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同步测试题
展开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单选题
1.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该决策的意义是( )
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 ②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
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 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 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1.选B读材料,该决策要求“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说明要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由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①②⑤对;大城市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低端产业可向小城镇转移,③错;大量人口进入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可能会拉大,大、中、小城市的差距,④错,故选B。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下图为我国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 综合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选D由材料可知,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素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的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读图分析可知,④城市的四个指标是最高的,因此该城市发展水平最高。故答案选D项。
下图是宁夏沿黄城市带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沿黄城市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水源 B.交通 C.地形 D.能源
4.提升沿黄城市带折辐射带动能力,应优先发展( )
A.高新技术产业 B.重化工业 C.旅游休闲业 D.交通等基础设施
3.A 4.D第3题,沿黄城市带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水源是城市形成的决定因素。第4题,沿黄城市带深居内陆,对外联系少,优先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可扩大其对外联系,促进资源开发及经济建设,是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的重大举措。
下表列举了山东和江苏有关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人口的对比数据。据此完成问题。
5.与江苏省相比较,山东省( )
A.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B.城市化水平较高
C.城市化速度较快 D.2007年城市人口数量多
6.促进山东城市化发展的可行措施是( )
①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②控制第二产业发展规模
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④放开小城市落户限制
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D。6.B第5题,与江苏省相比,山东省城市化水平较低,B错。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速度较慢,C错。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弱,A错。2007 年山东省城市人口数量多,D对。第6题,促进山东城市化发展的可行措施是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有更多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①对。控制第二产业发展规模,影响经济增长,②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③对。放开小城市落户限制,利于城市人口比重增加,④对。B对,A、C.D错。
2017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根据规划,北京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主副结合发展、内外联动发展、南北均衡发展、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发展。右图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核心区”对应的城市功能区主要为(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旅游区 D.行政区
8.北京城市规划中布局“多点”的首要目的是( )
A.加快城市化进程 B.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C.疏解北京非首都职能 D.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9.在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体系的过程中,北京市加强区域协作的主导方向( )
A.建设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B.聚焦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主要发展轴
C.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涵养区
D.加快北京新机场建设、提升国际交往功能
7.D 8.C 9.B第7题,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受历史文化素影响,图中“核心区”对应的城市功能区主要为行政区,是国家政府机关所在地,D对。第8题,北京城市规划中布局“多点”的首要目的是疏解北京非首都职能,减轻城市化问题,C对。加快城市化进程、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是多点布局的主要目的,A、B、D错。第9题,结合图中箭头表示的几个发展轴,在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体系的过程中,北京市加强区域协作的主导方向是聚焦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主要发展轴,B对。建设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涵养区,不能体现区域协作的主导方向,A、C错。京津冀城市群体系协作发展,不是提升国际交往功能,D错。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如图是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题。
10.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矿产资源最丰富 B.中部地区面积最大
C.西部地区人口最稠密 D.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
11.比较我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结论正确的是( )
A.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B.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C.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
10.D 11.B第10题,我国四大地区 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第11题,读图可知,四大地区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读某年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回答12~14题。
12.能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13.目前,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是( )
A.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较大
B.中部地带的产业结构较优,一、二、三产业比例均衡
C.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最优,一、二、三产业均在27%至41%之间
D.西部地带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生产力水平较高
14.三个地带比较( )
A.①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B.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③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C.三个地带中第三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D.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将会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会有所下降
12.A 13.A 14.C 第12题,三角坐标的阅读需要找准坐标轴,然后找到平移轴。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第一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所以①为东部,②为中部,③为西部。第13题,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14题,①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并不能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③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降低;三个地带发展第三产业都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有所上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因时制宜地进行了三次工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使其逐步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读下图,完成以下问题。
15.关于日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第一次调整,日本具有发展初级产业的比较优势,承接了拉美国家的初级产业转移
B.第二次调整,日本工业的主导产业从轻工业调整为高科技工业
C.第三次调整,日本工业结构实现了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的飞跃
D.第三次调整,日本环境污染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16.关于日本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正确的是 ( )
①岛国多良港,海运发达 ②人口众多,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
③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④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制造业多临港布局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D 16.C。第15题,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日本,日本的产业主要是承接来自西欧和北美的产业转移;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工业的主导产业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第三次调整,日本工业结构实现了由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飞跃,日本环境污染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第16题,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矿产资源贫乏,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产品出口国外,所以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但是种植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岛国多良港,海运发达,工业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 ,回答下列小题。
17. 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 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 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 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 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18. 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 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17.D 18.D 第17题,读图可知,第一产业产值比例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例比较平稳,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稳步提高,这些说明了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第18题,读图可知,除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略有提高外,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没有明显变化,A、B两项可排除;由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始终高于第二产业,故C项也错。由于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化都不太明显,说明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下图为2010年~2017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9.关于图示时间内我国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
C.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速度越来越快 D.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20.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实现从“中国制造”到 “中国创造”的转变的措施有( )
A.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拒绝引进外国技术
B.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C.全面关停污染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大力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促进第一产业的全面发展
19.D 20.B第19题,表中显示,我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但第一产业的产值并不是持续下降,而且是持续上升,A错。表中显示,2017年第二产业比重比2016年大,因此我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不是逐年下降,B错。表中显示,2017年和2016年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一样,比重没有增长,说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速度并不是越来越快,C错。整体上,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D对。第20题,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应持开放的态度,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积极的要素发展自己产业,不能拒绝引进外国技术,A错。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必须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B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全面关停污染企业,既不现实,也会导致产业空心化,C错。大力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促进第一产业的全面发展,既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与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没有关系,D错。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湾区是由一个或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湾区依托海港城市的交通枢纽和门户优势,高效配置资源,形成了具有开放经济结构的湾区经济,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2017年7月,《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三地将在国家支持下,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以及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下图示意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1)概括湾区经济的主要特征。
(2)分析国家选择粤港澳规划湾区经济的特色优势条件。
(3)推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4)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措施。
21.解析:第(1)题,对“具有开放经济结构”“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宜居宜业宜游”等信息进行提炼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从位置、交通、经济与城市化优势、科技、政策等角度分析即可。第(3)题,注意三地经济、政治制度不同,协调发展有一定难度。第(4)题,可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技术与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角度分析。
答案:(1)湾区区域高度开放;经济高度发达;科技创新;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宜居宜业等。书
(2)粤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网发达,对外经贸合作便利;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产业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资金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国家政策支持,对外联系经验丰富;高科技产业密集,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强等。(任答4点即可)
(3)政治制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城区差异明显等。
(4)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信息网络;合理布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培育中高端产业发展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天津城市新规划方案将天津城市性质确定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将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下图为为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图。
材料2:天津滨海新区与深圳特区产业结构现状比较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2)开发滨海新区对天津老城区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3)在滨海新区未来开发中,需要面对哪些环境问题?
(4)滨海新区作为带动天津区域发展经济增长极,若参照深圳特区,你认为滨海新区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22.解析:第(1)题,主要从交通条件、地形条件、土地价格、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从分散老城区人口和部分城市职能、解决老城区的城市问题方面进行回答。第(3)题,结合实际分析水源、污染物的处理、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第(4)题,从表中内容分析可知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发展旅游业;发展现代服务业。
答案:(1)水陆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价较低;发展空间大。
(2)分散老城区人口和部分城市职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
(3)水源短缺;“三废”排放;海平面上升。
(4)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发展旅游业;发展现代服务业。
23.东北地区是我国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近年来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长期以来,东北某城市形成了单一的以煤产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单一重工业结构日益显露出其弊端,造成经济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严重、企业负担加重等问题。为此,该城市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注:图中虚线框内为原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之一。1978年至2005年期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
(2)在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中,字母A表示 工业,东北地区发展该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某城市从单一的以煤为主导的重工业结构,调整为煤产业与非煤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试评价“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所示产业模式的优点。
23.解析:第(1)题,考查对图表信息的解读和表达能力。第(2)题,根据煤炭产业和机械工业的信息,尤其是这些重工业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可以看出A为钢铁工业。进而结合东北地区的区位条件,可以分析当地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第(3)题,产业结构调整是资源型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分析其优点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这是该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答案:(1)第一、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2)钢铁有丰富的煤铁等矿 产资源,铁路等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市场广阔
(3)改变以煤为主导的单一结构,优化了产业结构;发展非煤产业,能避免因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新产业的发展能增加就业机会;利用老工业设备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等。
24.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城市人口趋势图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市2002年至2011年产业结构变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3)针对北京市人口的不断增长,请你谈谈北京市应如何实现城市化发展。
24.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曲线斜率可看出城市化发囱展速度较快。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而促使其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可知,北京市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其原因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入城市,主要从事务工和经商活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良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第(3)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所承受的经济、社会、环境压力加大,可通过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另外,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维持社会稳定等。
答案:(1)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2)城市化的推进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分散中心城区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体系等。
省区
2003年城市化水平(%)
2004年城市化水平(%)
2005年城市化水平(%)
2006年城市化水平(%)
2007年城市化水平(%)
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
2007年人口数(万)
江苏
46.8
48.0
50.1
51.9
53.2
7.1∶55.6∶37.3
7438
山东
41.8
43.5
45.0
46.1
46.8
9.7∶56.9∶33.4
9024
产业
天津滨海新区
深圳特区
第二产业
重化工、电子加工装配
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产业
传统服务业(邮政、仓储、批发零售)
现代服务业(研发技术服务、软件服务)
1978年
2005年
第一产业比重(%)
20.0
12.8
第二产业比重(%)
64.3
49.6
第三产业比重(%)
15.7
37.6
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单元检测三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单元检测三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巩固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单元测试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单元测试一课一练,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读图填空题,综合读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