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共4页。
    第七单元 美好的艺术之旅21.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 《伯牙鼓琴》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下面我们就来先学习《伯牙鼓琴》,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二、读通读顺,整体感知。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 巍 弦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1)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2)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课件出示: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三、重点探究,品味知音。1.感受语言。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1)理解句子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古文阅读方法。(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②流水在古文里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2.体验“知音”。(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⑧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四、感悟知音,拓展延伸。1.痛失知音。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2.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出示(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3.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明确:悲痛欲绝、痛不欲生……4.纵情朗读。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五、总结全文,背诵课文。1.伯牙断琴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但是,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人们也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精妙。2.熟读成诵。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第二课时 《书戴嵩画牛》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指名复述《伯牙绝弦》这个故事。2.一首乐曲,让伯牙和锺子期成了知音,艺术就是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不仅音乐艺术如此,绘画艺术也同样能震撼人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绘画作品。课件依次出示四幅著名画作(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戴嵩的牛),最后一幅为戴嵩画的《斗牛图》,顺势导入课题。3.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特别擅长画牛,他画的牛栩栩如生,尤其这幅《斗牛图》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因为这幅图还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吧。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2)正音。课件出示:蜀 轴 锦 囊 曝 拊 搐 谬 矣 婢指名读,全班齐读。3.指导学生课文朗读。(1)教师范读。(2)课件出示: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意。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2.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1)“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2)“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4.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小组成员汇报,课件出示: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四、精读课文,感受人物。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指名发言。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观点:谬矣!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发言。师适时出示:表现:处士笑而然之。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五、总结全文,领悟主题。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4.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故事吗?请与大家分享。【板书设计】 eq \b\lc\ (\a\vs4\al\co1(伯牙 鼓琴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破琴绝弦,锺子期 听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死))  eq \a\vs4\al(知音, 难觅) 书戴嵩画牛 eq \b\lc\{\rc\}(\a\vs4\al\co1(杜处士爱画 锦囊玉轴 笑,牧童 看画 拊掌大笑 谬))  eq \a\vs4\al(实事,求是) 【教学反思】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重视学生的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给学生打下理解的基础。最后,用自己的理解感悟来有创意地讲自己的故事,既深化理解,又达到识记背诵的目的。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