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双减作业答案
【培优分级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培优分级练(含解析)
展开
第15课 诫子书1.解释加点字词 ①静以修身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 致: 远: )④非志无以成学 ⑤险躁则不能治性(险: 治: )⑥非学无以广才 ⑦淫慢则不能励精(淫: 慢: 励: )⑧年与时驰 ⑨将复何及 ⑩诫子书(诫: 书: )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与时驰 学而时习之B.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C.非淡泊无以明志 博学而笃志D.三人行 三十而立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B.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C.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D.年与时驰(奔跑)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B.“学须静也”的“学”不单单是指一般的学习,还含有修养自身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指单纯的安静,还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5.下列词语中的“穷”与“悲守穷庐”中的“穷”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理屈词穷 B.穷追猛打 C.穷乡僻壤 D.山穷水尽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 (1)夫 君 子 之 行,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 (2)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 (3)非 学 无 以 广 才,非 志 无 以 成 学。 (4)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 (5)年 与 时 驰,意 与 日 去,遂 成 枯 落,多 不 接 世,悲 守 穷 庐,将 复 何 及! 7.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8.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 的力量;“俭以养德”是 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 的力量;诫子书只有5句话, 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9.本文作者就 和 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10.填空。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 时蜀汉 家、 家。你知道的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 ,俗语有: 。本文题目中的“子”是指 。(2)本文从体裁上看属于 ,标题中“诫”的意思是 。本文主要从 和 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 。11.按要求默写。 (1)文中告诫儿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是:“ ”“ ”“ ”。(2)文中强调学习、立志、成才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 。(3)文中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心态的句子是: , 。(4)文中常被人们引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 ,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12.辨别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①夫君子之行 古义: ;今义:丈夫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古义: ;今义:清楚、明亮③险躁则不能冶性 古义: ;今义:危险④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 ;今义:治理13.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将复何及!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课内重点语段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三国]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助词,表示感叹)B.俭以养德(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C.淫慢则不能励精(振奋)D.意与日去(丧失)1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年与时驰。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B.意与日去。 译文: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C.多不接世。 译文: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D.将复何及! 译文:又怎么来不及!1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中的“学”不只是指一般的学习,也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指单纯的宁静,也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独善其身、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的良好愿望。 ●课后拓展阅读(地质中学第一次月考)文言文比较阅读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张之洞)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B.年与时驰(迅速逝去)C.而练兵实为首端(是) D.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固执)18.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19.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诸葛亮和张之洞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同点。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颍川太守髡kūn①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②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③,尹吉甫放孝子伯奇④,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⑤。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②臭(xiù):气味。③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④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执政官)、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 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⑤符起:其事不详。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有高明之君/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二则))B.故不相答/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C.故不相答/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二则》)D.足下但因伛为恭/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二则》)21.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刑忠臣孝子者乎A.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B.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C.三十而立(《〈论语〉十二章》)D.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B.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C.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D.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高明之君也。②同心之言,其臭如兰。14.元方的回答使客人感到非常惭愧,请简析其中的妙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