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展开本次考试分选择题48分和非选择题52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选项,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 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阶段,良渚文化的先民们来到太湖之滨,他们修城筑坝,琢玉祭天。玉器被少数有较高地位的人掌握在手中,逐渐成为王权、神权和军权的象征。良渚玉器的这一特征反映了 ( )
A.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B.远古先民的审美需要
C.王权与神权的分离 D.社会等级的初步形成
2.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周代文献记载,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这一称号既是姬姓乃天下之大宗的表现,也是王朝礼制的规范。这反映了西周 ( )
A.王权开始与神权相结合 B.社会风俗受到礼乐浸染
C.国家祭祀制度较为成熟 D.政治统治宗法色彩浓厚
3.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战国时期,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这反映了 ( )
A.国家统一 B.华夏认同 C.列国纷争 D.诸侯称霸
4.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
A.抵御了匈奴袭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5. 西汉陆贾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说:“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材料反映了秦亡的主要原因是 ( )
A.皇权专制 B.赋役繁重 C.焚书坑儒 D.严刑峻法
6. 汉代的桑弘羊明确提出“富国何必用本农”“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的主张。在当时这一主张 ( )
A.动摇了汉代以农立国的思想 B.为调控工商业奠定思想基础
C.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D.使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7. 自汉通西域,丝路兴起以来,丝绸之路地域的贸易路线有明确称谓的就有数十条,如草原丝绸之路、大丝路、青海路、西南夷道等。这可用于论证古代 ( )
A.丝路贸易的发展状况 B.政府主导对外贸易
C.西北边疆的民族交融 D.国家疆域频繁变动
8.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9. 司马睿(晋元帝)从南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 )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10. 《宋书·志序》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这主要是说 ( )
A.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 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
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 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
11. 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大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速了两岸城市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12. 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和经术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儒家思想的地位巩固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13. 下面是唐代税制及其相关特征描述。由此可见,唐代税制的调整,反映出 ( )
A.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官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C.国家赋税征收形式改变 D.农民的赋税负担日益加重
1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15. 《史记》 《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16.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二、非选题,本题共4大题,共52分。
17.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6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联结起来。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携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南渡人口约共有90 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 万口,南渡的90 万口约占其 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长久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所采取的具体举措。(4分 )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4分 )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人口迁徙的影响。(6分)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不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8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3分)
(3). 综合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唐代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
结合材料及所学中国唐代的相关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拟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开始时间
税制
特征描述
唐初期
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唐中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4%,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5%,4%,1%,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阳江市高二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阳江市高二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共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