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后作业题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下列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理论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名师】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2作业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 B.变异的不定向性是适应多变环境的结果
C.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是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过程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结构统一性的主要原因是所有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B.自然选择不仅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也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别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
A.个体.个体 B.个体.种群
C.种群.种群 D.种群.个体
4.下列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理论的是 ( )
A.长颈鹿最初都是短颈
B.长颈鹿在缺乏青草时,只能吃高处的叶片,由于颈的经常使用而逐渐变长
C.长颈鹿的长颈必须通过遗传和变异,长期积累,逐代选择才能形成
D.长颈鹿的长颈是由环境引起的,所以说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5.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A.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遗传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6.从起源上看,狗是人类在1万多年前,将捕到的狼长期驯化培育得到的。2013年1月,瑞典进化遗传学家Erik Axelsson和同事将狗的DNA与狼的DNA进行了对比,发现狗体内消化淀粉的基因比狼体内的相同基因活跃28倍。有关该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与人类以及人类的饮食协同进化
B.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消化淀粉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
C.在狗的驯化过程中,消化淀粉的基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该现象说明了狗与狼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7.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C.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8.某些动物,如蚂蚁和蜜蜂,多数或大多数个体不能生殖,它们把自己的 能量用于哺育和保护其他个体的后代。这样,自然选择会产生生殖成功率不同的个体,使有些个体产生大量后代。在蚂蚁的种群中出现大量不生育 的个体,其进化上的意义是什么?( )
A.降低生殖能力可以永远地利用当地的食物资源,而且通过限制生殖可长远的保护种群
B.遗传上看一个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很相近,在此通过群体繁殖的成功可 积累对环境的适应
C.在新出生的个体中性别比例极不平衡,雌性不能找到雄性交尾,并保持 不育状态
D.大部分蚂蚁是单性生殖,能量主要用于自生生存,不具备独立养活后代 的能力
9.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不包括
A.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C.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D.科学地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形成
10.在疟疾流行地区,携带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个体的疟疾感染率较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DNA发生碱基对的替换
B.移植健康人的骨髓可以治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结构异常
D.基因突变对个体的影响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
11..达尔文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A.可遗传变异 B.过度繁殖 C.生存斗争 D.生殖隔离
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达尔文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间接的证据
D.从以生物个体为基本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进步
13.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内因为遗传变异,下列哪个过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这一基础
A.DNA→DNA B.DNA→RNA
C.mRNA→蛋白质 D.tRNA携带氨基酸
14.下列说话,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15.下列有关生物实验或模型建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体积分数95%的乙醇加入适量无水碳酸钠作为提取液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模型属于概念模型
C.科学家用电镜拍摄的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照片不是物理模型
D.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相等模拟了生物体内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涵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 过度繁殖,种群密度增大,加剧了生存斗争,A正确;
B. 变异的不定向性是适应多变环境的原因,B错误;
C. 不同环境选择出不同的生物,导致生物的多样性的产生,C正确;
D. 生物的进化是有利变异逐代积累,不利变异逐代淘汰的过程,D正确。
故选B。
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答:
A.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故生物结构具有统一性,A正确;
B.自然选择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B错误;
C.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均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自然选择可以对生物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进行定向选择,D正确。
故选B。
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
A.长颈鹿最初既有长颈也有短颈,后来食物变少,长颈的长 颈鹿生存了下来,A错误;
B.长颈鹿的颈因经常使用而逐渐变长属于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观点,B错误;
CD.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是经过了遗传和变异,长期积累,逐代选择几个过程才最终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产物,C正确.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其中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解答:
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本题中农药是环境,由它对害虫产生的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使抗药性强的个体得到保留,不抗药或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害虫的抗药性在代代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而农药的灭虫效果也就越来越差了。
故选D。
6.【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
狼为肉食性动物,其食物中几乎不含淀粉;经人类长期驯化得到的狗为杂食性动物,由于人类食物以淀粉类为主,导致人给狗喂的食物也以淀粉类食物为主。经长期的选择过程,不适应这种饮食结构的被淘汰,逐渐适应的被保留下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狗。可见,在驯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定向选择而不是定向变异。故选B
7.【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
A.现代进化理论认为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A错误;
B.生存斗争的结果是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适者生存,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B正确;
C.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
D.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D正确。
故选A。
8.【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受到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的影响。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答:
A.若外界环境条件改变,限制生殖有可能影响种群的发展,A错误;
B.遗传上看一个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很相近,在此通过群体繁殖的成功可积累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C.雌性中的蚁后可以找到雄性交尾,并保持可育状态,C错误;
D.蚂蚁不是单性生殖,D错误。
故选B。
9.【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10.【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中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患者的红细胞性状发生改变,显微镜下观察患者的红细胞呈现镰刀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碱基的替换,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的改变引起的,导致血红蛋白的结构异常,从而影响了其功能。
解答: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红细胞形状异常,而红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移植健康人的骨髓,健康人的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裂分化形成正常的红细胞,从而治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病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的改变引起的,导致血红蛋白的结构异常,C正确;
D. 由题意可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而有利于个体生存,由此可以看出,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环境的选择作用,D正确。
故选A。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1)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千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通过遗传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
【详解】
A.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只能为选择提供更多的个体,A错误;B. 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过度繁殖产生更多的个体,而自然环境空间资源有限,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条件,B错误;C.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这就是适者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因此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实现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正确;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不是适者生存的手段,D错误。故选:C。
1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13.【答案】A
【解析】
DNA→DNA表示DNA复制,进而传递遗传信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形成新的性状,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基因突变发生在间期DNA的复制过程中,A正确;DNA→RNA表示转录,进而控制蛋白质合成,此过程不发生遗传变异,B错误;mRNA→蛋白质表示翻译过程,通过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此过程不发生遗传变异,C错误;转运RNA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内合成蛋白质,此过程不发生遗传变异,D错误。
14.【答案】C
【解析】
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这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项错误;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种群中产生的不定向的变异(具有抗药性和不具有抗药性)进行定向选择(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的结果,B项错误;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使奔跑速度快的个体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并将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结果导致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C项正确;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但人类的进化仍然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近年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达标测试,共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