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案
展开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本课共四目,分别是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可整合为:空间的变动、元朝的统治两部分。辽夏金元的统治与两宋的统治为同时间段,又与经济、社会部分构成一体。在整个单元中承上启下,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可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生情况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有探究欲望。在思维上开始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分析比较能力。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分析能力需要提升。
基于学情,本课拟采用创设历史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史料分析,采用实物教具、图片等多种手段,建构历史思维逻辑体系,帮助学生理解辽夏金元的统治对多民族封建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影响,对经济和社会学习提供知识和情感铺垫。
教学目标
1.从时空角度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交往和交流,认识辽夏金元与宋朝的政治、经济联系。
2.了解辽、夏、金、元的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行省制度,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政权的学习基础上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3.了解各政权并立对峙过程中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辩证看待四等人制度,体会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辽、夏、金、元的相关制度建设的特点;
(2)元朝的民族关系
难点: (1)辩证看待元朝的统治;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课
用下面三句哀叹导入本课:
北宋北面无国防
南宋半壁无江山
崖山之后无中国
过渡:(概念辨析)对“民族交融”和“民族融合”进行区别,并从概念中得出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认同,才能实现民族的交融。
学生思考:这是“正统”思想的哀叹
设置悬疑,激发兴趣。
一、空间的变动
1、游牧民族政权统治区域(超越文明分界线)
教师提供(展示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地图),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整理辽、夏、金政权存在时间,以及宋与几大政权的战争时间,形成具体数据。
教师展示辽、夏、金地图,与学生分析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区域分界线,并讲解词分界线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政权存在时间和与宋朝战争时间,进行时间对比,看哪个时间长,找出时间背后的信息,是战争时间长,还是和平时间长?
辽的统治
提供辽政权地图、生活状况图片(展示史料)
教师引导学生整合辽政权统治特色
金政权统治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
(2)结合课件图片总结
夏政权统治
(1)夏政权的沿革
(2)政权特色
整合三个政权之间共性
体悟耶律家族,感受民族交融
耶律家族:辽国皇室;
金国贵族;
蒙元谋士。
过渡:两宋之间,少数民族超越文明分界线,从游牧区进入农耕区,客观实现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继宋之后,元朝是怎样的情况?
学生利用课前时间整理
政权时间:
辽 209年
夏 189年
金 119年
战争时间:
宋辽 25年
宋夏 不到10年
宋金 16年
学生在地图上画出大致方向:黑河-腾冲线(即胡焕庸线)
学生得出:
宋与辽、夏、金政权之间长时段并存-大体上和平
学生思考:辽政权有城国,还有行国,政治管理实施的是南北面官制度。
小组讨论:农耕畜牧兼具、制度因俗而治,
胡汉分治
小组合作:猛安谋克制(兵民合一)
胡风:军事与社会组织样式
汉雨:政治与典章范式
小组合作:
西夏-唐藩镇
李元昊-北宋藩属
1038年,去“李”建国
师生共同总结:
因俗而治,兼容并蓄,民族交流交融,多元一体
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代的民族交融情况,从而引入
以图片为载体,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引导学生熟悉相关地理知识
2、培养论从史出、史料解释、史料实证的能力。
3、培育合作探究精神
1.活动区,引发学生兴趣,并呈现细节历史,丰满人与事。
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加历史活动的积极性。
二、元朝的统治
1、展示元朝地图
2、展示蒙古族扩张四至的材料,
3、提供《元朝形势图》,设问
(1)元朝统治中国遇到的两大历史难题?
A少数民族统治大疆域
B少数民族统治多民族
蒙古人现状:没有文字
如果是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我们一起学习元朝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从中找出实施统治的特点:
(3)元朝设立的行省制有什么优点,有问题吗?
(3)结合所学知识,回顾唐节度使和宋路府州县的制度设计,其主要问题在哪里?
探究:如何辩证地看待元朝的“四等人制”。
过渡:行省的设置合理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行省制既有继承传统地方制度的一面,也有保留民族特色一面。形成元朝地方大而难独的状态,元朝实现“大哉乾元”,多元一体的局面。
1.运用地图了解蒙古兴起的元朝状况。
2、学生了解蒙古四大汗国始末
学生思考,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
解决一:传统方式
解决二:……
元朝解决:
①实施行省制(地方)
②实施四等人制(民族)
具体措施:
京畿:中书省直辖大都附近;
行省:派员代表中书省管理;(省制开端)
台湾:澎湖巡检司;(定期、不定期巡回管理,台湾处于有人管的辖属状态)
西藏:直属中央的宣政院管辖;(供养地)
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整理分析元朝统治
特点:统合与创新并举;
融合与分化并举。
学生分析:
行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管理的突破和创新;----优点
达鲁花赤实行印章控制,使得地方大而难独; ----优点
利用山川形变设省,各省区域犬牙交错,增加管理难度。----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观点一:促进民族融合;
观点二:造成民族隔阂
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多元一体的“大中国”。
1、以地图为载体,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2、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视角观念
3、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辩证分析四等人制度,体会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5、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政权的学习基础上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
6、培养家国情怀,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7.思维导图,宏观、多维度、逻辑性梳理知识。
8、培育合作探究精神
课堂小结
1、学术观点——深度认知(省制深度分析)
2、情感提升
华夏认同--秦汉统一(国家雏形)
民族交融--隋唐统一(国家风骨)
多民族政权--多元一体(乾元气象)
做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忠实践行者。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1、体悟元朝省制,提升史料分析能力。
2、涵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家国情怀。
回扣学习目标。
课堂板书
一、空间变动 二、元朝统治
1、各族政权 1、元朝现状
2、政治制度 2、实施统治
课后反思
1、学生通过认知冲突及地图比较,锻炼了读图、时空定位能力;教具图片解读、思维导图,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逻辑思维。
2、立德树人为引领,情感提升,引导学生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应有贡献,增强民族意识。
3、学生课堂反应比较活跃,但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有待加强和训练,老师要善于引导和培养。
4、待改进之处:知识的深度可再挖掘。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目标,新课导入,本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辽与西夏,金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优秀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