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课时作业
展开《植树的牧羊人》随堂练习
【基础练习】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数落(shǔ) 坍塌(tā) 微薄(bó) 挑头(tiǎo)
B.琢磨(zuó) 溜达(liú) 山毛榉(jǔ) 流淌(tǎng)
C.白桦(huá) 薄荷(bò) 鲜嫩(nèn) 干涸(hé)
D.酬劳(chóu) 薰香(xūn) 废墟(xū) 呼啸(xiào)
-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溜达 账篷 光秃秃 沉默寡言
B.琢磨 呼啸 熏衣草 刨根问底
C.拣择 嫌弃 热腾腾 滴水不露
D.酬劳 干燥 山毛榉 源源不断
-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谷文昌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B.我们应该对“欠薪”问题“刨根问底”,找出真正的症结,并对症施治。
C.“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校长的一番高谈阔论让学生们深受教育。
D.我们坚信教育可以成为一件美好的、慢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不再是急功近利追求结果的事情。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B.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
C.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左右。
D.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②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③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
④1913 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⑤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A.④③①②⑤ B.⑤④①②③ C.④①②③⑤ D.③①②④⑤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C.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 下列关于《植树的牧羊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一文运用第三人称叙事,使得故事更为真实可信。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 1953 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 下列对《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将人物的活动放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B.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C.文中的“1913 年”“1920 年”“1945 年”表明前后长达 30 多年,而对牧羊人 30 多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荒原变为绿洲的艰难过程的担忧。
D.“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着他将用自己的行动滋润这个荒凉的地方。
-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6 月 5 日,生态环境部在 2020 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正式发布“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吉祥物是一对名为“小山”和“小水”的卡通形象。“小山”以青山为造型、绿叶为发饰、祥云为鞋子纹样,寓意绿色与和谐;“小水”以绿水为造型、花朵为头饰、水纹为鞋子纹样,寓意洁净和美丽。这一设计表达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吉祥物的发布意在呼吁人们珍爱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受益者,我们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1) 请给上述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20 字)
(2) 请将画线句改成双重否定句。(不改变句意)
【重难思考】
- 回忆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有关内容,说说文中的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联系小说内容,说说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牧羊人的故事。请你试着以牧羊人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比较后思考小说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
【课内阅读】
-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 1920 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 年 6 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 87 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 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1)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2) “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3)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课外提升】
易妈妈种树
一个母亲悲痛的肩膀,扛起了本不属于她的责任。植树不易,她种下了分量最重的承诺和大爱。
——题记
她叫易解放,旅日华侨。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易妈妈”。2000 年的一天,噩运降临到易妈妈家,她的儿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英年早逝。
儿子生前有个想法,大学毕业后回国去,成立一个民间防治沙尘暴的组织,在沙漠里种大片大片的树。作为妈妈,易妈妈要帮儿子完成这个心愿。于是,她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我要回国种树去,到荒漠里种树去”。
塔敏查干大沙漠,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塔敏查干”的蒙语意思是“死亡之海”。易妈妈将种树地点选在了这里。她与当地政府签下了合同:用 10 年时间,在这片严重沙化的土地上,种植 110 万棵树;20 年后,110 万棵树全部捐给当地村民。
她拿出一部分儿子的生命赔偿金作为启动资金,开始了沙漠植树。2004 年 4 月 22 日那天,她在沙漠里种下了第一批树苗。
林场负责人听说她是个人出资来沙漠种树,主动将原本 2 元一棵的树苗降到了 1 元一棵。树苗运到基地后,要由马车或吉普车运到沙漠边,这里离种植目的地还有五百米远,只能靠大家的肩膀扛过去,来回一趟得半个小时。易妈妈亲自上阵,弯腰扛起了几十棵树苗。她说:“我必须这么做,大家都是来帮我的,我不起表率作用行吗?”
一棵、两棵,一排、两排,一片、两片……一周左右的时间,易妈妈他们种了 2 万多棵树。沙漠中种树,缺水是最严重的问题,大家从两三里外的牧民家用脸盆、水桶接水浇树。在众人的努力下,第一批小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春天种了树,易妈妈夏天过去检查。树苗已经长高了,给炎热的沙漠撒下一片清凉。
她着手准备第二批的种植。没有钱,她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一套用来养老的房子。于是,她又一次在库伦旗种下了 6 万棵树。
谁知,这次种下的树大面积死亡,成活率极低。她失望过,也犹豫过,最后,她告诉自己:拉弓没有回头箭。她悉心研究树苗死亡的原因,最后,干脆在当地住下来,跟当地的村民和专家好好学习种树的知识。怎么选树苗,怎么挖土,怎么浇水、施肥……
几年下来,易妈妈脸上的阴霾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欢喜和快乐。她的精神和大爱感召更多的个人和企业加入到植树的队伍中。2010 年,她提前完成了种植目标——在漫漫沙漠中种下了 110 万棵树!开始,她只是为了完成儿子的心愿在沙漠造林,渐渐地,她感觉到这项事业意义的深远。她说:“从事环保造林不仅是对儿子的爱,更让我学会去爱更多的孩子。”同样,她也得到了许许多多孩子的爱,志愿者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妈妈”。
如今的库伦旗,已不再是黄沙漫天的场景。那里有大片的绿树,树中间有农民种下的大豆,小草也爬满了沙丘。曾经消失不见的动物们又回来了,在树林间安家落户。雨水也多了……
树林的边上,当地人给易妈妈的儿子立了块碑,上面写着这样的话:
您是一棵树
无论活着还是倒下
都是有用之才
活着
为阻挡风沙而挺立
倒下
点燃自己
给他人以光明和温暖
而这,又何尝不是易妈妈自身的写照呢?
(摘自《学习报》,有改动)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选文前面的“题记”有什么作用?
(3) 易妈妈在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4) 怎样理解易妈妈儿子的碑文“又何尝不是易妈妈自身的写照”?
(5) 本文中的主人公“易妈妈”和课文中的“牧羊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
【小练笔】
- 课文开篇,作者写道:“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同学们,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标准,你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好人”吗?他是谁?他做了些什么事?请用一小段文字把他的事迹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200 字左右)
答案
1-8 DDCCBBCC
9.
(1) 示例: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
(2) 示例一:我们不能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示例二:我们不可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10. (1)他是一个极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2)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热爱生活的人,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语句可以看出。
11. 小说的主人公艾力泽·布菲是作者为表达自己的理想而塑造的人物。牧羊人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却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他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变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12. 示例:1910 年,在我的独子和妻子相继离世后,我来到这里开始了孤独的种树生活。起初我边放羊边种橡树,每天都种 100 颗橡子。后来,我改养蜜蜂。战争没有打乱我的种树生活,我就这样坚持了 35 年,原先的荒山终于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沃土。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既能通过具体描写展现牧羊人的形象,又能直接表达自己对牧羊人的看法,以及对牧羊人的敬佩、礼赞之情,将牧羊人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
13.
(1) 在牧羊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美丽、富饶、充满生机的家园。
(2) 原来这个村子干旱无比,现在却看到了溪水。
(3) 渲染了这里树木葱茏、流水潺潺的美丽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艾力泽•布菲老人的赞美之情。
14.
(1) 旅日华侨易妈妈为完成儿子生前的心愿回国来到塔敏查干大沙漠,义务植树110万棵。
(2) 揭示文章主旨,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 一是缺水,从两三里外的牧民家里用脸盆、水桶接水浇树;二是缺钱,她卖掉了一套用来养老的房子;三是树苗大面积死亡,她在当地住下来,向当地村民和专家学习种树知识。
(4) 易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了儿子生前的心愿,她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资金贡献给了种树防沙事业,奉献了自己,造福了当地人民。所以说这个碑文就是“易妈妈自身的写照”。
(5) “易妈妈”和“牧羊人”,都具有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伟大精神和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启发:符合文章主旨,合情合理即可)
15. 小练笔要符合写作要求,细致描摹,情感真切。
语文人教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精品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精品课后练习题,共6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随堂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