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梅花魂练习
展开《梅花魂》类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梅花魂(节选)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 才好!”
1.选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抓住外祖父的神态、______和______描写,是为了突出外祖父_____。
2.选段中梅花的“秉性”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句中“最有名”可以用一个四字词语
_________来形容。我还能写两句描写梅花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对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外祖父希望我像梅花一样迎风傲雪,不畏艰难。
B.外祖父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要有梅花坚强不屈的秉性。
C.外祖父借梅花作比喻,表示他对“我”的殷切希望,希望我能在任何环境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做一个有骨气、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答案】
1.动作 语言 对墨梅图的珍爱
2.“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3.举世闻名 江南几度梅花发 人在天涯鬓已斑
4.C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
从“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可知,这是人物的神态描写;从“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可知,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从“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可知,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无比珍爱,不容玷污。
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可知,选段中梅花的“秉性”具体指“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3.本题主要考查对成语、古诗的积累。
举世闻名:举世:全世界。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描写梅花的诗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4.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这句话是外祖父借梅花作比喻,表示他对“我”的殷切希望的嘱咐:希望“我”能在任何环境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做一个有骨气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类文阅读
(一)完成下列各题。
①碎石路上,荆棘满地,父亲光着脚,健步如飞。我提着一双蓝色的鞋,拼命地追赶却怎么也追不上。一丛树枝绊住,我跌倒了,父亲更远了。我声嘶力竭地喊:“爸爸,您的鞋……”然后是梦醒。每一次,母亲都告诉我,父亲是从不穿鞋的。
②是的,父亲是不穿鞋的。像许多农民那样,厚厚的脚板,粗糙的脚趾,踩着田埂春种秋收,沿着山径去伐薪砍柴……从早到晚,从春到秋——那沾满泥水的脚永远是那么灵巧自如。
③小时候,看着父亲不穿鞋的样子,觉得蛮洒脱自然。上街购物,父亲走在皮鞋、胶鞋的队伍中,步伐是那样稳健。带我上学,父亲那滴着泥水的双脚在光洁的石板路上留下湿湿的脚印。我跟着父亲那粗大的脚印走路,觉得又平稳又安全。
④也许在学校看多了穿鞋的人,也许是虚荣心作祟,渐渐地,我觉得赤脚又土又难看,甚至有些粗野,于是对父亲就有些不满,就拒绝他带我去学校。高中住校后,每隔一段时间,父亲总会来看我,每一次就因为看到父亲那带着泥土的脚,喜悦和想念都变为不快和烦恼。
⑤一个初春的黄昏,父亲又到学校来,还是双脚沾满污泥。我看到后又气又急,来不及呼唤,就对走来的父亲大声嚷道:“以后您不要光着脚到学校来好吗?”
⑥父亲静默了会儿,笑笑,从帆布袋里拿出一包花生,又从口袋里掏出四十元钱塞在我手里:“拿去,好好照顾自己,天晚了,我还得赶回家。”说完,转过身,挑起担走了。父亲的背已微驼,步履有些迟缓蹒跚……
⑦再一次来看我时,父亲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蓝布鞋。“你看,这双鞋好不好看!”父亲喜悦的神情,掩不住的兴奋,竟不能使我惊喜,反倒有几分茫然,恍若失去了什么。后来,母亲告诉我,穿着鞋回家的父亲,脚跟与脚趾打起了泡,几天不能走路。我的心在滴血。
⑧去年,我上了大学。启程北上那天,父亲光着脚担着母亲陪嫁时的那只旧皮箱送我上县城搭车,依然如从前一样健步如飞——那一幕,我终生难忘。
⑨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大学毕业典礼上,我走上台去领奖,向大家致谢。如雷的掌声四起,我泪眼模糊地望着台前的家长席,在西装革履的人群中有一双敦厚黝黑的泥脚,踏着鲜红的地毯向我走来……
5.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全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抓住三个时间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父亲的泥脚带给“我”的不同感受。
6.第三自然段写“我”小时候看着父亲不穿鞋的样子,觉得蛮洒脱自然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不穿鞋光着脚踩着田埂春种秋收,沿着山径去伐薪砍柴是那么灵巧自如。
B.父亲不穿鞋光着脚。上街购物,走在皮鞋、胶鞋的队伍中是那样稳健。
C.跟着父亲粗大的脚印走路,“我”觉得又平稳又安全。
7.高中住校后,“我”每一次看到父亲那带着泥土的脚会不快和烦恼的根本原因是( )
A.因为学校里的人都穿鞋。 B.因为不穿鞋又土又难看。
C.因为不穿鞋是粗野的。 D.因为虚荣心作祟。
8.读第⑥段,从“父亲静默了一会儿”这一细节,联系上下文,可以想象到父亲此时可能在想:
9.文章以“父亲的泥脚”走在红地毯上结束全文,这样写的好处是:
【答案】
5.父亲的泥脚 小时候 高中住校后 上了大学
6.A 7.D
8.虽然我习惯光脚走路,但是学校里都是穿鞋子的人,我这样光着脚来看孩子,孩子觉得没面子了,让孩子不开心了。我下次得穿鞋子来才行。
9.呼应标题,使文章结构更完整,主题更突出,强调了“父亲的泥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敬仰之情,也希望父亲能以他为豪。
【解析】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
阅读文章可知,全文都在描写父亲的泥脚,所以“父亲的泥脚”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
三个时间点:从第③段中“小时候,看着父亲不穿鞋的样子,觉得蛮洒脱自然。”可知,第一个时间点是“小时候”;
④至⑦描写了高中住校后,父亲还是双脚沾满污泥到学校来给“我”送花生和钱。可知第二个时间点是“高中住校后”。
⑧至⑨描写上了大学,父亲光着脚担着皮箱送“我”上县城搭车。可知第三个时间点是“上了大学”。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
A.出现在第②段“是的,父亲是不穿鞋的。像许多农民那样,厚厚的脚板,粗糙的脚趾,踩着田埂春种秋收,沿着山径去伐薪砍柴”是对父亲不穿鞋去做什么的描写,并不是“我觉得蛮洒脱自然”的原因。
B.从第③段可找出“上街购物,父亲走在皮鞋、胶鞋的队伍中,步伐是那样稳健”可知这是“我觉得蛮洒脱自然”的原因。
C.从第③段可找出“带我上学,父亲那滴着泥水的双脚在光洁的石板路上留下湿湿的脚印。我跟着父亲那粗大的脚印走路,觉得又平稳又安全”可知这是“我觉得蛮洒脱自然”的原因。故选A。
7.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
从第④段中的“也许在学校看多了穿鞋的人,也许是虚荣心作崇,渐渐地,我觉得赤脚又土又难看,甚至有些粗野,于是对父亲就有些不满,就拒绝他带我去学校”可知其根本原因是“我的虚荣心作祟”。故选D。
8.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从第⑥段中的“拿出”“掏出”“塞”“转过身”“挑起担”这些词语可看出是运用了动作描写。从第⑥段中的“父亲的背已微驼”可知,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前文第⑤段“我”对父亲大声嚷道:“以后您不要光着脚到学校来好吗?”,可知这里的“父亲静默了一会儿”是在思考自己光着脚来学校是不是给自己的孩子丢了面子,影响不好。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标题的理解。
本文的题目为“父亲的泥脚”,作者结尾也以“父亲的泥脚结尾,使文章首尾呼应。首尾呼应的作用: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引起共鸣。呼应还具有突出的作用。这样描写的目的是要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敬仰和敬爱之情,父亲是光着脚踏着鲜红的地毯向我走来,说明“我”内心希望父亲为我感到自豪。
(二)类文阅读
访梅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 ),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他了去。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气,蒸气是什么,蒸气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 )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10.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吃惊 狐疑 疑惑 B.狐疑 吃惊 疑惑
C.疑惑 狐疑 吃惊 D.疑惑 吃惊 狐疑
11.短文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
12.下面的句子从哪个角度描写人物,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
13.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
【答案】
10.D
11.“我们”和舅爷外出作画,寻找最美的东西的事情。
12.动作描写。通过“拣”“坐”“眯”“看”等系列动词, 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舅爷认真细致地研究画画的素材,为下文舅爷揭示作画的真谛埋下伏笔。
13.仔细观察,深入了解,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本质。
(三)阅读理解。
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干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二十美元?”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二十美元,他最多只值两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开车接少爷放学的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二十五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他卖到两百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像一口老井幽幽地闪着光。这一回,他没有犹疑,他沉静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
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演拉佛西来到了纽约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他笑了,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两百美元!”经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两百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大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要是卖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
1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探询:
妄自菲薄:
15.找出文中的任意一个反问句抄写下来,并改成陈述句。
16.用“_______”画出与文中第1段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7.父亲让“我”卖了_____次旧衣服。第一次在_____以_____美元卖掉,第二次在_____以_____美元卖掉,第三次在_____以_____美元卖掉。
18.这篇文章的题目为“高贵的生命不卑微”,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
14.试探性的询问 过分看不起自己,形容自卑心理。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完成
15.示例: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
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
16.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17.三 人流密集的地铁站 两 贵族子弟学校门口 二十五 纽约记者招待会上 一千两百
18.生命不因种族、肤色、贫富而有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是高贵的,不要妄自菲薄。只要不丧失希望,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积极探索,不断追求,就能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超越自我,终而获得成功,实现理想。
【解析】
14.此题考查词语解释能力。解答时,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探询:试探性的询问。
妄自菲薄:过分看不起自己,形容自卑心理。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完成。
15.此题考查反问句改写陈述句的能力。首先我们找到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
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16.此题考查学生对前后照应写法的掌握情况。照应就是上文提到过的,下文也提到了,其实就是一个东西在上下文重复出现。文章开头讲到看不到希望:“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文章结尾“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相照应。
17.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中父亲三次卖旧衣服。“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第一次;“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 “二十五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第二次;第5、6自然段讲述了在记者招待会签名,并拍卖旧衣服。
18.此题为思路拓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解答时可以从“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努力地学习” “刻苦地锻炼”等方面谈一谈。
(四)类文阅读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19.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20.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21.怎样理解“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答案】
19.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0.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1.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解析】
19.此题考查标题理解能力。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实际是在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0.此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这句话采用叠词,语言亲切、灵活,读起来朗朗上口,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1.此题考查句子理解能力。解题时,我们要结合全文进行理解: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五)课外阅读。
偷 饼 贼
①一天晚上,有位妇女在机场候机,飞机起飞还有好几个小时,她在机场商店里找到了一本书,买了一袋甜饼之后找了个地方坐下,(悠然、竟然)地看起书来。
②她沉浸在书里,却无意中发现,那个坐在她旁边的男人,(悠然、竟然)如此无耻,他未经许可就从他们中间的袋子里抓起一块甜饼,塞(sāi sè sài)进嘴里。
③她试着回避这件事,避免大发脾气。她读着书,使劲嚼(jiáo jué jiào)着甜饼,看着时间——当那个“偷饼贼”继续减少她的甜饼的时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越来越气愤,她想:“如果我不是这样宽容,我一定打得他鼻青脸肿!”
④她每拿一块甜饼,他也跟着拿一块。当只剩一块时,她猜测他会怎么做。他的脸上(表现、浮现)出笑意,并且略带拘谨,他抓起了最后那块甜饼,把它分成了两半。他遥给她半块,自己吃了另一半。她从他手中抢过半块饼,并且想:“天哪!这个家伙还真有分意思,但他却很无礼,他为什么连感谢的话都不说一句?”
⑤当她的航班通知登机时,她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收拾起自己的物品走向门口,拒绝回头看一眼那个“偷窃而且忘恩负义的人”。
⑥她登上飞机,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找寻那本她已经快看完了的书。当她把手伸进皮包时,她因意外而惊话得口瞪口呆——她的手摸到了一袋甜饼!
⑦“如果这是我的,”她喃喃自语,“那么另一包就是他的,而他却尽力与我分享!”太迟了,已经无法道歉,她是那样难过,那个无礼的、忘恩负义的偷饼贼,恰恰是自己!
22.给文中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23.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上“√”。
24.从头到尾,这位妇女的心情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请在文中找出她心情的词语,填空:
( )——如释重负——惊讶——( )
25.“她试着回避这件事……”“这件事”是指什么事?请你用“”在第二自然段中画出来。
26.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第⑥自然段“她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原因是( )。
第⑦自然段“她因意外而惊讶得目瞪口呆”,这个意外是( )。
27.选择。
①这篇文章中真正的偷饼贼是谁?( )
A.妇女 B.男人
②《偷饼贼》是一个读来怎样的故事?( )
A.令人无奈 B.感到气愤 C.感到温馨 D.幽默
【答案】
22.sāi jiáo
23.悠然 竟然 浮现
24.气愤 难过
25.那个坐在她旁边的男人,竟然如此无耻,他未经许可就从他们中间的袋子里抓起一块甜饼,塞进嘴里。
26.她终于可以离靠开这个让她讨厌的男人了 她的甜饼还在
27.A C
【解析】
22.此类题考查对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能够准确辨别和识记。
23.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词的辨析与掌握。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关键在于对字形的掌握,主要考查考生的组词和识记能力。分清组词所代表的含义,平时注意正确书写,对解题非常有帮助。
24.这道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通读全文,找到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并进行提炼,从而得出答案。“气愤”在第三自然段,“难过”在最后一段。
25.这道题考查学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学生只需要通读全文并联系上下文找到答案即可。
26.这道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的能力,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7.这道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的能力,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六)课外阅读。
我不能忘记祖国
宋庆龄15岁时就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她是个文静而喜欢思考的女孩子,学习非常勤奋。她想到将来要为祖国、为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她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她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她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有一天,东方睡狮的吼声必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她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28.“淘汰”的意思是_______,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_______。
29.“交口称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_,大家“交口称赞”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0.文中有一句话既点了题,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出来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31.文章用“//”分成了三个部分,概括第二部分的意思。
32.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发?请写一写。
【答案】
28.在选择中去除 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她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29.众口同声地称赞 宋庆龄的话很有力量,以理服人
30.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31.在讨论会上,宋庆龄以理服人,说明中国没有被淘汰,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32.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我们要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
【解析】
28.本题考查理解词句含义。
淘汰:去掉坏的留下好的,去掉不合适的留下合适的。
从句子“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她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可以知道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原因。
29.本题考查理解词句含义。
交口称赞:交:一齐,同时。异口同声地称赞。
从句子“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可以看出,大家都在称赞宋庆龄的话有力量,以理服人。
30.本题考查找中心句。
中心句即中心思想,它包括两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即写作目的)。句子“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既点明主题,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该文章的中心句。
31.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大意。
文章的 第二部分是叙述了一件事,可以先找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将它们合并起来,就是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故事的起因是“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故事的经过是:宋庆龄以理服人,说明“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故事的结果是:“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合并起来就是:在讨论会上,宋庆龄以理服人,说明中国没有被淘汰,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宋庆龄在讨论会上,以理服人,说明中国没有被淘汰,得到了大家的称赞,以及宋庆龄说的话: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可以说明不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我们要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随堂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2* 清贫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2* 清贫课堂检测,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0 军神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0 军神同步练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