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生命观念: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通过与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科学思维: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想: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习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合作探究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技能训练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拓展了解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视频和PPT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讲授演示法、观察、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讲课思路清晰,语言表达能力流利,肢体语言丰富,教师积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合作探究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3min)
PPT展示一枚图钉
提问:(1)图钉表面干不干净?有没有看见其他物质?
PPT展示显微镜下不同放大倍数的钉子"面貌"图片。
提问:(1)看见了什么?(细菌)
(2)为什么肉眼看不见细菌,需要通过显微镜放大之后才能看见?(细菌小)
观察图钉,回答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教具的辅助作用,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过渡:
我们在显微镜下看见的这些细菌的形态都是一样的吗?它们的基本结构是否相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菌这一节课,深入的了解一下细菌。
二、讲授新课(38min)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多媒体展示五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讨论回答问题: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
2.谁推翻了细菌自然发生说?
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为什么会变质,而鹅颈瓶中的肉汤却没有变质?
4.巴斯德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5.巴斯德还有哪些主要贡献?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回到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出课件的内容:
第一阶段: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1.列文虎克的信——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形态。
教师:了解了细菌的发现过程后,老师有个疑问,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是什么样的?
多媒体显示列文虎克的信,让学生判断它们各呈什么形态。
那假如你现在是一名科学家,这些细菌的形态都是你发现的,你会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
微小实物与细菌展示对比﹣﹣引导学生认识细菌大小。
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小型物品,如头发,绣花针、钉子等,引导学生对细菌的大小进行初步认知。
师:老这里有这几个小物品,大家可以来看一下这几个物品和细菌相比谁大谁小。
多媒体分别显示电子显微镜下放大33倍、300倍、1000倍、30000倍的钉子和细菌的对比图片。
师: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小到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教师:展示细胞与细菌对比图片﹣﹣补充细菌结构、营养方式等。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呢?相同吗?我们以杆菌为例,拿出课前画好的植物细胞结构简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呈现课件):
1. 细菌有哪些结构组成?
2.对比课前画好的植物细胞结构简图,比一比细菌与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3.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教师呈现视频,引导学生学习细菌的生殖
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播放视频)。
师:通过观看视频,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总结一下他发现的细菌是如何生殖的?三、巩固提高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候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如果长期用粘满大量细菌的手拿东西吃会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
自主阅读课本内容,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杆菌、球菌、螺旋菌。
学生:A图呈杆状、B图呈螺旋状、C图呈球状
杆菌、螺旋菌、球菌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总结细菌特征。
学生自主讨论,总结细菌的特征,教师针对性指导完善,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特征。
形态呈杆状、螺旋状、球状
(呈现课件)细菌的特征﹣个体十分微小
是单细胞生物。
学生完成任务,请个别小组上前给全班展示学习结果,师生合作,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习题练习,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记忆和了解。
学生计算后得出答案:100x2-25600(个)
我们平时就要养成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等卫生习惯,特别是饭前洗手,它是切断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一种有效措施。
教师设疑,学生自主探究,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呈现实例,小组讨论,学习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多媒体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小结(3min)
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完善。
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作业(1min)
布置作业:①绘画细菌的结构示意图;②查找资料,了解细菌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课后完成作业
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内容。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八年级下册 生命科学第4章 生物的类群第三节 微生物精品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八年级下册 生命科学第4章 生物的类群第三节 微生物精品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细菌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