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灯笼》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灯笼》教案01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灯笼》教案02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灯笼》教案0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预习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  灯 笼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对家国社会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教学难点:

    (1)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的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深沉而丰富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候,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作者的情怀。

    板书课题:灯笼。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吴伯箫”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代表作有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抗敌卫国的感情。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2)析一析多音字。

    (3)辨一辨形近字

    (4) 释一释重点词。

    (5)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哪些事?

    (学生默读课文,分析概括回答。)

    学生:①挑着灯笼接祖父

    学生:②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学

    学生:③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学生:④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学生:⑤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学生:⑥在纱灯上描红

    学生:⑦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学生:⑧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教师追问:这些事可分为哪几个方面?

    学生:乡村日常生活类。

    学生:乡村艺术表演类。

    学生:乡村年节欢庆类。

    学生:历史文化类。

    教师: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聊天分析回答。)

    教师示例:“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高亢、激越

    学生:总的感情基调:深情,激情。

    学生:早年乡村生活——深情

    学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激情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本文是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名篇,其语言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请找出几处精彩语句赏析。

    教师出示语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学生朗读,讨论赏析。)

    学生: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教师出示语句: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学生朗读,讨论赏析。)

    学生: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我”与灯笼结下的缘分之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教师出示语句: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学生朗读,讨论赏析。)

    学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想起”,用概述的写法,写出了灯笼的缘结得很多,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灯笼如数家珍,非常喜爱。

    教师出示语句: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学生朗读,讨论赏析。)

    学生:“一辈子思慕”饱含着“我”和祖父间浓浓的亲情。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教师出示语句: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学生朗读,讨论赏析。)

    学生:灯笼承载着母子深情,饱含着母亲的慈爱之情,所以“我”记得清清楚楚。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教师出示语句: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学生朗读,讨论赏析。)

    学生:对于在黑夜孤行的人,红灯高照能慰藉他四面虚惊的心。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教师出示语句: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学生朗读,讨论赏析。)

    学生:朱门褪色,表面写族姊家华贵的朱门颜色变得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是写族姊家已渐衰败。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教师出示语句:

    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学生朗读,讨论赏析)

    学生:回忆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教师:第1段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避免在叙事过程中行文的单调、呆板。

    学生: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生:3.引出下文对灯笼的回忆。

    教师: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不行。

    教师追问:为什么?

    学生: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

    教师补充:这样写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而改后句子平淡,没有新意。

    教师:第4段用一句话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分析抢答。)

    学生:起过渡(承上启下)及强调的作用。由对祖父的回忆过渡到对慈母的回忆。

    学生:一句话独立成段突出了这句话给“我”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大。

    教师: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段却跳出回忆,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第10段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况味;第11段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

    学生: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师再问:第11段中“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

    典故:“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遭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教师追问: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着作者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文章中蕴含着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二、        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的哪处描写。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探究“灯笼”的更多含义。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1:“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的几个故事都是由“灯笼”串连起来的。

    预设2: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教师: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①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敬爱和牵挂,也寄托着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学生: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相关,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学生: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学生: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学生:⑤引发作者联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教师:将本文的标题改成“童年趣事”好不好?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不好。

    教师追问:为什么?

    学生:本文所写之事虽然包含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闻趣事,但其中也有带给人们沉重的情感体验的部分,如族姊家的没落、挑灯看剑的将军等,这些不能算是趣事。

    教师:分析课文中“灯笼”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

     

    教师点拨:同学们,我们可以从村民日常生活、乡村艺术表演、乡村年节景象、历史文化诗歌方面去回答

    教师出示表格: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意义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回答。)

    预设1:

    预设2:

    预设3:

    预设4:

    三、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

    (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

    本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了与灯笼相关的童年生活、亲情故事、英雄人物等,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对亲人的感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志存高远、希望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以及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

    感悟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御侵略,共同抗击敌人,就一定会打败敌人,取得胜利。

    预设2:

    感悟二:课文中,作者由追忆历史写到国难现实,表达出自己想要奋勇杀敌的愿望。作者跳出个人情怀,升华为家国情感,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志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但不论如何变,担当精神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拥有担当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作为中学生,我们现在就应树立担当意识,锻炼自己担当的魄力。

    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

    ❶材料琐碎而主题集中。

    文章内容由标题“灯笼”聚合在一起,所有的细小事件无不与“灯笼”相关,不相关者一件不写。

    作者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恰当地布局谋篇。每一处叙述都联结着情感的表达,有直接点明情感的,有间接表达情感的。课文最后直言“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则是显豁而壮烈的情感表达。

    预设2:

    ❷虚实结合的写法。

    在作者所记述的许多灯笼中,母亲为“我”上、下灯学做的纱灯,为了还愿在村头高挑的那挂红灯,唐明皇在东宫建的灯楼,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等,都是实写;而对宫灯翠羽流苏的想象,则是虚写。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厚而有张力。

    4.板书设计。

     

    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再要求学生巩固。

    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传统文化——与“灯笼”有关的诗词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同张将蓟门观灯

    【唐】孟浩然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

    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2.阅读段伟的《茶是家乡醇》,回答下列问题。

    六、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文章第2段,作者运用排比,写了提起灯笼让他想起的各种声音。请你也运用排比,写一写你听过的声音。

    示例:接近尾声时,这琴声忽又扬起,如同湍急的流水,撞上了礁石溅起的浪花;又如舰艇划过海面后荡起的急流,冲到了那极高的地方;又似一条在崇山峻岭间升空的飞龙,盘旋一阵后,向上急冲;随后又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只银燕在时空的隧道里左右徘徊,最后直向上冲,一个“原”字出口,如同珍珠落下,掷地有声。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大多数教师都不会忽略诵读法。本教学设计,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揣摩语言特点,确定朗读方法,制定集体朗读方案,然后再反复诵读,之后二次感悟语言、感悟文意。走“揣摩语言——确定朗读方法(朗读)——感悟语言”的循环路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近乎完全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责任和兴趣被调动起来。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收获了朗诵的快乐,而且理解了本文的语言特色,可谓一箭双雕。

    【预习作业】

    1.预习《写作· 学习仿写》一课,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了解仿写的重要性,能从优秀作品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确定仿写点。

    3.学习整体仿写和局部仿写的方法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29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灯笼教案设计</a>,共3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知识备查,学习字词和典故,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总结归纳,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灯笼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灯笼教案及反思,共7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