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训练-化学平衡(含答案)
展开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训练-化学平衡
一、单选题
1.(2023春·辽宁·高三校联考期中)某温度下,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4mol发生如下反应 有关数据如下:
时间段/min
的平均生成速率/
0-1
0.4
0-2
0.3
0-3
0.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30秒时,的浓度大于
B.0-1min内,的反应速率为
C.2min30秒时物质的量小于2.8mol
D.当的体积百分数不变时,不能说明此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2.(2023春·河南郑州·高三河南省实验中学校考期中)已知反应NO2(g)+CO(g)=NO(g)+CO2(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都能用来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B.1 mol NO2和1 mol CO的键能总和小于1 mol NO和1 mol CO2的键能总和
C.若将该反应设计成燃料电池,则电极反应物不同,电极材料可能相同
D.1 mol NO2(g)和1 mol CO(g)的总能量低于1 mol NO(g)和1 mol CO2(g)的总能量
3.(2023春·北京西城·高三北京八中校考期中)对可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
B.单位时间内生成的同时,消耗,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
4.(2023春·山东济宁·高三统考期中)在一定温度下,将和C(各0.16mol)充入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到了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得的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t/s
2
4
7
9
n(C)/mol
0.12
0.10
0.09
0.09
①反应前2s的平均反应速率
②反应进行至4s末时,的转化率为37.5%
③其他反应条件不变,加入一定量的C(s),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④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1 B.2 C.3 D.4
5.(2023春·浙江温州·高三校联考期中)对于可逆反应A(g)+3B(g)2C(g)+D(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的反应速率最慢的是
A.v(A)=0.3mol•L-1•s-1 B.v(B)=0.6mol•L-1•s-1
C.v(C)=0.5mol•L-1•s-1 D.v(D)=0.9mol•L-1•s-1
6.(2023春·湖北襄阳·高三襄阳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对于可逆反应A(g)+3B(g)2C(g)+2D(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A)=0.3mol•L-1•s-1 B.v(B)=1.8mol•L-1•s-1
C.v(D)=0.7mol•L-1•s-1 D.v(C)=1.5mol•L-1•min-1
7.(2023春·山东临沂·高三统考期中)某探究小组研究的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反应速率可通过测定减半所需时间来确定。在一定温度下,获得如下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初始浓度
减半所需时间t/min
①
0.10
10.0
5.0
10
②
0.10
10.0
2.5
20
③
0.20
10.0
5.0
5
④
0.10
5.0
5.0
5
分析以上数据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增大增大 B.增大不变
C.实验①和②的不相等 D.实验③的为
8.(2023春·福建厦门·高三厦门双十中学校考期中)在一定温度下,某容器内的某一反应中,气体X、Y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时,Y的浓度是X的浓度的2倍
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时,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
D.时,X、Y的量不再变化,化学反应停止了,正、逆反应速率为零
9.(2023春·河南濮阳·高三濮阳一高校考阶段练习)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M和4molX置于1L的恒容密闭反应器中发生如下反应:,Q、R物质的量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1
B.达到反应限度时M的浓度为0.6mol/L
C.达到反应限度时消耗1.6molX
D.前2min平均反应速率:
10.(2023春·四川资阳·高三四川省资阳中学校考期中)NO2和N2O4可以相互转化:2NO2(g)⇌N2O4(g),反应过程放热,现将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体积为1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O2和N2O4在a点时浓度相等,a点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B.前10min内用v(N2O4)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4mol/(L·min)
C.反应速率v正(b点)
11.(2023春·山东济宁·高三统考期中)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对该反应的推断正确的是
A.在0~6s内,C的化学反应速率约为0.133mol·L-1·s-1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C⇌6A+2D
C.6s后,反应停止
D.在0~4s内,3v(B)=4v(C)
12.(2023·上海·高三专题练习)700℃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2(g)和H2(g),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表(表中t2>t1):
反应时间/min
n(CO2)/mol
n(H2)/mol
0
0.60
1.80
t1
0.20
t2
0.6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0~t1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mol·L-1·min-1
B.若9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2,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t2时,c(CO2)=0.10mol·L-1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molCO2(g)和0.40molH2O(g),则v正>v逆
13.(2023春·浙江·高三校联考期中)将5 mol 和1 mol 混合气体通入2 L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维持容器内温度不变,10 min末测定的浓度为0.2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反应开始到10 min,的生成速率 mol/(L•min)
B.若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同时产生3a mol ,则表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反应达到平衡后充入少量氦气,压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D.当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则表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4.(2023春·浙江杭州·高三校联考期中)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两者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能发生反应:,为了验证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如表所示。已知280℃的情况下,反应后达到平衡,测得NO的浓度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实验编号
t/
NO的初始浓度
CO的初始浓度
Ⅰ
280
Ⅱ
350
A.表中的数值应为
B.当,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C.时,前内,用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D.的情况下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为
二、非选择题
15.(2023春·广东广州·高三广州市白云中学校考期中)在化学反应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人们除了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以实现新期特的物质转化或能量转化,还要关注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和程度,以提高生产效率。
(1)控制条件,让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用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NO和CO的浓度如表。
时间
0
1
2
3
4
5
10.0
4.50
2.50
1.50
1.00
1.00
3.60
3.05
2.85
2.75
2.70
2.70
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___,从表格看,已达化学平衡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
(2)如图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气体后,发生反应,已知是红棕色气体,是无色气体。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时,反应未达到平衡,浓度在减小
b.时,反应达到平衡,反应不再进行
c.各物质浓度不再变化
d.各物质浓度相等
e.,浓度增大
f.反应过程中气体的颜色不变
(3)在压强为条件下,与的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能自发放热反应生成甲醇:。为了寻得合成甲醇的适宜温度与压强,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的实验设计表中。表中剩余的实验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编号
(℃)
①
180
0.1
②
5
③
350
5
(4)比较相同浓度的溶液和不同浓度的溶液反应的反应快慢可通过测定___________来实现。
(5)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根据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生成氨气的反应速率由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_
A. B.
C. D.
16.(2023春·福建福州·高三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校考期中)某温度时,在0.5L密闭容器中,某一可逆反应的A、B气体,起始时压强为100KPa,各物质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可得:
(1)已知在该条件下,该反应每生成1molB,放出QkJ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2)若降低温度,则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_______(填“加快”“减慢”或“不变”,下同),逆反应速率_______。
(3)第4min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v(正)_______v(逆)(填“>”“<”或“=”)。
(4)0–4min内,用B的浓度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mol·L-1·min-1。
(5)反应达到平衡,此时体系内压强为_______。(已知一定条件下,气体压强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
17.(2023·上海嘉定·统考二模)短周期的元素在自然界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红酒中添加一定量的SO2可以防止酒液氧化,这利用了SO2的______性。自来水中含硫量约70mg/L,它只能以_____(填微粒符号)形式存在。
(2)实验室可用浓氨水与氢氧化钠固体作用制取氨气,试用平衡原理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_____。
(3)如图是向5mL0.1mol·L-1氨水中逐滴滴加0.1mol·L-1醋酸,测量其导电性的数字化实验曲线图,请你解释曲线变化的原因_____。
甲硫醇(CH3SH)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用于合成染料、医药、农药等。工业上可用甲醇和硫化氢气体制取:CH3OH+H2SCH3SH+H2O。
熔点(℃)
沸点(℃)
甲醇
-97
64.7
甲硫醇
-123
7.6
完成下列填空:
(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_____。该反应的温度为280~450℃,选该反应温度可能的原因是:①加快反应速率;②_____。
(5)已知在2L密闭容器中,只加入反应物,进行到10分钟时达到平衡,测得水的质量为5.4g,则v(CH3SH)=_____mol/(L•min)。
(6)常温常压下,2.4g甲硫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其他稳定产物,并同时放出52.42kJ的热量,则甲硫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8.(2023春·湖北·高三校联考期中)实验小组对可逆反应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T℃时,起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X、Y,测得反应过程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c)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1)起始充入X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
(2)b的数值为_______。
(3)内的反应速率_______。
(4)该反应达最大限度时Z的体积分数_______。
(5)时的正反应速率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时的正反应速率。
(6)下列描述能表示该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A.容器中Y与X的物质的量相等 B.Z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
C. D.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由于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故30秒时,的浓度大于0.2mol/L,所以的浓度大于,A正确;
B.1min内生成为,所以消耗0.8mol,质量为62.4g,故反应速率为62.4g/min,B正确;
C.由数据可知2min、3min时的物质的量相同,所以说明2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根据的速率可知此时消耗的物质的量为:,剩余为:,C错误;
D.生成物中只有氨气和二氧化碳,两者物质的量之比是一个定值,所以的体积百分数保持不变时,与是否达到平衡没有关系,D正确;
故选C。
2.D
【详解】A. 该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均为气体,都能用来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故A正确;
B. 1 mol NO2和1 mol CO的键能总和小于1 mol NO和1 mol CO2的键能总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 若将该反应设计成燃料电池,则电极反应物不同,CO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NO2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材料可能相同,故C正确;
D. 1 mol NO2(g)和1 mol CO(g)的总能量高于1 mol NO(g)和1 mol CO2(g)的总能量,反应放热,故D错误;
故选D。
3.A
【详解】A.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到平衡,故A正确;
B.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一氧化氮的同时,消耗x mol 氨气都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故B错误;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气体压强减小,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故C错误;
D.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则,故D错误;
故选A。
4.C
【详解】①由表格数据可知,2s时碳的物质的量为0.12mol,由方程式可知,反应前2s一氧化碳的平均反应速率为=4×10—3 mol/(L·s),故正确;
②由表格数据可知,4s时碳的物质的量为0.10mol,由方程式可知,反应进行至4s末时,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100%=37.5%,故正确;
③其他反应条件不变,加入一定量的浓度为定值的碳固体,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错误;
④由表格数据可知,7s反应达到平衡时,碳的物质的量为0.09mol,由方程式可知,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009mol/L,故正确;
①②④正确,故选C。
5.B
【详解】根据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比,将反应速率都转化为B的速率。则A.速率为0.9 mol•L-1•s-1;B.速率为0.6 mol•L-1•s-1;C.速率为0.75 mol•L-1•s-1;D.速率为2.7 mol•L-1•s-1。故速率最慢的为B。
故选B。
6.B
【分析】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转化为同种物质的反应速率比较反应速率,注意速率单位统一,以此来解答。
【详解】A.v(A)=0.3mol•L-1•s-1;
B.v(B)=1.8mol•L-1•s-1,转化为v(A)=1.8mol•L-1•s-1×=0.6mol•L-1•s-1;
C.v(D)=0.7mol•L-1•s-1,转化为v(A)=0.7mol•L-1•s-1×=0.35mol•L-1•s-1;
D.v(C)=1.5mol•L-1•min-1=0.025mol•L-1•s-1;转化为v(A)=0.025mol•L-1•s-1×=0.0125mol•L-1•s-1;
显然B中反应速率最快,故选B。
7.B
【详解】A.比较①③数据可以判断出,增大,时间减半,v(Cr3+)增大,故A正确;
B.对比①②组数据,可以判断出增大c(Ag+),v(Cr3+)增大,故B错误;
C.实验①的v(Cr3+)=ΔcΔt=5mol/L10min=,实验②的v(Cr3+)=ΔcΔt=5mol/L20min=,两组实验速率不相等,C正确;
D.实验③的v(Cr3+)=ΔcΔt=5mol/L5min=,故D正确;
故选B。
8.A
【详解】A.从图中可知,t1时刻Y的物质的量为6mol,X的物质的量为3mol,Y的浓度为X浓度的2倍,A正确;
B.从图中可知,Y的物质的量逐渐减小为反应物,X的物质的量逐渐增大为生成物,且平衡时消耗Y6mol,生成X3mol,则Y和X的系数比为2:1,但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Y(g)X(g),B错误;
C.t2时X、Y的物质的量相同,但是正逆反应速率不同,此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反应未达到平衡,C错误;
D.t3时刻,反应达到平衡,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正逆反应速率不为零,D错误;
故答案选A。
9.C
【详解】A.由图分析,0~2min时Q、R的变化量分别为0.8mol、0.4mol,由于变化量之比等于系数之比即0.8:0.4=2:a,计算得a=1,A项正确;
B.从图看2min时达到平衡,即反应限度。由于变化量之比等于系数之比即0.8: =2:1计算得到=0.4mol。则平衡时n(X)=1-0.4=0.6mol,c(M)=0.6mol/L,B项正确;
C.由于变化量之比等于系数之比即0.8: =2:3计算得到=1.2mol,达反应限度消耗1.2molX,C项错误;
D.2min平均速率为,D项正确;
故选C。
10.C
【分析】从图分析,10min内Y变化量为0.6-0.4=0.2mol/L,而X为0.6-0.2=0.4mol/L。所以Y为N2O4而X为NO2。
【详解】A.化学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a点之后各物质浓度发生变化,所以a不是平衡,A项错误;
B.由上分析N2O4的变化量为0.2mol/L,则v=,B项错误;
C.如图d点NO2的浓度高于b点,所以v正(b点)
故选C。
11.B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从反应开始到6s时刻,B物质减少了0.6mol,C 物质减少了0.8mol,A物质增加了1.2mol,D物质增加了0.4mol,则该反应的反应物是B、C,生成物是A、D,四者的改变量之比:0.6:0.8:1.2:0.4=3:4:6:2,则该反应的方程式为:3B+4C⇌6A+2D;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在0~6 s内,C减少了0.8mol,化学反应速率,故A错误;
B.据分析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3B+4C⇌6A+2D;故B正确;
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6s后达到平衡,反应不会停止;故C错误;
D.不论任何时段,各物质的速率之比为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4v(B)=3v(C);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12.C
【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t1时△n(CO2)=0.60mol-0.20mol=0.40mol,根据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可知,△n(H2)=0.40mol=1.20mol,故t1时n(H2)=1.80mol-1.20mol=0.60mol,故t1时反应达平衡,t2时n(CO2)=0.20mol;
【详解】A.v(CO2)== mol·L-1·min-1,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H2)=3v(CO2)=mol·L-1·min-1,选项A错误;
B.在700℃时,t1min时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此时c(CO2)==0.1mol/L,c(H2)==0.3mol/L,c(CH3OH)=c(H2O)==0.2mol/L,则K==14.8,温度升至9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2,说明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平衡是向左移动的,那么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选项B错误;
C.t2时n(CO2)=0.20mol,c(CO2)=0.10mol·L-1,选项C正确;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molCO2(g)和0.40molH2O(g),c(CO 2)==0.2mol/L,c(H2O)==0.4mol/L,Qc==14.8=K,平衡不移动,则v(正)=v(逆),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3.D
【详解】A.甲烷的起始浓度为,10 min末测定的浓度为0.2 mol/L,则甲烷浓度的变化量为0.3mol/L,氢气浓度的变化量为0.9mol/L,从反应开始到10 min,的生成速率,A错误;
B.若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同时消耗3a mol ,此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同,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B错误;
C.反应达到平衡后充入少量氦气,恒容条件下,压强增大,但各物质浓度都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C错误;
D.该反应正向气体分子数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大,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当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D正确;
故选D。
14.C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目的为验证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即除温度不同外其余条件需完全相同,则表中的数值应为,A正确;
B.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当时,有,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
C.由题干数据可知,时,前内,用NO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用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C错误;
D.由三段式分析:,故的情况下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为,D正确;
故答案为:C。
15.(1) 1.875×10-4mol/(L•s) 4s
(2)ace
(3) 180 2:3
(4)溶液出现浑浊的时间
(5)BADC
【详解】(1)前 2s 内(NO)=mol/(L•s)=3.75×10-4mol/(L•s),相同时间内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 (N2)=(NO)=×3.75×10-4mol/(L•s)=1.875×10-4mol/(L•s);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4s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此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答案为:1.875×10-4mol/(L•s);4s;
(2)a.t1时,反应未达到平衡,反应正向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减小,则二氧化氮浓度减小,a正确;
b.t2时,反应达到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等不等于0,所以反应没有停止,b错误;
c.t2~t3段为平衡状态,各物质的浓度不变,c正确;
d.t2~t3段为平衡状态,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不相等,d错误;
e.0~t2段反应正向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则N2O4浓度增大,e正确;
f.二氧化氮浓度越大,气体颜色越深,0~t2段反应正向进行,二氧化氮浓度减小,气体颜色变浅,f错误;
故答案为:ace;
(3)寻找合成甲醇的适宜温度和压强,故温度压强为变量,相同,m=2:3;①②中压强不同,则温度相同为180℃,故答案为:180;2:3;
(4)已知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则比较相同浓度的Na2S2O3溶液和不同浓度的H2SO4溶液反应的反应快慢可通过测定溶液出现浑浊的时间来实现,故答案为:溶液出现浑浊的时间;
(5)将反应速率全部转化为氢气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A.(H2)=0.6mol/(L•min);B. (N2)=0.3mol/(L•min),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H2)=0.9mol/(L•min);C. (NH3)=0.15mol/(L•min),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H2)=0.225mol/(L•min);D. (H2)=0.3mol/(L•min);所以该反应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D>C,故答案为:B>A>D>C。
16.(1)2A(g)=B(g)DH=-QkJ/mol
(2) 减慢 减慢
(3)>
(4)0.1
(5)70kPa
【详解】(1)根据图示可知在前4min内A减少0.4mol,B增加0.2mol,一定时间后A、B都存在,且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其中A是反应物,B是生成物,二者改变的物质的量的比是=0.4mol:0.2mol=2:1,反应每生成1molB,放出QkJ热量,故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A(g)=B(g)DH=-QkJ/mol;
(2)降低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慢;
(3)4min后,A的物质的量减小,B的物质的量增加,则反应正向进行,因此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v正>v逆;
(4)在0~4minB物质的量改变△n(B)=0.4mol-0.2mol=0.2mol,则用B的浓度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B)=;
(5)该反应达到平衡时,n(A)=0.2mol,n(B)=0.5mol,恒温恒容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故平衡时总压强和起始时总压比为(0.5+0.2)mol:(0.8+0.2)mol=7:10,7:10=p平:100KPa,因此平衡时总压p平=70KPa。
17.(1) 还原性 SO
(2)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溶于水增加了氢氧根浓度,且溶解过程放热,使平衡NH3+H2ONH3·H2ONH+OH-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氨气逸出
(3)氨水是弱电解质本身导电性差,滴加醋酸后生成强电解质醋酸铵,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增强,反应完全后继续加醋酸,离子浓度因稀释而减小,导电性减弱
(4) K= 催化剂的最佳活性温度范围
(5)0.015
(6)CH3SH(g)+3O2(g)=SO2(g)+CO2(g)+2H2O(l) △H=-1048.4kJ/mol
【详解】(1)红酒中添加一定量的SO2可以防止酒液氧化,SO2作抗氧化剂,体现了SO2的还原性;由于自来水中通入了一定量的氯气或添加了具有强氧化性的含氯消毒剂,因此自来水中的S只能以不具有还原性的最高价存在,即;
(2)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促使NH3的挥发,使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使NH3+H2ONH3•H2ONH+OH-向生成NH3移动,加快氨气逸出;
(3)氨水中的NH3∙H2O是弱电解质,只能微弱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OH-,溶液的电导率不大。向其中加入弱酸醋酸溶液时,二者发生反应产生可溶性强电解质CH3COONH4,使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电导率增强,当恰好反应时,离子浓度最大,此时电导率达到最大值,后来醋酸溶液过量,过量的醋酸溶液对CH3COONH4起稀释作用,导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逐渐减少,溶液的电导率逐渐降低;
(4)根据反应方程式可推出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5)已知在2L密闭容器中,只加入反应物,进行到10分钟时达到平衡,测得生成水的质量为5.4g,及n(H2O)=5.4g÷18g/mol=0.3mol,则v(H2O)=,则v(CH3SH)=0.015 mol/(L•min);
(6)常温常压下,2.4g甲硫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放出52.42kJ的热量,则1mol甲硫醇燃烧放出的热量=20×52.42kJ=1048.4kJ,则其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SH(g)+3O2(g)=SO2(g)+CO2(g)+2H2O(l) △H=-1048.4kJ/mol。
18.(1)
(2)2
(3)0.025
(4)50%
(5)大于
(6)BC
【分析】从图中可知,相同时间内Y的变化量为X的2倍,则b=2。
【详解】(1)起始时X的浓度为0.1mol/L,则起始充入X的物质的量为0.8mol。
(2)根据分析可知,b=2。
(3)0-4min内,Y的浓度变化量为0.1mol/L,则v(Y)==0.025mol·L-1·min-1。
(4)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X、Y、Z三种物质的浓度分别为0.05mol/L、0.1mol/L和0.15mol/L,则Z的体积分数为0.15÷(0.05+0.1+0.15)=50%。
(5)从图中可知,该反应从开始到平衡一直是正向进行,即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直至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故1min时的正反应速率大于4min时的正反应速率。
(6)A.容器中Y和X的物质的量相等,这取决于反应初始的投料比和反应进程,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A错误;
B.Z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说明体系中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B正确;
C.根据方程式可知3v逆(X)=v逆(Z)=v正(Z),Z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C正确;
D.该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且反应物和产物均为气体,则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D错误;
故答案选BC。
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训练——化学平衡: 这是一份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训练——化学平衡,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训练—化学平衡: 这是一份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训练—化学平衡,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训练-化学平衡: 这是一份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训练-化学平衡,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