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知识清单)
【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 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 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讲义),共7页。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固体)由原子构成,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二)微粒的性质1.微粒(如分子)的性质(1)分子极小,其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①特征:温度越高,分子受热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②实验:分子运动实验的证明资料:浓氨水显碱性,有强烈的挥发性。酚酞试液是酸碱指示剂,遇到碱性溶液变红。 实验1实验2实验3操作酚酞溶液滴入蒸馏水浓氨水滴入酚酞溶液大烧杯罩住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现象溶液为无色溶液由无色变红色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无明显现象结论水不能使酚酞变色浓氨水能使酚酞变色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析水不显碱性浓氨水显碱性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3)分子间有间隔①分子间隔大小一般情况下,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较大,固体和液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较小。解释生活现象:气体体积容易压缩,固体和液体较难被压缩。②分子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A.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三态变化、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变大。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注意: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在改变)(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三)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分子①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②解释:单个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沸点等宏观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的性质。分子的构成①分子由原子构成 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的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微观示意图: 4.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四)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实质以分子为例宏观微观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分子不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在改变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分子改变,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五)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子原子相同点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都在不停的运动;3.微粒间都有间隔;4.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相互关系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注意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就由该微粒保持化学性质;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分子只比构成它的原子大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无轨运动。所有原子都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不一定有中子(如氢原子无中子)。 (1)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排布1.规律(1)电子层由内而外总共分为7层,电子分层运动,电子优先排在离核较近的电子层,依次向外排布。(2)第1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2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3)原子结构示意图(4)原子结构排布规律:每一横排,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除稀有气体外,每一纵列,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2.原子结构和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一般相似。 (三)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形成过程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3.需要掌握的离子符号氢离子H+、银离子Ag+、锌离子Zn2+、铜离子Cu2+、铁离子Fe3+、亚铁离子Fe2+、氢氧根离子OH-、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铵根离子NH4+4.离子符号的意义: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结构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电性不带电带正电带负电是否稳定结构除稀有气体原子稳定外大多数未稳定稳定稳定联系原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 (四)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 1 ”,可省略。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实际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近似算法: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3 元素(一)元素1.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理解:(1)不同元素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2)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3)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元素种类不变。(4)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3.元素的含量分布地壳中前五位:氧O、硅Si、铝Al、铁Fe、钙Ca; 生物体内前五位:氧O、碳C、氢H、氮N、钙Ca。4.元素符号的意义(1)宏观:表示一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3)特殊:某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物质。(4)数字+元素符号,只表示微观意义:几个原子。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如:5O:表示5个氧原子; 3Ne:3个氖原子。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概念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适用范围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联系原子是元素的个体,元素是一个归类“集体”(二)元素周期表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2.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排列规律:每周期从左往右依次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第七周期例外) 易错点辨析(一)误认为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物质不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除分子外,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等。 (二)误认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微粒。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构成它们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决定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仅有分子,还有原子和离子。 (三)误认为分子既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又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体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表现出来的,单个的分子就不能用固态、液态或气态来描述。 (四)误认为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是正确的。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是错误的。同种原子可以根据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形成不同的物质。 例如:磷的单质有红磷和白磷,它们都是由磷原子构成的,却可以构成不同的单质。同种元素的原子可以先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再由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例如:氧气和臭氧。 (五)误认为原子一定不能再分。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分子和原子能不能再分,是以化学变化为前提条件的,如果离开这一前提条件,分子、 原子都是可以再分的。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又可以分成质子、 中子和电子。 (六)误认为混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而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因此,无论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中的物质既可由分子构成,也可由原子或其他微粒构成。 (七)误认为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同一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例如钠原子和钾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但也有一些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不相似,例如, 氦原子和镁原子,前者化学性质稳定,后者化学性质活泼。 (八)误认为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真实质量。 原子的质量是指原子的实际质量,数值非常小,单位为kg;而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实际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单位是1,省略不写。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九年级化学必备单元知识清单(人教版),共6页。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 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讲义),共6页。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 第4单元+自然界的水(讲义),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