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4 *树和天空课后测评
展开13 迷娘(之一)致大海 自己之歌(节选) 树和天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柠檬(méng) 橙子(chéng) 梢头(shāo)
B.山冈(gǎng) 觅路(mì) 行藏(cáng)
C.龙种(zhǒng) 瀑布(pù) 宽敞(chǎng)
D.宜人(yí) 茂密(mào) 云径(jīng)
解析:B项,“冈”应读“gāng”;C项,“敞”应读“chang”;D项,“径”应读“jìng”。
答案:A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 生命的解救,它让我们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 ,这些足以让我们 ,但是,只有持之以恒,我们才能得到精神的历练,逐渐 。
A. 庸常 凝视 宵衣旰食 升堂入室
B. 庸俗 凝望 宵衣旰食 登峰造极
C. 庸常 凝望 废寝忘食 升堂入室
D. 庸俗 凝视 废寝忘食 登峰造极
解析:庸常:平庸;平常。庸俗:平庸鄙俗;不高尚。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凝视:聚精会神地看。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 , 。 ,
, ; ,这却是诗人的事了。
①必须由现实生活提供作诗的动机
②但是据此来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
③也就是诗的真正的核心
④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
⑤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
⑥这就是要表现的要点
A.④⑥③①⑤②
B.①④⑤⑥②③
C.⑥③①⑤②④
D.⑤④①⑥③②
解析: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解说诗人写诗的心路历程。诗人利用个人的学识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诗意,而这个过程是诗歌的真正核心。从这个角度分析,语段开始应该先说诗人的本领,然后解说这种本领的表现,最后解说这种本领体现的意义。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母亲用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促使他愉快地、始终如一地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
B.国庆期间,我校“民间文学研究”小组的全体同学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搜集了近百万字的民间故事,还采录了百余首情歌和少量民歌。
C.未来五年内,所有公共交通设施将配备红十字急救箱,并对司乘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
D.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该加强对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劝阻青少年戒烟。
解析:B 项,“情歌”与“民歌”概念交叉,不能并列。C项,成分残缺,“公共交通设施”不能做整个句子的主语。D项,不合逻辑,应将“戒烟”改为“吸烟”。
答案:A
5.对下列诗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②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A.①拟人 ②对比 ③比喻 ④拟人
B.①借代 ②夸张 ③借代 ④对比
C.①对比 ②夸张 ③借代 ④拟人
D.①比喻 ②借代 ③比喻 ④对比
解析:①“走动”“走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去岁”与“今年”形成对比;③“樊笼”比喻官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④“送”“动”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夜 巷
苏金伞
小巷的记忆力最坏,
虽有纸糊灯刚走过,
马上又糊涂得如拢了藕的塘泥;
一只壁油灯,
抛下的黑影比光还多,
而且还有着消化不良症:
一辆豪华的马车驶入,
像细蛇吞下一头青蛙,
在肚里翻不过身来。
至于失眠倒是不会的。
也有足以炫耀的地方:星子多,
因为大街上的,
都被明灯赶到这里了;
就像:鱼被渔火赶入河湾。
1937年3月19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展示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的夜巷。“夜巷”在诗人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人,这样的想象带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感受。
B.诗歌前三句展现出一幅动态的画。纸糊灯被人拿着晃晃悠悠地从小巷里走过。随着橘色的灯光一点点向巷子深处移去,刚路过的地方再度被夜色笼罩。
C.小巷不仅“记忆力最坏”,它还患有“消化不良症”。因为小巷是一条细细窄窄的巷子,甚至不能让一辆马车调头。
D.诗歌的第一节紧紧扣住“夜巷”的“夜”字展开描述,如写走过小巷的“纸糊灯”,挂在小巷的“壁油灯”等,它们显示了黑夜里小巷的特征。
解析:A项,“这首诗展示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的夜巷”错误,这首诗写的是“中国都市”,而不是“中国乡村”。
答案:A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小巷的记忆力最坏”“糊涂得如拢了藕的塘泥”将小巷拟人化了。
B.诗人用很有意思的比喻,如“像细蛇吞下一头青蛙”,以形写神,写出了小巷的狭窄,读来使人过目不忘。
C.“鱼”代“星子”,“渔火”代“明灯”,“河湾”代“夜巷”,这些借喻产生了美妙的画面,诗歌结尾为暗淡的“夜巷”增添了一抹亮色。
D.诗歌最后一节用动态的事物描写比较静态的画面,动中有静,静中藏动,更加凸显出了小巷的安静、祥和与简陋。
解析:D项,“简陋”不合诗意,诗歌最后一节中的意象、内容等与“简陋”无关。
答案:D
8.拟人化是本诗最显著的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
答案:①赋予了小巷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巷的狭窄、黑暗。②表达了诗人对小巷的特殊情感,让读者感到小巷的有趣和亲近感。
9.有人说,这首诗歌与诗人童年时期的农村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你认可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认可。①诗人选取的意象大多带着乡村气息,如“拢了藕的塘泥”“细蛇”“青蛙”“鱼”“渔火”“河湾”等。②诗人借战乱时期的“夜巷”表达了对乡村文明某种程度的依恋。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再望小村,看见了屋角和山墙,也看见了土院墙里的鸡鸭。 ① ,只是树冠牵连。有农人挑两桶肥料往坡上走。路边一头牛在犹豫着。蓦然响起叫卖声:“卖麻花来——”小山村便正式起床了。往上走便没有路,只一堆一堆的茅草。菅草苫在崖边,似流行歌星的长发,遮住一些美丽的危险,小山羊忍不住就要上当。不远处,便是小时候常玩的草坪,那里有我的老朋友,我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它们大概也长高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 ② 。坡上吹起了微微的小风,紫荆的浓郁香气让人异想天开,忍不住驻足,忍不住远望。村旁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河水浸湿了村子的这儿、那儿,只这一条河就知道,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姑娘的脸为什么粉似桃花,挑水上坡的汉子为什么气壮如牛……村庄全清晰了。原来是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着小小的日子,树木只是一丛一树地覆盖,还有花,一红一黄地点缀,看不清谁是谁家的女子,却听得清一支曲子响起,满村的绿树红花便摇动起来。
10.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
A.比喻 引用 顶真
B.比喻 拟人 排比
C.排比 拟人 顶真
D.借代 引用 对偶
解析:“菅草苫在崖边,似流行歌星的长发”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山村便正式起床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为什么气壮如牛”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答案:B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旁那条远远地来、长长地去的小河横贯村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①原文多是短句,句式活泼,语言简洁;②原文层次感明显,先是介绍小河的位置,接着介绍小河的状态“弯弯曲曲”“远远地来,长长地去”。
12.请在文中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答案:(示例)①树其实稀疏着 ②不知道是否还是原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4 *树和天空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a href="/yw/tb_c400197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3.4 *树和天空随堂练习题</a>,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13.4 *树和天空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3.4 *树和天空课时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4 *树和天空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4 *树和天空课后测评,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