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上册2.2 红烛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中国诗人,学者,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 《楚辞校补》 《神话与诗》 《唐诗杂论》等。
写作背景《红烛》写于1923年,是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具有奠基性地位。诗人创作《红烛》时正远离祖国,身在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出来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在他的胸膛跳荡,使他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知识链接新诗格律化中国早期白话诗的作者如胡适、郭沫若等人所写的新诗是不讲究格律的,他们推崇“自由”与“自然”。后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即用白话写诗,也讲究诗的韵律。如徐志摩的新诗多以四行为一节,且多有押韵。闻一多提出了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建筑美就是要求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徐志摩、闻一多是新诗格律派的代表诗人。
蜡 炬蜡炬(蜡烛、烛)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意象,“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如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又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如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字音识记(1)蜡炬( )(2)脂膏( )(3)慰藉( )(4)耕耘( )
词语辨析(1)①他________百姓,移风易俗。②爱心像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________。(慰藉 抚慰)【答案】(1)①抚慰 ②慰藉【解析】“抚慰”和“慰藉”都有“安慰”的意思。“慰藉”多为自我心理的情感填补,“抚慰”是帮助别人反省或振作。
(2)①我们不应该________群众的积极性。②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八股文作为封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________。(抨击 打击)【答案】(2)①打击 ②抨击【解析】“打击”和“抨击”都有“攻击”的意思。“打击”指的是使别人受挫折,一般使用的对象是人。“抨击”指用言语或评论来攻击(某人或某种言论、行动)。
主旨探微《红烛》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感情,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文本特色1.象征手法的运用《红烛》是诗人的心声吐露。“红烛”这一意象是诗人的人格化身,象征着勇于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操,这种精神被称为“红烛精神”。
2.诗歌的结构美诗歌作为独立的审美单元,具有外结构(外在表现形态)和内结构(内在思想情感),二者密切配合成为诗,内在的情感也在不断转化和调节,最终归于恒定。《红烛》的情感结构正是通过外在的行节排列、行数字数的差异、首尾引用的照应、局部的复沓吟咏,完成了诗歌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的转变,从困惑、明白、感伤到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的颂扬。其情感结构体现出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式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任务一 内容理解1.朗读诗歌,概括内容。
2.“红烛”这一意象在诗中有怎样的意蕴?【答案】①“红”是赤诚的象征。②在诗人眼里,“红烛”是理想的人格化身。它凝结着诗人灼热的爱国精神,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愿为祖国奉献的精神。③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而伤感,决心牺牲自己去创造祖国的光明未来。
3.有人说,在《红烛》一诗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先后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请你简要分析。【答案】闻一多在诗中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波澜起伏,使得全诗充满了张力。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①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②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③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④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⑤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⑥写“灰心”与“创造”不公平的因果关系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这是“抑”;⑦最后,全诗的收束又是昂扬向上。这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节奏。
任务二 艺术赏析4.全诗一共有九节,每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什么作用?【答案】①这是呼告的修辞手法。②这种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5.“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答案】①李商隐的诗句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闻一多在诗中赋予了烛新的思想内涵,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②李商隐的诗句在诗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统摄全诗情感,同时起到铺垫、烘托和暗示的作用。
任务三 主题探究6.诗歌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则说“不误,不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答案】①诗人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授课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2 红烛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2 红烛课堂教学课件ppt,共1页。
语文必修 上册2.2 红烛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2.2 红烛教学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探究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