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
展开第2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二)
课题 | 分数单位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65页及第66页的内容 | ||
教学目标 | 1.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2.结合制作“分数墙”的活动,认识分数单位。 3. 让学生经历测量课本,制作“分数墙” 等数学法,在动手、操作、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拓展思维,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 ||
教学重点 |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 ||
教学难点 | 结合制作“分数墙”的活动,认识分数单位。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附页3纸条 |
教 学 过 程 | 备 注 |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古人没有尺子的时候怎么测量吗? 课件出示古人用绳子测量桌子图。 学生:以绳子的长度为标准测量,看看有多少个绳子。 教师:如果绳子的长度不能正好测量完呢,剩下的长度怎么表示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再认识(二))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第1题。 教师:我们今天参考古人的测量方法,用纸条测量我们的数学书。请同学们剪下附页3中的纸条,去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学生独立剪一剪、量一量。交流测量结果。学生汇报。 学生:数学书的宽正好是3个纸条长,数学书的长不够5个纸条长,比4个纸条长多一些。 2.学习第2题。 教师:数学书不够1个纸条长的部分怎么量?我们把纸条变短试一试。 我们先把纸条对折,用纸条的一半去量一量。 学生对折纸条,汇报结果。 学生:纸条对折去量,还是不能正好量完。 教师:那我们把纸条再变短,用纸条的去量呢? 学生对折纸条,汇报结果。 学生:正好量完。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纸条量数学书,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发现呢?(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将给定的分数等分,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单位长度去量物体的长度,如果正好量完,由此可得到用分数表示的物体长度。 3.学习第3题。 教师:观察“分数墙”,你能看懂是怎么画的吗? 学生:这里是把一行看成是一个整体,第二行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第三行是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第4行就是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学生自主完成填空,互相交流发现,学生汇报。 学生1:分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就越小。 学生2:< 学生3:9个是1。 …… 教师:像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板书)每个分数都可以看作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比如的分数单位是,也就是3个。 课堂小结 把整体“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整体“1”中就有几个几分之一。 三、当堂训练 1.课件出示教材P66“练一练”第1题。 学生剪一张长方形直条作为度量单位,先估计,再实际度量。多余部分用分数表示,两人一组互相交流,学生上台演示。 2.课件出示教材P66“练一练”第2题。 通过尺子、人民币等熟悉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认识分数单位。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分数单位,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6页“练一练”第3,4题。 |
复习学过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
有其他的方法也给予肯定。
不要求全部找出来。
学生总结课堂内容,与同桌交流
| |
板书 设计 | 分数的再认识(二) 像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 |
教后 反思 | (1)分数单位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认识并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分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习的兴趣。(2)在本课时的讲解中也有一些不足,对对分数墙的讲解有些急于求成,应该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加深对分数单位的理解。 |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共3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共3页。
小学数学2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2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量一量,探究“分数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