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课件+教案+验收卷)
展开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第六单元
一、文学、文体常识
(一)作品作者
1.《皇帝的新装》一文的体裁是童话,作者是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夜莺》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
2.《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我国 现 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在文学方面著作很多,有诗集 《女神》 《星空》 ,历史剧《屈原》 《虎符》 《棠棣之花》等。
3.《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是袁珂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它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4.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后人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5.《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属于杂家代表著作。《杞人忧天》选自《列子》。
(二)相关文体
1.童话。
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2.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3.寓言。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4.现代诗。
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鲜为人知。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主要的流派有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等。
●小试牛刀
(1)《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反映生活的主要方式是( )
A.拟人和想象 B.比喻和夸张 C.想象和象征 D.想象和夸张
【答案】D
【解析】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想像、幻想和夸张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使儿童受到教育,所以童话反映生活的方式是“想象和夸张”,选D。这道题的关键是要对通话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B.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C.神话不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D.寓言中的主人翁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和现象。
【解析】寓言中的主人翁也可以是人。
二、课内知识点
1.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而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判定是“联想”还是“想象”的主要方法,可以看这事物是否会出现在现实世界。如果不会,则是想象;如果会,且两者有联系,则为联想。
如:《天上的街市》由街灯写到明星是联想。由街市写到牛郎织女提着灯笼走是想象。也就是说,第一节是写实与联想,后三节都是想象。
(1)联想的种类。
①相似联想:指因事物间外形、色彩、声音、 性质材料等相似而展开的联想。
如:
联想到:起伏的波浪、麦浪、绳子、匍匐前进的蛇、妈妈的皱纹、蜿蜒的小路、数学的涵数图像、商品价值规律运动、成绩的起伏不定、曲折的人生之路……
②相关联想:由这一事物想到和这一事物有关系的其他事物
如:由水可以联想到船、鱼、树、人、大海、瀑布、环境污染、血液、水滴石穿、温柔似水、黄河之水天上来……
③对比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的形状、性质、状态等方面相对或相反的另一事物的联想过程。
如:臧克家《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想象的运用。
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且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方法。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①想象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
想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人物、情节、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环境、由人物、事物和环境构成的完整生活画面)必须符合生活本身所固有的一些规律,这样才会使人可信。
②根据材料想象必须服从作文主旨的需要。
③选择好想象的“触发点”,从眼前所见所闻出发,拣出想象的“线头”。
“触发点”选择得好,想象的阀门打开,就如同童话世界里的魔棒一样,脑中会闪出很多奇妙的事物,许多生动的形象。
④眼前的实景与想象中的“虚景”要注意过渡、衔接,做到妥帖、自然。
2.联想与想象的区别与联系。
在概念上有区别,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又交织在一起,结合着用。
- 如何运用联想与想象?
一是联想要自然恰切;二是想象要合情合理;三是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小试牛刀
发挥想象和联想,补充下列句子。
示例:甜蜜的梦,好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住他,它已经跑了。
(1)照在地上的月光,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放的牵牛花,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笼子里的小鹦鹉,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照在地上的月光,好像柔柔的海水静静淌着,泛着清冷的光,带来阵阵凉意。
(2)开放的牵牛花,好像一只小酒杯,露水盛在里面,像甜甜的酒。
(3)笼子里的小鹦鹉,好像一个活泼的小孩,蹦来跳去,一刻也不停歇。
三、单元教材“补白”
(一)代词及分类
1.什么叫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词。如:我、他们、自己、人家、谁、怎样、多少、那里、这儿、这么些等。
2.代词的分类。
(1)人称代词:表示你自己、我、他、我们、你们、他们等。例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等。
①第一人称代词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
②第二人称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
③第三人称单数用“他”“她”或“它”,复数用“他们”。
(2)疑问代词:表示疑问,用来询问或指示某事。例如,谁、什么、哪个、哪些等。
(3)指示代词:表示指示或指称某事。例如,这、那、这些、那些等。一般有近指和远指。
①近指:如“这、这里、这么、这样、这么些”
②远指:如“那、那里、那么、那样、那么些”
(4)不定代词:不定代词是指代不确定或未指定事物的代词,包括“一些、任何、几个、有些、没什么、所有”等。不定代词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二)代词的语法功能
1.人称代词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
例如:①他来了。(他——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语)
②我不喜欢她。(她--第三人称代词,做宾语)
③你的成绩不错。(你——第二人称代词,做“成绩”的定语)
2.指示代词主要作用在于指称人和事物,在句中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表示程度的副词,充任主语、定语和状语。
例如:①这是我的书。(这-----近指代词,做主语)
②那些衣服都很贵。(那些--远指代词,做“衣服”的定语)
③我要这样做,才可以令你满意。(这样---近指代词,做状语)
3.疑问代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有疑而问(询问)或无疑而问(反问、设问)。
例如:①这是谁的书包?(谁---询问,做“书包”的定语)
②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谁---设问,做主语)
③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谁---反问,做主语)
●小试牛刀
请把下面文字中的代词圈出来。
“是谁?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父亲?”多少次我问自己。
当我为这个世界的黑暗和痛苦发出第一声哭喊时,父亲就像山那边 每一天升腾的那轮红红亮亮的太阳,点亮了我的整个世界。就在那一刻,父亲把自己铸成了我永恒的向往。
四、阅读考点
考点一:线索和情节
1.《皇帝的新装》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以“新装”为线索;主要写了“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等情节。
2.为《皇帝的新装》故事情节设题。
提示:(1)皇帝有何嗜好?课文是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2)两个骗子是怎样设的圈套?
(3)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新装制作情况,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是如何向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在游行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结果如何?
3.《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两文的记叙顺序是怎样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由故事部分和议论部分组成。
4.《穿井得一人》的情节是怎样构成的?
明确:开端:叙述宋国丁姓人家因为无井而要到外面打水浇田,常要占用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发展:别人误解了这句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到传到国君那里。
结局:丁氏告诉国君派来的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考点二:体会联想与想象
1.《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做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2.《天上的街市》改写了牛郎织女神话,这种想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3.可不可以删去《天上的街市》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象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明确:不能。由街灯联想到明星,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象奠定了基础。
4.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
考点三:把握人物形象
1.对皇帝这一人物形象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是想借织布一事来考验他的臣民,可见他的聪明与狡猾。
B.两个骗子骗皇帝能够取得成功,表现了他们骗术的高明,让人在不自觉中就能上当受骗。
C.皇帝由于喜好穿新衣而受骗,表明皇帝思想单纯,生活腐化;两个骗子骗人捞钱,表明他们的贪婪狡猾。
D.皇帝是个很不称职、爱慕虚荣、愚蠢而又狡猾的人。
【答案】 D
【解析】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用反选排除法,评价语“聪明”“高明”“让人不自觉受骗”“ 思想单纯”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2.请你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用“女娲是一个 ”这一句式写出女娲的形象。
明确:
(1)女娲是一个神,她一天能够变化七十次,能揉黄泥造人,能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女娲是一个人,她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3.你如何评价《皇帝的新装》中两个骗子?(可以多方面想象)
示例:
①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②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取钱财。
③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这很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窗——他并不痛恨这两个骗子。
考点四:语言赏析
1.揣摩下列加横线的词,品味其表达效果。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明确: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夸张到极点,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
2.《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前两句比喻的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后两句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3.从描写、修辞、用词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明确:运用了心理描写。“骇人听闻”“最可怕的事情”以及两个反问句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还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修饰语,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愚蠢。
考点五:寓言的寓意和启示
1.《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虽然讽刺的是杞人,但是对我们也有很强的警示意味,请你说一说。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明确:之所以杞人可笑,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这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要闹出这样低级的笑话来。
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
2.《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3.设想如果赫尔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格后,就悄然离去,蚊子也没有撞上蜘蛛网,我们又能读出怎样的寓意呢?
明确:赞美有自知之明的人;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方能百战不殆。
考点六:探究归纳写作技巧(如何写)
1.试比较《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两则寓言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不同点:
(1)表现方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2)描写方式不同:《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蚊》则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
(3)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2.《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何在?(写作特色)
明确: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