溶液、H2SO4溶液的顺序为 。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酸浸”时能否要浓盐酸代替硫酸? (判断并说明理由)。
(2)纯化制备H3PO4
已知纯磷酸(熔点为42℃,沸点261℃),高于100℃时会脱水生成焦磷酸。则由85%的粗磷酸纯化制纯磷酸的实验操作为 。
(3)制备FePO4
①已知25℃时H3PO4电离平衡常数Ka1=6.9×10-3,Ka2=6.2×10-8,Ka3=4.8×10-13,则Na2HPO4水解平衡常数为 (保留2位有效数字)。
②已知:制备FePO4反应原理为Fe2(SO4)3+ 2 NaH2PO4=2FePO4↓+2Na2SO4+ H2SO4,不同pH对磷酸铁沉淀的影响如图所示。请补充以酸性FeSO4 (含少量)的溶液制备较纯净的FePO4的实验方案:取一定量FeSO4溶液, ,固体干燥,得到FePO4。(须使用的试剂:NaOH溶液、1ml·L-1H2SO4溶液、1ml·L-1 NaH2PO4溶液、3%H2O2溶液、FePO4溶液)
【答案】(1)先加入H3PO4溶液,再加入H2SO4溶液
Ca5(PO4)3F+5H2SO4+2H2O=5CaSO4·2H2O+HF+3H3PO4
氯化钙易溶于水,硫酸钙微溶于水,无法得到CaSO4·2H2O
(2)减压蒸馏除水、结晶除杂
(3) 1.61×10-7 加入足量的3%双氧水溶液,充分反应,使FeSO4溶液全部被氧化为Fe2(SO4)3溶液,边搅拌边将1 ml·L-1Na2HPO4溶液缓慢加入到Fe2(SO4)3溶液中,至溶液的pH约为2.5,过滤,洗涤至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BaCl2溶液无沉淀出现
【解析】由题给流程可知:磷灰石用磷酸溶液和硫酸溶液分步浸取、过滤制得粗磷酸,粗磷酸经纯化得到磷酸,向磷酸中加入硫酸亚铁溶液和过氧化氢溶液并调节溶液pH,充分反应、过滤得到磷酸铁。(1)①因为Ca(H2PO4)2可溶于水,CaSO4·2H2O微溶于水,磷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5(PO4)3F,先加入H3PO4溶液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2PO4)2,再加入H2SO4溶液进行反应,故答案为先加入H3PO4溶液,再加入H2SO4溶液;②用H3PO4溶液、H2SO4溶液浸取磷灰石生成HF、CaSO4·2H2O和H3P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5(PO4)3F+5H2SO4+2H2O=5CaSO4·2H2O+HF+3H3PO4:③“酸浸”时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硫酸,因为氯化钙易溶于水,硫酸钙微溶于水,无法得到CaSO4·2H2O;(2)过饱和溶液暂时处于亚稳态,当加入一些固体的晶体或晃动时可使此状态失去平衡,过多的溶质就会结晶,因此可向磷酸的过饱和溶液中加入磷酸晶种促进其结晶,由85%的粗磷酸纯化制纯磷酸的实验操作为减压蒸馏除水、结晶除杂;(3)①已知25℃时H3PO4电离平衡常数Ka1=6.9×10-3,Ka2=6.2×10-8,Ka3=4.8×10-13,Na2HPO4+H2ONaH2PO4+ NaOH,则Na2HPO4水解平衡常数为;②由题意可知,需先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再加入磷酸一氢钠调节pH为2.5使沉淀率最高,因此补充实验方案为:加入足量的3%双氧水溶液,充分反应,使FeSO4溶液全部被氧化为Fe2(SO4)3溶液,边搅拌边将1 ml·L-1Na2HPO4溶液缓慢加入到Fe2(SO4)3溶液中,至溶液的pH约为2.5,过滤,洗涤至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BaCl2溶液无沉淀出现。
19.(15分) (2024·江苏泰州·高三泰州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食醋是烹饪美食的调味品,有效成分主要为醋酸(用表示)。的应用与其电离平衡密切相关。时,的Ka2=1.75×10-5=10-4.76。
(1)某小组研究下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提出假设:稀释溶液或改变浓度,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用浓度均为的和溶液,按下表配制总体积相同的系列溶液;测定,记录数据。
①根据表中信息,数据:a= ,b= 。
②由实验Ⅰ和Ⅱ可知,稀释溶液,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结合表中数据,给出判断理由: 。
③由实验Ⅱ~Ⅷ可知,增大浓度,电离平衡 (填“正”或“逆”)向移动。实验结论:假设成立。
(2)小组分析上表数据发现:随着的增加,的值逐渐接近的。
查阅资料获悉:一定条件下,按配制的溶液中,的值等于HAc的Ka。
对比数据发现,实验Ⅷ中pH=4.65与资料数据Ka2=10-4.76存在一定差异;推测可能由物质浓度准确程度不够引起,故先准确测定溶液的浓度再验证。
①移取20.00 mL HAc溶液,加入2滴酚酞溶液,用溶液滴定至 ,消耗体积为,则该HAc溶液的浓度为 。
②用上述溶液和溶液,配制等物质的量的HAc与NaAc混合溶液,测定pH,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
(3)小组进一步提出:如果只有浓度均约为的和NaOH溶液,如何准确测定的Ka?小组同学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请完成下表中Ⅱ的内容。
实验总结得到的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方案可行。
【答案】(1) ①3.00 33.00 ②实验Ⅱ相较于实验Ⅰ,醋酸溶液稀释了10倍,而实验Ⅱ的pH增大值小于1 ③逆
(2)最后半滴NaOH溶液滴入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30s内不褪色 0.1104
(3)向滴定后的混合液中加入20.00 mL HAc溶液
【解析】(1)①NaAc溶液和HAc溶液的浓度相同,实验Ⅶ的溶液中,,因此;由实验Ⅰ可知,溶液最终的体积为40.00 mL,则;②实验Ⅰ所得溶液的Ph=2.86,实验Ⅱ的溶液中为实验Ⅰ的,稀释过程中,若电离平衡不移动,则实验Ⅱ所得溶液的,但实际溶液的,说明稀释过程中,溶液中n(H+)增大,即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判断理由:实实验Ⅱ相较于实验Ⅰ,醋酸溶液稀释了10倍,而实验Ⅱ的pH增大值小于1;③在醋酸的电离平衡中增大产物的 ,平衡逆向移动;(2)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醋酸滴定氢氧化钠,酚酞作指示剂,则滴定终点为:最后半滴NaOH溶液滴入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30s内不褪色;滴定至终点时,,,解得;(3)向20.00mL的HAc溶液中加入V1mLNaOH溶液达到滴定终点,滴定终点的溶液中溶质为NaAc,当时,溶液中c(H+)的值等于HAc的Ka,因此可再向溶液中加入20.00mLHAc溶液,使溶液中n(NaAc)=n(HAc);故答案为向滴定后的混合液中加入20.00 mL HAc溶液。
浓度/
0.0010
0.010
0.020
0.10
0.20
3.88
3.38
3.23
2.88
2.83
温度/℃
25
50
75
100
KW/×10-14
1.0
5.5
20.0
56.0
H2CO3
Ka1=4.5×10-7
H2S
Ka1=1.1×10-7
Ka2=4.7×10-11
Ka2=1.3×10-13
温度(℃)
15.0
20.0
25.0
30.0
35.0
平衡总压强()
5.7
8.3
12.0
17.1
24.0
平衡气体总浓度()
2.4
3.4
4.8
6.8
9.4
实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1
用pH试纸测量0.1ml·L-1NaHSO3溶液的pH,测得pH约为5
2
向10mL0.1ml·L-1Na2CO3溶液中滴加几滴0.1ml·L-1NaHSO3溶液,无明显现象
3
向0.1ml·L-1NaHSO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ml·L-1Ba(OH)2溶液,溶液变浑浊
4
向10mL0.1ml·L-1NaHSO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ml·L-1氨水溶液,充分混合,溶液pH约为9
温度(℃)
10
20
30
加热煮沸后冷却到50℃
pH
8.3
8.4
8.5
8.8
序号
Ⅰ
40.00
0
2.86
Ⅱ
4.00
36.00
0
3.36
…
Ⅶ
4.00
4.53
Ⅷ
4.00
4.00
32.00
4.65
Ⅰ
移取溶液,用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溶液V1 mL
Ⅱ
,测得溶液的pH为4.76
专题08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练习)-202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8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练习)-202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练习)-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8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练习)-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08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练习原卷版docx、专题08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讲义)-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8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讲义)-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08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讲义原卷版docx、专题08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