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黑白水墨画源于阴阳哲学,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那什么是白,什么是黑?白者,为阳、为喜、为是,白代表的是光明、兴旺、快乐、正确、清醒;黑者,则与白相反,为阴、为苦、为错,黑代表的是黑暗、苦难、衰败、错误、糊涂。
    中国水墨画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不讲究物体本身的肖似,而在于强调创作者的情趣。水墨书画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展现了中国独有的哲学思想,即阴阳太极的理论、时间空间的认知,黑与白、虚与实、无与有、浓与淡等。阴阳的碰撞与时空的旋转让中国水墨画拥有着无限的生机,源源不断的力量,势不可挡的气韵。
    中国文化以“五色”为正的色彩观由来已久。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五色纷呈,“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如北京冬奥会奥组委设计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核心图形(该图有红色调、蓝色调、绿色调三个色调的版本),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北宋画家王希孟所创作《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中,每个段落局部都足以成为一幅画,无比细致又雄浑壮阔,首尾相连又相化,浑然天成。虽咫尺,千里江山尽收眼底。
    (摘编自李薇《从黑白到“五色”——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与时尚之道》)
    材料二:
    五色之源是五行,具体表现就是“木为青、火为赤、土为黄、金为白、水为黑”。而在《墨子·旗帜》篇中,也把守城旗帜的颜色同“五行”相对应:“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水为黑旗。”
    在五行与五色的结合中,木与“青”色的对接,让青色拥有了树木、植物的含义,也可引申为生机与希望的含义。在传统五方中,根据《周礼·冬官·画绩》里对五方与五色的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译为‘青色与赤色相配叫做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具体表现就是“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央黄”。东方与“青”色的对接,让青色拥有了“东方”的含义,同时东方又具有太阳升起的“开始”含义。因此,综合来看,青色是象征着希望生机与开始的色彩。
    其次,儒道两教崇尚青色。
    儒学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流派,在“正名”思想中体现了崇尚“青色”的色彩观念。《论语》中有记载:“名若不正,则言不顺;言若不顺,则事不成。”这意味着孔子认为名义或名分上的正当尤为重要。同样,在色彩方面,它也非常重视其“正”色的性质。《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恶紫夺朱,恶筝响乱雅乐也”,即孔子不喜欢紫色这一属于杂色的性质,杂色要占正色的地位,这意味着异端压倒了正统。而青色作为传统“五色”之一、其性质正统,其名分正当,理所当然会受到儒家的尊崇。
    道家讲求“道法自然”。在五行方面,由于青色代表着东方,而东方又是道教信仰中“十洲三岛”之所,是修真之士最为向往的理想境地,所以道家偏爱青色并常服青色。同时其“主虚静”的思想体现了“尚青”的色彩观,《庄子·天道》中有记载:“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可见道家的“虚静”思想理解是以虚静的态度去对待万物,来感悟万物之美进而体会大道之真。而青色本身属于人类生存环境中自然景观、天、地、河、海的色彩;同时,作为五色中唯一的冷色调的颜色,能产生平静、和谐、沉思的情绪。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有助于道家达到一种心境合一的“虚静恬淡”境界,所以青色自然受到了道家的尊崇。
    (摘编自程墨《探究中国传统色彩——神秘的“青”色》)
    材料三: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文”即文采,外部的形式美,“质”即实质,内部的精神内容美,“彬彬”即配合适宜。孔子认为文胜质不美,质胜文也不美,过分的装饰则哗众取宠,名不符实,缺少装饰则平淡乏味无兴趣。孔子的“文质彬彬”的理论虽然没有具体地讲色彩的装饰规律,但色彩作为外部装饰的形式要与内容相结合,必须符合“配合适宜”的审美评价标准是明确的。
    (摘编自黄国松《儒家和道家的色彩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阴阳哲学为中国独有,阴阳的碰撞与时空的旋转让中国水墨画拥有着无限的生机与力量。
    B.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影响深远,如北京冬奥会核心图形颜色的选择即为一例。
    C.青色象征希望生机与开始,故五色与五行、五方结合为“木为青”“东青”。
    D.道家尊崇青色的原因与儒家“正名”思想不同,而且他们有着自己的生理上、心理上的考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子》中把守城时用旗帜联络的方法同“五行”对应,五色之源是五行,需要木材时就用青色旗,需要烟火时就用赤色旗。
    B.孔子反对“以紫夺朱”,认为杂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异端压倒了正统,可见,色彩带有政治意味。
    C.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形成,儒道两教都具崇尚青色的特点,在传统典籍中或日常生活中能找到印证。
    D.材料一、二均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传统色彩的丰富历史内涵,材料二侧重于介绍“五色”中的青色。
    3.中国传统“五色观”以其独特而浓郁的中国特色,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请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3分)( )
    A.《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
    B.《礼记》:“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黄色)。”
    C.《淮南子》:“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
    D.《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与下面的“历代皇家尚色表”,下列选项对图表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历代皇家尚色表
    A.历代所尚之色及五行有所不同,五色体系赋予了色彩象征性的社会阶级意义,始自商周,五色被作为正色来象征身份。
    B.黑色在秦汉时期被定为尊贵的颜色,皇帝宣扬自己有水德,五行中水的代表色是黑,黑色常用于朝服和祭祀大典中。
    C.唐朝统治阶级认为皇帝居中原之中,按五行说属土,掌管大地,对应色是黄,所以黄色成了帝王专用色,代表皇权,民间禁用。
    D.五色被用在各朝贵族统治阶层礼服色彩上;而此外的间色,用在普通服饰色彩中,以示君臣有别、尊卑有分。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分别运用道家和儒家的色彩理念,简要分析黄蓉和郭靖的色彩观。(6分)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中写道: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一般。”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不解其所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女孩和老人
    史铁生
    十四岁的女孩,独自在街上逛了很久很久:吃了十二根冰棍,踢遍了路边所有的邮筒,在马路牙子走了有两站地……最后来到一片空场上看别人驯鸟。驯鸟的人走了,围观的人群也都散了——她还在空场上坐着不想回家。
    这时候,一个老人提着鸟笼向她走来。他们认识了,一老一少谈得挺投机。
    “蜡嘴雀可真不错。可我没钱买。”女孩说。
    “你要是想买本正经书什么的,你妈大概多少钱都给。”
    “唉!您怎么知道的?”女孩子惊奇地看着老人。老人笑笑,觉得她这神气可真熟悉。
    “我妈是个老朽。”她开始用脚后跟磕那树根。“我妈是个老朽,连我给同学写封信都不行。”
    “给男同学写还是给女同学写呀?”
    “男同学,怎么了?我们光是谈学习上的事。您不信?”
    “我干嘛不信呀?我信。这没什么,依我看这没什么。”老人对女孩子说,“我十岁时就喜欢上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因为她会唱一支歌。”
    “什么歌?您唱一个,我看我会不会。”
    老人咳嗽一下,想了想,“①当我幼年的时候,母亲教我歌唱,在她慈爱的眼里,隐约闪着泪光。”老人唱得很轻,嗓子稍稍沙哑。
    老人说:“你得让我好好想想,好些年不唱了。”
    “这歌挺好听。”她说。“当我幼年的时候,母亲教我歌唱。在她慈爱的眼里,隐约……是隐约吗?在她慈爱的眼里,隐约闪着泪光。”
    “唉,你唱得可真像,”老人看着她,终于明白她像谁了,“还是你行。”女孩子又唱了几遍,发觉自己原来能唱得这么好听,一时也感到惊讶。
    “我想送给你一只鸟。”老人说。“我家里有只鹦鹉新近孵了几只小鹦鹉,等再长大点儿,我给你带来。那些小家伙儿准保你更喜欢。”
    推婴儿车的老人走过一棵小树,车里并没有孩子,而是五六只鸟笼。笼子上罩着粗针大线缝成的笼套,画眉都不叫。老人身着黑色秋装,给女孩子带来一对白色的鹦鹉。女孩子穿了一身红。
    “两只哪,都给我?”女孩子喜出望外,把插在婴儿车上的两根木棍摘下来,每根木棍上站着一只白鹦鹉,脖子上都挂着金属链。
    “您家也有这样的婴儿车呀?”
    “我的孙子自小跟着我,这会儿都大了,这车没用了,冬天出来遛鸟我用它当拐棍儿。”“我们家也有跟这一模一样的婴儿车,是我小时候坐的,现在也没用了。”
    “你妈一个人把你带大可不容易。”老人说。
    “可不吗?上班下班她推着我,有一回下雪天,她摔了一大跤,把嘴都摔流血了。那会儿我光会哭。”
    “可你还说你妈是个老朽。”
    “我什么时候说了?”
    “没说就好。带大一个孩子你以为容易吗?夏天怕热着,怕中暑。中了暑就拉稀,得吃藿香正气水,孩子懂什么?不喝。不喝就得狠狠心往下灌。”
    “最怕得肺炎,喘气儿又急又不吃东西,身子缩成一团儿就像个绒球儿,没精打采的。得用葡萄糖水把土霉素化开,掰着嘴一滴一滴往里喂,弄不好能要了命。”
    “我得过肺炎,我还住过院呢。我妈说我差点儿死了。”
    “经常也得吃点儿荤腥儿,喇喇蛄、知了、油葫芦、蜘蛛什么的都行。有种叫三道纹儿的蜘蛛,脊背上有三条纹儿,最好了。”
    “吃蜘蛛哇?”
    “冬天没这些东西了,就养点儿黄粉虫,就是粮食里长的小虫。放在瓦罐里养,温度在十五到二十五度之间就行。”
    “您是说鸟呢吧?”
    “是呀?你这老半天听什么呢?”
    女孩子大笑起来:“我还当是说您孙子呢!我说的呢,怎么给人吃蜘蛛吃喇喇蛄呀。”她又笑得跪在地上,两只白鹦鹉有些惊慌。
    老人的脸腾地红了,呆愣着说不出话来光咽唾沫。他才想起来,原来是要说自己的孙子来着,怎么就说到喇喇蛄去了呢?一瞬间他真感到自己是老了,说着说着就弄不清在说什么了。近来他常常把人和鸟弄混,把年月弄混,把天和地都能弄混。
    女孩子一直在笑,和那两只鹦鹉玩得开心极了。“我得走了。一会儿我得练嗓子,我决定学唱歌了。”
    看着女孩子端着白鹦鹉走远,老人心里空空落落。这时他忽然记起那支歌后半部分的歌词来。他想喊住女孩子,喊她回来告诉她往下怎么唱,可是,那红色的身影和那两个小白点已经走得看不见了。那支歌的后半部是这么唱:②如今我教我的孩子们,唱这首难忘的歌曲,我辛酸的眼泪,滴滴流在我这憔悴的脸上。
    (选自史铁生小说《礼拜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女孩一开始称妈妈“老朽”,后又否认说过,说明经过老人的启发,她慢慢开始理解母亲对她管教中蕴含的爱意。
    B.老人在教女孩唱歌的过程中,“终于明白她像谁了”,赞叹女孩歌唱得好,隐含着他对美好的年少时代的怀念。
    C.老人从婴儿车,谈到了养育孙子的艰辛,却把自己孙子和鸟弄混了,可见他真的老了、糊涂了。
    D.女孩和母亲在生活中互不理解,产生隔阂,但是却能和陌生人倾心交谈,展示着少女阶段人生的另一种孤独的困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很好地凸显了老人与女孩不同的形象特点。
    B.本文使用了象征和隐喻手法,女孩和老人有着符号意义,分别代表了人对人生理解的早期懵懂和透彻领悟两个阶段。
    C.作者刻画人物笔法成熟老练,小说中女孩母亲并没有正面出场,但她的保守和对女儿细致入微的关心,从女孩的话语中可以感知。
    D.作者善于借助具体的物象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老人由婴儿车引发出父母养育孩子的辛苦、不易的感慨。
    8.本文构思精巧,请结合全文谈谈以“鸟”为线索的精妙之处。(5分)
    9.选文以老人回忆起女孩没听到的歌词作结,请简要谈谈这样安排的合理性。并分别写出①②处画横线的歌词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闻设官分职,量才择吏,此本于理人而务安之也。……古者取人,必先采乡曲之誉,然后辟于州郡;州郡有声,然后辟于五府;才著五府,然后升之天朝。此则用一人所择者甚悉,擢一士所历者甚深。孔子曰:“譬有美锦,不可使人学制。”此明用人不可不审择也。用得其才则理,非其才则乱,理乱所系,焉可不深择之哉!
    今之取人有异此道多未甚试效即顿至迁擢。夫趋竞者人之常情,侥幸者人之所趣,而今务进不避,侥幸者接踵比肩,布于文武之列。有文者用理内外,则有回邪赃污上下败乱之忧;有武者用将军戎,则有庸懦怯弱师旅丧亡之患。……古者悬爵待士,惟有才者得之,若任以无才,则有才之路塞,贤人君子所以遁迹销声,常怀叹恨者也。且贤人君子,守于正直之道,远于侥幸之门。若侥幸开,则贤者不可复出矣;贤者遂退,若欲求人安俗化,复不可得也。人若不安,国将危矣,陛下安可不深虑之!
    又刺史、县令,理人之首。近年已来,不存简择。京官有犯及声望下者,方遣牧州;吏部选人,期年无手笔者,方拟县令。此风久扇,上下同知,将此理人,何以率化?……臣望下明制,具论前事,使有司改换简择,天下刺史、县令,皆取才能有称望者充。自今已往,应有迁除诸曹侍郎、两省、两台,及五品已上清望官,先于刺史内取;刺史无人,然后余官中求;其御史、员外郎等诸清要六品已上官,先于县令中取。制中明言如是,则人争就刺史、县令矣。得令天下大理,万姓欣然,岂非太平乐事哉?唯陛下详择!
    (节选自韦嗣立《谏滥官疏》,有删改)
    材料二:
    长安中,(嗣立)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州县非其人,后以为忧。李峤、唐休璟曰:“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请选台阁贤者分典大州,自近臣始。”后曰:“谁为朕行?”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由是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悉补外。
    (节选自《新唐书·韦嗣立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之取人A有异B此C道D多未甚E试效F即顿G至迁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征召,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与“辟邪说,难壬人”中的“辟”词义不同。
    B.曹: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与“尔曹声与名俱灭”的“曹”词义相同。
    C.唯:表示希望、祈请。与“唯君图之”中的“唯”词义相同。
    D.牧守:治理,守护。后用来指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韦嗣立认为,正如让不懂裁缝的人裁剪会糟蹋美锦,让无德无才的人充任官职,也必然败坏国家体制。
    B.韦嗣立认为,那些靠侥幸做官的人多无才无德,用他们当文官治理内务外事,当武官领兵都会有忧患。
    C.韦嗣立认为基层的刺史县令需要有德行和声望的人担任,不能粗挑滥选,成为犯错或无为官员的去处。
    D.韦嗣立以才能有限不堪执内为由,与十八京官主动请求外调,为朝廷解决州县官员不堪用的问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任以无才,则有才之路塞,贤人君子所以遁迹销声,常怀叹恨者也。
    (2)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
    14.《谏滥官疏》是时任同平章事(宰相)的韦嗣立针对中唐冗官泛滥现象提出的主张。请概括韦嗣立有哪些用人思想。(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
    刘禹锡
    二十余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
    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能几人?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柳诗首联写登高临远,看到眼前高楼与荒野相接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
    B.柳诗尾联写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音书滞一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之愁。
    C.刘诗前两句写作者二十余年一直在贬谪之地,归来已是物是人非,只有曲江的春如旧。
    D.刘诗后两句写作者与友人在花间痛饮,用“醉”来表达逐臣归来的不甘与委屈。
    16.刘柳二人人生经历十分相似,同时入朝为官,又因参加永贞革新运动一同被贬,两人交往甚厚,唱和颇多。世人普遍认为刘柳诗歌风格迥异,刘禹锡被后人称为“诗豪”,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则称“柳诗哀而酸楚”。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体现两种风格的差异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发言后,“夫子哂之”。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
    (3)研究历史,小郡发现竭诚待人的明君和傲视他人的昏君结局往往不同。他想到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陈大纲,清代陕西高陵人。“四面湖山归眼底;________________”这副对联是他在清嘉庆年间任巴陵(今岳阳)知县时所题。上联写眼界开阔,登楼八百里洞庭尽收眼底,笔墨极简省,寻常字面却字句传神,不雕不饰。下联写怀抱深远,登高临远,从四面湖山的空阔绵延至湖山尽处的人家,顿生那绵绵的忧乐之情,显然作者联想起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这里的忧乐不是对先贤范仲淹的简单追忆,而是自己真挚的悲悯之心,于是更加动人。
    眼界襟抱,令人钦慕。据记载,陈大纲所题的这副对联,时任巡抚的胡林翼读后大为欣赏,还为其题跋①语,谓大纲居官清正,爱民如子,有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心。胡林翼乃清代中兴名臣,亦有题岳阳楼联“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昔人心”。可见陈大纲此联的真挚情怀打动了他,虽如青莲搁笔②,然深服膺之。
    【注】①跋:“跋”是写在书籍、文章、画册、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多属于评价鉴定考释。②青莲搁笔:李白看到崔颢在黄鹤楼墙壁上的题诗后,感到非常钦佩,决定搁笔不再作诗。
    18.根据文意与对联常识,最适合作为文段中对联的下联的一项是(3分)( )
    A.八方宾客尽欢颜 B.万家忧乐到心头
    C.万家乐忧成追忆 D.八方宾客悲悯情
    19.文中画波横线的部分有语病或衔接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表达准确。修改过程中,要求使用一处被动句、一处否定句,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天气继续暖和,太阳光催开了那些桑拳头上的小手指儿模样的嫩叶,现在都有小小的手掌那么大了。老通宝他们那村庄周围的桑林似乎发长得更好,远望去像一片绿锦密密层层地平铺在灰白色矮矮的篱笆上。①“希望”在老通宝和一般农民们的心里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强大。蚕事的动员令也在各方面发动了。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都拿出来洗刷修补。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旁边,蠕动着村里的女人和孩子,②工作着,嚷着,笑着。
    这些女人和孩子们都不是十分健康的脸色③——从今年开春起,他们都只吃个半饱;他们身上穿的,也只是些破旧的衣服。实在他们的情形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然而他们的精神都很不差。他们有很大的忍耐力,又有很大的幻想。虽然他们都负了天天在增大的债,④可是他们那简单的头脑老是这么想:只要蚕花熟,就好了!他们想象到一个月以后那些绿油油的桑叶就会变成雪白的茧子,于是又变成叮叮当当响的洋钱,他们虽然肚子里饿得咕咕地叫,却也忍不住要笑。
    2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处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处的引号表示强调,强调老通宝以及一般农民们内心逐渐强大的希望。
    B.②处的逗号在工作、嚷、笑之间短暂停顿,营造了热闹欢乐的劳动场景。
    C.③处的破折号项表示解释说明,说明了女人和孩子们都不是十分健康的脸色的原因。
    D.④处的冒号表示顺承,层层递进指出“想”的下一步是:蚕花成熟,就好了。
    语文试题(CJ)第8页(共10页)
    21.叠词的使用是本选段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以下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密密层层 绿油油 叮叮当当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加点的词语“于是”,二者在表意上有何不同?(4分)
    ①而是自己真挚的悲悯之心,于是更加动人。
    ②于是又变成叮叮当当响的洋钱。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是唐代刘禹锡和柳宗元两位诗人的作品,他们两人在诗歌中常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柳宗元多表现凄苦抑郁不同,刘禹锡的诗歌更多表现出乐观通达,这或许与二人对待苦难挫折的心态有很大关系。有人说刘禹锡是有“钝感力”的,所以才能在贬谪悲愤之余,表现出搏击、反抗,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钝感力”一词,源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一书,所谓“钝感力”,指“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伤痛,而不要过分敏感。作者认为,“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请以“钝感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春季高一年级期中联合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本题难度小,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属于基础性考查。C选项,因果倒置,五色与五行、五方的结合是青色象征希望生机与开始的原因。)
    2.C(本题难度小,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论证手法,属于基础性考查。C选项,无中生有,以偏概全。“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形成”错误,应该是“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文中举例证明它的五色理念也得到了儒家、道家、墨家等流派的推崇。”)
    3.A(本题难度较大,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推断能力,属于综合性考查。A选项,它侧重于谈染布行业中影响染色的若干因素,与“五色体系”无关。B选项,“对于涂漆柱子的颜色,天子宫殿要用朱色,诸侯官邸要用黑色,大夫官邸要用青色,士之类的人其门第要用黄色。”以房屋楹柱的颜色来表示所有者的身份,符合“五色体系”中的等级观念。C选项,“在众多的色彩中,只要白色确立,五色就会很容易确立并凸显出来。”说明白色与其他色彩的关系,且符合道家的“有无观”。D选项,服饰颜色等级森严恰恰是“五色体系”的表现。)
    4.D(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图表解读能力,属于基础性考查。D选项,“贵族统治阶层”错误。五色中的有些颜色在不同的朝代是皇家所崇尚的,贵族阶层也不能亵渎僭越。)
    5.本题难度较大,考查对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属于综合性考查。
    ①黄蓉的色彩观符合道家的色彩观,(1分)道家讲求“道法自然”“主虚静”,中国水墨画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2分)②郭靖的色彩观符合儒家的色彩观,(1分)“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色彩丰富,形式美与内容美相适宜,符合儒家提倡的“文质彬彬”“配合适宜”的观点。(2分)(以上两点,意思对即可给满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C(本题难度小,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与辨析常见设误点的能力,属于基础性考查。C选项,“可见他真的老了、糊涂了”错误,表面上是老人老了、糊涂了,其实是老人以前精心抚养孙子,孙子长大后,他则转为养鸟,将孙子和鸟弄混主要是因为内心的孤独寂寞。从歌词内容,也可以看出。)
    7.A(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属于基础性考查。A选项,“主要通过环境烘托”错误,本文最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塑造形象,其次运用了动作描写,也就是说,主要通过言行来塑造女孩和老人的形象。)
    8.本题难度中等,本题考查分析线索的能力,属于基础性考查。
    ①全文围绕“鸟”来组织展开情节,女孩因鸟和老人结识,谈论鸟而展开情节,由养鸟而谈论长辈抚育晚辈;②“鸟”是核心意象,由鸟及人,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③女孩在谈论鸟的过程中完成转变,逐步理解了母爱的含蓄与可贵,对母亲有了重新认识与理解;④揭示主题,长辈养育孩子的艰辛,长辈年迈却缺少晚辈关爱的孤寂。
    (可从情节、结构、意向特点、人物、主题等角度答题。以上答案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答对3点给满分5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本题难度较大,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以及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兼具基础性与综合性考查。
    (1)这样使情节更完整,照应前文老人说要想想下面的歌词;结尾弥漫在歌声中,余音袅袅,使得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2分)
    (2)①处歌词,“教我”“慈爱”“泪光”等表现出母亲对年幼孩子深深的爱,借由歌词引导女孩开始重新认识与理解母爱;(2分)②处歌词,“辛酸的眼泪”“滴滴流在我这憔悴的脸上”表现了年迈父母的辛酸、憔悴和孤独,凸显出小说的主旨。(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备注:该歌曲名为《母亲教我的歌》)
    10.ADF(本题难度小,考查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理解能力。属于基础性考查。整句话讲的是“现在选取人才”的做法和结果。主语应为“今之取人”,故于A处断开;“有异此道”是指和前文中作者提出的“取人理念”不同,“此道”指代上文提出的观点,应于此处断开,故选“D”;后文是陈述现今做法及结果,“即”字及后所接“很快地提升重用”应为最后结果,故于“即”字前断开,故选“F”。)
    11.B(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对官职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性考查。曹:官署。诸曹,材料中指尚书省六部。“尔曹声与名俱灭”的“曹”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尔曹”即“你们这些人”。)
    12.D(本题难度小,考查对文本内容整体把握的能力。兼具基础性与综合性考查。“与十八京官主动请求外调”于文无据。原文“由是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悉补外”并未言明杨再思等十八人是如韦嗣立一般主动请求外调,还是迫于命令接受外调。)
    13.(1)假若用没有德才的人充任(官员),那么有德才的人的入仕之路就被堵塞了,这就是贤人君子销声匿迹,时常感叹怀才不遇的遗憾的原因啊。(采分点:“以无才”介宾短语后置、“若……则……”表假设、“塞”字表被动、“所以”译为“……的原因”,各1分)
    (2)在内执掌机要(的职位),并不是我所能胜任的。请允许我先出任地方刺史给其他臣子做个示范。(采分点:典、堪、请、以示,各1分)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等关键信息的理解掌握能力。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考查。
    14.①不要随意选用人才,要用通过层层选拔确定可用的人才,确保用人的准确无误;
    ②不要让冗官充斥官场,要为贤才留出任用的机会和途径;
    ③不要用犯了过失或没有功绩的人担任基层的刺史县令,要选取德才相称又有声望的人充任基层官员并给他们升迁的通道。(每点1分,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难度大,考查对文本关键信息的整合能力,属于综合性考查。难点有两个,一是每一个用人的主张都是针对已经存在的“滥官”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案,要把存在的问题点出来;二是如何用人要有概括性、有内在逻辑性,分点作答。可关注每一段的最后一句话。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据微臣所知,设立官阶区别职务,按照德才选任官吏,这是来自治理人民而务求国家安定这一根本。……古时取用人才,必定首先选任远避地方有美誉的人,此后征召为州郡一级官员;州郡有了声望,此后,征召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等五府官员,才能卓著于五府的官员,这以后才能升到天朝为官。这就是选用一个人必须是对所选择的人非常熟悉,提升一个文人士子其阅历要很深。孔子说:“好比有了美丽的织锦,就不可随便让人用来学裁剪”。这表明用人不可不审慎选择,用得上他的才能就使天下得到治理,用不上他的才能天下就混乱,这是关系到国家治理安危的重要问题,怎么可以不审慎抉择呢!
    现在选取人才,却背离了这个道理。大多未能进行非常认真的测试检验,就很快地提升重用。趋向竞争是人们的惯常心情,贪图侥幸是人的行为取向。然而,如今务求进入官场的人互不谦让,侥幸钻营当官的人络绎不绝,遍布文武官职的各个序列。这些人做文官用于治理内务外事,就会有奸邪贪赃的污吏,弄得上下有衰败纷乱的忧虑;做武官用于率领军中士兵,就有庸俗胆怯的将领使军队衰弱败亡的祸患。……古时候,高悬官爵职位以等待贤士就职,只有有德有才的人才能获得官位。假若用没有德才的人充任,那么有德才的人的入仕之路就被堵塞了。这就是贤人君子销声匿迹,时常感叹怀才不遇的遗憾的原因啊。再说,贤人君子,恪守于正直为人的道义,避开侥幸钻营的歪门邪道。如果开了侥幸钻营的门路,那么贤良的人才就不可能再出来了;贤良的人才就此退隐,如果希望求得人心安定风俗淳化,就再也不可能办到了。人心如不安定,国家就要发生危险了,皇帝陛下怎么能不为此而深刻地考虑呢!
    另外,刺史与县令,是为州县治理百姓的父母官。最近几年来,粗挑滥选。京城官员中犯了过失的,声望低下的人,才能派遣担任州郡长官;吏部选任人员,对那些约定期限整年没有功绩的人,才打算任为县令。这股风气已流行了很久时间了,从上到下都知道,让这些低劣的人当官治民,怎么能为民表率净化风气呢?……我切望颁下明确的制度,详细地讨论以前的旧事,促使有关官署部门更改选择旧制,国家的州府刺史、县令,都应选取德才相称又有声望的人去充任。从今以后,所有应当升迁或授予的尚书省六部官署的侍郎,中书省、门下省,右御史台、左御史台和五品以上级别的官职,先应从刺史里选取;刺史中选不出了,再从余下的官员中寻求;御史、员外郎等清贵重要的六品以上官职,先从县令中选取。公开宣布这样执行的制度,那么人们就争相就任刺史、县令了。这样,使得国家得到大力治理,万民百姓欣喜,这难道不是天下太平使人高兴的事吗?希望皇帝陛下详细慎重地考虑选择。
    材料二:
    长安年间,(韦嗣立)拜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州县官大都是不称职的人,武后为此感到不安。李峤、唐休璟说:“现在朝廷重视内官,轻视外官,每当(官员)受任刺史,都是推托不愿赴任,不是犯了过错就不能派遣(任外职)。请挑选台阁中的贤能之人分别掌管大州,从近要之臣开始选任。”武后说:“谁替朕出行?”韦嗣立说:“在内执掌机要(的职位),并不是我所能胜任的。请允许我出任地方刺史给其他臣子做个示范。”武后听了很高兴,(韦嗣立)也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因此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全都授任外官。
    15.D(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对诗歌内容,写作技巧的鉴赏能力。属于基础性考查。D选项,刘诗后两句意为:那些来这里游玩的人们,千万不要笑话我们这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这花丛中喝酒,毕竟能够醉倒在这花丛中的老人有几个呢?更多的是用洒脱风趣的口吻表达一种乐观和释然的态度。)
    16.①柳诗从“登柳州城楼”写起,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直接表达自己浓重的愁思;(1分)中间两联景中有情,境中有意,愁思弥漫。(1分)尾联写与友人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一事,愁情层层叠加,呈现出柳宗元贬谪诗一贯的忧郁、痛苦、感伤。(1分)
    ②刘诗则用洒脱风趣的口吻写出自己放逐归来后的乐观旷达,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1分)“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其中“老醉花间”极具画面感,呈现出一个淡看人生起伏的诗人形象,与前面两句交相辉映,使整首诗更具韵味。他的诗中很少有中晚唐诗人普遍表现的感伤情调,总是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启示与鼓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均可酌情计分)
    【解析】本题难度大。考查对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的解读能力。属于综合性考查。答题要点:一是界定两位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二是联系本题中的两首诗歌赏析风格的体现方式:柳诗是通过直接表达愁思、景中含愁情及借音书无法送达之事,多种方式表达深沉的忧郁痛苦;刘诗是通过更具画面感的诗人形象表现自己的乐观旷达。
    【补充】柳诗写到借景抒情、比喻夸张、虚实结合等亦可。如颔联中运用了赋比兴手法,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全诗用“赋中之比”的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刘诗写到反问、直接抒情等亦可。
    17.(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3)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每空1分)
    18.B(本题难度小,考查连贯与对联知识,属于基础性考察。B项“万家忧乐到心头”是最佳答案。根据对联要求仄起平收,排除C;根据下文写的是范仲淹的忧乐之思,且先忧后乐,排除A、D两项,故而选择B。)
    19.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转换句式的能力。改为:胡林翼乃清代中兴名臣,亦有题岳阳楼联“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昔人心”。可见其为(被)陈大纲此联的真挚情怀打动,(2分)虽未如青莲搁笔,(2分)然深服膺之。(一处为衔接不当,话题不一致;一处否定不当,如果该处不改为否定句,则会与前文提到的题联相冲突,属于必须修改。每修改对一处给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可酌情给分。)
    20.本题难度小,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属于基础性考察。
    D(④处的冒号表示引出下文,“想”的具体内容是:蚕花成熟,就好了。)
    21.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赏析叠词表达效果的能力,属于基础性考察。
    ①密密层层:从视觉角度写出桑树的多和密,表现出桑林长势好。②绿油油:从视觉角度描写桑叶碧绿、饱满、润泽的形态,体现农民对桑叶的喜爱之情。③叮叮当当:拟声词,从听觉角度形象地写出“洋钱”的声音,表现出农民对收获的期望之情。(每个词语2分,如果没有刻意区分指出视觉、听觉角度,词语分析合理也可给满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2.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跨文本辨析词语的能力,兼具基础性考查与综合考查。
    语用Ⅰ:①第一句话中的“于是”是“因此”的意思,表达的是因果关系,“真挚的悲悯之心”是原因,“更加动人”是结果。
    语用Ⅱ:②第二句话中的“于是”是“接着”(这之后、然后)的意思,表达的是顺承关系,桑叶变成茧子被卖掉,接着变成洋钱。(每点2分,只要能分别写出核心词“因此”“接着”即可视作答案正确。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3.【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以论述“钝感力”为核心目标的一元型话题作文题。
    材料中涉及的两位诗人为本试卷古代诗歌阅读内容的作者。通过古诗鉴赏题我们了解了刘柳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表达技巧,本题欲进一步通过两位诗人的风格,探寻他们面对苦难时的不同心态,并试图将话题引向现实,进行深入探讨。
    渡边淳一认为,钝感力可以理解为“迟钝的力量”。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也可以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他希望现代人不要过于敏感,有时可以放慢脚步,钝化思想,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钝感力》一书中,渡边淳一把“钝感力”归纳为五大铁律:①迅速忘却不快之事;②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③坦然面对流言蜚语;④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⑤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给人带来的好处。
    当然,我们也能以“钝感力”为话题,衍生出对“钝感”与“敏感”的思考和探究,将这个一元型的话题深化为一个二元辩证的思辨型话题。如“钝感”的优点是不会让自己产生过于激烈的情绪波动,不因为过于烦恼、气馁而伤害到自己,影响继续前行的动力和进取心。而“敏感”的优点则是能让人思维更敏捷、感受更灵敏,从而更敏锐地观察世界。若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辩证思考,指出我们心智的最佳组合,即对痛苦钝感,对幸福敏感,也不失为一种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立意】①“迟钝”的力量;②屏蔽生活的苦难;③有一种耐力叫“钝感”;④珍惜幸福,无视磨难。朝代
    五德
    尚色









    西汉

    黄/黑
    东汉














    相关试卷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