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2020-2021学年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精练
展开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精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为下面新闻拟写标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着舰(zháo) 凛冽(líng) 揪心(jiū) 循声望去(xún)
B.呓语(yì) 娴熟(xián) 刹那(chà) 殚精竭虑(dān)
C.镌刻(juān) 承载(zǎi) 绽放(zhàn) 相形见绌(zhuō)
D.坠毁(zuì) 紧绷(pēng) 咆哮(páo) 一丝不苟(gǒu)
【答案】B
【解析】A项,“着”应读“zhuó”,“凛”应读“lǐn”;C项,“载”应读“zài”,“绌”应读“chù”;D项,“坠”应读“zhuì”,“绷”应读“bē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屏幕 诲人不倦 翻来复去 凌波海燕
B.浩翰 由然而生 美不胜收 技术封锁
C.轰鸣 海浪澎湃 自出新裁 迎风招展
D.桅杆 相辅相成 顿开茅塞 草长莺飞
【答案】D
【解析】A项,“翻来复去”应为“翻来覆去”;B项,“浩翰”应为“浩瀚”,“由然而生”应为“油然而生”;C项,“自出新裁”应为“自出心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来就拘谨的小明,上台后更是一丝不苟,神情凝重。
B.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像走马灯似的出现在我的眼前。
C.青年导演饺子并非科班出身,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几乎白手起家完成弯道超越,凭借《哪吒之魔童降世》,一举跻身30亿导演俱乐部。
D.这是多少人殚精竭虑,努力奋斗才取得的成果啊!
【答案】A
【解析】“一丝不苟”指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下面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
B.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
C.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D.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答案】B
【解析】此句表示比较,表明飞机停靠后的形态。
5.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B.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
C.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
D.他们是新一代国家防空“天网”的中坚力量,是我军未来国土防空作战的剑锋刀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常用表达方式的能力。A、B、C三项是 描写,D项是议论。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期待“五四的火炬”再次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的能量,激励新时代的广大青年,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新的青春乐章
B.他的脸上是一张晴雨表,喜怒哀乐总是挂在表面上,让人一眼就可以看明白
C.在昨天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李小璐介绍了三条学习方法,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D.汪勇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全国政法机关要通过广泛开展向汪勇同志学习的活动,形成学赶英模、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答案】D
【解析】A.语意重复,去掉“以…为核心”;B.将“他的脸上”改为“他的脸”;C.主语不一致,改为“在昨天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李小璐介绍了三条具有很大的启发性的学习方法”;D.正确。
7.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沿池环水四周,新筑一道长600多米的环池路。 还有那修复完美的明代遗迹,“临流亭”,四周环水,兀立池中,游客观望,流连忘返。
①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
②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
③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波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
④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
A.③④②①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答案】A
【解析】先通读语面,可知可以划分两个思路,一个是讲路本身,一个是讲池中所见。因为空格前处讲到“路”③句与上句衔接最紧密,可作为第一句;④空间转移,讲到路边垂柳,可作为第二句;②①讲池中景象。按照一般的观察顺序,庞大的画舫,及人的笑声最吸引人,就是描写的第一对象,所以②在①前。综合以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④②①,故选A。
8.《一着惊海天》以 为序,围绕着中心事件,重点叙述了 、 、 、 、 五个方面。本文集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为一体,使用了 和 等修辞。
【答案】时间 检查情况 塔台广播 着舰指挥员引导 舰载机成功着舰 军民欢庆胜利 比喻 对偶。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文章对着舰前、中、后的叙述,可知文章以时间为序,对于五大事件的概括,可根据时间过程中发生的事件概括。文中运用了比喻、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感染力。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舰载机着舰的危险性之大,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9.为下面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个字)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公布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之“墨香书法展示”活动获奖名单。漳州市成 绩喜人,选送的毛笔书法作品中有10件获得一等 奖,占全省该类书法一等奖获奖总数的25%。本次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我市师生研习书法的热情。
【答案】漳州市在“墨香书法展示”活动中成绩喜人。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这则新闻第一句点明了事件——公布“墨香书法展示”活动获奖名单,第二句具体说明了漳州市的成绩。因此,可概括标题为:漳州市在“墨香书法展示”活动中成绩喜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材料一 “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经过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嫦娥四号”成功在月背着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都进行过软着陆的国家。
(摘编自《环球时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任务的顺利实施凝聚着诸多参与国的贡献,除探测器上的德国和瑞典载荷外,中继星上配置了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嫦娥四号”发射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月球勘探轨道器LRO团队与“嫦娥四号”工程团队科学家进行了密切沟通,就月球与深空探测合作进行了讨论。
“嫦娥四号”软着陆月球背面以来,首次在月面进行生物试验,开启了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新篇章。“嫦娥四号”有望获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深空探测领域积累重要经验。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9年1月11日)
材料三 5月15日,《自然》杂志发布了有关月背巡视探测的一篇文章,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团队基于“嫦娥四号”探测数据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要知道,过去为了探究月幔的物质组成,各国科学家是将注意力重点放在了撞击坑上的。美国人评论称:“根据这项新的研究,史上首次登陆月背的中国“嫦娥四号”,再一次实现一个首次,并正在揭示月球最大的谜团。”这是“嫦娥四号”为人类探索月球奥秘做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7日)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都进行过软着陆的国家。
B.“嫦娥四号”任务的顺利实施凝聚着德国、瑞典等诸多参与国的贡献。
C.“嫦娥四号”已获得大批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为深空探测积累了重要经验。
D.过去为了探究月幔的物质组成,各国科学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撞击坑上。
1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2分)
12.“嫦娥四号”为人类探索月球奥秘做出了哪些卓越贡献?请加以概括。(4分)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说法有误,原文是说‘嫦娥四号’有望获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深空探测领域积累重要经验”。只是“有望获得”,而非“已获得”;只是“将为……积累重要经验”,而非“为……积累了重要经验”。
11.【答案】示例一:‘嫦娥四号’探测证实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
示例二:中国科学家基于探测数据研究结果证实月幔富含橄榄石。
示例三:《自然》杂志公布中国科学家证实月幔富含橄榄石的研究结果。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拟一句话新闻”也就是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三中“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团队基于‘嫦娥四号’探测数据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是中心句。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分句的内容即可。
- 【答案】①‘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②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③首次在月面进行生物试验;④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或“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通读三则材料,找出‘嫦娥四号’做出卓越贡献的相关语句。如,材料一:‘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都进行过软着陆的国家”。材料二:“‘嫦娥四号’软着陆月球背面以来,首次在月面进行生物试验,开启了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新篇章。”材料三:“有关月背巡视探测的一篇文章……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从这些语句中,可梳理、概括出四个要点。
三、阅读文章,回答13-15题。
惊心动魄35分钟
——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科研样机纪实
谭 洁 张金玉
①2004年7月1日13时40分,成都某机场被紧张气氛所笼罩。
②塔台上,机场边,飞机设计单位领导、空军某试飞大队领导、飞机总设计师、科研技术人员……数百人一齐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
③此刻,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降而来!
④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它是我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战机的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人民币。
⑤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它是该型飞机在定型关键阶段的一次试飞,结论对飞机改进意义重大。
⑥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飞机在1.2万米高空试飞,因意外情况燃油漏光,飞机发动机停车。为保全科研样机,试飞员决定从距机场20多公里远的地方空滑迫降。
⑦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下降速度400公里/小时左右,一旦失误,该机就可能冲出跑道坠毁。
⑧惊天一落,危险空前。驾驶战鹰迫降的,就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特级试飞员梁万俊。
⑨“近了,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战机俯冲直下。地面上,所有的人一齐屏住了呼吸。
⑩13时44分,战鹰陡然降落,在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哧!”轮子在水泥跑道上剧烈摩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
⑪500米、800米、1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
⑫“成功了!”欢呼声震动机场。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⑬惊天一落救新鹰!
⑭这一落,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样机;这一落,为试飞员处理类似险情创造了成功先例;这一落,飞出了新机优异的空滑性能。
⑮让我们把时钟倒拨35分钟。
⑯这一天13时09分,梁万俊驾驶着该型国产科研样机跃升到1.2万米高空。当他按照预定的科研试飞计划刚刚做完一个规定动作后,突然发现油泵指示灯急剧闪烁。紧接着,油量表指针一路下跌。两分钟之内,指针指向“0”刻度。
⑰梁万俊报告:“发动机空中停车!”
⑱一级空中特情!空军相关条例规定:此时,作为试飞员的梁万俊可以视情况做出不同选择——跳伞或迫降。
⑲面对这种极为罕见的危险情况,跳伞无可指责,只需0.01秒,便能远离危险。但是,凝聚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战鹰就会坠毁,故障原因就难以准确查找,新机型的改进就缺乏依据……没有任何犹豫,梁万俊便做出抉择:危险再大,也要尽一切可能把科研样机保住。
⑳决心定下,梁万俊很快镇定下来,他娴熟而机敏地调整飞机的位置和高度,以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㉑飞机像大铁砣似的向机场上空逼近。机场上,所有应急车辆全部到位,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指挥塔台里静得让人窒息,只听见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声音:“保持好飞机状态,控制高度、速度,做好迫降准备。”
㉒梁万俊心里很明白,要想将飞机空滑回去,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他根据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随时判断飞机状态,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
㉓飞机滑到机场1100米上空。梁万俊下降飞机高度加入航线,在跑道头3公里,放起落架,操纵飞机对正跑道,100米、50米……
㉔“准备迫降!”“明白!”天地间,惊人地默契。
㉕于是,机场上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成功一落!
㉖英雄壮举绝非偶然。仰望蓝天,人们看到了梁万俊出生入死、挑战试飞极限的一道道闪光航迹。
㉗1998年,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梁万俊,从成空某飞行团副团长的岗位上来到空军某试飞大队。
㉘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承担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战机科研试飞重任,曾有多名试飞员壮烈牺牲。梁万俊自觉学习老一辈试飞员迎难克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每次执行高难度高风险试飞、参加飞行表演等重大任务,都主动请缨。几年来,他先后自学了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等多个学科专业,成为熟练驾驶多种机型的高素质试飞员。在试飞中,他先后遇到惯导故障、航电故障、供氧故障等险情数十次,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国产最新型战机火控系统定型、某型系列战机鉴定、国产某新机首飞等数十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㉙此次,梁万俊成功处理国产某新型科研样机重大特情,原成都军区空军党委为他报请一等功,并做出向他学习的决定。军委首长称赞他是“一个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段除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外,也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紧张”“焦灼”两词呼应标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⑩段中的“昂”字,生动地刻画了飞机着地的姿势,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惯性,也暗含着对驾驶员高超技术的赞扬。
C.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句或排比段,或为突出这次试飞的重要性,或为阐释迫降成功的重要意义,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D.本文大量列举表时间、距离与速度的数字,在数字的极大变动与对比中,产生“生死时速”的效果,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4.阅读文章第⑮至㉕段,结合全文,从叙述顺序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5.第㉗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通读全文,加以分析。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紧张’‘焦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一表述不当,全文的感情基调应是“讴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14.【答案】第⑮至㉕段主要叙述了梁万俊在面临飞机发动机空中停车的突发故障时,从容镇定实施紧急迫降的经过。这部分运用的是倒叙的方式,在前文先行交代“惊天一落”、迫降成功的结局之后,再交代紧急迫降(或:无动力滑翔)的经过,由果而因,既把事件过程具体展示出来,又突出事件的“惊心动魄”,符合新闻受众关注不同严重程度的突发事件的先后次序,增加了通讯的可读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新闻倒叙作用的能力。倒叙是把事件结局提到前面,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的写作手法。
15.【答案】不能。这段概括叙述了梁万俊在空军某试飞大队的成长经历,突出了他迎难克险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飞行技术形成的根源与过程;这样写为他“惊天一落”的成功做了必要的背景交代,使读者对通讯的主人公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认识;补充交代梁万俊及其试飞群体的英雄事迹,把个人英雄壮举归结于我军的优良传统,使通讯报道的主题具有了广度和深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段内容的能力。第㉗段主要交代了梁万俊安全着陆的事件背景,表现了英雄的成长足迹,有利于表现新闻主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 周亚夫军细柳精品当堂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阅读,比较阅读,类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精品练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阅读,比较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1* 蝉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