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一)(解析稿)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一)(解析稿)01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一)(解析稿)02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一)(解析稿)03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一)(解析稿)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一)(解析稿),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

    第一模拟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材料二

    先来看自然诗。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诗经》是最好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兴趣由人事而移到自然本身,是诗境的一大解放,不特题材因之丰富,歌咏自然的诗因之产生,即人事诗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意蕴。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昔人诗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境。艺术美也有刚柔的分别。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词如温李,是柔性美的代表。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当然只就其大概说。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

    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可分两种。最粗浅的是“感官主义”,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声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于视官愉快。这是健全人所本有的倾向,凡是诗人都不免带有几分“感官主义”。近代西方有一派诗人,叫做“颓废派”的,专重这种感官主义,在诗中尽量铺陈声色臭味。这种嗜好往往出于个人的怪癖,不能算诗的上乘。诗人对于自然爱好的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诸诗所表现的态度都属于这一类。这是多数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

    (摘编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见物起兴”,指宇宙间种种物象以及人世间种种事象引发诗人感动。

    B.从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读者阅读时能获得诗人的感动,与诗人同心,甚至获得更丰富的感动。

    C.诗歌在使读者获得感动时因为范围不同而层次不同,第一层的感动是一对一的,高层次的感动是一对多的。

    D.自然比较人事更广大,在诗歌中歌咏自然,可以使诗的题材丰富、意境扩大,人事诗也会因之而意蕴深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中的“兴”与西方的“接受美学”都认为读者能不限于作者的原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理解是高层次的。

    B.一首诗能够让读者产生高层次的感动,既归功于作者能对自然、人事的感受,也要归功于读者善于理解与感悟。

    C.材料一、材料二都引用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来证明了自然描写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D.中国的自然诗虽然也有刚性美的诗,但与西方相比而言,这些刚性诗还是偏于柔,最能体现中国诗的本色特长。

    3.从“刚”与“柔”的视角看,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4.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请结合材料一,简述这一过程中的“兴”的作用。(4分)

    5.香菱写的第一首诗《咏月》“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这首诗只有颔联是抒情,写得很直白,其余各联都是就月写月。香菱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了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黛玉的话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冯至

    晚间八点半左右,隔壁有人走过来说,方才听到广播,说日本接受波茨坦协定提出的条件,决定投降了。消息有些突然,使人半信半疑。外边落着点点滴滴的雨,我撑开一把雨伞,走到巷口,想看看外边有没有什么动静。街上一切如恒,行人在雨中走来走去,有点迟缓,有的匆忙,并没有显出与往日不同的样子。我在巷口站了一些时,对这消息有些怀疑。同时我却想,消息如果是真的,它这时必定在市中心已经搅起波澜,等到波澜扩张到这偏僻的巷口,也许要有相当的时间吧。最后,我有些不耐烦,与其这样等待着,不如多走几步,去迎接那个波澜。我于是在巷口的杂货铺里买了一支洋烛,把它燃起,仰仗着一点微弱的烛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这被雨淋得泥泞不堪的街道。走到一家报馆门前,看见已经贴出一张纸,举起烛光一照,上边果然写着“日本已于今日投降”几个大字。我心里说,这应该是真实了。同时远远也仿佛听到骚动和欢呼的声音。

    我面对着这几个大字自言自语地说:“八年的战斗,如今就这样结束了吗?”我想到这里,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常年的重担,同时又感到,整个的世界也在喘了一口气。

    这样的“喘一口气”,我在八年内不曾有过,全中国也不曾有过。但是在8年前,“八一三”的前夕,却有过一次。

    那时我在上海附近黄浦江边的的吴淞镇。从七七事变发生以来,紧接着是日侨的撤退,日舰驶入扬子江,平津的陷落,全国的情绪一天比一天紧张,上海一有战争首当其冲的吴淞镇便对于这一切感觉得最锐敏。所以镇上的居民起始时三三两两,最后是成群搭伙,都先先后后地离开这里。使这座一向繁华的市镇,忽然成为一片好像是从地里挖掘出来的死城。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8月12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麋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可是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我看着这些兵士是新鲜的,这些兵士看这个市镇也是新鲜的。

    他们以好奇的眼光在一条条空旷的街巷中走来走去,我也以好奇的心情走遍全镇。我分明知道,战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落,却又落不下来。这时忽然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他也带着诧异的神情,东张西望,他大半是从远方挑着这担西瓜到这里来卖的,并不知道这里已经起了这么大的变化。

    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弟兄们,把这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

    我看到这幅景象,心里感到轻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我想,这段历史只要一开端,过去的许多耻辱就会从此勾销,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回到我工作的地方,把一切的事作一个最后的结束,到了下午,开往上海的火车已经停止了,我只好跳上一只黄浦江上的小船,离开这一有战争便首当其冲的吴淞镇。船在日本军舰的中间穿过,军舰上常常有日本的军官拿出望远镜向四下嘹望,我在船上还不住的想,吴淞镇的居民把一座空空的市镇丢给那些士兵,谁会想到呢,远远来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替他们对兵士尽了一些地主之谊。

    船到上海,已经是万家灯火,当我回到家里向家人述说这一天的经历时,闸北一带的炮声已经响起来了。我听着炮声,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长年的重担,这重担是比“九一八”还早便已经压在我们身上了。同时感到,整个的中国也喘了一口气。

    一个人在这时是多么幸福:当自己喘一口气,也真实地感到,几万万人都同样喘一口气。

    一九四五年,写于昆明

    “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继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8月13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队的壮烈战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的“波澜”表现了街头巷尾因抗战胜利而起的欢庆的喧嚣。

    B.听闻日本投降,作者先是半信半疑,接着满怀期待,确认消息后感到踏实。

    C.文章正面描写卖瓜人招呼士兵们吃瓜,表现了他预知接下来战事艰难。

    D.文章以作者的见闻感受展开,叙写了八年抗战开始和结束时的场景。

    7.关于文中写“我”走到吴淞镇上经过茶馆、饭馆和商店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看到茶馆、饭馆和商店时,市镇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写出镇上的空旷冷清。

    C.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麇集让原本死城一样的市镇气氛活跃起来。

    D.“我”看见兵士时,感到很新鲜,紧张的情绪也随之得到缓解。

    8.散文中多次出现“喘了一口气”,这一动作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9.冯至曾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中,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抒发其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希望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这种从“小处”着笔,寓情于其中,向深处、广处开掘的写法,在本文中也有所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秦穆公使公子絷吊公子重耳于狄,曰:“寡君使絷吊公子之忧,又重之以丧。寡人闻之,得国常于丧,失国常于丧。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重耳告舅犯。舅犯曰:“不可。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君惠吊亡臣,又重有命。重耳身亡,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义?”再拜不稽首,起而哭,退而不私。

    公子絷退,吊公子夷吾于梁,如吊公子重耳之命。夷吾告冀芮曰:“秦人勤我矣!”冀芮曰:“公子勉之。亡人无狷洁,狷洁不行。重赂配德,无爱财!”公子夷吾出见使者,再拜稽首,起而不哭,退而私于公子絷曰:“中大夫里克与我矣,吾命之以汾阳之田百万。丕郑与我矣,吾命之以负蔡之田七十万。亡人苟入扫宗庙定社稷,且入河外列城五,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不敢当公子,请纳之左右。”

    公子絷返,致命穆公。穆公曰:“吾与公子重耳,重耳仁。”公子絷曰:“君之言过矣。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是故先置公子夷吾,是为惠公。

    (节选自《国语·晋语》,有删减)

    文本二: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因招雍季而问之,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义赏》,有删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诈[A]伪[B]之[C]道[D]虽[E]今[F]偷[G]可[H]后[I]将[J]无[K]复[L]非[M]长[N]术[O]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是敬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惠”含义不同。

    B.稽首,中国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C.“与”意为“支持”,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含义相同。

    D.“纳”意为赠送,与《伶官传序》中“及凯旋而纳之”的“纳”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絷奉命到狄国吊问重耳,并劝他抓住晋国办丧事的机会回国继承君位,重耳在与舅舅子犯商量之后,拒绝了公子絷的建议。

    B.公子夷吾私下会见公子絷,表示里克、丕郑支持自己,如果没有人人主晋国为君,他愿意割让河外五座城池来换取秦国的支持。

    C.公子絷回国复命,秦穆公欣赏公子重耳的品质,公子絷认为,立一个不仁的君主来扰乱晋国有利秦国,于是立公子夷吾为晋君。

    D.晋文公与楚人作战前先后咨询咎犯与雍季,最终采纳了咎犯的建议,在城濮击败楚人。战后晋文公给雍季的赏赐却超过咎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14.晋文公重耳历经艰辛,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结合选文概括他成功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②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①这首诗是钱起进士及第之前的一首试帖诗。“湘灵鼓瑟”是考题,原指湘水女神弹奏古瑟。②楚客,指像屈原一样被贬谪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开篇紧扣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

    B.水神冯夷应歌起舞,楚客心有戚戚,他们均和湘灵瑟声产生共鸣。

    C.诗人着力渲染瑟声弥漫在天地之间,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D.诗人运用想象写凄苦的瑟声,将湘灵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6.结尾两句被誉为表现音乐效果的神来之笔,与白居易《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儿童这一群体,经常被文人写入古诗文中,比如:“________________”。

    (2) “吟”或“啸”是古人吐露心曲、抒发情怀的方式,在古代诗文中颇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是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常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人对读书有许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南宋尤袤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此外,古人读书还留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等佳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书可明理。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一本好书能指引人们探寻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读书可修身。“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热爱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并将之内化为崇高的价值追求,方能使人            。读书可增智。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读书可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成为更强更好的自己。

    善读者,首先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普通读者与学者不同,不是为研究和求证而读,读书就是为了            ,如果读书无益于做人行事,与不读无异。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做到读与记相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与思相结合,在深思熟虑上下功夫;读书要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与做结合起来;每读必有心得,读与写相结合,形成文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调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顺序,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曹雪芹的巨作《红楼梦》不仅在文学界竖立起一座历史丰碑,     。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谐音艺术贯穿全书,每每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红楼梦》中的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     。比如,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合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遭际令人叹息。又如,娇杏谐音“侥幸”,她从甄家的丫鬟一跃成为贾雨村的正夫人,可见其“侥幸”;甄家千金甄英莲的名字也暗含谐音,谐音“真应怜”。

    谐音还是作者表达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书中贾宝玉的父亲腐朽陈旧,表面上道貌岸然,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其名“贾政”谐音“假正”,正是作者对其辛辣的嘲讽,讽刺他为人表面正经,     

    谐音艺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大量的使用,咀嚼其中含义,每个谐音都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展现出作者对于语言驾轻就熟的把控与运用。

    21.近来,一些政务服务平台利用“谐音”取名走红,如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取名“渝快办”,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请任选一例咀嚼其中含义及妙趣。(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庸》中的名句,蕴含着为学与处事之道。

    作为正处于民族复兴关键历史时期的青年,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四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与"笃行"相关联,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C(“使读者感动时因为范围不同而层次不同”理解错误,不是范围的区别,而是不同层面、角度的生发。)

    2.A(B项“既归功于作者”错误,高层次的感动于作者本意无关。C项中材料二证明那个时期自然描写仅仅是陪衬。D项“最能体现中国诗的本色特长”错误,中国诗的刚不是中国诗的本色特长。)

    3. C(“细草微风岸”属于“柔”,其他诗句为“刚”。)

    4.(4分)①诗人晏殊“见物起兴”:看到“西风凋碧树”的自然物象而产生“思念远人”的感动,并把感动表达在诗歌中(2分);②王国维从诗歌中读到晏殊的感动,但不局限于作者本来的意思,进行生发,从中感悟到做事业做学问的道理。(2分)5.(4分)①香菱写月,能够写出物象引发的感动,让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感动。(2分)②但是咏月不能停于粗浅的感官,应表达出物与人情趣的默契。(2分)③描写、抒情不能直白,应力求委婉、微妙、简隽。(2分)任意两点即可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表现了他预知接下来战事艰难”错误,这里卖瓜人招呼士兵吃瓜的举动,并非着重表现他预知战事艰难,而是为了侧重表现普通民众对抗战的支持。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紧张的情绪也随之得到缓解”错误,联系下文“我分明知道,战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落,却又落不下来”可知“我”大战前的担忧,紧张的情绪并未得到缓解。

    8.①抗战开始时(淞沪抗战)的“喘了一口气”是作者看到我军奋起反抗侵略者而感到欣慰。②抗战结束的“喘了一口气”是作者因抗战取得最后胜利而为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③“喘了一口气”是人们的精神状态的艺术再现,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我听着炮声,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长年的重担”,这是淞沪抗战开始时的“喘了一口气”,因为作者看到“麋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这是看到我军奋起反抗侵略者而感到欣慰。“我面对着这几个大字自言自语地说:‘八年的战斗,如今就这样结束了吗?’我想到这里,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常年的重担,同时又感到,整个的世界也在喘了一口气”,这是知道抗战结束时“喘了一口气”,是作者经过八年的艰难等待后,因抗战取得最后胜利而心情放松愉悦,也为中国人的最终胜利感到扬眉吐气。“喘了一口气”之前一直是背负着“常年的重担”,内心充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喘了一口气”后身心放松,是高兴自豪。可见“喘了一口气”是人们的精神状态的艺术再现,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9.①从“小处”场景切入叙写见闻感受反映时代人事。本文只截取战争的开始和结束两个场景反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②本文以在大时代中小人物的言行细节,反映广大民众的思想。如以农夫招呼兵士吃瓜展现民众支持抗战的民族(爱国)精神。③以小人物的情感,反映大时代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如以“喘一口气”贯穿全文,表现了为抗战而奔波的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本文场景切入很小,“晚间八点半左右,隔壁有人走过来说,方才听到广播,说日本接受波茨坦协定提出的条件,决定投降了。消息有些突然,使人半信半疑。外边落着点点滴滴的雨,我撑开一把雨伞,走到巷口,想看看外边有没有什么动静”“镇上的居民起始时三三两两,最后是成群搭伙,都先先后后地离开这里。使这座一向繁华的市镇,忽然成为一片好像是从地里挖掘出来的死城……8月12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麋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只是截取战争的结束和开始两个场景,其间叙写见闻感受,反映抗战胜利和淞沪抗战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提到的“我”和卖西瓜的农夫都是小人物,“我分明知道,战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落,却又落不下来”“我看到这幅景象,心里感到轻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我想,这段历史只要一开端,过去的许多耻辱就会从此勾销,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回到我工作的地方”,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表现了“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关注;“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弟兄们,把这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农夫招呼兵士吃瓜展现民众支持抗战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是以在大时代中小人物的言行细节,反映广大民众的思想。“我面对着这几个大字自言自语地说:‘八年的战斗,如今就这样结束了吗?’我想到这里,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常年的重担,同时又感到,整个的世界也在喘了一口气”“我听着炮声,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长年的重担”,本文以“喘一口气”贯穿全文,表现了为抗战而奔波的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这是以小人物的情感,反映大时代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体现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主题。

    10.(3分)DHL

    11.(3分)C(原文“与”为动词“支持”,“失其所与”中“与”为动词“结交、同盟”意思 不同。)

    12.(3分)B(“没有人主持祭祀安定国家”理解有误,“亡人”应为“逃亡的人”,指公子夷吾。)

    13.(8分)(1)时机不可放过,国丧的时间不会太久,希望公子考虑这件事情。(每个分句1分,“其”字1分,共4分。)(2)面对危难时采用诈术,足以击退敌军;返回后却尊崇贤人,足以回报贤人的德行。(“却”、“反”字各1分,句意2分。)

    14.(3分)善于纳谏;遵循仁义之道;有孝心;不受眼前利益诱惑(目光长远);赏罚得当。(1点1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秦穆公派公子絷去狄国吊慰公子重耳,说:“我的国君派我来慰问你的逃亡之忧,以及丧亲之痛。我听说:得到国家常常在国丧的时候,失掉国家也常常在国丧的关头。时机不可放过,国丧的时间不会太久,希望公子考虑这件事情!”重耳把他的话告诉舅舅子犯。子犯说:“不可以。逃亡在外的人没人亲近,只有诚信仁德,才能得到人们的亲近,父亲刚死,灵柩还停在堂上就图利,谁会认为我们仁德?”于是公子重耳出来见公子絷说:“承蒙你来吊慰逃亡之人,又负有帮助我回国的使命。但我重耳是流亡在外之人,父亲死了都不能得到哭丧的位置,又怎么敢有其他想法以玷辱你的义举呢?”说完拜了两拜而不磕头,然后站起来哭泣,退下后也不再私下回访公子絷.

    公子絷离开狄国,到梁国吊慰公子夷吾,像吊慰公子重耳那样。夷吾对冀芮说:“秦国要帮助我了!”冀芮说:“公子努力吧。逃亡在外的人无所谓洁身自好,洁身自好则办不成大事。应该用厚重的礼物去酬谢帮助你的人的恩德,不要吝惜钱财!”于是公子夷吾出来见公子絷,拜了两拜,站起来不哭泣,退下后又私下访问公子絷说:“中大夫里克已支持我做国君了,我命令把汾阳一带的百万亩田地赐给他。丕郑也已支持我做国君了,我命令把负蔡一带的七十万亩田地赐给他。我如能回国洒扫宗庙,安定社稷,我将奉上黄河以西的五座城邑,另外送上黄金八百两、白玉制作的装饰品六双,不敢用来报答公子,请赏给左右的随从。”

    公子絷回到秦国,向秦穆公复命。穆公说:“我支持公子重耳,重耳仁德。”公子絷说:“国君的话错了。您如果辅立晋君是为了成全晋国让他承载下去,那么立一个仁德的公子未尝不可。您如果辅立晋君是为了在天下成就秦国的威名,就不如立一个不仁德的公子以扰乱晋国,并且可以进退自如地驾驭它。”因此就先立公子夷吾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惠公。

    文本二:

    晋文公将与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召来咎犯问他:“敌众我寡,这个仗该怎样打?”咎犯说:“我听说,礼仪繁杂的国家,对于礼仪从不觉得满足;经常打仗的国家,对于诡诈之术也不会感到满足。您用诈术作战就行。”于是召集雍季问他,雍季说:“竭泽而渔,怎么会没有收获呢?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焚林打猎,怎么不能收获猎物呢?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猎了。欺诈虚伪的办法,虽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以后就不可再用了,不是长久之道。”晋文公采用咎犯的计谋,在城濮打败了楚国人。回来进行赏赐,给予雍季上等赏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面对危难时采用诈术,足以打退敌军;返回后却尊崇贤人,足以回报贤人的德行。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用德行来要求自己),却也足以称霸啊!”

    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他们均和湘灵瑟声产生共鸣”错误,懂得湘灵的悲哀、心有戚戚的只有“楚客”。第三句一个“空”字,表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

    16.①两首诗运用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方式来衣现音乐的感染力。“江上数峰青”以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来抒发湘灵寄托在瑟声中的哀怨之情;“唯见江心秋月白”,以江面的清冷来写琵琶女琴声的清冷幽怨。②两首诗运用留白手法表现余音袅袅。一曲终了,只有“江上数峰青”,余音不绝,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琵琶行》中舫船无言、江面清冷、圆月高悬,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③两首诗以诗境突转表现音乐,都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又韵味无穷:“人不见”后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转换回到现实世界。琵琶声停,一切又归于静寂,诗境由音乐之境转换回现实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诗句运用留白手法,以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意思是:东船西舫的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那江心倒映着皎洁的秋月。这两句以景结情,写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句运用留白手法,琵琶曲结束后周围很安静,人们沉浸在音乐声中,如痴如醉,用人们的行为和“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侧面衬托乐曲的动听,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曲终人不见”“东船西舫悄无言”,一曲终了,其它听曲人都已散去或者都沉默不语,后分别以“江上数峰青”“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沉寂之景收结,这都是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诗境就从给人以想象的虚幻世界猛然转换回到现实世界,虽然一切又归于静寂,出人意料,却又那么的韵味无穷。

    17.(1)示例一: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示例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示例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2)示例一: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示例二: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示例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示例四: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8.①悬梁刺股/牛角挂书/韦编三绝  ②行稳致远/宁静致远  ③学以致用(3分,每空1分)

    19.读与写相结合,每读必有心得并形成文字;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4分,语序2分,句序2分)

    20.(1)本体是书,喻体是桥梁、翅膀。(1)把书比作桥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书有着沟通古今中外的重要作用;把书比作翅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让人增长智慧,思想活跃。(2分)

    21.参考示例:①广东省简称“粤”,“粤省事”有“省时省力”“越来越好”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政务服务平台让大家轻松享受到各种政务服务的决心。②重庆市简称“渝”,“渝快办”有“愉快办理”“快速办理”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的办事效率及为民服务的暖心态度。(含义2分,妙趣2分,大意相同即可)

    22.①而且构建了一座修辞艺术的殿堂②在人名上的运用更普遍③实则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每处2分)

    23.博学与笃行,阐述学习与行动的辩证关系。博学为笃行奠基,笃行助推博学,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审问与笃行,阐述求教与笃行的辩证关系。虚心求教,细心求证是前提,笃行是实践验证,二者缺一不可。慎思与笃行,阐述思考与力行的辩证关系。慎思得失荣辱,方可知取舍,明规矩。凡事当三思而后行,只思不行或只行不思,都是错误的。明辨与笃行,明辨真伪,方可明善恶,辨美丑,笃行才有正确方向。

     


     

    相关试卷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一)(原卷版):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一)(原卷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一)(答题卡):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一)(答题卡),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正确填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五)(解析稿):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五)(解析稿),共19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