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展开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正常走路的速度约为4m/s
B.课桌的高度约为80dm
C.适宜的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
D.升旗仪式上,国歌播放一遍大约10min
2.北京冬奥会期间启用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其设计理念源自中国敦煌壁画中传统的飞天造型。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水面上大跳台和它的倒影相映成趣,这个倒影形成的原因是( )
A.光的色散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直线传播
3.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它说明了( )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下列图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
A. B.
C. D.
5.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下列诗句中与声音有关的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
A.“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我们能分辨“鸟语”和“泉声”,是因为响度不同
D.“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放歌”时声带没有振动
6.在硬纸板上剪出一个三角形(“△”)的小孔,将它放在阳光下,调整纸板与地面之间的高度,使得地面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光斑。此光斑的形状是( )
A.圆形(○) B.三角形(△)
C.倒三角形(▽) D.五角星形(☆)
7.如图所示,小程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对一长方形物块的长度做了四次测量,其中测量方法和读数都正确的是( )
A.
B.
C.
D.
8.万家丽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设有3m左右高的透明板墙用来减弱噪声污染,下列措施与图中方法相似的是( )
A.种草植树搞好城区绿化 B.市区内严禁车辆鸣笛
C.将市区的工厂迁往郊外 D.在机器上安装消音器
9.下面四幅图片所展示的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雾绕险峰 B.霜打枝头
C.冰雪融化 D.滴水成冰
10.为完成2022年秋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工作,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
B.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6m
D.镜中视力表的像比视力表小
11.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A. B.
C. D.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5cm
B.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将变大
C.当物距为20cm时,在光屏上可能成等大的实像
D.用不透明的纸板将凸透镜下半部分遮住,光屏上不能成完整的像
13.光纤利用了光在玻璃纤维中的传输来传递信号,己被大量运用在了生活中。如图所示,光在玻璃纤维中的传输情况是光线每次由内层玻璃芯射向外包层的分界面时,均要发生反射、而不折射、从而使光在不断的反射中沿内层玻璃心向远处传播。保持入射点不动,当增大入射光线AB的入射角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D光线的入射角将减小
B.D点将要向左侧移动
C.信息将传输得更慢些
D.BCD的夹角将增大
14.某“闯关游戏”在笔直通道上每隔16m设有一个关卡,总共9个关卡(如图所示)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关卡放行时间为5s,关闭时间为2s,小海站在关卡1左侧18m远的A处,当关卡刚好放行时,他以4m/s的速度从A处匀速跑向关卡。之后,他从关卡5开始以5m/s的速度匀速通过剩下关卡到达距关卡9有20m的终点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海从A到关卡5所用时间为20.5s
B.18s后小海与A处之间的距离为64m
C.小海总共会被关卡挡住3次
D.小海从A到达终点B所用的时间为39s
二、填空题
15.人的歌声是由声带的________产生的,《青藏高原》这首歌太高了,一般人唱不上去,这里的高是指________高。
16.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可松懈,我们要坚持佩戴口罩。如图所示,是某口罩生产车间用传送带传送口罩的局部图。此过程中,口罩相对于传送带是________的,旁边的工人感觉口罩在“移动”,他是以________作为参照物。
17.夜晚,长江边上的灯亮起时,江边水上实景与江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已知江水深10m,江边一彩灯距水面高度15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离水面________m;若江水上涨,则彩灯的“倒影”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比较,其冷热程度________(相同/不同),分别被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烫伤,________(水蒸气/开水)烫伤更严重。
19.小亮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当他走近平面镜时,像的高度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他还在镜中看了一个挂钟的像,如图所示,则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________。
20.一束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50°角,如图甲,则反射角为________度,如图乙中,若要使反射光线沿竖直方向射出,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锐角)可能是________度。
三、作图题
21.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22.如图所示,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四、实验题
23.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EF为白色纸板,M为平面镜。
(1)实验时,EF应与平面镜________放置;在白纸板上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是因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2)当入射光线位于法线ON右侧时,反射光线总是位于法线的___________(选填“右侧”或“左侧”)。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_____________;
入射角i
15°
30°
45°
50°
65°
80°
反射角r
15°
30°
45°
50°
65°
80°
(3)在图甲中,若让入射光线沿BO入射,将观察到反射光线沿OA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中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将纸板F沿ON向后折时,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_______。
24.如图是小丽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甲,小丽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cm;
(2)接着小丽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然后调节三者的高度,使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___________上,目的是_____________;
(3)当小丽将蜡烛、光屏的位置调到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所成的是_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向右适当移动蜡烛,应将光屏向_________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若保持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到________cm刻度线处,能够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一段时间后,小丽发现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中心偏上,她应将蜡烛向_______调节,可以使像回到光屏中心。
25.小菊用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应选择两支__________的蜡烛A、B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________关系;
(2)为了便于观察,实验应选择在________(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时,小菊点燃蜡烛A,她应该在________(选填“蜡烛A”或“像”)的一侧进行观察以便确定像的位置;但小菊发现,她无论如何在白纸上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都无法使其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在解决问题后,小菊移动蜡烛B,当观察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时,将A与B的位置在白纸上记录下来,同时,她还要将玻璃板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A一侧的反射面的位置记录在白纸上;
(3)实验中,她发现蜡烛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像;
(4)若保持A不动,将玻璃板向远离蜡烛A的方向平移,使得A与玻璃板之间的距离增加10cm,则此时A的像与原来的像的距离为________cm。
五、计算题
26.为增强体质,小明同学每天晚自习下课都会来到操场,沿操场跑道跑3圈。已知操场跑道一圈长400m,小明某次跑完3圈用时6分40秒。求:
(1)此次小明跑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
(2)若小明将平均速度提高到5m/s,跑完操场跑道3圈所用时间将减少多少秒?
27.喜欢探索的小琴在放学坐车回家的途中,看到旁边的路灯,对其间距产生了好奇。聪明的小琴想到了利用匀速行驶的汽车来测量路灯的间距,她看到仪表盘上显示的车速是36km/h,从汽车经过第1个路灯开始计时,当汽车经过第10个路灯时总共用时9s。假设相邻两路灯的间距都是相同的。求:
(1)9s内汽车通过的路程为多少米?
(2)相邻两路灯的间距为多少米?
(3)当汽车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小琴发现前方有一匀速行驶的货车,她想借助路灯来计算货车的速度,当汽车经过某路灯时,以它为第1个路灯开始计数,此时货车刚好在第31个路灯处,当汽车追上货车时,刚好经过第91个路灯。则货车的车速是多少m/s?
28.如图所示,万宜铁路万州长江大桥是世界跨度最大的铁路拱桥,大桥全长约1200m。已知一列车以14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全部通过此桥用时35s。求:
(1)此列车的长度为多少米?
(2)此列车过桥,车全部在桥上的时间是多少秒?
(3)若在江对面不远处有一座山崖,列车以6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当列车驶上桥梁时,车头的汽笛鸣笛一声,坐在车尾的乘客听到窗外传来了两次鸣笛的声音,两次声音间隔10s,声音传播速度取340m/s,则鸣笛处离山崖的距离为多少?
参考答案:
1.C
【详解】A.人正常走路的速度约为1.2m/s,故A不符合题意;
B.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故B不符合题意;
C.健康人正常体温约37℃,洗澡水的温度略高于健康人正常体温,约为40℃,故C符合题意;
D.升旗仪式上,国歌播放一遍大约50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看到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即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题干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详解】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故A 错误;
B.该选项中的人仰视读数,所得数据偏小,故B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未与被测液体接触,故C错误;
D.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且没有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故D正确。
故选D。
5.A
【详解】A.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人们与玉笛之间是通过空气连接的,所以人们听到的笛声是通过空气到我们的耳朵,故A正确;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我们能分辨鸟语和泉声,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诗人放歌时声带振动,故D错误。
故选A。
6.A
【详解】本题考查小孔成像原理,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光源的形状有关,太阳是圆形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详解】A.被测物体需要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故A错误;
B.刻度尺需要估读,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故B错误;
C.被测量物体可以从整数刻度开始对齐,且读数估读了,故C正确;
D.被测物体需要紧靠刻度线一侧,故D错误。
故选C。
8.A
【详解】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设有3m左右高的透明板墙,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A.种草植树搞好城区绿化,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市区内严禁车辆鸣笛,防止了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将市区的工厂迁往郊外,使工厂产生的噪声远离居民区,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在机器上安装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详解】A.雾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小水滴的,是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小晶体,是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冰雪融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是由液态水变成固态冰,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详解】镜中视力表的像是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镜中视力表的像是虚像;镜中视力表的像与视力表大小相同;镜中视力表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视力表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如图所示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
综合上述分析,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C
【详解】因室内温度为20℃,所以温度计开始示数是20℃,排除选项D;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排除选项A;但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排除选项B.
12.C
【详解】A.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所以物距
u=30cm>2f
f<15cm
故A错误;
B.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将变小,故B错误;
C.凸透镜焦距
f<15cm
如果焦距是10cm,当物距为20cm时,物距等于2倍焦距,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实像,故C正确;
D.用不透明的纸板将凸透镜下半部分遮住,光能通过上半部分会聚成像,只是通过透镜的光线变少了,所以能成一个变暗的完整的像,故D错误。
故选C。
13.D
【详解】当增大入射光线AB的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增大,所以C点右移,也使BC光线在上表面的入射角增大,同样会使反射光线CD的反射角增大,故BCD的夹角将增大,D点右移,信息传递的更快,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D
【详解】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关卡放行时间为5s,关闭时间为2s,因此第一个关闭时间为第6s、第7s,第二个关闭时间为第13s、第14s,第三个关闭时间为第20s、第21s,以此类推;第四个关闭时间为第27s、第28s,第五个关闭时间为第34s、第35s,第六个关闭时间为第41s、第42s;
AB.小海到达第一个关卡用的时间
关卡放行时间为5s,因此第一个关卡能顺利通过,以后以4m/s的速度美走过16m所用的时间
到达第二个关卡的时间为8.5s,由推理可知,能顺利通过,到达第三个关卡所用时间为12.5s,此时关卡闭合不能通过,需等待1.5s,到达第四个关卡的时间为18s,能顺利通过,到达第五个关卡的时间为22s,能顺利通过。18s时小海在关卡4,小海与A处之间的距离为
故AB错误;
CD.他从关卡5开始以5m/s的速度匀速通过剩下关卡,走完每个关卡所用的时间
小海到达关卡6,所用的时间为
不在关闭时间能顺利通过,小海到达关卡7,所用的时间为
不在关闭时间能顺利通过,小海到达关卡8,所用的时间为
不在关闭时间能顺利通过,小海到达关卡9,所用的时间为
在关卡关闭时间,需等待0.2s,小海从A到达关卡9所用的时间为35s被挡住两次,小海从A到达终点B所用的时间为
由以上分析可知,C错误,D正确。
故选D。
15. 振动 音调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人的歌声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青藏高原》这首歌太高了,一般人唱不上去,这里的高是指音调高。
16. 静止 自己
【详解】[1]由题意知,用传送带传送口罩,即口罩相对于传送带没有位置的变化,故口罩相对于传送带是静止的。
[2]口罩相对于工人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旁边的工人感觉口罩在“移动”,他是以自己作为参照物。
17. 15 不变
【详解】[1]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物等距可知,该彩灯的“倒影”距离水面的距离与彩灯距水面高度相同,为15m。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物等大可知,若江水上涨,彩灯的“倒影”的大小仍然与彩灯的大小相同,故大小不变。
18. 相同
水蒸气
【详解】[1]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比较,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100℃,所以其冷热程度相同。
[2]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要放出热量,100℃的水蒸气遇到比它温度低的人手会放出热量液化成100℃的水,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多了水蒸气液化放热这个过程,所以,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
19. 不变 7:20
【详解】[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等大,物体到平面镜距离和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成的像是虚像。当小亮走进平面镜,本身没有变化,故像的高度不变。
[2]平面镜成的像与本身“上下不变,左右颠倒”,因此该图分针指的是4,时针在7和8之间,因此是7:20。
20. 40 20或70
【详解】[1]一束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50°角,入射角
90°-50°=4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40°。
[2]入射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OB沿竖直向下射出,O为入射点,过入射点作出∠AOB的角平分线ON,ON为法线,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法线的平面镜,如图所示:
∠AOB=90°+50°=140°
根据反射定律得
法线和平面镜垂直,所以
∠COA=∠CON-∠AON=90°-70°=20°
所以平面镜和水平面的夹角为
∠COF=∠AOF+∠COA=50°+20°=70°
入射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OB沿竖直向上射出,O为入射点,过入射点作出∠AOB的角平分线ON,ON为法线,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法线的平面镜,如图所示:
∠AOB=90°-50°=4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得到
法线和平面镜垂直,所以
∠COB=∠CON-∠BON=90°-20°=70°
所以平面镜和水平面的夹角为
∠COE=∠EOB-∠COB=90°-70°=20°
21.
【详解】因为入射角为60°,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也为60°,在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如图所示:
22.
【详解】先过A点做平面镜的垂线,根据对称性找到A的对称点A’,并标上箭头,同理画出B的对称点B’,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故用虚线连接A’B’,即A’B’是AB在平面镜中的像,故如下图所示:
23. 垂直 漫反射 左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路是可逆的 同一平面
【详解】(1)[1][2]实验时,EF应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因为纸板EF需要反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而法线与反射面垂直,故EF应与平面镜垂直放置;白纸比较粗糙,发生了漫反射,从各个角度都能够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2)[3][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故当入射光线位于法线ON右侧时,反射光线位于法线ON左侧时;根据图表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5][6]若让入射光线沿BO入射,将观察到反射光线沿OA射出,逆着原来的光线传播,说明光路是可逆的;原来纸板E、F在同一个平面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都能够看到,如图乙所示,将纸板F沿ON向后折时,纸板E和纸板F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看不到,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4. 10.0 同一高度 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 倒立 缩小 右 35.0 上
【详解】(1)[1]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为焦距。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由此可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f=20.0cm-10.0cm=10.0cm
(2)[2][3]为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然后调节三者的高度,使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否则,有可能光屏上成的像不完整。
(3)[4][5]如图乙所示时,易知物距为30.0 cm,大于2倍焦距,此时凸透镜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6]凸透镜在成实像的条件下,物距变小,像变大,像距变大,故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向右适当移动蜡烛,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7]原来乙图中的物距为30.0cm,像距为15.0cm,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当物距为15.0cm时,则像距为30.0cm。若保持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到
20.0cm+15.0cm=35.0cm
刻度线处,能够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8]因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故一段时间后,小丽发现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中心偏上,她应将蜡烛向上调节,可以使像回到光屏中心。
25. 相同 大小 较黑暗 蜡烛A 玻璃板没有与白纸垂直放置 靠近 虚 20
【详解】(1)[1][2]在实验中,应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通过比较未点燃蜡烛B与点燃蜡烛A的像,可以得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3]为了避免环境光线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应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所成的像会更清晰。
[4]蜡烛A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应在蜡烛A侧才能观察到它的像,以确定像的位置。
[5]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无法与A的像重合,可能是玻璃与白纸不垂直,A的像与B不在同一平面内。
[6]蜡烛A通过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能成像,所以实验中选择较薄的玻璃板进行探究,一般情况下,进行实验时,玻璃板的前面即靠近A的一侧相当于平面镜的镜面,所以记下A、B的位置,即像及物的位置后,还需要记下镜面的位置,以比较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所以应记下的是靠近A侧的玻璃板的位置。
(3)[7]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到。
(4)[8]在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设此时物距为l,A不动,玻璃板远离A10cm,则移动后,像与玻璃板之间的距离为10cm+l,此时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s,则第二次的像距与玻璃板移动的距离之和等于第一次像距与两个像的距离之和,则有
l+10cm+10cm=l+s
解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
s=20cm
26.(1)3m/s;(2)160s
【详解】解:(1)小明跑步的总路程
s=3×400m=1200m
小明跑步的总时间
t=6min40s=400s
此次小明跑步的平均速度
(2)若小明将平均速度提高到5m/s,跑完操场跑道3圈所用时间
若小明将平均速度提高到5m/s,跑完操场跑道3圈所用时间将减少
答:(1)此次小明跑步的平均速度为3m/s;
(2)若小明将平均速度提高到5m/s,跑完操场跑道3圈所用时间将减少160s。
27.(1)90m;(2)10m;(3)10m/s
【详解】解:(1)汽车的速度
v=36km/h=10m/s
9s内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s=vt=10m/s×9s=90m
(2)相邻两路灯的间距为
(3)当汽车经过某路灯时,以它为第1个路灯开始计数,此时货车刚好在第31个路灯处,此时两车之间的距离
s1=30L=30×10m=300m
当汽车追上货车时,刚好经过第91个路灯,第31个路灯到第91个路灯之间的距离
s2=(91-31)L=60×10m=600m
汽车追上货车的时间
货车的速度
答:(1)9s内汽车通过的路程为90m;
(2)相邻两路灯的间距为10m;
(3)货车的车速是10m/s。
28.(1)200m;(2)25s;(3)2000m
【详解】解:(1)列车以14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全部通过此桥用时35s,大桥全长约1200m,则列车的长度
(2)车全部在桥上的时间
(3)列车以6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声音传播速度取340m/s,坐在车尾的乘客两次声音间隔10s,
两次声音间隔10s,则从列车鸣笛到乘客第二次听到声音需要时间
t2=10s +0.5s =10.5s
由于列车行驶距离与声音行驶距离之和,再减去车长,是距离山崖的2倍,则鸣笛处离山崖的距离
答:(1)此列车的长度为200m;
(2)此列车过桥,车全部在桥上的时间是25s;
(3)鸣笛处离山崖的距离为2000m。
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九龙坡区实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九龙坡区实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定时作业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定时作业物理试题,文件包含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定时作业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定时作业物理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