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展开备课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
备课时间
主备
上课时间
课题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授新课
课时
1
使用
教学
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
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
准备
橡皮筋、教学课件,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课后改进
导入:
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
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完成想想做做:
(1)拨动紧张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同时朗读一段文字。
指导学生观察、体验、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发声例子,并介绍一些动物、乐器发声的小资料。
二、声音的传播
(1)观看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太空中,人与人之间即使离得很近,互相说话也听不见,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2)播放正在发声的闹铃放在玻璃罩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但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也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4)给出介质的定义,并强调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三、声音传播的形式
以水波为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
(1)播放雷雨天气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说明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那么声音传播的到底有多快呢?
(2)提供一个小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 1 \* GB3 ①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 2 \* GB3 ②声音在25 ℃的空气和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 3 \* GB3 ③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探究得出结论,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
= 1 \* GB3 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 2 \* GB3 ②做题时一般取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5℃ )
= 3 \* GB3 ③声音传播的快慢:V固体> V液体> V气体
五、回声
思考:当我们在山上对着对面的大山大喊一声,会有什么现象?老师现在说话,你听到回声了吗?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候又听不见呢?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第30页文字,回答问题。
归纳得出:
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两次声音(原声与回声)间隔大于0.1s,人才可以把两个声音区分开;间隔小于0.1s,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只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总结,并完成相应的巩固练习。
板
书
设
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二、声音的传播
三、声音传播的形式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
五、回声
教
后
反
思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讲解新课,回顾总结,重温要点,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置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学法,教学器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说明与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演示实验,提出问题,想想议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