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3章章末综合提升课件+学案+测评含答案
展开章末综合测评(三) 恒定电流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关于公式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式中的q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B.式中的q表示通过导体单位横截面积的电荷量
C.比值能表示电流的强弱
D.该公式表明电流跟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反比
C [公式I=中q表示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选项A、B错误;比值表示电流的强弱,选项C正确;由电流的微观表达式I=nqSv可知,电流决定于导体中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自由电荷的电荷量、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以及导体的横截面积,故选项D错误。]
2.甲、乙、丙、丁是四个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的金属导体,某同学对它们各进行了一次测量,把每个导体中通过的电流和两端的电压在IU坐标系中描点,如图所示,四个导体中电阻率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A [根据电阻定律R=ρ可知,导体的电阻率ρ=。分别把甲、乙、丙、丁所在的位置与坐标原点O连接,IU图线的斜率表示电阻的倒数,由题图可知甲导体的电阻最大,丁导体的电阻最小。因甲、乙、丙、丁四个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则甲的电阻率最大,A正确。]
3.如图所示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Rx为待测电阻,如果电压表的读数是3.50 V,电流表的读数是10.0 mA,电压表的内阻是1.50 kΩ,电流表的内阻是10 Ω,那么Rx的精确值为( )
A.457 Ω B.350 Ω C.360 Ω D.1 200 Ω
A [通过电压表的电流IV== A=×10-3 A,则Rx== Ω≈457 Ω,故选A。]
4.电动机与小电珠串联接入电路,电动机正常工作时,小电珠的电阻为R1,两端电压为U1,流过的电流为I1;电动机的内电阻为R2,两端电压为U2,流过的电流为I2。则( )
A.I1<I2 B.>
C.= D.<
D [电动机和小电珠串联接入电路,故I1=I2,A错误;电动机是非纯电阻用电器,满足I2<,小电珠是纯电阻用电器,满足I1=,又I1=I2,故<,可得<,D正确。]
5.在如图所示的并联电路中,保持干路上的电流I不变,当增大R1的阻值时( )
A.R1和R2上的电压减小
B.R1上的电流I1增大
C.R2上的电流I2减小
D.I1和I2之和不变
D [R1的阻值变大,则并联后总电阻的阻值也变大,又电流I不变,由欧姆定律可知,并联部分电压增大,即R1和R2上的电压都增大,选项A错误;根据I=可知,R2上电流I2增大,选项C错误;因干路电流I不变,即I1和I2之和不变,则R1中电流I1减小,故选项B错误,选项D正确。]
6.如图所示为一测量电解液电阻率的长方体玻璃容器,P、Q为电极,设a=1 m,b=0.2 m,c=0.1 m,当容器内注满某电解液,通电后,电压表U=10 V,电流表I=5 mA。则电解液的实际电阻率ρ( )
A.略大于40 Ω·m B.略小于40 Ω·m
C.略大于10 Ω·m D.略小于10 Ω·m
B [由欧姆定律可得R==2 kΩ,由电阻定律可得R=ρ,代入数据可解得ρ=40 Ω·m,但由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使电压表的示数偏大,导致电阻测量值偏大,算出的电阻率偏大,故实际电阻率略小于40 Ω·m,B正确。故选B。]
7.如图所示,长方体铜柱长a=15 cm,宽b=5 cm,高c=3 cm,当将A与B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电流为1 A,若将C与D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则电流为( )
A.9 A B.2 A C. A D. A
A [由欧姆定律可得,当将A与B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长方体铜柱的电阻为RAB=,由电阻定律得RAB=ρ,解得铜柱的电阻率为ρ=。当C与D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电阻为RCD=ρ==,由欧姆定律可得I′==9I=9 A,故A正确。]
8.在检验两地是否短路的测试中,经常用到如图所示的T形电路,电路中的电阻R1=50 Ω,R2=R3=30 Ω,有一测试电源,所提供的测试电压恒为80 V。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将cd端短路,ab之间的等效电阻为50 Ω
B.若将ab端短路,cd之间的等效电阻为60 Ω
C.当ab两端接上测试电压时,cd两端的电压为30 V
D.当cd两端接上测试电压时,ab两端的电压为30 V
C [当cd端短路时,ab间电路的结构是:电阻R2、R3并联后与R1串联,等效电阻为:R=+R1= Ω+50 Ω=65 Ω,故A错误;当ab端短路时,cd之间电路结构是:电阻R1、R3并联后与R2串联,等效电阻为:R=+R2= Ω+30 Ω=48.75 Ω,故B错误;当ab两端接上测试电压时,cd两端的电压等于电阻R3两端的电压,Ucd=E=×80 V=30 V,故C正确;当cd两端接上测试电压时,ab两端的电压等于电阻R3两端的电压,Uab=E=×80 V=40 V,故D错误。]
二、多选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9.用伏安法测未知电阻Rx时,若不知Rx的大约数值,为了选择正确的电流表接法以减小误差,可将仪器按如图所示接好,只空出电压表的一个接头K,然后将K分别与a、b接触一下,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电流表示数有显著变化,K应接a
B.若电流表示数有显著变化,K应接b
C.若电压表示数有显著变化,K应接a
D.若电压表示数有显著变化,K应接b
BC [电流表示数有显著变化,说明电压表分流明显,电流表应采用内接法,K应接在b处,A错误,B正确;如果电压表示数变化明显,说明电流表的分压明显,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K应接在a处,C正确,D错误。]
10.小灯泡通电后其电流I随所加电压U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P为图线上一点,PN为图线的切线,PQ为U轴的垂线,PM为I轴的垂线,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小灯泡的电阻增大
B.对应P点,小灯泡的电阻为R=
C.对应P点,小灯泡的电阻为R=
D.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小灯泡的电阻减小
AB [由图像可知,U越大,IU图线的斜率越小,表示小灯泡的电阻越大,即A正确,D错误;R=中的U、I与小灯泡所处状态下的电压与电流相对应,即B正确,C错误。]
11.电流表的内阻为Rg、满刻度电流为Ig。那么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如并联一个阻值为nRg的定值电阻,就可以改装为量程是nIg的电流表
B.如串联一个阻值为nRg的定值电阻,就可以改装为一个量程是(n+1)IgRg的电压表
C.如并联一个阻值为的定值电阻,就可以改装成一个量程是nIg的电流表
D.如串联一个阻值为的定值电阻,就可以改装成一个量程是(n-1)IgRg的电压表
BC [若并联一个阻值为nRg的定值电阻,根据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可知,其分担的电流为Ig,可以改装为量程为Ig的电流表,A错误;若并联一个阻值为的定值电阻,根据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可知,其分担的电流为(n-1)Ig,可以改装为量程为nIg的电流表,C正确;如果串联一个阻值为nRg的定值电阻,根据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可知,其分担的电压为nIgRg,可以改装为一个量程是(n+1)IgRg的电压表,B正确;如果串联一个阻值为的定值电阻,根据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可知,其分担的电压为IgRg,可以改装成一个量程是IgRg的电压表,D错误。]
12.如图所示是插头式电阻箱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阻箱的铜塞拔出的越多,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越大
B.电阻箱连入时要拔出一些铜塞,以免电路短路
C.此电阻箱能得到的最大阻值为10 Ω
D.要想使电阻箱的电阻为8 Ω,应拔出的铜塞是3和5
AB [电阻箱的工作原理实际上是金属杆与电阻丝的并联,由电阻定律R=ρ知,如果金属杆的横截面积比较大,其电阻很小,可忽略不计。当某个铜塞处于插入状态时,与其并联的电阻丝即被短路,当电阻箱中的铜塞全部插入时,电阻箱的电阻为零,接入电路后造成短路,因此需拔出一些铜塞,铜塞拔出越多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多,阻值越大,铜塞全部拔出时电阻箱的电阻最大,为R=1 Ω+2 Ω+2 Ω+5 Ω+10 Ω=20 Ω,当拔出铜塞3和5时,电阻丝3和5接入电路,R′=2 Ω+10 Ω=12 Ω。故A、B正确,C、D错误。]
三、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60分)
13.(10分)在“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中,如提供的电源是一节内阻可忽略的干电池,被测金属丝的直径小于1 mm,长度约为80 cm,阻值约为3 Ω,使用的电压表有3 V(内阻约为3 kΩ)和15 V(内阻约为15 kΩ)两个量程,电流表有0.6 A(内阻约为0.1 Ω)和3 A(内阻约为0.02 Ω)两个量程,供限流用的滑动变阻器有:A.0~10 Ω;B.0~100 Ω;C.0~1 500 Ω三种,可供选择的实验电路有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用螺旋测微器测金属丝的直径如图丙所示,则:
(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是________mm。
(2)为减小电阻的测量误差,应选用________图所示的电路。
(3)为了便于调节,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的滑动变阻器。
(4)电压表的量程应选用________V。
(5)电流表的量程应选用________A。
[解析] (1)固定刻度上的读数为0.5 mm,可动刻度上的读数为30.6,所以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0.5 mm+30.6×0.01 mm=0.806 mm。
(2)由于金属丝的电阻是小电阻,所以应采取电流表外接法,即选用图乙所示电路。
(3)由于实验所用电源是一节干电池,其电动势E=1.5 V,且待测电阻丝的阻值约为3 Ω,所以用编号为A的滑动变阻器作限流电阻,才能使电路中的电流有明显变化。
(4)加在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不超过1.5 V,所以电压表的量程应选用3 V。
(5)当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零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Imax= A=0.5 A,所以电流表的量程应选用0.6 A。
[答案] (1)0.806(0.805~0.807均可) (2)乙 (3)A (4)3 (5)0.6
14.(6分)如图所示,把一个长方体铜柱的a、b端,c、d端,e、f端分别接入电路,已知其电阻率为ρ铜,计算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分别是多大。
计算长方体铜柱电阻的示意图
[解析] 根据电阻定律R=ρ
可知当接入a、b端时,电阻Rab=ρ铜;
当接入c、d端时电阻Rcd=ρ铜;
当接入e、f端时,电阻Ref=ρ铜
[答案] Rab=ρ铜 Rcd=ρ铜 Ref=ρ铜
15.(10分)如图所示,A、B两点间电压恒定,为12 V,定值电阻R1=2.4 kΩ、R2=4.8 kΩ。
(1)若在a、b之间接一个C=100 μF的电容器,闭合开关S,电路稳定后,求电容器上所带的电荷量;
(2)若在a、b之间接一个内阻RV=4.8 kΩ的电压表,求电压表的示数。
[解析] (1)设电容器上的电压为UC,则
UC=U
电容器带的电荷量Q=CUC
解得:Q=8×10-4 C。
(2)电压表与R2并联后电阻为:R并=
则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为UV=U
解得:UV=6 V。
[答案] (1)8×10-4 C (2)6 V
16.(10分)如图所示,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流表示数是0.4 A,电压表示数是4 V;当S1断开、S2闭合时,电流表示数是0.2 A,电压表示数是8 V。求电阻R1、R2、R3的阻值。
[解析] 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
电阻R1==10 Ω;
当S1断开、S2闭合时,电阻R2==40 Ω;
而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
则I1(R1+R3)=I2(R2+R3),
解得R3=20 Ω。
[答案] 10 Ω 40 Ω 20 Ω
17.(12分)一个满偏电流Ig=1 mA、线圈电阻Rg=100 Ω的小电流表。
(1)把它改装成满偏电压U=10 V的电压表,请画出电路图,并算出应接入的电阻的阻值;
(2)把它改装成满偏电流I=0.6 A的电流表,请画出电路图,并算出应接入的电阻的阻值。
[解析] (1)小量程电流表的满偏电压Ug=IgRg=0.1 V<U,因此需要串联一个适当的分压电阻,可将其改装成电压表,改装的电路如图甲所示,
由欧姆定律有U=Ig(Rg+Rx)
解得Rx=-Rg=9 900 Ω。
甲 乙
(2)小量程电流表的满偏电流Ig<I,要将其改装成大量程的电流表,应给其并联一个适当的分流电阻,改装的电路如图乙所示,
由并联电压相等得:
IgRg=(I-Ig)Rx
解得:Rx=Rg≈0.17 Ω。
[答案] 见解析
18.(12分)某电流表内阻Rg为200 Ω,满偏电流Ig为2 mA,如图甲、乙改装成量程为0.1 A和1 A的两个量程的电流表,问:
甲 乙
(1)图甲中,R1和R2各为多少?
(2)图乙中,R3和R4各为多少?
(3)从安全角度分析,哪种改装方法较好?
[解析] (1)按图甲接法,由并联电路中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可得R1=Rg=×200 Ω≈4.08 Ω
R2=Rg=×200 Ω≈0.4 Ω。
(2)按图乙接法,量程为1 A时,R4和Rg串联后与R3并联;量程为0.1 A时,R3和R4串联后与Rg并联,分别得
Ig(Rg+R4)=(1-Ig)R3
IgRg=(0.1-Ig)(R3+R4)
解得R3≈0.41 Ω,R4≈3.67 Ω。
(3)乙图接法较好。甲图中,若开关S接触不良而没有接通,或换量程的过程中,电流将全部流经表头,可能把表头烧坏。
[答案] (1)4.08 Ω 0.4 Ω (2)0.41 Ω 3.67 Ω (3)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