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学案
展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学案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2.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歌的内涵。
3.理解诗人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4.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国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诗歌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资料链接
1.识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1906年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21年发起创造社并出任总务委员,同年8月,出版了诗集《女神》,轰动文坛,成为新诗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主要诗词作品有《凤凰涅槃》《炉中煤》等。
2.探背景
郭沫若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时,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诗人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对于力的赞歌,对于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赞歌。
3.知常识
新 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 、壮丽的 和无限的 ,赞美了 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参考答案:白云 北冰洋 太平洋 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
(二)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太平洋力量 滚滚洪涛 ②歌颂创造力
(三)文本探究
1.本诗开篇写了自然景观,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2.本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形象,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②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和景仰。
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最突出的两个字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提”字,表现了“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横扫旧宇宙的力量。②“推”字,表现了“太平洋”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的猛烈冲击。诗句充溢着对力的崇高美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内心摧毁旧事物、创造新世界的激情。
4.“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前三句运用呼告手法,后一句运用排比修辞,表达了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
三、鉴赏技法
新诗鉴赏基本方法
1.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有很强的直觉性。 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
2.揣摩诗歌的意象
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影像。在一首诗歌中,意象或者是单一的,或者是繁复的,诗歌正是借助这些意象来传达诗意,抒发诗人主体的情感的。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3.挖掘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课堂学习,延伸阅读,拓展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学案使用说明,学科核心素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课后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学案,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