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江苏省南通市直、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
展开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表1为“辽河支流浑河沈阳测站近20年平均径流量年内分配状况”,如图为“浑河流域及沈阳测站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表1
1.浑河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 )
A.陆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
D.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推测浑河流域主要自然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D.温带草原
3.浑河沈阳测站7、8月径流量明显偏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冰雪消融量大B.下渗量较少C.地下径流量大D.水汽输送量多
近日,令人震撼的极光刷新了国人的认知,平时难得一见的极光,竟频繁光顾新疆、北京等地,极光是由高能带电粒子以高速撞击地球高层大气而引起的。如图为“2023年12月1日出现在黑龙江佳木斯的极光”。据此回答4—6题。
4.导致极光现象的高能带电粒子,主要来自太阳的( )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核聚变
5.我国频繁出现的极光,揭示出( )
A.太阳辐射不断增强B.我国极光成为常态
C.全球气候不断变暖D.太阳活动进入峰年
6.下列地理事物分布与极光较为一致的是( )
A.峡湾B.冰川C.冲积扇D.峡谷
近年来,山东省昌邑市大力发展高标准蔬菜种植大棚,帮助种植户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蔬菜产量、质量,增加收入。如图为“山东省昌市饮马镇的高标准种植大棚景观图”。据此回答7-8题。
7.大棚蔬菜口感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主要原因可能是大棚内( )
A.水分不足B.热量不足C.气温日较差小D.气温年较差小
8.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C.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D.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北面,沘江水在这里绕成了一个“S”型的大湾,“S”型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000米的盆地中,从空中俯瞰,俨然一幅天然雕琢的“太极图”,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如图为“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回答9—11题。
9.图中A处的地貌单元为( )
A.冲积扇B.三角洲C.河漫滩D.江心洲
10.图中“S”形河曲的发育主要受( )
A.河流侧蚀B.盆地沉降C.溯源侵蚀D.河流下蚀
11.与A处相比,聚落选址B处的主要优势是( )
A.取水更便利B.土壤更肥沃C.洪灾影响小D.水运更便利
短命植物是一种特殊草本植物,一般早春萌发,在夏季来临前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有学者描述“我国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有较多积雪,开春后,短命植物迅速生长,4-6月,沙漠里草绿花鲜,繁花似锦……”如图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气象站各月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短命植物在4-6月生长旺盛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B.降水丰富C.光照充沛D.土壤水分较多
13.推测短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
A.叶片宽阔B.根系短浅C.植株粗壮D.多肉有刺
14.制约7月份短命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蒸发B.土壤C.光照D.放牧
砂田是指在耕作土壤表面用不同粒径的砾石和粗砂铺设10-15cm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因其起源于甘肃兰州,故也称为兰州砂田。图6为“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示意图”,图7为“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示意图”。据此完成15-17题。
图6图7
15.图中表示裸田蒸发量和裸田土壤含水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
16.与裸田相比,砂田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有( )
A.增加地表径流B.减少下渗C.减少蒸发D.增加降水
17.与裸田相比,砂田农作物品质更高,主要考虑( )
A.增加土壤有机质B.提升了土壤水分C.减少了水土流失D.增大了昼夜温差
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流动进入了大规模、高强度的活跃时代,对人口分布、城镇化及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表2为“2010和2020年中国省际城乡流动人口的规模和份额”。据此完成18-20题。
表2
18.当前中国省际城乡人口流动的主要类型是( )
A.城→城流动和城→乡流动B.乡→城流动和乡→乡流动
C.城→城流动和乡→城流动D.城→乡流动和乡→乡流动
19.中国省际城乡人口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 )
A.生活成本B.经济水平C.环境质量D.迁移距离
20.推测2010年—2020年间,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 )
A.低水平阶段B.高水平阶段C.加速发展阶段D.逆城镇化阶段
人口、土地、产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功能和格局影响着乡村地域综合发展。如图示意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功能指数。据此完成21-23题。
21.相比城镇,我国乡村地区发展普遍具有的优势是( )
A.人口规模B.土地资源C.基础设施D.政策支持
22.下列与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功能指数水平呈正相关的是( )
①乡村非农就业率 ②农作物复种指数 ③乡村房屋闲置率 ④进城务工人数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3.下列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地—产协调发展的措施是( )
A.提高重化工业比重,增加就业机会
B.减少农村耕地面积,提升土地效益
C.降低土地流转速度,保护生态环境
D.鼓励退休人才返乡,助力乡村建设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夏季高原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平均高出4~6℃,最高可达10℃。受此影响,青藏高原面和周边大气形成了热力运动,促进了青藏高原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有“亚洲水塔”之称。
材料二 如图为青藏高原示意图。
1.结合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夏季青藏高原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气温高的原因。(8分)
2.绘制青藏高原夏季大气热力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4分)
3.分析青藏高原面上夏季大气热力运动与促成“亚洲水塔”间的关系。(6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峰林、峰丛是湿润热带、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地貌景观,为石质山峰。该景观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发育。
材料二 图10为峰林景观图、图11为峰丛景观图
图10图11
1.描述峰林的景观特征。(6分)
2.简述峰丛、峰林的形态差异及演化过程。(4分)
3.分析喀斯特地貌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四面环山,白水河穿寨而过。村民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
材料二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民居建筑,也是我国南方的古老建筑形式之一。苗族人为了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在30°~70°的斜坡陡坎上,创建了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吊脚楼后半部分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以木柱支撑,形成吊脚柱,故称之为吊脚楼。吊脚楼一般有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材料三 图12为“西江千户苗寨位置示意图”,图13为“吊脚楼景观图”。
图12图13
1.从地形角度分析西江千户苗寨村落选址的有利条件。(6分)
2.传统民居建筑往往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分析吊脚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6分)
3.苗寨吊脚楼建筑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试简述原因。(6分)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年平均流量
(m3/s)
14
10
12
14
106
67
113
183
36
21
17
18
51
百分比
2.3
1.7
2.0
2.3
17.3
11.0
18.4
29.8
5.9
3.5
2.8
3.0
100
指标
流动
流动规模(万人)
流动份额(%)
2010年
2020年
2010年
2020年
城→城流动
1346.45
2338.32
16.98
19.54
乡→城流动
5315.36
8085.03
67.04
67.55
城→乡流动
110.92
160.52
1.40
1.34
乡→乡流动
1156.21
1385.71
14.58
11.58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与湖泊南侧相比,此时北侧, 旋塘水位基本不变主要是由于, 与盲谷地貌成因相似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及答案,共9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