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第1页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 ①,作文【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长春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      审题人:李敏        20235

    1.B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B.中国传统文人画表现出了宁静高贵、深沉阔大的纯粹美错。由材料一第一段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才能与之相比可知,宁静高贵指的是希腊雕塑,深沉阔大指的是欧洲古典音乐,不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2.D.【关键能力】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A.为追求永恒的真实,超越历史是必然路径错。由材料一第四段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对时间性的超越是其必然路径。非时间性,并不代表对历史的忽略,正相反,文人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一种超越历史表象的深沉历史感受可知,追求永恒的真实,其必然路径不是超越历史,而是对时间性的超越,它是有强烈历史感的。

    B.在题材等方面······方能······否则······交流错。由材料一第二段画作是重视性灵传达的文人画家间交谈'的语言'。这套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题材语言······二是笔墨的程式化······三是境界的程式化······程式可知,题材语言等方面的程式化是画家之间的性灵的传达呈现出来的不同层次,这里条件关系错误,否则一词表述绝对。

    C.表现了山水的秀丽壮美,实现了运墨而五色俱'的创作理想错。北宋的《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由材料二第五段但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是讲求笔墨趣味的元画可知,实现运墨而五色俱创作理想的是元画,而不是北宋《千里江山图》。故选D项。

    3.C【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一的观点是文人画是具有文人气'的画,它具有人文价值的追求,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强调了书法对文人画的价值。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4.第一处:对比论证,将文人画创造出的绝对空间和物理学绝对空间概念进行比较,鲜明论证文人画的旨归在于脱略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逻辑、获得生命感悟的观点。第二处:引用论证,通过引用赵孟頫的诗,论证了绘画的美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的观点,极具权威性、说服力。(每点2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处先说文人画致力于创造一种生命空间',生命空间'是一种绝对空间形式;接着说物理学上也有'绝对空间'的概念,这里将两种形式的概念进行了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更准确地论证了文人画的根本旨归在于脱略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逻辑、获得生命感悟的观点。第二处引用了赵孟頫的诗,这是采用了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本段的论点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引用名人名言使得论证的观点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知识拓展】常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来论证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引用格言警句、权威数据等方式来论证论点,这样能够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论证更深入。(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对比论证: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突出强调所要论证的观点。比喻论证: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作比,形象且生动地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可以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更利于读者理解,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5.文学趣味异常突出,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可根据第二段,从神似、诗意、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等角度分析)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可根据第三段,从画面角度分析,如画面构成等)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可根据第四段分析)(每点2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目给出了元代文人画《渔庄秋霁图》,要求根据材料内容来鉴赏这幅画,作答时首先要确定材料的范围,材料二中,第一段先说明文人画的正式确立,第二至四段分别来说明了元代文人画的特征的,第一个特征是具有文人画的基本特征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具体到元代文人画,形似与写实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第三段讲的是文人画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在笔墨中可以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和兴味。第四段讲从元画开始的独有现象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画的左侧由多行诗来补充,与画结合,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6.B(鲁国……率先出击错,长勺之战中是齐国率先出击,鲁国一直等到齐人三鼓之后才出击。)

    7.D(说书时  语言的细致描写错,文章没有描写快嘴王说书时的语言,只有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如快嘴王高挑个儿”“扇子一摇,醒木一拍”“满眼冒光,没有描写他说书时的语言。)

    8.①“字的浅层含义是指快嘴王在说书界称王,他说书时嘴快,说书内容生动,能让听者如醉如痴。②“字的第二个含义是快嘴王机智机警。他通过说书为抗联传递消息,不但惩治了大耳周,而且打击了日本鬼子,自己还成功脱身。③“字的第三层含义是快嘴王嫉恶如仇,弃说从戎,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值得人们尊敬。(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内容单纯、语言质朴。小说讲述的是快嘴王利用说书的身份为抗联传递情报、惩治汉奸大耳周的故事,内容单纯;用词准确,拟声词、口语词等的运用使语言质朴生动。情节简洁明朗。小说主要写快嘴王说书、大耳周听书、二人双双消失、人们的猜测等,情节简单明快。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具有亲和力。如运用夸张、侧面描写等烘托快嘴王说书艺术的高超,富有艺术趣味;写人们对快嘴王的种种猜测又具有理性成分,这样写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和故事的传奇色彩,符合人们对于故事的期待,具有亲和力。(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B(沙丘的宾语,其间不要断开,可排除A、C两项;提示后文,其后要断开,排除A、D两项。)

    11.C.   A.名词作状语    B.使动     C.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D.名词作动词

    12.B.   A.宾前          B.状后     C.宾前     D.被动

    13.B.(诸侯和大夫去世称’”错误,大夫去世称。)

    14.C(是李斯设酒宴,百官向丞相敬酒祝贺,不是向李由祝贺。)

    15.(1)丞相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论,就上书给皇帝。(关键词”“”“”“各1分)

    (2)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驽钝低下,于是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关键词闾巷”“黔首”“驽下”“各1分)

    16.惋惜与批判。(1分)李斯能力突出,通晓儒家六艺,不致力于辅佐皇帝弥补过失,而是阿谀奉承,曲意附和(1分);听信赵高之言,篡改诏书,废扶苏立胡亥,天下叛乱之后,才想起直言劝谏。(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威武盛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您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事情不效远古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交给丞相李斯处理。丞相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论,就上书给皇帝,说:我请求下令,凡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的,一律清除。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秦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都娶了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泰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哎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禁忌过分。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驽钝低下,于是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为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行出游会稽山,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兼理符节玺令等事,都随同前往。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因多次直言劝谏始皇,始皇派他到上郡监督军队,蒙恬做将军。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其他的儿子都没跟着去。

    这一年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下诏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快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手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正式确立太子,所以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辒辌车里,百官奏事及进献饮食还像往常一样,宦官就假托皇帝从车中批复百官上奏的事。

    太史公说:李斯作为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能够游走于诸侯之间,后来入关侍奉秦国,趁机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最终成就帝业,李斯位居三公之列,可以说是很受尊敬重用了。李斯通晓儒家六艺的宗旨,却不致力于修明政治来帮助皇帝弥补过失,而是依仗自己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曲意附和,推行严厉的刑罚和法律,听信赵高的奸计邪说,废掉长子扶苏而改立庶子胡亥为太子。等到各地诸侯纷纷起来叛乱,李斯这才想要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晚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竭尽忠诚,最后反而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实面目,就与世俗有了不同的看法。不是这样的话,李斯的功绩可以和周公、召公并列了。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C.从侧面写梅花说法有误。诗歌颈联直接描写梅花低头弄影、叶片随人的状态,是正面描写。

    18.答案:对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的肯定;对梅花独守清贫的品格的赞赏;对富贵糜烂生活的鄙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诗歌首联中,自在身一句指心离烦恼、舒适自在的身躯。此处诗人以老子人间自在身的豪放之语,表明了他对自由自在、不理世事的自由状态的喜爱快乐。而结合第二句中的乌巾,可知诗人此时出于隐逸状态,故首联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的肯定。

    诗歌颔联中,诗人写了梅花香动荒山野水滨以突出梅花在荒山野岭仍相传千里,展现了梅花孤高自洁的状态。而颈联中,带月一枝低弄影,背风千片远随人描绘了梅花在夜晚无人之时,一枝在月亮下都漂亮,当花落之时,万片飞舞,落英缤纷,生机盎然的状态。诗人描写梅花,单单立足于梅花在野外和夜晚无人时独自芬芳美丽的状态,可知他也在诗中表达了对梅花独守清贫的品格的赞美。

    但陆游喜欢梅花,不是那种文人清赏的小感觉,他本身就是生活在北宋南宋交界时段的特殊乱世,使他萌发最深沉浩大的爱国心,那就是山河统一,他一生都在致力于收复失地的统一大业。他对于梅花孤高自洁的赞赏,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暗含了他自己的心志。因此,他在尾联中所用的石家楼上贪吹笛玉树新的这两个典故,其实不仅仅是讲述这两个事件本身,而是为了借此讽刺那些夜夜笙歌,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人,所以,这里诗人也借对梅花的正面赞扬和典故中奢靡生活的反讽,表达了对富贵糜烂生活的鄙弃。

    19. ①. 载舟覆舟    ②. 所宜深慎    ③. 举先王之政    ④. 以兴利除弊    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⑥.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⑦. 奉之弥繁    ⑧. 侵之愈急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0. C  第一处,气吞山河,指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宏伟豪迈;气贯长虹,形容正气旺盛,精神崇高。这里形容历史书的气势,应用气吞山河。第二处,引人入胜,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娓娓动听,是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生动,使人爱听。结合语境,娓娓动听不适合用来修饰故事,应使用引人入胜。第三处,沁人心脾,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畅,多用于比喻文艺作品或乐曲清新、爽朗给人以美好的感受;感人肺腑,指使人内心深受感动。根据语境,此处形容书香,应用沁人心脾。第四处,举手投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也可以用来形容仪表仪态;一颦一笑,指忧和喜的表情。这里形容读书人的仪表仪态,应用举手投足

    21. B  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比喻,把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比作淡雅的康乃馨。B.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以。A.用了对比,将战士在外拼死作战和将军在营帐内花天酒地进行对比。C.用了拟人,以倚恨来写绿荷,赋予其人的特点。D.用了夸张,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千寻言高。

    22.A  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我们闲暇的每一段时光语序不当,应该为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第二处是全句前后主语不一致,主语为书香,前后分句应保持一致,所以要在那些入心的文字之前加上介词

    23.作文【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此处的“老人言”应理解为长辈、前辈们所积累的人生经验及对人生的独到见解。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尤其是前辈们的建议与教诲,如此才能在人生之路上少走弯路,少吃亏。但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也许有些“老人言”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能偏听偏信,对此我们应辩证分析。

    第二句话是“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难发现,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在于只是“听”了很多道理,但并没有付诸实践。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人生终究是虚妄的,唯有将“听道理”与“付诸行动”结合起来,方能过好这一生。

    第三句话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意在告诉我们,坚持做自己,不在意外界的眼光和评价,不要因他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初心,如此才能活出自我,活出精彩人生。

    材料围绕着“听老人言”“听道理”和“走自己的路”展开,意在启示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若想过好这一生,理应将“听老人言”“听大道理并付诸行动”“走自己的路”结合起来,辩证看待,兼而有之,进而走出坚实的人生之路。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听老人言”和“走自己的路”的内涵,为何要“听老人言”,如何“走自己的路”,二者的内在联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新中国成立之初,听取并借鉴了许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如此才能避免走弯路,迅速站稳脚跟的事例,论证善于“听老人言”的重要性。也可以选择北师大研究生黄文秀毕业后,不顾他人的劝阻与反对,毅然返回家乡进行扶贫建设,最终成就了人生价值的事例,论证“走自己的路”的意义。

    在素材的选取上,可以引用史铁生“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自己的夜路。”作为道理论据。也可以列举曹丕不听从其父亲曹操的嘱托,提拔重用司马懿,最终失去曹魏大权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体现论据的丰富性。

    立意:

    1.善听经验之谈,助力人生圆梦。      2.但行己路,无问西东。

    3.兼听老人之言,走内心坚定之路。    4.拒绝纸上谈兵,实干成就人生。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鹤岗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鹤岗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淄博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淄博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