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展开古诗二首
第(六)单元第_15__课第_1__课时 | |
课题 | 古诗二首 |
作课时间 |
|
课时 教学 目标 | 1.学习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培养说话、想象能力。 4.初步领悟诗歌中比喻、夸张的表达手法 |
课时 教学 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具 学具 | 课件 |
板书 设计 | 古诗二首 |
作业 设计
| 注音本完成生字 |
导学过程 | 学生活动 | |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如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用投影出示夏日荷花的图片,请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画的内容。 2.教师范读课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学生朗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湖、莲、荷、岭、鹂”这些生字,可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识记。“晓、竟、含、鸣、泊”这些生字,可以通过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让学生识记,如“晓”和“浇、烧、绕”,“泊”和“伯、拍、怕”。“莲、绝”可以通过猜谜的方式让学生识记。 谜语示例: 单车走天涯,草下来安家。生在浅水中,夏日才开花。(莲) 鱼头尾巴连,左有丝线缠。穷尽没有了,从此不相干。(绝)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湖:“古”高于“月”,“月”略窄。 莲:“艹”横略长,“辶”平捺伸展。 穷:上点居中,下部横折钩方正。 荷:上窄下宽,“何”右横稍长,竖钩偏右。 含:上面“今”不要多写一点,“口”小而扁。 吴:“口”在上,小而扁;“天”的下横比上横长。 易错提示: 莲、荷: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偏旁是“艹”,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穷:上面是“穴”,不要少写下面的撇和点。 绝:右部是“色”,不要写成“巴”。 含:上部是“今”,不要多写一点变成了“令”。 吴:下部第一笔是短横,不要写成“夭”。 (3)多音字。 (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湖(湖水)—胡(胡须)—蝴(蝴蝶) 含(含笑)—今(今天)—令(命令)—念(思念)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字意。(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再用投影罗列出来) 明确: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诗中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映日:阳光照射。 别样:格外。 2.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明确:毕竟西湖六月中: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不与四时同:风光确实与其他季节不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碧绿的荷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分外艳丽鲜红。 3.让学生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老师请教。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你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 明确:时间:六月中旬。地点:西湖。作者感受:景色与其他时节不一样。 2.为什么诗人会说西湖六月“风光不与四时同”?(用诗句回答) 明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诗中写荷叶的诗句是哪一句?写荷花的诗句是哪一句? 明确:写荷叶的诗句是“接天莲叶无穷碧”。写荷花的诗句是“映日荷花别样红”。 4.从“接天莲叶无穷碧”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荷叶十分多?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荷叶十分绿? 明确:从“无穷”可以看出荷叶多。从“碧”字可以看出荷叶十分绿。 描写荷花的词语拓展示例: 亭亭玉立 冰清玉洁 含苞待放 清香袭人 姿态各异 香远益清 5.荷花为什么这样红? 明确:因为朝阳映照在荷花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 6.“碧”和“红”这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明确:这两个字用得好。因为这两个字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 7.诗人是早上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的,此时的太阳是朝阳。思考:在碧绿的荷叶上,你还能看到什么? 明确:晶莹的露珠、停在荷花上的蜻蜓……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填诗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还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多发现,多查找,吸收更多的知识。让我们再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
| |
教学 反思
|
| |
第(六)单元第_15__课第_2 _课时 | |
课题 | 古诗二首 |
作课时间 |
|
课时 教学 目标 | 1.学习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培养说话、想象能力。 4.初步领悟诗歌中比喻、夸张的表达手法 |
课时 教学 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具 学具 | 课件 |
板书 设计 | 古诗二首 |
作业 设计
| 注音本完成生字 |
导学过程 | 学生活动 | |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湖水 莲花 贫穷 荷叶 绝句 含笑 山岭 东吴 2.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领略了西湖夏季的美景;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去感受草堂春天的清新多彩。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明确: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2.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明确: 绝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理解重点字词。 明确:黄鹂:黄莺。 窗含: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 西岭:指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指岷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三国时期的吴国。 万里船:即将驶往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 4.解题。 明确: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5.诗歌大意。 明确:两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即将驶向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读了诗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物?用笔圈出表示这些景物的词语。 明确:黄鹂、白鹭、千秋雪、万里船。 2.本诗中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写到的景物有哪些? 明确:本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诗中写到的景物有:黄鹂、翠柳、白鹭、天空、千秋雪、万里船。 表示颜色的词语拓展示例: 红色:火红、深红、浅红、暗红、橘红、桃红、紫红、朱红、粉红、酒红、枣红、大红 黄色:金黄、姜黄、橘黄、深黄、淡黄、浅黄、土黄、嫩黄、鹅黄 绿色:浅绿、深绿、墨绿、翠绿、碧绿、油绿 白色:灰白、雪白、米白、洁白、银白、花白 黑色:深黑、炭黑、乌黑、漆黑 3.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明确:春季。从“黄鹂”“翠柳”“雪”可以看出诗歌描绘的是一幅早春图:在窗前刚刚抽丝发芽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鸟在欢快地唱歌,雪还未完全消融。 描写春天的词语拓展示例: 春暖花开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色满园 春寒料峭 春回大地 4.找出诗中表示数量的词。 明确:两个、一行、千秋、万里。 模仿秀: 模仿“两个黄鹂”“一行白鹭”的格式写短语。 一辆汽车 三只小猪 八匹马 一盘点心 两桶水 一束花 五瓶饮料 一群羊 四本书 5.“鸣”字用得很妙,请问妙在何处? 明确:“鸣”字把黄鹂描写得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6.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 明确:从窗口向远望。 7.诗人透过窗户看雪山,雪山之景如同印在窗户中,成为一幅美景。诗人用了一个字概括,是哪一个字呢? 明确:含。 8.诗人透过窗户,不仅看到了西岭雪山千年不化的积雪,还看到了什么? 明确:门口停泊着不远万里而来的船只。 9.“万里船”是指船长万里吗? 明确:不是,是指即将驶向万里之外的船只。 10.这船只,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 明确:从诗人的家乡而来,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答案不唯一) 11.诗中哪些句子是写的近景?哪些句子写的是远景? 明确: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门泊东吴万里船。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12.诗中哪些句子是写的动景?哪些句子写的是静景? 明确:动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静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填诗背诵。 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2.小结。 《绝句》这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同学们课下可以多找此类的古诗来阅读,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
| |
教学 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