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苏教版四 比例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苏教版四 比例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拓学展异,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 题比例的意义第 2 课时月 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 什么叫做比例。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掌握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理解:理解比例的意义。简单运用: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复杂运用:挑战性目标加深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感受比例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教学过程关注差异 一、预学查异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3、回忆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二、初学适异1、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前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 或 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4)学生读一读概念,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2、学以致用(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研学导异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补充练习(见课件):判断,说明思考过程。2、完成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说说这样写的理由。3、练习九第3题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核对。4、做练习九第4题,第5题 独立审题,指名说说解题步骤,再独立完成。5、做练习九第6题(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四、拓学展异 1、动手做观察第一幅图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怎么变化的?根据第一幅图的方法,将三角形和四边形按比例放大。学生独立操作,集体核对,说说操作方法。2、全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比例和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五、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补充习题》P30-31家庭作业:《练习与测试》P34-35 有关比的知识点是学习本知识点的基础。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很好地将旧知向新知迁移,特别是遗忘率很高的学困生。 有前一节课的基础,学生在写比的时候可以完全放手,教师只要加强巡视即可。 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概括,教师再适当补充,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练习过程中要多请学生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的意义丰富感知。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6.4:4=9.6:6 6.4/4=9.6/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教后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比例的意义_苏教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四 比例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拓学展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四 比例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拓学展异,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