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9页。
第二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一片叫作“鲸之谷”的埃及沙漠中,散落着鲨鱼牙齿、海胆刺、巨型鲶鱼的化石。结合“鲸之谷”图片,完成1~2题。
1.“鲸之谷”沙漠中海洋生物化石的存在说明该地区( )
A.海面曾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地壳曾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2.目前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生物作用
解析:第1题,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因而海洋生物化石也形成于海洋环境;现在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鲸之谷”沙漠中,说明地壳曾出现过上升运动。第2题,图示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生物也十分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答案:1.C 2.B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甲),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3~4题。
甲 乙
3.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图中碎屑物形成沉积岩④,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①,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②是侵入岩,③是变质岩,故选B项。第4题,波浪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冷凝形成侵入岩,然后地壳抬升,受外力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出露地表并形成波浪岩的形态。所以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为: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故选B项。
答案:3.B 4.B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两侧方向移动。 据此完成5~6题。
5.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相离运动 ②相向运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渭河平原的形成 B.日本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解析:实验用海绵代表板块,海绵向两侧移动,表示它们之间是相离运动,形成生长边界。东非裂谷带的形成就是板块相离运动的结果。
答案:5.A 6.D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科罗拉多高原的西南部,全长约446千米,平均宽度16千米,平均深度1 500米以上,最深处达2 133米。科罗拉多高原为典型的“桌状高地”,顶部平坦,侧面陡峭。下图为科罗拉多大峡谷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流水(风力)沉积作用—地壳下陷作用—河流下切作用
B.地壳下陷作用—流水(风力)沉积作用—河流下切作用
C.河流下切作用—流水(风力)沉积作用—地壳抬升作用
D.流水(风力)沉积作用—地壳抬升作用—河流下切作用
8.科罗拉多高原顶部平坦,说明其岩石的形成环境为( )
A.大面积沉降地带 B.大面积隆起地带
C.大范围褶皱地带 D.大规模断层地带
解析:第7题,结合材料分析,早期外力搬运的物质在温暖的浅海、沿岸海滩或沼泽中沉积下来,固结形成沉积岩;在板块活动引起的地壳运动中被抬高,形成科罗拉多高原;这一抬高使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增大,流速加快,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增强,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故选D项。第8题,科罗拉多高原平坦的顶部是沉积岩的原貌,沉积岩是水平状一层一层沉积的,说明该地区经历了地壳的水平下沉,可能是大面积沉降地带,A项正确,B项错误;大范围褶皱地带和大规模断层地带不会出现顶部平坦的面貌,C、D两项错误。故选A项。
答案:7.D 8.A
冰壶比赛是以队为单位在冰上交替投掷冰壶,以距离靶标最近壶计分的冬季奥运会竞赛项目。冰壶用质地均匀、坚硬的岩石凿磨制成,标准直径30厘米、高11.5厘米、重19.1千克。制作冰壶的优良天然石材主要分布于苏格兰的克里格岛。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该岛制作冰壶的石材至少可以挖掘1 000万年。开采的石材运送到距该岛50千米的加工厂加工,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一套(16枚)原产自苏格兰的冰壶出厂价格高达6万元人民币。据此完成9~10题。
9.与克里格岛制作冰壶石材最相似的岩石是( )
A.页岩 B.石灰岩
C.花岗岩 D.玄武岩
10.冰壶价格不菲的主要原因是( )
A.制作材料稀有珍贵
B.制作工艺要求较高
C.市场定位高端消费
D.地处偏远运输不便
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制作冰壶的岩石质地均匀、坚硬。页岩、石灰岩为沉积岩,不符合条件,A、B两项错误;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下形成,质地均匀、坚硬,C项正确;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质地疏松,D项错误。故选C项。第10题,冰壶制作材料为克里格岛原石,按现有开采速度可开采1 000万年,且并不是唯一产地,说明制作材料并不稀有珍贵,A项错误;冰壶原石坚硬难以打磨,冰壶的标准严格,对制作的工艺要求较高,B项正确;冰壶并不属于高附加值产品,主要用作比赛器材,价格与市场定位关系小,C项错误;出产原石位置距离加工厂近,运费成本不会太高,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9.C 10.B
图甲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数码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各种地质作用。读图,完成11~12题。
甲
乙
11.图甲中表示岩浆岩与变质作用的分别是( )
A.①、A B.②、C C.④、B D.⑤、Ⅰ
12.图乙中岩石与图甲中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
A.珊瑚石——④ B.大理岩——②
C.玄武岩——③ D.花岗岩——⑤
解析:第11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图中“沉积岩”这一已知条件,顺着箭头推理可确定②为变质岩,③为岩浆,④为岩浆岩;逆向推理可确定①为沉积物,⑤为风化物。由此可判断A为压实、固结,B、I为变质作用,C为熔化,D为冷却凝固,E、H、G为风化作用,F为搬运、堆积作用。第12题,珊瑚石为沉积岩,大理岩为变质岩,玄武岩和花岗岩为岩浆岩。
答案:11.C 12.B
读甲、乙两图,完成13~14题。
甲 R河流某处河谷横剖面示意
乙 R河流纵剖面与河谷形态示意
13.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
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
14.图乙中,a、b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3题,从图甲中可直接看出,初期谷地呈“U”形,后来经流水向下侵蚀形成“V”形谷,因此可判断地质作用依次为冰川作用和流水作用。第14题,图乙中的a、b分别是山区河谷地貌和三角洲地貌。
答案:13.C 14.D
(2022·广东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如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5~16题。
15.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16.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解析:第15题,据图分析,第Ⅰ阶段河床纵剖面形态起伏平滑,说明原始河床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且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多滑坡、泥石流等,故D项正确。选项A、C地质作用下的河床,地表起伏比较大,应排除。选项B描述的“阶段性下切”,会导致河床呈阶梯状,排除。第16题,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地形剖面逐渐变缓,堆积作用变强,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15.D 16.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对下列问题做简要分析。(20分)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 ,乙 ,丙 。
(2)该地地壳受到了 方向力的作用,属于 (填“拉张”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 运动和 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 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
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 作用形成的。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 。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地,原因是 ;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 地,钻探石油应该选择 地,原因是 。
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第(3)(4)题。第(3)题,甲构造顶部缺失说明曾受外力侵蚀作用,当时该地是出露地表的。后有新的沉积物,说明该地相对于周围又发生下降运动。第(4)题,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考虑,隧道工程应选择在背斜部位,即甲地。向斜是储存地下水的构造,打深水井应选在乙地。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钻探石油应选在甲地。
答案:(1)背斜 向斜 断层
(2)南北 挤压 水平 垂直 水平
(3)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 堆积 先是地壳运动使岩层弯曲形成褶皱,地面隆起,接受外力侵蚀,然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抬升,接受外力沉积
(4)甲 背斜向上拱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使隧道不易积水 乙 甲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18.读华北平原发展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甲 乙
丙 丁
(1)华北平原是由 河、 河、 河等河流共同冲积形成的大平原。本地区在最近的地质时期内,地壳一直相对 。
(2)图上点线是今日海岸线位置,从图甲可以看出,华北平原曾是一个 ,由图上河流(永定河和滹沱河,现在是海河的上游河段)将 高原的泥沙 、 、 在华北平原位置上,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华北平原。
(3)图乙和图丙中显示黄河曾改道。当今,华北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 和其间浅平封闭的 ,使华北平原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存在三大障碍,即 、 和 。
(4)华北平原的构成反映了冲积平原一般由 、 和 三部分组成。其在发展农业生产上的有利条件是 。
解析:华北平原主要是由流水堆积作用而成,结合图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可分析其发展过程。
答案:(1)黄 海 淮 下降
(2)海湾 黄土 侵蚀 搬运 堆积
(3)岗地 洼地 旱涝 盐碱 风沙
(4)山前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地势低平,冲积土壤肥沃
19.如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A、B两处河谷形态差别很大,A处呈 形,B处呈 形。
(2)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 ,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推测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根据图示聚落分布,分析该地区聚落沿河、沿海岸分布的原因。
答案:(1)“V” 槽
(2)冲积扇 河水流出山口,速度放慢,泥沙堆积形成。
(3)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与1949年相比,该地2017年耕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增多,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速减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泥沙的沉积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运,适宜聚落的发展。
第二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一片叫作“鲸之谷”的埃及沙漠中,散落着鲨鱼牙齿、海胆刺、巨型鲶鱼的化石。结合“鲸之谷”图片,完成1~2题。
1.“鲸之谷”沙漠中海洋生物化石的存在说明该地区( )
A.海面曾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地壳曾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2.目前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生物作用
解析:第1题,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因而海洋生物化石也形成于海洋环境;现在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鲸之谷”沙漠中,说明地壳曾出现过上升运动。第2题,图示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生物也十分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答案:1.C 2.B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甲),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3~4题。
甲 乙
3.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图中碎屑物形成沉积岩④,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①,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②是侵入岩,③是变质岩,故选B项。第4题,波浪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冷凝形成侵入岩,然后地壳抬升,受外力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出露地表并形成波浪岩的形态。所以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为: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故选B项。
答案:3.B 4.B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两侧方向移动。 据此完成5~6题。
5.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相离运动 ②相向运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渭河平原的形成 B.日本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解析:实验用海绵代表板块,海绵向两侧移动,表示它们之间是相离运动,形成生长边界。东非裂谷带的形成就是板块相离运动的结果。
答案:5.A 6.D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科罗拉多高原的西南部,全长约446千米,平均宽度16千米,平均深度1 500米以上,最深处达2 133米。科罗拉多高原为典型的“桌状高地”,顶部平坦,侧面陡峭。下图为科罗拉多大峡谷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流水(风力)沉积作用—地壳下陷作用—河流下切作用
B.地壳下陷作用—流水(风力)沉积作用—河流下切作用
C.河流下切作用—流水(风力)沉积作用—地壳抬升作用
D.流水(风力)沉积作用—地壳抬升作用—河流下切作用
8.科罗拉多高原顶部平坦,说明其岩石的形成环境为( )
A.大面积沉降地带 B.大面积隆起地带
C.大范围褶皱地带 D.大规模断层地带
解析:第7题,结合材料分析,早期外力搬运的物质在温暖的浅海、沿岸海滩或沼泽中沉积下来,固结形成沉积岩;在板块活动引起的地壳运动中被抬高,形成科罗拉多高原;这一抬高使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增大,流速加快,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增强,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故选D项。第8题,科罗拉多高原平坦的顶部是沉积岩的原貌,沉积岩是水平状一层一层沉积的,说明该地区经历了地壳的水平下沉,可能是大面积沉降地带,A项正确,B项错误;大范围褶皱地带和大规模断层地带不会出现顶部平坦的面貌,C、D两项错误。故选A项。
答案:7.D 8.A
冰壶比赛是以队为单位在冰上交替投掷冰壶,以距离靶标最近壶计分的冬季奥运会竞赛项目。冰壶用质地均匀、坚硬的岩石凿磨制成,标准直径30厘米、高11.5厘米、重19.1千克。制作冰壶的优良天然石材主要分布于苏格兰的克里格岛。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该岛制作冰壶的石材至少可以挖掘1 000万年。开采的石材运送到距该岛50千米的加工厂加工,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一套(16枚)原产自苏格兰的冰壶出厂价格高达6万元人民币。据此完成9~10题。
9.与克里格岛制作冰壶石材最相似的岩石是( )
A.页岩 B.石灰岩
C.花岗岩 D.玄武岩
10.冰壶价格不菲的主要原因是( )
A.制作材料稀有珍贵
B.制作工艺要求较高
C.市场定位高端消费
D.地处偏远运输不便
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制作冰壶的岩石质地均匀、坚硬。页岩、石灰岩为沉积岩,不符合条件,A、B两项错误;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下形成,质地均匀、坚硬,C项正确;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质地疏松,D项错误。故选C项。第10题,冰壶制作材料为克里格岛原石,按现有开采速度可开采1 000万年,且并不是唯一产地,说明制作材料并不稀有珍贵,A项错误;冰壶原石坚硬难以打磨,冰壶的标准严格,对制作的工艺要求较高,B项正确;冰壶并不属于高附加值产品,主要用作比赛器材,价格与市场定位关系小,C项错误;出产原石位置距离加工厂近,运费成本不会太高,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9.C 10.B
图甲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数码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各种地质作用。读图,完成11~12题。
甲
乙
11.图甲中表示岩浆岩与变质作用的分别是( )
A.①、A B.②、C C.④、B D.⑤、Ⅰ
12.图乙中岩石与图甲中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
A.珊瑚石——④ B.大理岩——②
C.玄武岩——③ D.花岗岩——⑤
解析:第11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图中“沉积岩”这一已知条件,顺着箭头推理可确定②为变质岩,③为岩浆,④为岩浆岩;逆向推理可确定①为沉积物,⑤为风化物。由此可判断A为压实、固结,B、I为变质作用,C为熔化,D为冷却凝固,E、H、G为风化作用,F为搬运、堆积作用。第12题,珊瑚石为沉积岩,大理岩为变质岩,玄武岩和花岗岩为岩浆岩。
答案:11.C 12.B
读甲、乙两图,完成13~14题。
甲 R河流某处河谷横剖面示意
乙 R河流纵剖面与河谷形态示意
13.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
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
14.图乙中,a、b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3题,从图甲中可直接看出,初期谷地呈“U”形,后来经流水向下侵蚀形成“V”形谷,因此可判断地质作用依次为冰川作用和流水作用。第14题,图乙中的a、b分别是山区河谷地貌和三角洲地貌。
答案:13.C 14.D
(2022·广东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如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5~16题。
15.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16.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解析:第15题,据图分析,第Ⅰ阶段河床纵剖面形态起伏平滑,说明原始河床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且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多滑坡、泥石流等,故D项正确。选项A、C地质作用下的河床,地表起伏比较大,应排除。选项B描述的“阶段性下切”,会导致河床呈阶梯状,排除。第16题,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地形剖面逐渐变缓,堆积作用变强,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15.D 16.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对下列问题做简要分析。(20分)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 ,乙 ,丙 。
(2)该地地壳受到了 方向力的作用,属于 (填“拉张”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 运动和 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 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
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 作用形成的。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 。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地,原因是 ;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 地,钻探石油应该选择 地,原因是 。
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第(3)(4)题。第(3)题,甲构造顶部缺失说明曾受外力侵蚀作用,当时该地是出露地表的。后有新的沉积物,说明该地相对于周围又发生下降运动。第(4)题,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考虑,隧道工程应选择在背斜部位,即甲地。向斜是储存地下水的构造,打深水井应选在乙地。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钻探石油应选在甲地。
答案:(1)背斜 向斜 断层
(2)南北 挤压 水平 垂直 水平
(3)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 堆积 先是地壳运动使岩层弯曲形成褶皱,地面隆起,接受外力侵蚀,然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抬升,接受外力沉积
(4)甲 背斜向上拱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使隧道不易积水 乙 甲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18.读华北平原发展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甲 乙
丙 丁
(1)华北平原是由 河、 河、 河等河流共同冲积形成的大平原。本地区在最近的地质时期内,地壳一直相对 。
(2)图上点线是今日海岸线位置,从图甲可以看出,华北平原曾是一个 ,由图上河流(永定河和滹沱河,现在是海河的上游河段)将 高原的泥沙 、 、 在华北平原位置上,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华北平原。
(3)图乙和图丙中显示黄河曾改道。当今,华北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 和其间浅平封闭的 ,使华北平原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存在三大障碍,即 、 和 。
(4)华北平原的构成反映了冲积平原一般由 、 和 三部分组成。其在发展农业生产上的有利条件是 。
解析:华北平原主要是由流水堆积作用而成,结合图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可分析其发展过程。
答案:(1)黄 海 淮 下降
(2)海湾 黄土 侵蚀 搬运 堆积
(3)岗地 洼地 旱涝 盐碱 风沙
(4)山前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地势低平,冲积土壤肥沃
19.如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A、B两处河谷形态差别很大,A处呈 形,B处呈 形。
(2)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 ,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推测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根据图示聚落分布,分析该地区聚落沿河、沿海岸分布的原因。
答案:(1)“V” 槽
(2)冲积扇 河水流出山口,速度放慢,泥沙堆积形成。
(3)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与1949年相比,该地2017年耕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增多,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速减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泥沙的沉积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运,适宜聚落的发展。
相关资料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