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展开学校_______ 年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30分)
1.小明想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射向井口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如图所示,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的是确定平面镜位置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
A.B.C.D.
2.某同学要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绿豆的密度,下列四种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A.先用量筒和水测量一些绿豆的体积,再用天平测量这些绿豆的质量
B.先用天平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再用量筒和水测量这粒绿豆的体积
C.先用天平测量一些绿豆的质量,再将这些绿豆直接倒入量筒测出体积
D.先用天平测量一些绿豆的质量,再用量筒和水测量这些绿豆的体积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1)(2)B.(1)(3)C.(2)(4)D.(3)(4)
4.下列物态变化吸热放热情况与其余选项中不同的是( )
A.滴水结冰B.霜打枝头
C.露珠形成D.冰雪消融
5.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冰雪消融
B.雾凇簇簇
C.露珠晶莹
D.薄雾缥缈
6.忽略空气对物体的作用时,被抛出去的篮球在空中的受力情况是 ( )
A.只受到重力B.受到手对它的作用力
C.受到重力和手对它的作用力D.受到重力和前冲力
7.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 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8.如图所示,阳光下一本物理教材掉到地上,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它,是因为
A.阳光在教材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不同方向射出
B.阳光在教材上发生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C.小明和小红眼睛发出的光都射在书本上
D.物理教材是光源,它发出的光射入小明和小红的眼睛
9.如图甲所示,质量相同的a、b、c三种液体分别装在三个相同的玻璃杯中,如图乙是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是
A.b、c、aB.a、c、bC.a、b、cD.c、b、a
10.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经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mB.v甲>v乙,s=8cm
C.v甲
A.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镜面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而漫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D.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2.下列关于安全用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金属外壳一定要接地线
B.发生触电事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
C.为了保证家庭电路安全,尽量不要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电器
D.当保险丝熔断后,可以用铜丝代替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4题,20分)
13.生活中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男低音”“引吭高歌,低声细语”,这两句词中,前一句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_____,后一句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____。(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14.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是光的______现象,“池水照明月”说的是光的______现象.
15.娄底高铁站的进站通道采用了人脸识别系统(如图所示),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1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照片传递给设备识别.此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透镜,它的焦距应_____50cm(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6.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碳粉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从而使纸张上的黑色碳粉_______(选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
三、实验题(共12分)
17.(4分)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__。
(5)小明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18.(4分)如图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
(2)你认为本实验小明应选择较_____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来完成实验,并且该实验最好在较_______(选填“明”或“暗”)的环境中进行;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_________;
(4)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
(5)小明第一次将蜡烛A置于玻璃前5cm,第二次将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cm,再次放置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A与B间的距离为_______cm。
19.(4分)在测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先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如图甲所示),小石的质量是________g,再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图乙所示),小石的体积是________cm3, 测小石块的密度ρ=________g/cm3。
四、作图题(共16分)
20.(8分) (1)如图所示,a处黑点是陈老师所在的位置,b处黑点是小明同学所处的位置,现要使小明沿图中视线方向通过平面镜看见陈老师,请在图中画出光路,并大致画出平面镜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______
(2)如图所示,A是发光点,B是发光点A经薄凸透镜所成的像,请画出光线AC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岀射光线,并用“.”标出凸透镜右侧焦点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______
(3)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保留作图痕迹)______
21.(8分)图中OA′是入射光线AO的折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BO的折射光线OB′的大致位置.
(_________)
五、计算题(共22分)
22.(10分)判断一个铝球是否是实心的,他们对铝球进行了测量,实验数据如下:(ρ铝=2.7×103kg/m3)求:
(1)该铝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2)若铝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
(3)若在空心部分注满水,水的质量是多大?
23.(12分)煦煦同学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根据数据绘出的图像如图所示。求:
(1)量杯的质量为多少?
(2)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3)当液体的体积为100cm3时,量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30分)
1、B
2、D
3、B
4、D
5、B
6、A
7、D
8、A
9、A
10、C
11、D
12、D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4题,20分)
13、音调 响度
14、折射 反射
15、凸 小于
16、吸收 升华
三、实验题(共12分)
17、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未点燃 等效替代法 虚 不变 多次操作消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18、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薄 暗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16
19、24 10 2.4
四、作图题(共16分)
20、
21、
五、计算题(共22分)
22、(1)该铝球是空心;(2)5cm3;(3)5g.
23、 (1)20g;(2)1×103kg/m3;(3)120g
铝球的质量m/g
水的体积V1/mL
水和铝球的总体积V2/mL
27
50.0
65.0
液体与量杯的质量m/g
40
60
80
100
液体的体积V/cm3
20
40
60
80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阳山中学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阳山中学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果家庭电路中发生短路,那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东古城镇中学物理九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东古城镇中学物理九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共14页。
江苏省无锡市金星中学2023-2024学年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金星中学2023-2024学年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与“立竿见影”现象原理相同的是,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