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87份)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2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展开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2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夏商周的更替(P20)
一、夏商周的更替课程标准: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微点拨1.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早期国家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2.军队、监狱、法律、官吏是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夏朝均已具备(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故夏朝的建立成为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
微点拨1.史料中多用“封建”指代分封制,如“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封建”是“封邦建国”之意,并不是封建制度。2.分封制实行于西周时期,东周时期逐渐瓦解,后世王朝也偶尔实行类似措施,例如西汉初年的封国制等。
青铜器、甲骨文与都江堰(P25、36)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微点拨1.商周时期,青铜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2.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但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并不是商朝时期唯一的文字,当时还有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叫钟鼎文)。微整合汉字的形成演变历程:甲骨文(商朝)→金文(铭文、钟鼎文,商周)→大篆(西周)→小篆(秦朝前期)→隶书(秦朝)→草书(西汉)→楷书、行书(东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P29、33、38)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微点拨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该时期社会变化的经济根源。2.春秋霸主是先后相继,战国七雄是同时并存;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国家是秦国、齐国和楚国。3.春秋争霸期间出现老马识途(齐桓公称霸)、退避三舍、问鼎中原(晋楚争霸)、卧薪尝胆(吴越争霸)等成语。战国时期出现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减灶诱敌(马陵之战)、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等成语。
微点拨商鞅在变法中由于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被车裂,这只能说明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能说明变法失败。因为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故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实现了变法目的,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微点拨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根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2.孔子的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孟子的“民贵君轻”“仁政治国”,均体现了民本思想,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3.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勤于思考、学以致用等。孔子因其在教育上的巨大成就,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4.老子“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5.法家的以法治国等主张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家思想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成为秦国及以后秦朝统治的理论基础,但严刑峻法也导致了秦朝迅速灭亡。6.对待诸子百家的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微整合诸子百家思想及实践——思想促进社会发展
1.辩证看待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稳定了西周的政局,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开拓了西周的疆域。(2)消极影响:西周末年,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国的强大,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力越来越强,最终造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大分裂局面。
2.辩证看待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的影响(1)积极影响: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局部统一,国家出现统一的趋势;战争促使人口迁移,有利于民族交融;为了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诸侯国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2)消极影响: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生产遭到破坏,整个社会动荡不安。3.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史料一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三字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解读】史料反映了夏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新,即世袭制出现。夏朝建立后,禹传位于启,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天下为一家私有,父死子继,垄断权力出现。
史料二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始知神、奸……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丘明《王孙满对楚子》【解读】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史料中的“鼎迁于商”指的是夏朝灭亡,商朝建立;“鼎迁于周”指的是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史料三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姜尚)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解读】西周建立后,周王实行分封制,分封的主要标准是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宗亲和功臣。
史料四 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考工记》【解读】据史料可知,青铜的主要成分是铜和锡,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工匠熟练掌握了青铜器的制造技术,工艺高超。当时,工匠利用铜、锡、铅的不同比例,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史料五 (管仲曾向齐桓公建议)“美金以铸剑戟……恶金以铸鉏(锄)、夷(锄类的农具)、斤、劚(zhú)等农具,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解读】史料反映出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铁制农具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史料六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解读】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财政上陷于困境,周王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他们竞相称霸,互相攻伐,操控政治局面,国家分裂动荡。
史料七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示意图
【解读】据史料可以看出,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经过连绵不断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锐减,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史料八 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解读】史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即变法中商鞅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最终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史料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解读】史料的意思是,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这反映了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史料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解读】史料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认为学习应该实事求是、谦虚好学、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1.禅让制、世袭制和分封制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2)商鞅具有过人的谋略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3)变法中令出必行,取信于民,并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坚决支持。
1.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2)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要付出沉重代价。(3)改革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4)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要加强诚信建设。(5)改革应重视选拔有才干的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共60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2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商西周的更替,世袭制,奴隶社会,商纣王,分封制,西周分封制,血缘关系,青铜器与甲骨文,青铜器,甲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2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知识框架,世袭制,西周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社会等级,青铜器甲骨文,甲骨文,金属货币,百家争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