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设计
展开《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3、54页例7、例8和“练一练”,第56页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比的概念的抽象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比的生活中应用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比和比值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引入: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出示直观图)
提问:果汁与牛奶的杯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会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果汁比牛奶少1杯 3-2=1(杯)
牛奶比果汁多1杯 3-2=1(杯)
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 2÷3=
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 3÷2=
2.揭题:我们已经会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也会用除法来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也这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新课的伊始就呈现例7主题图,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既可以用减法来表示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用分数或除法来表示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认识“比”
1.认识同类量的比
(1)启发:果汁与牛奶杯数之问相除的关系,除了可以说成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 ,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记作2:3(板书)。
那么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 ,我们又可以怎样说,怎么记呢?(板书)
(2)介绍:介绍比各部分的名称。
(3)追问:2:3表示哪两个数量相除的关系?3:2呢?同样表示果汁与牛奶杯数之间的相除关系,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比来表示呢?
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4)练习: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场小小比赛,看一看谁在这个图中发现的比最多。(出示练习九第1题的圆形
结合说出的比,引导学生说明怎样想的,
黄色部分与绿色部分面积的比是3:6;绿色部分与黄
色部分面积的比是6:3;黄色部分与圆面积的比是3:9;绿色部分与圆面积的比是9:3
2.认识不同类量的比
(1)解答:出示例8,引导学生根据条件,求出小军与小伟的速度。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算的?[板书:900÷15=60(米/分) 900÷20=45(米/分)
(2)交流: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速度=路程÷时间)指出路程和时间的这种相除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15,(板书)那么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几比几呢?(板书)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意思呢?900:20呢?
(4)扩展:除了路程与时间这两个数量的这种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两种相关联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呢?为什么?(如总价与数量、长方形面积与长……因为这些数量之间有相除的关系。)
(二)沟通联系,理解“比”
1.讨论:例7中的果汁杯数和牛奶杯数,例8中的路程与时间,虽然情境不同,但每一组的两个数量都存在着什么关系呢?(除法关系)在例7例8中,我们把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又怎样表示的?
2.小结:两数相除,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所以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作两个数的比。(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作两个数的比)
[设计说明: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并对比有了初步体的基础上,通过对两个同类量的比与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进行观察比较,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发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在主动思考、积极探求中让学生经历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比的本质意义的过程。]
(三)自主研修,完善“比”
1.布置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4页的新授内容,自学完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独立自学,根据需要在重点地方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现在是展示你们智慧的时候了,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的收获和大家分享预设一:可以用前项除以后项求出比值。
追同:你能算出例7,例8中每个比的比值是多少吗?
指出:比的比值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
预设二: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分数中的分数值。教师同时出示表格。
比 | 前项 | 比号 | 后项 | 比值 |
除法 | 被除数 | 除号 | 除数 | 商 |
分数 | 分子 | 分数线 | 分母 | 分数值 |
预设三:比的后项不能为0
追问: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呢?
预设四: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追问:你能选择黑板上的一个比写成分数形式,并读一读吗?
[设计说明: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概念之后,有关比的知识还有很多,都是些概念性的知识,教师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将零散的、复杂的知识点梳理得清晰、明确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2.辩一辩。
提问: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足球比赛中会出现4:0呢?它和我们数学上的比是一回事吗?
指出:这里的4:0表示两队的分数,只是记录个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差关系,而不是表示它们的相除关系。
3.逐一完成练习九第1-3题
4.画一画:做练习九第4题。
要求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使长方形的长
与宽的比是2:1。
交流: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大小不同。那你能画出多少个符合这样条件的长方形?但无论怎样画,画出的长方形中什么是不变的?
指出:我们用一个比就可以概括这些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相除关系,比的作用还真大。
5.介绍身体中的比
人的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身高与胸围下比大约是2:1;人的体重与血液质量之比大约是13:1。
[设计说明: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形式活泼,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体会比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组织学生回顾课堂学习过程,交流收获。
2.回顾过去对相除关系的研究,引出问题:为什么在有了除法、分数之后人们还会使用比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继续研究下去,相信你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旧知,导入新课,自主探究,构建新知,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总结交流,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检测反馈,巩固运用,回顾总结,自我反思,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