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教科版 (2017)2.地球的结构教案设计
展开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2.地球的结构
【教材简析】
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是桥梁与纽带,主要承载着两个任务:一是对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进一步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整体认识。二是为第3、4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就不是很清楚。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类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2.课件展示本课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提问:“这是一个火山口的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你们对地球内部的样子有什么猜测?”
3.提问: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
设计意图:聚焦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并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二、探索
(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1.提问:地球的表面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球的内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2.(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教师: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的观察,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了解地壳的组成
1.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还知道了最外层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哪几类呢?我们前面研究过的岩石又属于哪一类呢?
2.学生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自学后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3.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学生对于地壳组成的认识。
(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1.提问: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2.学生阅读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25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提问:“阅读材料以后,你们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呢?”
4.学生交流研讨。
5.教师补充讲解: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对第一课中弯曲岩层的形成原因形成一个科学的解释; 也为后面学习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
(四)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1.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
2.提问:每层做多厚比较合理呢?
3.出示各圈层厚度的数据:地球三个圈层中,地壳最薄,且横向变化大,各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的厚度约为2865千米;地核的平均半径约为3400千米。
4.教师与学生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计算,算出地核半径与地幔厚度的比例,学生按照这个比例完成地球结构的模型的制作。
5.切开地球结构的模型,观察它的剖面。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真实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加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研讨
1.提问: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2.学生研讨、交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
【板书设计】
地球的结构
地壳 岩浆岩
内部结构 地幔 地壳岩石种类 沉积岩
地核 变质岩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加深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地壳组成的认识。
活动手册说明:学生活动手册的两项内容可以由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阅读资料,自学后完成。
2.地球的结构
【教材简析】
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是桥梁与纽带,主要承载着两个任务:一是对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进一步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整体认识。二是为第3、4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就不是很清楚。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类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自备)、学生活动手册(自备)。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资料(自备)、班级记录单(自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2.课件展示本课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提问:“这是一个火山口的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你们对地球内部的样子有什么猜测?”
3.提问: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
设计意图:聚焦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并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二、探索
(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1.提问:地球的表面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球的内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2.(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教师: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的观察,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了解地壳的组成
1.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还知道了最外层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哪几类呢?我们前面研究过的岩石又属于哪一类呢?
2.学生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自学后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3.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学生对于地壳组成的认识。
(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1.提问: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2.学生阅读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25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提问:“阅读材料以后,你们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呢?”
4.学生交流研讨。
5.教师补充讲解: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对第一课中弯曲岩层的形成原因形成一个科学的解释; 也为后面学习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
(四)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1.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
2.提问:每层做多厚比较合理呢?
3.出示各圈层厚度的数据:地球三个圈层中,地壳最薄,且横向变化大,各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的厚度约为2865千米;地核的平均半径约为3400千米。
4.教师与学生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计算,算出地核半径与地幔厚度的比例,学生按照这个比例完成地球结构的模型的制作。
5.切开地球结构的模型,观察它的剖面。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真实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加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四、研讨
1.提问: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2.学生研讨、交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
【板书设计】
地球的结构
地壳 岩浆岩
内部结构 地幔 地壳岩石种类 沉积岩
地核 变质岩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1课内容的延续,地球表面复杂的地形地貌与地球的构造有关,其内部构造直接影响着地壳运动。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是理解第3课地震和第4课火山喷发成因的知识基础。为帮助学生完整建构地球内部构造的认知,教材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逻辑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1)整体认识地球从表层到地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2)具体了解地壳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3)通过地壳运动直观认识岩石弯曲的原因,形成科学解释;(4)动手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进一步增强对地球的整体认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有初步的认知,知道地球内部有岩浆,有时喷出会形成火山爆发,知道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运动。但对于地球的三个圈层以及地球内部结构会引起地壳运动,引起地球表面的变化缺乏深入理解。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过了岩石的相关知识和观察方法,初步知道地壳有岩石,但并不清楚地壳岩石的分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丰富的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影响的认识,加深对岩石构造和成因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个探索活动对地球内部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理解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难点:基于对地球结构的认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材料准备】
贴有标签的多种岩石、放大镜、30cm细线、红黄蓝三种超轻黏土、尺子、实验记录单、视频。
视频来源:
【科学嬉游记】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和鸡蛋_哔哩哔哩_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W41197m4?from=search&seid=2343724785177239085
蓝猫淘气3000问:小学科学10《地壳运动》_哔哩哔哩_bilibili
【微课】Panda科学实验室之地壳的运动_哔哩哔哩_bilibili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展示地球地形地貌图片、尔塔阿雷火山口介绍。
教师:我们上节课推测地球表面的形态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你能说说地球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吗?(板书:地球的结构)
学生:地球内部有岩浆、是热的,压力大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图片对比展现了从地球外部形态到地球内部结构的延伸学习,火山口图片提示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猜测。
2.探索
任务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师:带着以下问题观看视频《地球的内部结构》,完成实验记录单上的任务一。
①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哪几层?
②不同圈层的平均厚度分别是多少?
③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交流:①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层,从外向里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②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地幔为2865km,地核为3400km。③不同的圈层的组成物质不同;④地核温度最高……
设计意图:视频资料内容丰富,包含了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厚度、组成物质,质量占比等等,动态化的呈现比起纸质资料更为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关注的同时也为之后的探索活动做好知识铺垫。
任务二:地壳的组成
教师:视频中提到地壳是由不同的岩石组成的,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圈层成为岩石圈。那地壳是由什么岩石组成的呢?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①阅读课本24-25页,找出以下每种岩石对应的岩石类别。
②用手摸、用放大镜观察各类岩石,连线相应特征或补充。
③结合岩石的成因,你能找出不同岩石特点与成因之间的联系吗?
资料展示:
教师引导:不同的岩石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联系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想法、汇报。
(板书: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设计意图:学生在四下已接触学习过岩石,对岩石的观察、研究和描述都不陌生。学生在进行上述活动过程中,找寻与成因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岩石构造和成因密切关联的理解,进一步完善关于岩石、地壳组成的认知。
任务三:地壳的运动
教师提问: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地壳是会发生运动的。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使得地壳运动?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
请带着这两个问题观看视频《地壳运动》。
学生:①岩石圈下层的软流层会流动,推动了地壳运动。
②可能会产生地震或火山喷发,产生高山、裂谷等地形地貌。
教师:观看微课,思考:用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表示不同的岩层,你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吗?
学生: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使岩层收到挤压,发生了弯曲。
设计意图:视频、图片相结合展示地壳是在运动的,地球内部也是运动的,挤压是使岩石发生弯曲的一种方式。此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关联意识,不仅对第一课中地质公园弯曲的岩层做出科学的解释,也是后面两课的知识积淀。
任务四:制作一个地球模型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有三个圈层,现在我们要利用超轻黏土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鸡蛋模型来制作吗?为什么?
学生:不可以,因为地幔的厚度没有像蛋白一样一端很厚,一端又很薄;地球形状不像鸡蛋那样一头尖一头圆。
教师:那你认为制作模型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要知道每个圈层捏多大,就要知道每个圈层的厚度。
教师提问:那我们从活动一就知道圈层的厚度,可能按实际的厚度来制作模型吗?要怎么做呢?
学生:可以把厚度全部缩小。
教师提示:如果地核厚度为0.5cm,那么地幔和地壳的厚度应为多少呢?
学生:根据换算,地幔:0.4cm,地壳:0.0023cm(薄薄地一层)。
教师追问:地核厚度指的是地核的半径还是直径?制作的地核应该多大?
学生:指的是半径,地核应该是1cm大的球形。
学生:观看微课指导视频,动手实验。
学生展示作品,分析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过比例尺,因此在学生能说出缩小数据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地核厚度缩小后的合适数据。如果有困难,师生可以一起在Excel上计算出地幔和地壳的厚度,同时提示相比之下地壳只有0.0023cm,实在太薄,不好测量,因此要求只需薄薄一层。微课引导学生用小刀切开地球,借助模型对原形进行观察、研究与认识。
3.研讨
资料:1970年,前苏联为科学研究,在科拉半岛打下一个超深钻孔,其深度为12262m,至今保持世界最深钻井记录,低头看深不见底。
教师追问:现在我们知道地壳在不断运动,也制作了地球内部的模型,但是目前人类能钻出的最深的洞也只12km,不能亲自去探寻地下是什么样子,那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学生:是运动的,因为岩浆是涌动的,才会带动地壳运动,发生地震或者火山喷发,而地壳运动又改变了地形地貌。
设计意图:“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求学生能说出理由,设置此问题来检验学生是否对地壳运动有了充分的理解。
【板书设计(生成)】
【板书说明】
以上图片和文字均为打印。
实验记录单
班级: 姓名:
任务一:观看视频,完成以下填空。
你的新发现:
任务二: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课本24页,找出以下每种岩石对应的岩石类别?
2.用手摸、用放大镜观察各类岩石,连线相应特征或补充。
资料展示
| 形成原因 |
岩浆岩 |
|
沉积岩 |
|
变质岩 |
高温高压下,原本的岩石成分和结构发现变化而成。 |
第2课 地球的结构
(教材P24~2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 地球的结构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 目标 |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组成。 难点:了解地壳的运动。 | ||
教学 准备 | 为学生准备: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 ||
流程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聚焦 | 1.引入:通过第1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2.提问:(教学提示:展示火山口的照片。)看到这张火山口图片,你们对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什么想法吗?(预设:地球的中心是像这样一层层往外扩大的;地球的内部应该很烫;地球内部可能是液体。)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结构”。(板书:地球的结构) 引导学生感受到地球的内部结构与我们看到的地球表面是不一样的,而且能够根据图片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简单的猜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
探索 与研讨 | 探索:地球的结构 1.讲解:(教学提示: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
探索 与研讨 |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完成活动帮助卡。
|
探索 与研讨 | 【设计意图】让小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自主探究4个活动,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充分准备。 3.展示:课件展示研讨主题。 4.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
探索 与研讨 | 【设计意图】3个研讨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当学生能够运用前面了解到的现象来支持自己的答案或观点时,说明他们对地壳运动有了充分的理解。 |
拓展 与小结 | 1.小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2.拓展:地壳运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它们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
板书 设计 | 2.2 地球的结构 |
教学 反思 | 本课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教学时,首先展示了一个岩浆涌动的火山口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无限猜测与遐想,此时提问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并且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体现了单元内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然后,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安排了4个活动,分别是整体认识地球结构、具体了解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的运动和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了充分准备。最后,通过对3个问题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既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实践能力。 |
课后 作业 |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18第三题。 三、选择题。 5.如图是某小组同学做的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蓝色代表地幔 B.红色代表地核 C.黄色代表地壳 参考答案 三、5.B |
2.地球的结构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黄檬檬 毛明敏
【教材简析】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原因。学生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的运动,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再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增强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本课以及后面的第3、第4课,研究地球内部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本课研究“地球的结构”,而第3、第4课主要研究地球内力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地震和火山喷发。地球内部力量的产生与地球内部构造有着紧密的关系,本课的学习为第3、4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认知基础。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经猜测地表形态会受到地球内部因素的影响,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也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学生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与地表地形地貌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不是很清楚。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认识到地球是有结构的,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知道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地球结构模型,能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
探究实践:通过了解地球内部构造,能制作一个实物模型模拟地球的结构。
态度责任: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难点: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视频资料。
学生:1.每组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尺子、小刀、垫板、擀面杖;2.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3.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聚焦地球的内部结构(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的特点,地球表面的这些特点和地球构造有关吗?
2.展示“火山口”图片。
提问:看到火山口图片,你们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什么想法吗?
3.提问:地球的内部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内部结构(板书)。
【设计意图】火山口的图片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内部结构与我们看到的地球表面是不一样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整体认识地球的结构(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尺子、小刀、垫板、擀面杖
1.认识地球结构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视频。
谈话:一起来看一看地球内部的结构吧。
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
提问: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哪几部分?
(预设: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了解地壳组成
(1)提问:地球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在上学期的科学课中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你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几大类吗?
(2)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
(3)交流: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 它们分别是什么?
(4)小结:组成地壳的岩石按照其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了解地壳的运动
(1)提问: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又漂浮在满是岩浆的软流层之上,那么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地壳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2)学生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资料。
(3)提问: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预设:火山、地震能让我们感受地壳的运动。)
(4)出示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
提问:你们能解释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吗?
(预设: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变形。)
4.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1)教师引导:我们在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
提问:为了更加逼真地还原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我们还需要获取哪些信息?
(预设: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的平均厚度)
(2)引导:我们不可能按实际的大小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
(3)提示:可将3个数据按照相同比例缩小,比如都缩小1/213000000,根据缩小后得到的数据制作。
(4)学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切开并观察模型的剖面。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4个活动,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充分准备。
三、小结(预设5分钟)
(1)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壳在不断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后续我们会对地震和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继续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
四、板书设计
2.地球的结构
【疑难解答】
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如何讲解等比例缩小?
五年级上册学生还未学习比例尺,可以用缩小到多少分之一的方式告诉学生,比如缩小1/213000000,这时,地核半径1.6厘米,地幔厚度1.4厘米,地壳做得尽量薄,最终可得到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地球结构模型。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2.地球的结构优质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2.地球的结构优质教案,共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2.地球的结构获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2.地球的结构获奖教案设计,共4页。
2021学年2.地球的结构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1学年2.地球的结构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