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89份)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篇区域发展第14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篇区域发展第14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强基础必备知识,提素养关键能力,目录索引,答题指导,生态脆弱区,抗干扰,稳定性,盐碱化,石漠化,半干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 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 地区的过渡地带。 自然条件变化大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治理原则 恢复土地生产力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其次,应综合运用 、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旁栏边角·再利用读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29页案例“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思考下列问题。(1)乌兰察布市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2)20世纪60年代以后,乌兰察布市草原基本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乌兰察布市地处中温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提示 人口大量增加,为增加粮食产量,过度垦殖,导致草原基本消失。
思维拓展·再提升我国西北地区冬春季容易起沙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风力强劲。
1.物种多样性与家畜放牧行为近年来,受人类过度放牧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家畜的放牧行为受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牧草和家畜等生物因素、补饲和放牧制度等管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为物种多样性与家畜放牧行为的关系图。
(1)过度放牧对该地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2)青藏高原家畜的放牧行为集中在哪里?
提示 过度放牧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草地覆盖度降低、草地高度降低、地上生物量减少、产草量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养分含量下降等。
提示 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分布格局与其自然本底条件和人口分布格局相一致,东南部的自然条件较好,人口较密集,草地生产力远高于西南部、西北部以及东北部。故推知青藏高原家畜的放牧行为集中在东南部。
2.淤地坝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下图示意淤地坝结构。
(1)淤地坝对于治理水土流失的具体作用有哪些?(2)淤地坝对该地生态系统有何有利影响?
提示 由图中信息可知,修建淤地坝可以拦水拦沙,可以蓄水,调节局地小气候;淤地坝在沟道中修建,用于淤泥造地,能够稳定沟床;淤地坝可以拦水拦沙,减少水土流失,后期淤泥处可形成耕地,增加农业产出。
提示 淤地坝会使得黄河泥沙含量减少,改善水质,减少水土流失,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增加。
考点一 农牧交错地带的土地退化
1.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并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3.石漠化的成因、危害及治理
(2022·海南卷)在治理吐鲁番风沙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建设了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引种和收集荒漠区的植物,开展繁殖培育工作。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气候等原因引种失败外,目前已成功引种栽培500多种植物。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引种栽培失败的荒漠植物最有可能源于( )A.哈萨克斯坦B.沙特阿拉伯C.阿根廷D.蒙古(2)建设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 )①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进荒漠化防治 ②繁殖培育观赏植物,发展沙漠旅游业 ③繁殖培育药用植物,发展沙漠产业 ④提取抗病耐寒基因,丰富青藏地区作物品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1)B (2)A
[变式训练] 推测该地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提示 吐鲁番风沙危害严重,尤其是春季,每逢春季,吐鲁番便风沙肆虐,给农业造成严重危害,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遭遇大风天气。
考向一 生态脆弱区的特征及环境问题
(2023·安徽淮北一模)干旱内陆区水资源的分布格局与开发利用直接决定了绿洲的大小和规模。高昌区绿洲位于天山南麓的洪积扇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典型的农业绿洲。农业生产灌溉方式有坎儿井、水渠以及机电井提取地下水等,但区内差异显著。近年来,绿洲规模和空间格局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下图为2002—2016年高昌区绿洲格局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研究表明,本区部分绿洲规模的扩大是其他绿洲收缩的原因之一,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局部绿洲规模的扩大,绿洲收缩区( )A.年降水量减少B.地下水位下降C.地表水量减少D.年蒸发量增大
2.为实现绿洲区域间协调、可持续发展,本区( )A.西部灌区扩大林草面积B.东部灌区扩大灌溉农业面积C.应严禁开采地下水资源D.东、西部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图示区域面积跨度并不大,区域内气候相对稳定。绿洲收缩区和扩张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差不大,收缩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不会随局部绿洲的扩大而减少,A、D错;局部绿洲规模扩大,增加了水资源的使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使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出现绿洲萎缩,B对;该区域降水少,地表水主要是河流水,结合图分析可知,绿洲扩张区主要在河流和沟渠下游,对收缩区影响不大,C错。第2题,西部灌区整体表现出绿洲收缩,扩大林草面积,会增加植被的吸水量,使绿洲水体减少,加剧收缩,A不合理;该区域为干旱区,东部灌区扩大灌溉农业面积,会增加用水量,易加剧水资源短缺,B错;该区域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依赖地下水,严禁地下水开采会影响该区域正常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C错;由上题可知,东部联合灌区水资源相对西部较多,可适当进行水资源调配,补充西部水资源,减缓西部绿洲萎缩,D合理。
考向二 荒漠化及其防治(2024·广西南宁高三适应性考试)1995年在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腹地成功建成世界上最长的流动沙区公路。该沙漠公路从东北向西南纵穿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心地区,运用阻、固、输、导的方法设置防护体系,防沙固沙效益显著,成为沙区公路风沙防治的典范。下图示意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防护体系结构组成。据此完成3~4题。
3.塔里木沙漠公路面临最大的威胁来自( )A.风力堆积B.物理风化C.风力侵蚀D.地基沉降4.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防护体系中,甲、乙、丙分别为( )A.防护林、草方格沙障、阻沙栅栏B.草方格沙障、防护林、阻沙栅栏C.阻沙栅栏、草方格沙障、防护林D.防护林、阻沙栅栏、草方格沙障
解析 第3题,对沙漠公路破坏性最大的自然威胁来自风力堆积,会导致公路被掩埋,交通中断,A正确。沙漠公路在修建时已经考虑到温差大导致的物理风化,建设过程中一般会采取预防措施,因此这不是主要的威胁,B错误。风力侵蚀对公路破坏较小,短期内破坏不明显,C错误。地基沉降一般是在大量冻土分布区需要克服的问题,并不是沙漠公路需要面临的最大的自然威胁,D错误。第4题,甲距离路基100多米,且位于沙漠腹地,修建防护林、草方格沙障需要一定的水来使其生长,而一般情况下,紧靠公路两侧缓坡相对来说比较湿润,有利于修建防护林以及草方格沙障,所以甲为阻沙栅栏,乙为草方格沙障,起到固沙作用,最里面最靠近路基的丙为防护林,C正确,A、B、D错误。
考点二 其他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问题与治理(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
1.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
2.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如下图所示。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措施沟谷发育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沟谷集中的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地段不同,所采用的工程措施也不同。如下表所示。
(3)生物措施森林、草地具有蓄水保土、护坡、固沟、保塬等功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生物措施,如下表所示。
(2020·全国Ⅰ卷)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1)C (2)B (3)C
[变式训练] 推测该地农业生产特点。
提示 粗放的农业生产。
考向一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2023·广东湛江校考)陇东地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是陕甘宁三省交会处。该地区中部的董志塬塬面上是主要的农田分布区,但是逐渐被蚕食。以董志塬为代表的黄土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沟道侵蚀剧烈导致塬面破碎化。黄土塬的问题已不是传统的水土保持问题,而是维系到黄土高原国土安全、人民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社会发展问题,必须及时合理整治。下图为董志塬沟谷侵入塬边演化进程示意图,其中犬爪型、鸭蹼型和人手型是对其不同时期形象的比喻。据此完成1~3题。
1.董志塬的塬面破碎化演化过程为( )A.犬爪型→鸭蹼型→人手型B.犬爪型→人手型→鸭蹼型C.鸭蹼型→人手型→犬爪型D.人手型→犬爪型→鸭蹼型2.董志塬塬面破碎化的主要原因是沟谷侵入塬边,其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溯源侵蚀B.挤压褶皱C.风力侵蚀D.地壳沉降3.沟谷侵入塬边的有效治理措施是( )A.打坝淤地B.植树种草C.开发梯田D.修建农田
解析 第1题,根据沟谷侵入塬边的程度,可以看出犬爪型是沟谷侵入塬边的初期,此时的沟谷侵入面积较小,支沟刚开始发育,以竖向侵入为主;人手型是沟谷侵入塬边的中期,此时沟谷支沟横向发育速度加快,形成很多较长的支沟,宛如人细长的手指,竖向侵入和横向扩张并举,沟谷侵入面积进一步扩大;鸭蹼型是沟谷侵入塬边的末期,支沟与支沟间的平地被侵蚀殆尽,沟谷分布连成片状,以竖向侵入为主,横向扩张减缓。因此演化过程为犬爪型→人手型→鸭蹼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2题,沟谷侵入塬边主要是因为沟谷中的流水溯源侵蚀,使沟谷向上游延伸,侵入塬边,A正确;挤压褶皱和地壳沉降属于内力作用,B、D错误;该地区主要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以流水作用为主,并非风力作用,C错误。故选A。第3题,治理沟壑最有效的措施是固沟,可以通过打坝淤地的方式,不仅使沟壑不再加长加深,而且通过泥沙淤积方式,逐渐将沟壑填平,以达到治理的效果,A正确;植树种草、开发梯田是治理黄土高原坡面的措施,修建农田是黄土塬主要的发展方向,B、C、D错误。故选A。
考向二 其他土地退化现象与治理(2024·河南驻马店高三联考)河套平原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灌溉商品粮农业区,也是我国盐碱化典型分布区之一。下图为该地土壤不同含水率与盐碱化程度的关系图。据此完成4~6题。
4.河套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坦开阔B.耕地集中分布C.不合理的灌溉方式D.气候干旱,降水少
5.与其他盐碱化程度的土壤相比,重度盐碱化土壤含水量较高,是因为( )A.地表径流下渗少B.土壤水分蒸发减少C.地下水位较低D.植被根系吸收盐分多6.为缓解河套平原的土壤盐碱化,应该( )A.采用排灌相结合的方式B.变耕地为草地C.用地膜覆盖以减少蒸发D.大水漫灌压盐
解析 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河套平原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在灌溉过程中采用只灌不排的方式,土壤水分经过大量蒸发,导致盐分在土壤表层聚积,C正确;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和气候干旱、降水少都不是土壤盐碱化严重的主要原因,A、B、D错误。第5题,读图可知,重度盐碱化的土壤分布区,土壤含水率表层和底层差异较小,原因可能是重度盐碱化地区盐分在土壤表层聚积,形成厚厚的盐壳覆盖地表,起到阻挡水分蒸发的作用,使得土壤水分含量较高,B正确;地表径流下渗少,地下水位低都会降低盐碱化区的土壤含水量,A、C错误;植被根系吸收盐分的多少,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D错误。第6题,排灌结合,有利于降低土壤盐分,A正确;变耕地为草地,不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B错误;由于耕地种植面积大,通过地膜覆盖减少蒸发工程量大,成本高,C错误;大水漫灌会增加蒸发量,加剧土壤盐碱化,D错误。
答题指导(十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基本问题的分析思路(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2.答题思维路径(1)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试题
(2)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
(2023·广东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是一个崩岗侵蚀大县,也是崩岗治理的“发源地”,2017年,该市列入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当地采用“上截、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等模式对崩岗进行治理,把荒废的崩岗侵蚀劣地变成绿色“聚宝盆”。图1为崩岗侵蚀地貌景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崩岗治理模式图。
(1)描述崩岗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2)分析崩岗治理模式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原理。
上方汇水区汇聚雨水,渗入土层,使土体增重,稳定性变差,造成土体崩塌,形成崩壁及崩积体;流水对崩壁及崩积体进一步侵蚀,通过输沙通道由沟道流出,形成洪积锥。
上截:通过水土保持林、截水沟,减少上方坡面径流、泥沙的汇入,防止崩岗的进一步发育。中间削:通过修建崩壁小台阶削坡整地,对崩积体进行土地整理,恢复植被,立体种植,防止进一步崩塌,提高抗侵蚀能力。下堵:通过修筑石谷坊、拦沙坝和发展水土保护林、经济果林来减少泥沙外流,阻止泥沙扩散。
(3)简述崩岗治理模式如何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
通过崩岗治理工程措施修复了山体;通过植树种草,恢复了植被,减轻了水土流失,保护了农田。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篇区域发展第14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规范练50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共17页。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发展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讲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考点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课堂巩固·即时练,抗干扰能力,干湿交替,森林边缘,稳定性,石漠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