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凤翔中学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试号在答题卷上填写清楚。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 Zn~65
A卷(共100分)
一、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8分)
1. 下列描述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汽油挥发 酒精燃烧B. 钢铁锈蚀 粮食酿酒
C. 铁铸成锅 蜡烛熔化D. 食物腐烂 干冰升华
【答案】D
【解析】
【详解】A、汽油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钢铁锈蚀,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粮食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铁铸成锅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产,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干冰升华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2.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浓硫酸的稀释B. 称量氯化钠C. 过滤D. 测溶液的pH
【答案】A
【解析】
【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缓缓倒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选项正确;
B、用天平称量药品时,应将药品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砝码放在右盘,图中物码位置颠倒,选项错误;
C、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未用玻璃棒引流,选项错误;
D、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应将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不能将pH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会污染待测溶液,选项错误,故选A。
3. 下表是生活中几种常见物质的pH,其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新鲜牛奶pH=7,溶液为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不符合题意;
B、新鲜柠檬汁溶液为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不符合题意;
C、选项西红柿汁,溶液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不符合题意;
D、肥皂水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故符合题意;
故选D。
4.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是化学式量最小的氧化物
B. 碱式碳酸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C. 反应前后固体物质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
D.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化学式量就是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铜、氢、氧、碳原子个数分别为2、2、5、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铜、氢、氧、碳原子个数分别为2、0、4、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H2O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即X是化学式量最小的氧化物。故A选项说法正确;
B、碱式碳酸铜中,氧元素显-2价,氢氧根显-1价,碳酸根显-2价,设铜元素化合价为,由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得,2+(-1)×2+(-2)=0,=+2,则碱式碳酸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B选项说法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分解反应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反应前后固体物质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故C选项说法正确;
D、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变多”,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垃圾中的有些金属、塑料可以循环利用,因此生活垃圾要分类回收并处理
B. 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及水利发电,有利于治理雾霾
C. 用甲醛浸泡食用海产品达到保鲜的目的
D. 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人体所需营养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垃圾中的有些金属、塑料可以循环利用,生活垃圾要分类回收并处理,有利于保护环境,A正确;
B、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及水利发电,有利于治理雾霾,B正确;
C、甲醛为有毒化学物质,浸泡食用海鲜产品会造成人体内蛋白质变性,失去生理活性,C不正确;
D、人类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为: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所以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人体所需营养物质,D正确。
故选C。
6.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B、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钠和过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该化学反应方程式完全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7. 绿茶中的单宁酸(化学式为)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单宁酸属于化合物
B. 单宁酸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
C. 一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D. 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A、单宁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正确;
B、单宁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之比为:(76×12):(52×1):(46×16)=228:13:184,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错误;
C、由化学式可知,一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D、由化学式可知,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正确;
故选B。
8. 下列各物物质在同一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 NaOH、FeCl3、K2SO4B. NaCl、HNO3、AgNO3
C. NaCl、K2CO3、Ca(OH)2D. KNO3、NaCl、Ba(OH)2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中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沉淀;B选项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C选项碳酸钾和氢氧化钙产生沉淀;D选项中硝酸钾、氯化钠和氢氧化钡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答案选择D
9. 工业用盐亚硝酸钠()有毒,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 +3B. +2C. -3D. +1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亚硝酸钠(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1)+x+(-2)×2=0,x=+3,故选A。
10.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再加热溶液,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A. 紫色→红色→紫色B. 紫色→红色→无色
C. 红色→红色→无色D. 红色→蓝色→无色
【答案】A
【解析】
【详解】CO2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碳酸又是一种不稳定的酸,加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溶液又由红色变成紫色;因此溶液的变化为紫色-红色-紫色;
故选:A。
11. 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由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目不变B. 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 反应后溶液呈中性D.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目减少,此选项错误;
B、因为反应生成水,反应后溶剂的质量增加,此选项错误;
C、根据题意,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为氯化钠溶液,溶液呈中性,此选项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2.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甲的溶解度最大
B. ℃时,10 g水中加10 g甲,充分搅拌可得20 g甲溶液
C. ℃时甲、乙、丙三者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用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中没有指明温度,不能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故A说法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甲物质,达到饱和状态,则10g水中加10g甲,最多只能溶解4g甲物质,充分搅拌可得10g+4g=14g甲溶液,故B说法错误;
C、t1℃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相等,则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选项中没有指明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其溶质质量分数,故C说法错误;
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用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4个小题,每空3分,共24分)
13. 下图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其中属于阴离子的离子符号________。
(2)元素M形成的氧化物为M2O3,则M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能是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 ①. Cl- ②. C
【解析】
【详解】(1)在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D粒子属于阴离子,核内质子数为17,核外有18个电子,所以是带有1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离子符号为:Cl-;
(2)根据某元素M形成的氧化物为M2O3 ,可推断出M元素的化合价为+3,因为元素的正化合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由此可知:M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原子结构示意图可能是C。
14. 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酿酒的技术,其过程是:
(1)葡萄糖()分解成酒精()的同时有二氧化碳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酒精可作燃料,属于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答案】(1)
(2)可再生
【解析】
【小问1详解】
葡萄糖在酒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反应能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酒精可通过粮食发酵等制得,短期内可以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能源。
15. “”是氨碱法制纯碱中的重要反应。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 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B. 该条件下的溶解度比的大
C.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的不饱和溶液
D. 在加压的条件下向饱和氨盐水中通入,能加速的生成
(2)写出转化成纯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1)D (2)
【解析】
【小问1详解】
A、析出的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是NH4Cl和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于反应时生成的碳酸氢钠多,而NH4Cl少,所以在溶剂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只能说碳酸氢钠更容易形成饱和溶液,不能说明溶解度就一定是碳酸氢钠的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不能继续溶解NaHCO3,为NaHCO3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加压条件下向饱和氨盐水中通二氧化碳,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小问2详解】
纯碱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16. 下面是某学习小组对Cu、Fe、Mg、Ag、Al五种金属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所给五种金属分别放入到同种稀盐酸中,最剧烈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可用于验证铜、铁、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的一组药品是( )
①Cu、Mg、FeSO4溶液 ②Cu、Fe、MgSO4溶液
③Mg、FeSO4溶液、CuSO4溶液 ④Fe、CuSO4溶液、MgSO4溶液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 ①. ②. C
【解析】
【详解】解:(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越排在前面的金属活动性最强.Cu、Fe、Mg、Ag、Al五种金属中Mg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最靠前.镁与稀盐酸反应,反应物是镁与氯化氢,产物是氯化镁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2HCl═MgCl2+H2↑;
(2)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可知:①Cu、Mg、FeSO4溶液,镁与硫酸亚铁反应,铜不能与硫酸亚铁反应,所以,能验证铜、铁、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②Cu、Fe、MgSO4溶液,Cu、Fe均不能置换出MgSO4中的镁,无法判断铁、铜的金属活动性,不能验证铜、铁、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③Mg、FeSO4溶液、CuSO4溶液,Mg与FeSO4溶液、CuSO4溶液都反应,说明了镁的活动性大于铁和铜;但不能判断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④Fe、CuSO4溶液、MgSO4溶液,铁与CuSO4溶液反应,与MgSO4溶液不反应,能验证铜、铁、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由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
【点睛】要验证铜、铁、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一般是利用金属与酸反应或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通过金属和酸是否反应或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或通过金属是否能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
三、实验题(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8分)
17. 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些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注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应选用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作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______装置。
(3)①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时,装入块状石灰石的操作方法是______;②收集不选用C装置的理由是______。
(4)通常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室用固体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若用F装置收集氯气,则气体应从图中的______(选填a或b)端进入,收集到的氯气中含有的杂质气体是______。
【答案】(1) ①. 试管 ②. 分液漏斗
(2) ①. B ②. ③. C
(3) ①. 将锥形瓶平放,用镊子夹取块状石灰石放入锥形瓶口,然后再把试管缓慢的竖立起来,使块状石灰石慢慢滑落到锥形瓶底部
②.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能反应
(4) ①. a ②. 氯化氢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知,仪器①是试管,仪器②是分液漏斗,故①填:试管,②填:分液漏斗。
【小问2详解】
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为固液常温型,应选用B作发生装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①填:B,②填:。
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收集,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采用排水法收集,若要收集较为纯净氧气最好排水法收集,选用C装置,故③填:C。
【小问3详解】
①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CO2时,装入块状石灰石的操作方法是将锥形瓶平放,用镊子夹取块状石灰石放入锥形瓶口,然后再把试管缓慢的竖立起来,使块状石灰石慢慢滑落到锥形瓶底部,故填:将锥形瓶平放,用镊子夹取块状石灰石放入锥形瓶口,然后再把试管缓慢的竖立起来,使块状石灰石慢慢滑落到锥形瓶底部。
②收集CO2不选用C装置排水法的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故填: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能反应。
【小问4详解】
由于氯气密度比空气大,用F装置收集氯气,所以收集氯气应该是长进短出,则气体应从图中的a端进入,瓶内空气从b端排出,故①填:a。
实验室用固体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则收集到的氯气中含有的杂质气体是氯化氢,故②填:氯化氢。
四、计算题(1个小题,共10分)
18. 硫酸锌溶液可以作木材防腐剂,工业上常用红锌矿(主要含ZnO)和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请计算:
(1)硫酸锌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2)硫酸锌的化学式量为________;
(3)如果用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硫酸锌溶液配制10%的硫酸锌溶液,需要加入多少克硫酸锌固体?(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1:2;(2)161
(3)设需要加入硫酸锌固体质量为x,100g×1%+x=(100g+x)×10%,解得:x=10g。
【解析】
【详解】解:(1)硫酸锌中硫元素和氧元素间的质量比为:32:(16×4)=32:64=1:2;
(2)硫酸锌的化学式量为65+32+16×4=161;
(3)设需要加入硫酸锌固体质量为x,100g×1%+x=(100g+x)×10%,解得:x=10g。
【点睛】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即为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的比。
B卷(共30分)
19. 氯化钙在生活中常用作干燥剂,工业上用于制造防冻液等。某厂以石灰石为原料生产二水合氯化钙()流程如下、石灰石中含有的杂质主要是、和。(资料:氯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大)
(1)第①步酸洗所用的酸是______(填编号)。
A. 稀盐酸B. 稀硫酸C. 浓硫酸D. 稀硝酸
(2)酸洗时酸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固体1是______。
(4)实验室中操作Ⅰ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______。
(5)操作Ⅱ过程:蒸发浓缩、______(填操作名称)、过滤。
(6)检验“溶液2”的酸碱性,如果显碱性,还需加入适量的______(填化学式)提高产品纯度。
【答案】(1)A (2)
(3)二氧化硅##SiO2
(4)漏斗 (5)冷却结晶
(6)HCl
【解析】
【小问1详解】
整个流程是用石灰石制取二水合氯化钙(CaCl2•2H2O),生成物中含有氯元素,反应物中也应有氯元素,因此用的酸为稀盐酸,故选:A;
【小问2详解】
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酸洗时,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碳酸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硅与盐酸不反应,过滤得到固体1为二氧化硅;
【小问4详解】
操作Ⅰ将固体与液体分离,即为过滤操作,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
【小问5详解】
操作Ⅱ是将液体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二水合氯化钙晶体;
【小问6详解】
溶液3显碱性,说明氢氧化钙过量,可加入适量的HCl,可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除去过量的氯化钙得到较为纯净的氯化钙,以提高产品纯度。
20. 我市很多乡镇建起了沼气池,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为减少污染做出了很大贡献.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
甲:CO2,H2O;
乙:CO,H2O;
丙:NH3,CO2,H2O;
丁:CO2,CO,H2O
(1)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下图所示装置:
(2)A、B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填“能“或“否”)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__________同学猜想成立.
(4)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课外小组的同学认为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下图装置中的一种重复利用,避免污染环境或浪费能源。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准备进行后续探究。
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__________(填序号,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 ①. 丙 ②.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或质量守恒定律) ③. 否 ④. 丁 ⑤. ⑥. ③
【解析】
【详解】(1)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因此不能生成氨气;
(2)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如果颠倒,则无法检验反应是否生成了水;
(3)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说明反应生成了水,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由此推断丁同学猜想成立;
(4)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是因为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③,这是因为③装置既能够充分吸收二氧化碳,也能够收集一氧化碳。
21. 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取该样品11g,加入到盛有50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最后称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56.6g.计算:
(1)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g
(2)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
【答案】 ①. 4.4 ②. 96.4% ③. 21.4%
【解析】
【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和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和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详解】解:(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g+50g﹣56.6g=4.4g;
(2)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x=10.6g,
y=11.7g,
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6.4%;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1.4%。选项
A
B
C
D
物质
新鲜牛奶
柠檬
西红柿
肥皂水
pH
7
2.2~2.4
4.0~4.4
10
2024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凤翔中学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凤翔中学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共6页。
2024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凤翔中学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凤翔中学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共6页。
2024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