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单元复习课件+单元知识清检测+高频易错点+期中卷整套
期中测试卷-高一化学章末检测+高频易错点(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期中测试卷-高一化学章末检测+高频易错点(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期中测试卷-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章末检测+高频易错点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期中测试卷-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章末检测+高频易错点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期中测试卷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及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属钠着火,不可用水灭火或泡沫灭火剂,可用沙土灭火
B.酿酒工艺中加入的“酒曲”与面包工艺中加入的“发酵粉”作用相同
C.夏天混用不同品牌的墨水书写时,钢笔的笔尖容易发生堵塞是因为胶体发生了聚沉
D.向漂白粉中投入适量的稀盐酸中可以提高漂白、杀菌的效率
【答案】B
【解析】A.金属钠和水会产生H2,着火易爆炸,且金属钠燃烧生成的Na2O2与泡沫灭火剂产生CO2生成O2,助长燃烧,可用砂土盖灭,故A正确。
B. 酒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中和微生物产生的酸,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变的多孔,B错误。
C.不同品牌墨水中存在带不同电荷胶粒形成的胶体,混合后易发生聚沉,故C正确。
D. 适量稀盐酸与次氯酸钙反应生成次氯酸,可以提高漂白杀菌效率,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2.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1LCO和H2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消耗的0.5LO2
B.将含0.1molFeCl3的饱和溶液滴入沸水形成的胶体粒子的数目等于0.1NA
C.202KPa,273.15℃时,11.2LHF分子总数为NA
D.10ml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用水稀释至100ml, H2SO4的质量分数大于9.8%
【答案】B
【解析】A.CO和H2分别与O2反应物质的量之比均为2:1,在相同情况下,即使为混合气体燃烧消耗的氧气其体积比也为2:1,故1L混合气体要消耗0.5L氧气,故A正确。
B.一个氢氧化铁胶体粒子由多个氢氧化铁聚合而成,故B错误。
C.根据PV=nRT可知Vm=V/n=RT/P。标准状况为101KPa,273.15K,Vm=273.15R/101=22.4L/mol;202KPa,273.15℃时为202KPa,546.3K,Vm=546.3R/202=22.4L/mol,且此时HF为气态,可算HF的物质的量为0.5mol,其分子总数为NA故C正确。
D. 假设10ml的硫酸浓度为C1,密度为ρ1,质量分数为ω1;100ml的硫酸浓度为C2,密度为ρ2,质量分数为ω2。根据C=1000ρω/M,且C2= C1/10,得到ω2=ω1ρ1/10ρ2,因为硫酸的浓度越大其密度反而越小,即ρ1>ρ2,因此ω2>ω1 /10,即稀释后H2SO4的质量分数大于9.8%,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Na2O2固体溶于足量水中:2O+2H2O===4OH-+O2↑
B.制备Fe(OH)3胶体:Fe3++3H2O=== Fe(OH)3↓+3H+
C.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Ca2++2ClO-+CO2+H2O===CaCO3↓+2HClO
D.碳酸氢钙溶液中滴入少量的NaOH溶液:Ca2++HCO+OH-===CaCO3↓+H2O
【答案】D
【解析】A.Na2O2应以化学式保留,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4OH-+O2↑,A项错误;
B. Fe(OH)3为胶体,不是沉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 Fe(OH)3(胶体)+3H+B项错误;
C.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生成Ca(HCO3)2和HClO,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lO-+CO2+H2O=HCO3-+HClO,C项错误;
D,碳酸氢钙溶液中滴入少量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NaOH=CaCO3↓+H2O+NaHCO3,离子方程式正确,D项正确。
故答案选:D。
4. 已知反应:2Cu(IO3)2+24KI+12H2SO4=2CuI↓+13I2+12K2SO4+12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uI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每转移1.1mol电子,有0.2molIO3-被氧化
C.每生成1molCuI,有12molKI发生氧化反应
D.Cu(IO3)2作氧化剂,Cu(IO3)2中的铜和碘元素被还原
【答案】D
【解析】A. 碘酸铜中的铜化合价降低生成碘化亚铜,碘化亚铜中的碘来自于碘化钾,所以CuI是还原产物,故A错误;
B. 反应中转移22个电子,所以当转移1.1mol电子,有0.2molIO3-被还原,故B错误;
C. 反应中生成2molCuI,有22mol碘化钾发生氧化反应,所以每生成1molCuI,有11molKI发生氧化反应,故C错误;
D. Cu(IO3)2作氧化剂,Cu(IO3)2中的铜和碘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5. Cl2O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可杀死新型冠状病毒等多种病毒。一种制备Cl2O的原理为HgO+2Cl2=HgCl2+Cl2O,装置如图所示。
已知:①Cl2O的熔点为-116℃、沸点为3.8℃,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
②Cl2O与有机物、还原剂接触或加热时会发生燃烧并爆炸。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装置③中盛装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
B.装置④与⑤之间可用橡胶管连接
C.通入干燥空气的目的是将生成的Cl2O稀释,减小爆炸危险
D.从装置⑤中逸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l2O
【答案】C
【解析】A.装置②、③中盛装的试剂依次是饱和食盐水、浓硫酸,保证进入④中试剂无水,故A错误;
B.因Cl2O与有机物或还原剂接触会发生燃烧并爆炸,则④⑤之间不用橡皮管连接,为了防止橡皮管燃烧和爆炸,故B错误;
C.通干燥空气的目的是将生成的Cl2O稀释减少爆炸危险,减少实验危险程度,避免接触还原剂等而爆炸,故C正确;
D.由沸点可知⑤中冷却分离,最后出来的气体为空气及过量的Cl2,Cl2O在⑤中转化为液态,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6. 以下是在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生产流程的示意图: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第Ⅳ步操作是将晶体溶于水后加热、蒸发、结晶
B.把纯碱及第Ⅲ步所得晶体与某些固体酸性物质(如酒石酸)混合可制泡腾片
C.第Ⅲ步操作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
D.A气体是NH3,B气体是CO2
【答案】A
【解析】A.第Ⅳ步操作是将晶体碳酸氢钠直接加热分解得到碳酸钠固体,故A错误;
B.第Ⅲ步操作是过滤操作,通过过滤得到碳酸氢钠晶体,把纯碱及碳酸氢钠与某些固体酸性物质(如酒石酸)混合可制得泡腾片,故B正确;
C.第Ⅲ步操作是过滤操作,通过过滤得到碳酸氢钠晶体,所以需要的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故C正确;
D.氨气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依据侯德榜制碱的原理:向氨化的饱和食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析出碳酸氢钠,加热反应制备纯碱,所以气体A为氨气,B为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7. 下列关于过氧化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氧化钠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过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
B.可用Na2O2除去N2中的水蒸气
C.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过氧化钠是氧化剂,水是还原剂
【答案】C
【解析】A.过氧化钠能与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还生成氧气,不符合碱性氧化物定义,故A错误;
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消耗水生成氧气,引入新的杂质,故B错误;
C.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C正确;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8. 下列各项中,主要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分子结构模型
A.分子组装技术操控球形C60分子构成“纳米算盘”
B.两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核,释放巨大能量,用于发电
C.大量电器释放电磁辐射,造成电磁污染
D.许多金属在低温下具有超导性
【答案】A
【解析】A.分子组装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分子,属于化学科学的研究范畴,故A符合题意;
B.核聚变是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故B不符合题意;
C.电磁辐射是物理研究内容,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故C不符合题意;
D.研究金属在低温下具有超导性,属于物理研究内容,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9. 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A.氯水的颜色呈浅黄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
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答案】D
【解析】A. 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可溶于水,因此氯水颜色为浅黄绿色,故A正确。
B. 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为AgCl,说明氯水中含有Cl-,故B正确。
C. 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气体为CO2,说明氯水中含有H+
,故C正确。
D. 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反应中由Fe Cl3生成由于氯气也能把氯化亚铁氧化成氯化铁,因此不能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10. 取A、B两份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aOH溶液,体积均为50mL,分别向其中通入一定量的CO2后,再分别稀释到100 mL,在稀释后的溶液中分别滴加0.1mol/L的盐酸,产生的CO2体积(标准状况)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0.075mol·L-1
B.A曲线表明原溶液通入CO2后,所得溶质为NaOH和Na2CO3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3
C.B曲线表明原溶液通入CO2后,所得溶质为Na2CO3和NaHCO3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B曲线表明原溶液通入CO2后,所得溶质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最大体积为33.6 mL(标准状况)
【答案】C
【解析】A.两种溶液当加入的盐酸为75ml时,CO2体积达到最大值,说明此时加入的盐酸和两种溶液恰好反应,反应后的溶液都为NaCl溶液,根据整个过程中钠离子守恒,可得关系式 NaOH~NaCl~HCl,然后根据消耗的盐酸的量求出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进而求出原NaOH溶液的浓度,所以n(NaOH)=n(HCl)=0.0750.1=0.0075mol,则c(NaOH)==015 mol·L-1,故A错误;
B.通过A曲线可知当滴入盐酸为60 mL时,才有CO2气体放出,此时发生的反应为NaHCO3+ HCl=NaCl+H2O+ CO2↑,CO2全部放出时,此阶段共消耗盐酸15 mL,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n(NaHCO3)=n(HCl)= 0.0150.1=0.0015 mol。通过分析,A曲线溶液成分有三种可能,一种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一种是只有碳酸钠,一种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如果只有碳酸钠,那么整个过程消耗的盐酸是n(HCl) =2n(Na2CO3)=2 n(NaHCO3)= 0.0015 mol=0.003,即消耗的盐酸总计0.003 mol,即消耗盐酸30 mL,这和事实是不相符的,故曲线A的溶液成分只含有碳酸钠就排除了,如果含有的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则根据钠离子守恒,可知n(NaHCO3)应该等于 n(NaOH),事实上是n(NaHCO3)= 0.0015 mol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19讲 化学键-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易混易错巧讲精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化学键,离子键离,共价键,共价键分类,电子式,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比较,化学键类型与物质类别的判断,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6讲 金属材料-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易混易错巧讲精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合金,常见金属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专题复习(知识梳理、高频易错点)-高一化学章末检测+高频易错点(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化学基本规律,基本概念,化学与生活,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